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50

第50章 神来之笔——作品赏析(下)(3)

《第二号D小调》。作这部交响曲时,普罗科菲耶夫从美国移居巴黎,受巴黎“六人团”的影响,决心写出一部超越他们的作品。他称此作品为“以铁和钢来构筑的大交响曲”,事实上这部大交响曲只有两个乐章,但的确结构很宏大。

《第三号C小调交响曲》的元素来自歌剧《火天使》。这部歌剧历时七年都无缘舞台,普罗科菲耶夫本打算将音乐部分编为组曲在音乐厅演奏,后来干脆据此写成交响曲,成为他的第三号交响曲,也是他自认为最好的一部交响曲。

《第四号C大调交响曲》为波士顿交响曲乐团创立五十周年而作,其音乐部分选用他的舞剧《败家子》中的旋律。

《第五号降B大调交响曲》作于1945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庆祝列宁格勒(原圣彼得堡)摆脱德军重围的晚会上,由普罗科菲耶夫亲任指挥。这部交响曲是普罗科菲耶夫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第六号降E小调交响曲》首演于1947年,省略了中间的“谐谑曲”章节,实际演奏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广板,具印象主义风格;第三乐章活泼地,以海顿式明快的嘉沃特舞曲开始,最后再回到嘉沃特舞曲结束。

《第七号D大调交响曲》创作于他受当局批评的年代,他认为这部交响曲是“有感于我们青年有可喜的前途而产生的乐念”。在写作技法上,他表示:“对我而言,复杂手法比简单手法更为容易,我便冒昧尝试简单的手法”。曲中有多处对青春的憧憬、回忆与讴歌,听来令人唏嘘。

《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最受人喜爱的作品。这是一部带有旁白的乐队作品,借用童话的手法来介绍交响乐队里的各种乐器,其主要角色有彼得(以弦乐四重奏表示)、大灰狼(用三只圆号表示)、小鸟(用长笛表示)、鸭子(用双簧管表示)、猫(用单簧管表示)、彼得的祖父(用低音管表示)以及猎人的枪声(用定音鼓表示),十分生动有趣,是古典音乐入门的好教材。

歌剧《三个橘子的爱情》(又译《三橘爱》)受芝加哥歌剧院指挥康帕尼尼委托而作,自己亲撰脚本,讲述一名王子为追求爱情,不顾一切地取走女巫藏匿的三只魔橘,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打开橘子救出公主,最后两人美满结合的故事。

普罗科菲耶夫作有五部钢琴协奏曲,以第三、四为佳。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首演于美国,由普罗科菲耶夫亲任钢琴独奏,斯托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协奏,是现代钢琴协奏曲的名品。

《第四钢琴协奏曲》是为在一战中失去右手的著名钢琴家魏特根斯坦而作,但是这位严谨的钢琴家拒绝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好意,因为他坦陈“一个音符也看不懂”。直至魏特根斯坦去世后的第三年(即这部作品问世二十五年),该曲目才经修订由在二战中失去右手的另一位钢琴家拉普主奏首演。故此,这部作品称为《左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有两部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于1923年巴黎的库塞维茨基音乐会上,由乐队首席小提琴达留担任主奏,但反响平平。直到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西盖蒂接手,才产生非凡的效果,从而闻名于世。《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写作于巴黎,整部作品完成于他回国之后。这是一部颇受欢迎的作品,虽然是现代派风格,但并不吵闹粗粝,具有“优美的旋律、和谐的和弦、浓艳的乐队色彩、灵巧的曲式以及讨人喜爱的姿态”。

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作品最具代表性,其十五部交响曲中精品颇多,现择其重要者简介如下:

《F小调第一交响曲》在1926年由马尔科指挥列宁格勒交响乐团首演。其实,这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虽然创作时年仅十八岁,却给他带来了世界级的声誉。

对于《第五交响曲》,肖斯塔科维奇自己曾有说明:“此曲主题在于表现人性,作品始终以抒情为基点,在中心,我设定一个人的种种体验。终乐章是解决前面各乐章对悲剧的追问,并引导至光明灿烂的人生观以及生命的喜悦。”有人据此将各个乐章解读为:第一乐章是“对自己的追问或童年回忆”,第二乐章是“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的无法倒回的嘲笑”,第三乐章是“痛苦的眼泪”,第四乐章是“对前面各乐章疑问的解答”。这部交响曲创作于肖斯塔科维奇大受官方批判、前途堪忧之际。

《B小调第六交响曲》据说是从诗人马雅科夫斯基的诗作中获取灵感,“表现春天、喜悦与生命的气息”。

《C大调第七交响曲》在音乐上并不见得较其他交响曲优秀,但因其悲壮与传奇而为世人所珍爱。这部交响曲以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主题,1942年由萨莫苏德指挥莫斯科大剧院乐团首演。战争结束后,乐团重演了这部交响曲,担任首演的乐队队员们又坐在原来的位置上,但是许多座位是空的,因为他们已经在战争中牺牲了;即便活下来的队员,许多也身负重伤,以致无法演奏。此情此景,令全世界为之动容!

《降E大调第九交响曲》于1945年由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首演时称为“我们伟大胜利的凯歌”,但是由于这是一部小交响曲,使用小型的乐队编制,因而被指为“不正经,无足轻重”(指用“小交响曲”来奏响伟大胜利的凯歌),并被批判为“古典传统的破坏者”、“反人民的、现实主义作曲家”、“堕落的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的追随者”。

肖斯塔科维奇作有十五首弦乐四重奏,以中晚期以后的作品为佳。其中期的弦乐四重奏(从第七号至第十一号)主要创作于六十年代,充分表达了紧张与抒情的对比。晚期弦乐四重奏(从第十一号至第十五号)风格略有转变,表现深刻的对比性以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他还作有数首小提琴以及大提琴的协奏曲,其中有些编号是题献给当时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大提琴大师罗斯特波维奇的,并由他们举行世界首演。

格什温

我们推介美国近现代作曲家格什温的三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蓝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以及歌剧《波吉与贝丝》。

《蓝色狂想曲》曲名中的“蓝色”便能让人联想到爵士乐的味道。事实上,格什温更愿意让人们明白他的最初意图,即这是一首“爵士协奏曲”,或者说是用交响乐的方式来演绎爵士乐。乐曲一开头,便是单簧管(模仿爵士乐中的萨克斯)的独奏。这段具有华彩性质的旋律,起自低音部缓慢的颤音,忧愁感伤,颇具蓝色(英文中“蓝色”亦含“忧郁”之意)情调。接着,萨克斯像是断了尾巴似的,突然地、毫无准备地一下子窜到了高音区域,发出尖利凄切的叫声。此时,整个乐队在钢琴的带领下就像是打开了泄洪的闸门,一个又一个主题争相涌出,只泻得满地浪花,银珠飞溅。这中间,穿插着几段极具爵士风味的段落,有像是“带着赃物跳着舞蹈离去”的蹑手蹑脚,有用“爵士”的陈词滥调翻新而成的活泼的谐谑曲,也有最具“蓝调”色彩的流动着的、宽广热情的感伤主题。最后,钢琴与乐队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用疯狂的情绪结束全曲。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他这个美国人对异国情调的巴黎的感受。他曾六次到过巴黎,以一个音乐家独到的眼光,他很容易地找到了能够代表巴黎气息的东西,那便是出租车的喇叭声。这种声音能够令人愉快地回忆起巴黎的混乱交通。他专门弄了四辆巴黎出租车带回美国,并且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演出中强力推出。除此之外,在这支曲子里,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巴黎街头习以为常的声音和情景,譬如空气中的各种噪音、街头的喧闹、咖啡馆里的思乡之情、一年一度的巴黎画展,当然少不了香榭丽舍大街、赛纳河以及埃菲尔铁塔,总之,这里面有你熟悉或不熟悉的所有巴黎的元素。

歌剧《波吉与贝丝》根据海华德的小说《波吉》而创作,讲述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黑人区鲶鱼街上发生的故事。流氓头领克劳恩在一次赌博中因罗宾逊赢了自己而将其杀死,他的情妇贝丝掩护他逃跑,自己却无路可逃。跛脚乞丐波吉收留了她,并与之产生爱情。剧中有几个唱段十分著名,如《夏日时光》(催眠曲)、《我一无所有》(波吉唱)、《贝丝,而今你是我的女人》(波吉与贝丝合唱)、《贝丝,现在我是你的唯一男人》(波吉唱)、《啊,神呀,我要踏上征途》(黑人灵歌)。

阿隆·科普兰

俄裔美国作曲家科普兰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具有纯正的美国本土风味的作曲家。

用墨西哥流行曲调而作的管弦乐幻想曲《墨西哥沙龙》,其灵感来自他访问墨西哥时下榻的著名酒店“墨西哥沙龙”。科普兰说:“当我进入这热情洋溢的舞厅时,觉得自己不自觉地融入了墨西哥的氛围。我的注意力并没有被那里的音乐所吸引,但我却被那种异国情调所俘虏,心中旋即产生将这种气氛谱写成音乐的动机。”这部作品借用了墨西哥民间音乐的旋律,包括卡波斯的《墨西哥传说与音乐》、托尔的《墨西哥民歌集》。

舞剧《阿帕拉契亚的春天》是与美国女舞蹈家玛萨·格雷厄姆合作创作的(科普兰的舞剧作品均由格雷厄姆编舞,包括根据《钢琴变奏曲》而改编的《狄斯拉姆》、《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等),讲述十九世纪早期宾夕法尼亚州阿帕拉契亚山上,人们聚集在一户农家为一位拓荒者举行婚礼的故事,其中有新娘新郎的双人舞、民间风味的方阵舞以及乡村小提琴的演奏、震教徒的歌曲、新婚夫妇恬静的生活等。

此外,科普兰还作有四部交响曲、歌剧《温柔乡》以及《钢琴协奏曲》(大量采用爵士语汇)、《单簧管协奏曲》(为摇滚乐王班尼·古德曼而作)、《钢琴奏鸣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