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53

第53章 音乐与生活——观众(3)

由此不难看出,演奏家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这种互动伴随着整个古典音乐的发展,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地淡出。那么,为什么这个优良的、深受大家欢迎的传统习俗会在近百年的时间里消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之成为不文明举动而遭到禁止呢?

最早旗帜鲜明站出来反对中间掌声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并不像多数指挥家或作曲家那样期待中间掌声,甚至对中场休息也不冷不热。但是他很聪明,采取的回避方式很绝妙:他常常将各乐章之间有机地串连起来,不让中间有停顿间隔。这样做的目的,很显然就是让观众不知不觉地进入下一个乐章,中间连鼓掌的机会都没有。从作曲技法来看,这一招其实算不得新鲜,此前也有作曲家玩过(如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乐章“欢乐颂”就是从第四乐章不间断连续进入),但是,这些作曲家多是出于音乐效果和结构逻辑本身的考虑,并不像门德尔松这样,直截了当就是为了躲避中间掌声。

门德尔松的《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31年在慕尼黑首演时,亲任钢琴兼指挥的他“密令”乐队不间断地一口气奏完了三个乐章,听众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被“忽悠”过去。等他们想起来要拍巴掌时,已经到了一曲终了正好该鼓掌谢幕的时候。

接下来,他的著名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问世。当第一乐章小提琴“华彩”之后,按规定本应该稍事停歇再进入第二乐章。但是,门德尔松却安排低音大管吹出一串颤颤悠悠的过渡音,把观众神不知鬼不觉地过渡进了第二乐章——以至于唱片公司在出版古典音乐旋律片段集锦时,竟不清楚第二乐章到底应该从哪里切入:这个过渡音到底算第二乐章的开头还是第一乐章的结尾?

到了他的《A小调“苏格兰”第三交响曲》,这一手法被用到了极致。他在总谱上明确规定要“四个乐章连续演奏”——如果说某两个乐章之间不间断地连续演奏尚还情有可原,那么整部交响曲不停歇地连续演奏实在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

门德尔松还极其高调地在音乐会宣传册上公然宣称:连续演奏的目的是“不允许停下来鼓掌”!

既然古典音乐鼎盛时期的中间掌声是被音乐家所期待的,也是观众与音乐家之间互动的良好方式,那么,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为什么这种互动形式反而遭到了禁止呢?

究其原因,是因为不适宜的互动方式不仅会引发台下观众的骚乱,破坏音乐的欣赏环境,更会扰乱音乐家的思维,阻碍音乐家技术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到整个音乐会的演奏效果。

平心而论,适宜的——尤其是高品位、高水平的观众发自内心的中间掌声,对于演奏家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试想,当一个演奏家提心吊胆终于完成了一段高难度段落的演奏,或者,当演奏到作曲家灵感触动有如天成地写出的某一段旋律时,台下的观众此时也心领神会地报以掌声,这是多么地令人感动呀!但是,像这样精通音乐的观众又有多少呢?是不是全场的观众都知道何时鼓掌、怎样鼓掌呢?大概自门德尔松开始,这样的观众便日趋减少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演奏家宁愿不鼓掌也绝不容许乱鼓掌,但是偏偏有些自以为是的观众自作聪明地在不该鼓掌的时候鼓掌,更有那些演奏家的敌人专门雇人在“关键”时刻鼓掌捣蛋,令人头疼不已。于是,为了保证音乐会的质量,干脆因噎废食,无条件地禁止所有互动举措,只允许一曲终了以及音乐会正式曲目结束后鼓掌或安可(即返场或加奏)。

因此,下次你去听音乐会时,如果吃不准该不该鼓掌,宁愿不鼓掌也不要擅作主张。一个聪明的办法就是照着别人的举措行事,当别人开始鼓掌时再抬手也不迟。当然,并不是你周围所有人都是“内行”,没准他们比你更糟糕。不过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大凡古典音乐会上,现场都会安插一些“卧底”来“领掌”

,“领掌者”大多坐在音乐厅的前排或两边的台口处,而前台台口(即演奏员或主持人出入的地方)的舞台监督一般会负责“领掌”。所以你若听见前台传出掌声,尽管放心大胆地跟着拼命鼓掌就是。

生活中的音乐

现在,大家都知道现场音乐会的好处了,也不会轻易放弃身边的音乐会了。但是,音乐会毕竟成本太高,排练周期较长(通常一部大部头作品排练需费时一至两个月),不可能每天都有新鲜曲目上演,更不能由着我们的胃口来安排曲目。因此,对于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来说,窝在家里听唱片便成为无可奈何的选择。

可是,当我们面对一大堆五花八门的唱片时,又不免犯嘀咕:此时此刻,我到底该听哪一张呢?

作为一门艺术,音乐本身是十分精巧复杂的学问。从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器乐演奏(独奏、重奏、协奏、合奏等)、声乐演唱、舞台音乐(歌剧、芭蕾、音乐剧)等;从表现内容来看,可划分为宗教音乐、教堂音乐、世俗音乐、民间(民族)音乐、配乐音乐等;从表现手段来看,又有快的、慢的、强的、弱的等区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那些适合自己的作品,亦即与此时此刻心情相符的曲子。但是,心情是可以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一旦心情变换了,则曲目也就随之而变换。所以严格说来,普通音乐欣赏者很难只热衷于某一个作曲家或某一种类型的作品,他们经常在一定曲目范围内徘徊、彷徨与寻觅。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阅历的增多,以前那些不太喜欢的作曲家或音乐类型,也有可能热衷起来。譬如巴洛克音乐以及宗教音乐,很可能被生活上无忧无虑、思维上缺乏深度的年轻朋友当做与时代脱节的、像练习曲般枯燥乏味的作品。但是,同样的音乐在其他人看来,却可能是比任何灵丹妙药都要管用的心灵鸡汤。

不过,人们听音乐(尤其是听唱片)时,考虑得更多的是此时此刻音乐对心情的干预功效,而并非漫无目标地随意选择。换言之,当我们需要音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心灵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需要音乐来调理滋养。

下面,我们试图将音乐与生活中的情绪联系起来,找到一个倾听音乐、享受音乐的菜单——正如餐厅里的菜单并不可能满足所有食客的胃口一样,它不是全能的,所以仅供参考,大家不必过于当真。

由于古典音乐具有复杂的思想内容,情绪变化多端,表现手法千差万别,因而很难找到与某种情绪完全适应的曲目。何况每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也存有较大的差别。故以下提供的曲目难免牵强附会,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景,在此特别提醒注意。

喜悦兴奋的情绪:巴赫《第三号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之“前奏曲”、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第三十变奏《好久不相见》、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春》(选自《四季》)、莫扎特《弦乐嬉游曲》(K136、137、138)、莫扎特《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末乐章、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埃乃斯库的两首《罗马尼亚狂想曲》。

意气风发、精神饱满: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亨德尔《大协奏曲》(Op.

3、Op.6)、莫扎特《第四十一号“朱庇特”交响曲》、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一及第三乐章、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贝多芬《“大公”钢琴三重奏》、肖邦《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肖邦《A大调“军队”波兰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比才《卡门序曲》、德沃夏克《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第四段、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威尔第《祝酒歌》(选自歌剧《茶花女》)。

庆典时刻: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与《水上音乐》、亨德尔大合唱《英雄凯旋归》(选自清唱剧《犹大·马加比》)、海顿《C大调第四十八号交响曲“玛丽亚·特雷西亚 ”》第一乐章、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第二乐章、海顿《“牛津”交响曲》、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奥芬巴赫《康康舞曲》(选自轻歌剧《天堂与地狱》)、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苏萨《星条旗永不落》

爱情:巴赫《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海顿《F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贝多芬两首《小提琴浪漫曲》

(G大调、F大调)、贝多芬《第二十三号钢琴奏鸣曲“热情”》、贝多芬《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格鲁克《旋律》(选自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蒂西》

)、舒伯特钢琴套曲《狂欢节》、舒伯特《四首钢琴即兴曲》、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选自《仲夏夜之梦》)、瓦格纳《婚礼进行曲》(选自歌剧《罗恩格林》)、李斯特《爱之梦》第三号、柴可夫斯基《B小调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柴可夫斯基《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与《睡美人》、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索尔维格之歌”、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之“今夜无人入睡”、埃尔加《爱的祝福》、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璜》、普罗科菲耶夫舞剧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

温馨幸福与典雅曼妙:巴赫《法国组曲》、亨德尔《竖琴协奏曲》、海顿《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莫扎特《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韦伯《邀舞》(柏辽兹改编为管弦乐)、圣·桑《动物狂欢节》第十三曲“天鹅”。

愁闷、悲伤: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舒伯特《钢琴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肖邦《E大调练习曲》、肖邦《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格什温《蓝色狂想曲》。

怀念、回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门德尔松《第三号“苏格兰”交响曲》、门德尔松《第四号“意大利”交响曲》、勃拉姆斯《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勃拉姆斯《小提琴与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新大陆”》第二乐章、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柴可夫斯基《佛罗伦萨的回忆》、维尼亚夫斯基《传奇曲》、弗兰克《小提琴奏鸣曲》、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幻想、童话与神怪仙境: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舒曼《儿童情景》第十三曲“梦幻曲”、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二乐章“舞会”、圣·桑交响诗《死之舞》、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曲”、西贝柳斯交响诗《林中仙女》、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

(又译《天方夜谭》)、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斯特拉文斯基芭蕾音乐《火鸟》、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鲁什卡》、普罗科菲耶夫《彼得与狼》。

沉思冥想: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选自《第二乐队古组曲》)、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二乐章、马斯涅《沉思曲》(选自歌剧《黛伊丝》)、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惊惧、憎恶:海顿《第九十四号“惊愕”交响曲》第一乐章、舒伯特《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柴可夫斯基《第六号“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剧《春之祭》。

深邃的思想:巴赫《音乐的奉献》、巴赫《赋格的艺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巴赫《六首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舒伯特《曼弗雷德序曲》、李斯特交响诗《塔索的悲哀与胜利》、勃拉姆斯《第四号交响曲》第一乐章、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死与净化》、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

大自然与田园: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海顿清唱剧《创世记》、海顿清唱剧《四季》、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门德尔松《“芬格尔山洞”

序曲》、勃拉姆斯《第二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勃拉姆斯《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第一至第三段、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四季》、比才歌剧《卡门》之“间奏曲”、斯美塔纳《伏尔塔瓦河》(选自《我的祖国》

)、德彪西《月光曲》(选自《贝加莫组曲》)、鲍罗廷《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感恩与祈祷:蒙特威尔蒂《经文歌》、蒙特威尔蒂《黄昏祷歌》、巴赫众赞歌前奏曲(其中有多首可供选择)《赞美天上唯一的上帝》以及《耶稣,人类的欢乐》等、巴赫《B小调弥撒曲》、巴赫《马太受难曲》、巴赫《约翰受难曲》、巴赫/古诺《圣母颂》、亨德尔《绿叶青葱》(选自清唱剧《塞尔斯》)、亨德尔《哈里路亚大合唱》(选自清唱剧《弥赛亚》)、莫扎特《大弥撒曲》(K427)、莫扎特《安魂曲》、贝多芬《庄严大弥撒》、舒伯特《圣母颂》、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勃拉姆斯《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柏辽兹《安魂曲》(又名《安魂弥撒》)、布鲁克纳《感恩赞》、德沃夏克合唱曲《圣母悼歌》、德沃夏克《感恩赞》、福莱《安魂曲》、布里顿《战争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