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约对爵士乐也颇有热情,到纽约之后,常去黑人聚集的哈雷区观看爵士乐表演,并研究唱片及书刊。据此,创作出以原始人的眼光来看世界的舞剧《世界创造》,该剧成为他的第一部将爵士乐融入到正规音乐之中的作品。
在器乐曲中,米约也有一些有趣的作品。他作有四部正规的交响曲,而另一部小管弦乐曲单独编为“第五”;以他的出生地“爱斯”为题的《爱斯狂欢节》音效独特;著名的管弦乐《巴西乡愁》由钢琴曲《回忆巴西》改编而成,是他作为法国驻巴西使馆随员时的独特经历的写照;除《十五首弦乐四重奏》外,《木管五重奏》也非常有名——此曲又名《鲁奈王的暖炉》,描述十五世纪布罗旺斯的鲁奈王(又译“勒内王”)的日常生活,用现代派的无调性来展示鲁奈王的隐居与迷惘,倒是十分恰当。
梅西安
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一个热爱大自然尤其对鸟类痴迷的法国作曲家,他的音乐理当与众不同。
在他的音乐作品中,管风琴的音色出现了新的变化,不是以往那种慢条斯理的铺排,也不是和声的重叠和音响的夸张,而具有全新的“色彩幅度”和“紧张度”
。这类作品可以从他众多的管风琴作品中找到答案,如《天国之宴》、《永恒教会显圣》、《圣三一神秘沉思曲》、《管风琴曲集》等。
在管弦乐曲中,他喜欢标新立异,加入一些具有独特音效的乐器。当法国音乐家马特诺于1922年发明依靠电子振荡发音的马特诺电琴后,梅西安将其运用到六架马特诺电琴的《圣水节》、女生合唱、钢琴、马特诺电琴与乐队的《敬神礼仪小曲三首》、《四分之一音单旋律乐曲两首》以及《图伦加利拉交响曲》等中。对于作曲家们望而生畏的打击乐,他也有办法将其利用起来,使其产生一种东方的氛围(他是印度及希腊音乐的研究专家)。当然,在所有新奇乐器中,他最钟情的还是鸟的声音。由于他将法国所有的鸟的声音都“记录”在案,因此在很多音乐作品中都大量使用这种自然界中最优美的音色,如管弦乐《百鸟苏醒》、《异国鸟》、长笛与钢琴《乌鸫》等。
法 雅
法雅是继阿尔贝尼斯、格拉纳多斯之后,西班牙最伟大的近代作曲家。他的传世佳作不多,但首首都堪称杰作。
不用听音乐,仅仅标题《西班牙的庭院之夜》便能够撩起听众莫名的兴趣。它以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民间音乐为素材,以钢琴与乐队的方式来呈现。三个乐章为:1.海奈拉里菲,平静的小快板且意味深长;2.远处传来舞曲,具东方情调,夜曲风格;3.喀尔多巴山的花园,该花园为阿拉伯国王阿布拉拉玛三世为其宠妃莎哈拉而建,往昔的豪华与现今的荒芜令人沉思。
芭蕾舞剧《三角帽》是法雅的不朽之作。当年常驻巴黎的俄罗斯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贾吉列夫(实则是流亡欧洲的极具影响力的演出经纪人)希望将《西班牙的庭院之夜》改编成芭蕾,但是法雅不愿将一部好端端的作品割裂——也许是想借机推出一部新的作品,于是提出用西班牙作家阿拉康的代表作《三角帽》来创作芭蕾。贾吉列夫同意了。这部作品问世后,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三角帽》说的是安达卢西亚一对磨坊主夫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女主人弗拉斯基塔是个大美人,而老公却相貌丑陋。磨坊边有一处花园,种植葡萄,是州长及社会名流聚集的地方。州长爱上了弗拉斯基塔,他戴着表示官衔的三角帽,计划将她抓走,然后再对她示爱。忙乱中,州长掉进了河里,换湿衣服时又不小心穿上了磨坊主的服装。而磨坊主也阴错阳差地穿上了州长的衣服。州长因而遭到前来抓捕磨坊主的警察的痛殴,而穿错了衣服的磨坊主也在这场闹剧中吃尽了苦头,整部芭蕾充满着戏谑与讽刺。后人将《三角帽》的主要音乐集成“组曲”在音乐会上演奏,共三首:1.邻人之舞;2.磨坊主之舞;3.终场之舞。
《魔法师的爱情》也是法雅的一部优秀的芭蕾舞剧,其剧情源自西班牙的吉普赛传说:美丽的吉普赛姑娘坎黛娜在丈夫去世之后爱上了卡尔密罗,但是亡夫的幽灵却纠缠着她。卡尔密罗打听到坎黛娜的丈夫生前好色且妒忌心极强,便央求坎黛娜的女友、魔法师露西亚相助。露西亚施展魔法,与之调情,借机引开了幽灵,而坎黛娜与卡尔密罗得以相爱。这部芭蕾舞剧为附有独唱的一幕两场,由十三个段落组成。
格拉纳多斯
西班牙作曲家格拉纳多斯最重要的作品,是四册十二首钢琴曲《西班牙舞曲》以及《戈雅之画》。
《戈雅之画》是根据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名画《玛哈与玛霍之爱》而作的音乐。他十分着迷于戈雅的画作,他曾表示,我为“戈雅的内心世界以及他的色彩调配而深深地着迷。他笔下人物的争执、恋爱、爱的语言以及缝上黑色装饰扣的黑天鹅绒、丝质花边衬托出的玫瑰色般的脸颊、柳枝般的细腰、珍珠般的玉手、乌黑的发际上插着茉莉花……这一切,都把我带入到另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戈雅之画》有不同的版本,包括钢琴版、管弦乐版以及歌剧版。歌剧版由费南德·贝利喀特作词,剧情采用老套的、十九世纪西班牙的爱情故事,描写美丽的西班牙女郎罗莎利奥受斗牛士巴基特之邀参加舞会,而禁卫队长唐·费南德也爱上了罗莎利奥,闻听此消息妒火中烧,在舞会上提出与巴基特决斗,最后费南德受重伤死在罗莎利奥的怀里。这部毫无新意的故事却在美国的巡演中大受欢迎,为格拉纳多斯带来滚滚财源。但是当他将演出所得的所有黄金绑在腰上搭乘邮轮回国时,在英吉利海峡遭遇德军鱼雷的袭击。本来已经获救的格拉纳多斯听闻妻子还在水中,于是毅然跳入海中相救,却被腰间的黄金所累,解脱不开,最后夫妻两人双双沉入海底。
钢琴版与管弦乐版的《戈雅之画》大同小异,包括六曲:1.“情话”,主题取自十八世纪“通纳迪亚风格”小歌剧;2.“窗口诉情怀”,描述玛哈站在阿拉伯式镂花窗口前诉说情感,具宿命的意味;3.“火焰凡当戈舞曲”,运用古老的西班牙民间舞曲“凡当戈舞曲”的曲调;4.“玛哈与夜莺”,描绘玛哈夜晚在窗前静思;5.“爱与死”,描写玛霍决斗失败后依偎在玛哈怀中死去;6.“尾奏”,死去的玛霍幽灵重现,他用吉他弹奏小夜曲,重诉往日爱的诗篇。
罗德里戈
罗德里戈三岁便双目失明,但靠自身努力不仅获得“西班牙国家奖”,还成为马德里大学音乐史教授。作为一名作曲家,他的传世之作是吉他协奏曲《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阿兰胡埃斯是一处著名的名胜古迹,位于马德里以南约五十公里处。从十六世纪开始,这里便是历代王室的行宫。按照罗德里戈的说法,《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是描写这座“笼罩在忧郁的戈雅阴影之下,融合了贵族与平民的十八世纪西班牙宫廷的样子”。这首吉他协奏曲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二乐章“慢板”,主奏吉他用一种神奇的轮指手法,展现阿兰胡埃斯宫里极尽繁华纤细的局部细节,那金丝银缕的线条、色彩斑斓的搭配,在这位盲人作曲家“眼”里,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不要以为《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吉他协奏曲”这种体裁中的孤品,事实上罗德里戈写了一大批吉他与交响乐队的作品,如《绅士幻想曲》、《牧歌协奏曲》
(两只吉他与乐队)、《安达卢西亚协奏曲》(四把吉他与乐队)等。但是平心而论,吉他与交响乐队这种搭配形式始终不尽如人意,吉他的共鸣太弱,分量太轻,即便加倍也于事无补,音响上很难求得与乐队的平衡。
埃尔加
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数量可观。我们在此只介绍他最为人知的几部作品,包括《爱的祝福》、《威风堂堂进行曲》以及《谜语变奏曲》。
《爱的祝福》(又译《爱的奉献》、《爱之祝贺》),乃埃尔加结婚时送给妻子的礼物。这首全长仅两分多钟的、最简单的三段体小提琴独奏曲(钢琴伴奏),极尽柔婉、甜美、温馨之能事,将小提琴的歌唱性发挥到极致,人见人爱,百听不厌。
管弦乐《威风堂堂进行曲》中“威风堂堂”并不是埃尔加生造的词,它是莎士比亚经典名著《奥赛罗》第三幕第三场里奥赛罗使用的台词。五首《威风堂堂进行曲》,每一首皆独具风貌:第一首的序奏雄壮有力,主部活泼跃动,乃五首中的精品;第二首同样有强有力的序奏,主部轻快,中段有木管乐器曼妙的旋律;第三首无序奏,木管与弦乐器弱奏第一主题,铜管与定音鼓的三连音之后转为活泼的快板;第四首为“雄壮的快板”,中段旋律经填词后成为歌曲《自由之歌》,二战时传唱开来;第五首“活泼的快板”,由四种不同的旋律素材交替呈现。
《谜语变奏曲》是一部有趣的管弦乐作品,正如埃尔加自己所言:“我为了让十四位不全是音乐家的朋友觉得有趣,自己也觉得好玩,便把他们的特征用变奏方式描写出来。但这是私事,所以没有必要公布于众。”不过,还是有好事者挖掘出了与每段变奏相对应的人物:
第一变奏亲切而抒情,据说是埃尔加夫人的画像。
第二变奏是钢琴家斯图尔特·鲍威尔,他常常与埃尔加一起演奏室内乐。
第三变奏是一位名叫汤申德的业余演员,他的绝招是从最低音开始然后突然转为假声,令观众捧腹。
第四变奏是精力充沛的乡村绅士贝克先生,瓦格纳的崇拜者,善言谈。
第五变奏是理查·P·阿诺德,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之子,好空想,喜欢室内乐。
第六变奏是伊萨贝·菲顿,埃尔加的女弟子,中提琴家。
第七变奏是建筑学家格里菲斯,这是一位激进的、好争辩的朋友。
第八变奏是贵族出身的诺布里小姐,她住在摩尔凡附近一幢十八世纪的大宅邸里。
第九变奏标题中的“Nimrod”(尼禄)乃诺亚的后裔,《圣经·旧约》记载他善于狩猎。曲中人物为约翰尼斯·耶格,一位稳重而诚实的人,埃尔加回忆与他“夏日黄昏的一次长谈,他变得能说善辩,谈论贝多芬,尤其是他的慢板乐章的宏伟”。
第十变奏为间奏曲,模仿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的风格而作,描绘少女多拉·彭尼说话时欲言又止的可爱样子。
第十一变奏里的辛得莱博士乃赫里福德大教堂的管风琴师,据说这段音乐开头部分描绘的是博士的爱犬跳进河里的憨态。
第十二变奏是大提琴家内文逊,埃尔加曾与他以及第二变奏中的钢琴家鲍威尔组成钢琴三重奏团。
第十三变奏是玛丽·利根夫人,此时她正在一艘开往澳大利亚的邮轮上,因此借用了门德尔松的《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的旋律。
第十四变奏标注为“E.D.U”,是埃尔加夫人对他的昵称——“埃都”。
布里顿
对于英国作曲家来说,“奥尔德伯格的布里顿勋爵”是一个创作天才。他为普及交响乐而写了一部《青少年管弦乐指南》,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皮尔斯爵士谱写声乐作品,为俄罗斯大提琴大师罗斯特波维奇创作《大提琴主题交响曲》,而他最著名的作品则是《战争安魂曲》(不同于《安魂交响曲》)。
《战争安魂曲》是其创作的最后一部大型合唱与管弦乐队的作品,是为二战中被德军炸毁的考文垂圣马可大教堂重建而作,并于1962年大教堂启用时首演。这部安魂曲不同于其他同类型作品,除了遵循拉丁文“安魂弥撒”固定的经文之外,还插入了九段抨击战争的诗。这些诗由欧文所作。欧文死于二战,年仅二十五岁。布里顿将此曲题献给四位挚友,四人中除一人死于自杀,其余皆在二战中牺牲。
沃恩·威廉姆斯
这是一位英国的“古乐”研究专家,同时也是英国巴赫合唱团的指挥,并执教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
他作有九部交响曲,即:《第一交响曲“大海”》,为人声与乐队作品,每个乐章均与海有关联;《第二交响曲“伦敦”》,第一乐章有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钟声,慢乐章中有对薰衣草的叫卖声的回忆,谐谑曲中有口琴和机械钢琴的朦胧的暗示;《第三交响曲小调“田园”》,为女高音与乐队而作;《F小调第四交响曲》,被评论为“一首雄健而毫不妥协的作品,单刀直入无任何赘言”;《D大调第五交响曲》,有平静而又散发着诗意的民间传统风格;《E小调第六交响曲》,反映战争与战后的混乱,是对不人道的愤怒和挑战;《第七交响曲“南极”》,作为电影《南极的斯考特》的配乐而得名;《D小调第八交响曲》,完成于1953年;《E小调第九交响曲》,完成于1958年。
此外,他的五部歌剧以及小提琴与乐队《云雀飞翔》、中提琴与乐队《富罗斯康比组曲》、大提琴与乐队《苏克赛斯民谣幻想曲》、钢琴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等均有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