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说话巧办事的好孩子
24591200000005

第5章 孩子的良好形象是办事能力的载体(2)

可是几个菜刚上桌,女儿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个遍,最后挑出自己爱吃的菜放在跟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还没开始吃饭,毛女士的女儿已经饱嗝儿不断,喊道:“妈妈,我吃饱了,我想回家!”搞得毛女士无地自容。

生活中,孩子不懂餐桌礼仪的现象还有很多。有些家长由于平时根本没有将此放在心上,到了一定的场合,孩子失礼的表现才让他们感到大为失望。

和其他的各种礼仪一样,宴会或餐桌上的礼仪也是以关心他人为基础。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吃饭的时候给周围人造成不快和干扰,都愿意让孩子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那就要让孩子注意进餐的细节。如果孩子不懂得餐桌上的礼仪,那么不但会出洋相,还会影响别人的胃口。

任峰性格大大咧咧,吃饭的时候总是发出很响的声音,吃完之后还会一边打几个饱嗝儿,一边感叹“太饱了,太饱了”。爸爸曾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形象,他都不以为然。

一次,任峰去一个同学家玩,中午就留在那儿吃饭。同学的妈妈很热情,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并告诉任峰不必拘束。他也真不客气,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把几个菜尝了个遍,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他一边吃,嘴里还一边发出“享受”的声音,不一会儿他就开始打饱嗝儿,让别人的胃口和兴致大减。

从那以后,尽管任峰还经常去那个同学家玩,但是对方父母再也不愿意留他在家吃饭了。

不管是在正式的宴会上,还是在平常的饭桌上,都需要让孩子遵守必要的餐桌礼仪,给他人留下一个小淑女或小绅士的形象。

有位家长经常带女儿参加一些朋友的宴会,他成功地借助这种场合,对女儿进行有效的礼仪教育。开始的时候,女儿并不习惯,但他不断地循循善诱,只要女儿做得好,他就适时地表扬,特别是别人表扬女儿时,他还会锦上添花地表扬几句。女儿在这种肯定中越来越知情达礼,成了一个人人称道的小淑女。

想让孩子在餐桌上表现出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注意餐桌礼仪呢?

(1)教孩子尊敬长辈,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长辈就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听到长辈说“大家开始吃吧”,再让孩子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让孩子尽量自己添饭,并热情主动地帮助长辈添饭、夹菜;当长辈给孩子添饭、夹菜时,要让孩子道谢。

(2)教孩子注意吃相。吃饭时,别让孩子发出咀嚼声,不要用手抠牙,如果牙缝里塞了食物,要让孩子悄悄地告诉父母,请父母帮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并用手捂住牙签剔牙。当孩子吃饱了想打嗝儿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喝点水。

(3)教孩子吃饭时要集中精神,不要说话。有些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喧哗、打闹,或敲打碗筷。这是很不礼貌的,父母要帮孩子纠正过来。

(4)用餐结束后,要轻轻地放下碗筷,用餐纸或餐巾擦嘴。父母要让孩子记住:吃完饭后,不要扬长而去,而要坐在一边静静地等大家吃完;如果有事需要离开,要和大家说声“大家请慢用”,然后再离座。

餐桌上是展现孩子教养的好地方,让孩子掌握相关礼貌细节,使孩子赢得别人好感,有助于孩子说话办事。

6、教孩子吃西餐的基础礼仪

如今,东西方人民之间的交往愈益频繁,我国吃西餐的人越来越多,让孩子了解西餐礼仪,对其今后的人际交往很有帮助,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西餐桌上出洋相。

关于西餐礼仪,著名学者钱歌川先生曾经举过两个例子。

一个是在欧洲某国家元首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习惯了国内进餐习惯的中国使节用餐巾去揩拭刀叉,但他不知道这种做法是极不礼貌的,是表示责备刀叉不干净。那个国家元首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这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

另一个是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因为不懂西餐礼仪而出了洋相。在俾斯麦的邀请下,李鸿章前往德国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误把一碗吃水果后用来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虚实,为了不让李鸿章丢丑,他也将一碗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

孩子也一样,如果不懂西餐礼仪就会闹出尴尬,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直接影响人际交往和办事。打个比方,假如你的孩子今后与人谈生意,在西餐桌上不懂礼仪,就有可能导致生意失败。因此,让孩子了解一些西餐的基础礼仪十分必要。

西餐厅一般比较宽敞,环境幽雅,吃西餐又便于交谈,因此,在公共关系宴请中,吃西餐是一种比较受欢迎又方便可取的招待形式。西餐源远流长,又十分讲究规矩,注重礼仪。所以,家长应当教孩子多了解一些吃西餐的礼仪知识。

吃西餐应注意下列事项:

(1)进餐的正确姿势。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更不要跷起二郎腿,腿在桌底不要随意抖动,以免碰撞旁边的客人。

(2)餐巾的正确用法。落座后,将餐巾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叠好放在腿上;如果餐巾较小,可以将其完全打开放在腿上。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这样做。餐巾还可用来擦拭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来擦拭餐具。

(3)刀叉的正确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要将刀刃向内,但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以免把嘴划伤。餐桌上摆放的刀叉有一定顺序,一般以三套刀叉居多,用餐时由外向内依次取用。吃冷盘时用叉,吃鱼时用银刀叉,吃肉时用钢刀叉,吃生菜时用叉,吃布丁或点心时用叉或匙,吃水果时用刀叉。值得注意的是,刀叉尽量别“打架”。

有一次,孙先生去西餐厅里用餐,他的对面有一群女孩子正在用餐。见她们每人的左前方还有一副黄油刀,像铲子一样,专用于抹黄油。当时有一位女孩左手拿刀,右手拿叉。大概是为了显得秀气,她抹完黄油后,刀叉并用来切牛排,见同伴都快吃完了,她还没切好牛排,最后刀叉敲打在一起狂剁,牛肉末横飞,弄得一身都是。

类似的这种用餐行为是有失礼节的。在西餐桌上,应该让孩子懂得最基本的常识——刀叉的用法及摆放。正确地使用餐具能够反映出孩子的良好素质和教养。

(4)取面包直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不要用叉子取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个人的刀子。取出黄油放在小碟里,不要直接将黄油抹在面包上。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黄油,而应该一次扯下一小块,吃一块涂一块。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而且要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

(5)吃鱼、肉时,已经入口的肉骨或鱼刺,不要直接吐在盘子里,而要用叉接住吐出来的肉骨或鱼刺,然后轻轻地放入盘中,或者尽可能不引人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盘子的边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盘中。

(6)想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如果孩子用玻璃杯喝水,让他先将嘴上的油渍擦拭干净,以免弄脏杯子。进餐时不要让孩子把碗碟端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时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吃饭特别是喝汤时,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7)进餐过程中,始终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让孩子学会和身旁的人交谈。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孩子讲话,也应该让孩子把口中的食物咽下去后再回答。谈话时不必放下刀叉,但要保证不拿着刀叉在空中摇晃。

(8)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并走到孩子的左边,才是轮到他取菜的时候。当侍者站在孩子的右边时,请不要让孩子取,因为那是给孩子右边的客人上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令女主人感到愉快。如果有些菜是孩子不喜欢吃的,可以让孩子说:“谢谢您,不要了。”

(9)饮酒时,不要把酒杯斟得太满,也不要和别人劝酒。刚吃完油腻的食物,要先擦一下嘴再去喝酒,免得把杯子弄得油乎乎的。干杯时,即使不喝,也应把嘴唇与杯口碰一下,以示礼貌。

有人将西餐上饮酒程序归结为:第一,举起酒杯,双目平视,欣赏色彩;第二,慢慢地端近,轻闻酒香;第三,小啜一口;第四,慢慢地品尝;第五,赞美酒好、酒香。

(10)餐桌上有些食品,如果酱、面包、黄油、干果、泡菜、糖果等,应等女主人示意方可取食。取食品时,男客人应请身旁的女客人先取。进餐时,不能在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取某种东西,应在别人背后传递。

(11)用餐完毕,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才能起身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士应帮助女士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需要按照原样折好。

总之,西餐既重礼仪,又讲规矩。父母要教孩子掌握好,让孩子在用餐时表现得温文尔雅、颇具风度,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培养今后沟通办事的能力。

7、教孩子养成准时赴约的习惯

“不好意思,路上堵车了,所以迟到了”、“第一次来这里,抱歉,刚才走了很多冤枉路,来晚了……”面对约会迟到的尴尬,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出一个适当的理由,以求得到别人的谅解。然而,赴约迟到不但会影响自己的心情,还会影响别人的情绪,还有可能改变别人对迟到者的看法,最终导致办事失败。

当郭先生告诉儿子约会迟到的不良后果时,儿子不以为然地说:“有那么严重吗,我看有些夸张。”郭先生为了让儿子认识到准时赴约的重要性,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某公司经理约了一个青年人,让对方在上午9:30到他的办公室,原因是那个小伙子请这位经理帮他谋取一个职位。这天,经理打算和小伙子见面谈完话,就领他去见某广告公司的负责人,因为当时那家广告公司正需要一个职员。但遗憾的是,小伙子在10点才到达这位经理的办公室。

经理问小伙子为何没有准时赴约。小伙子支支吾吾地回答:“经理,迟到半个小时,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吧!”

“不!”经理严肃地说,“能否准时有很大的关系。就以此事而言,因为你不能做到准时,所以就失去了你想要的职位。因为广告公司的负责人不想给你提供职位,他觉得你不守时。而且,允许我告诉你,小伙子,你没有任何权利轻视我那30分钟时间的价值,让我在这段时间闲着等候你!”

儿子听了郭先生给他讲的故事,马上意识到准时赴约是多么重要。

赴约不迟到是最基本的交际礼仪,因为迟到不仅耽误了对方的时间,也影响了约会的正常进行。在很多国家,赴约迟到被视为最大的不礼貌。比如,澳大利亚人非常重视时间,即使与朋友约会也必须守时,这方面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有约定俗成的礼仪规矩,尽量按商定的时间到达约会地点。一般来说,比预定时间提前几分钟到达约会地点是最合适的。经常不按时赴约的人,会被人看成不守信用的人。

在匈牙利,人们对赴约守时的问题非常严谨;在加拿大,人们认为守时是人的基本的素养,约会一定要准时。如果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迟到了,最好事先给对方打电话通知一声,告诉对方情况,以及将会到达的时间,并请求对方的原谅,这样对方或许能够接受。

通常情况下,孩子赴约迟到的原因可能是他事前没有计算好行程的时间,或许是起得太晚了,或许是交通出现了问题,但根本的原因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准时赴约的重要性,才导致他磨磨蹭蹭。

身为父母,应当告诉孩子:“如果你约好和别人谈生意,结果迟到了,那么你的生意就很可能失败;如果你请别人帮忙,约会碰面,但是你迟到了,别人就可能不愿意帮你。因为你没有守时,是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表现,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原因就这么简单。”

当然,有时迟到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孩子迟到的时间可能会超过15分钟,那就让他及时打电话给对方说明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赴约的礼仪应该让孩子掌握。

(1)赴约时尽量不要带太多的随身物,购物之后带着一堆物品去赴约是不合适的。

(2)进入约会地点,男孩应该让女孩先行,这样显得很有风度。

(3)坐在椅子上时上身应直立,不要紧靠在椅背上,双眼要正视前方,而不要左顾右盼,不要逃避对方的视线。

(4)到别人家里赴约时,如有门铃,应先按门铃,无人应答再轻轻地叩门,不要到来就使劲地敲门。

(5)如果孩子是主人,赴约的地点在自己家里,那么在客人到来之前应该让孩子及时赶回。如果客人到了而主人的家门还锁着,那实在是太不礼貌了。

(6)聊天时,乏味的话题会让人昏昏欲睡,但是不要让孩子当着对方的面打哈欠,如果孩子实在坚持不住了,那就让他喝杯水掩饰一下。

赴约是否准时,关系到孩子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影响他人对孩子的看法和评价。要想让孩子更受欢迎,更会说话办事,那就教育他准时赴约吧!

8、教孩子学会拜年的礼节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教孩子拜年礼仪时,或许是出于好玩的心态,不少年轻的父母总是喜欢教孩子说这句“祝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误导孩子,使孩子误以为过年就是“讨压岁钱”或是吃喝玩乐,而忽略了节日的真正含义。

儿童教育专家表示,父母应该抽时间跟孩子讲讲“年”的由来,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告诉孩子过年意味着家庭团圆,也寄托着对来年的希望,需要讲究拜年的礼节。

大年三十的晚上,孟玉昂兴奋得不想睡觉,爸爸就利用这段时间教孟玉昂一些拜年的礼仪。他听得很认真,连连点头,表示明天一定不会让爸爸妈妈失望。

第二天早上,孟玉昂正在睡懒觉,突然妈妈把他叫醒,说要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孟玉昂高兴地一蹦三尺高,马上穿好了新衣服。

到了爷爷奶奶家,爸爸妈妈拿出了6瓶上乘黄酒递给爷爷奶奶,笑眯眯地说:“祝爸妈身体健康,越活越年轻!”爸爸妈妈拜完了年,就轮到孟玉昂了。他清清嗓子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寿比南山!”爷爷奶奶都哈哈大笑起来,连忙拿出了红包,说:“好,好,说得好呀!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孟玉昂看到爷爷表扬自己,乐得合不拢嘴。

接着,奶奶问孟玉昂:“玉昂,你期末考试成绩如何呀?”孟玉昂礼貌地说:“奶奶,我语文考了96分,数学考了99分。”奶奶对孟玉昂的成绩很满意,说:“考得真好,我再奖励你100元。”说完,就塞给他一张崭新的100元钱,孟玉昂得意地收下,连连道谢。

在新年喜庆的日子里,家长把孩子打扮一番,领着快乐的小天使去亲友家拜年。如果孩子懂礼貌,就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像孟玉昂小朋友那样非常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