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这是一套独立成章、自成体系的作品,由“春”、“夏”、“秋”、“冬”四部构成,每一部又按传统协奏曲形式分为快—慢—快三个乐章。
《春》以小提琴轻盈快捷的“波音”(一种装饰音)来模仿鸟叫,进而用鸟叫来暗示春天的到来——中国文学里就有很多句子用鸟叫作为春天到来,如莺啼燕啭、春燕回巢等。在第一和第三乐章里(尤其是第一乐章),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鸟叫声大量出现,十分容易捕捉。顺便提到,《四季》中用到的种种声音意象,并不是作曲家对自然界的刻意模仿,而是借此表达某种心情,亦即“写情多于描景”。如鸟叫隐喻春天,而春天的到来使我们的心情变得美好。
《夏》的意象是“萎靡”与“雷阵雨”。第一乐章开头部分就给人以夏日炎炎、人畜萎靡不振的感觉,随后,翅膀一样快速扇动的旋律迎面扑来,夹杂着些许暑气。第二乐章更是精神困乏,小牧羊人恹恹欲睡,而苍蝇蚊虫在叮咬他。第三乐章,终于雷阵雨到来,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快速交替飞过的音阶就像闪电,而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隆隆伴奏无疑就是天空的雷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中国文化赋予“四季”的人文色彩。意大利与中国,虽气候类型不同但纬度近似(罗马与北京同纬度),其文化内涵亦有相通之处。在维瓦尔第的《秋》里,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收获”的主题。第一乐章,农民们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一个醉汉东倒西歪,瘫倒在地,却惹来更多狂欢者的狂舞。第二乐章,描写醉汉进入梦乡,羽管键琴自由的华彩仿佛是美妙的梦境。第三乐章,号角起处,人们进山围猎,追得猎物四散逃奔,最后人们扛着猎物满载而归。
《冬》的意象是“寒冷”与“冰湖”。第一乐章,小提琴的颤音与颤抖相关联,快速飞过的琶音及音阶令人想到呼啸的寒风以及人们奔跑跺脚取暖。第二乐章,主奏小提琴温暖的旋律就像一个在屋里烤火的幸福的人,而乐队拨弦的声音表明屋外正嘀嘀嗒嗒地下着雨雪——这是维瓦尔第最著名的一段旋律。第三乐章,描写冰湖上滑冰的趣态,步履维艰,冰湖碎裂……正如他自己所说:“这是冬天,但这样的冬天带来欢乐。”
罗西尼
罗西尼是至今仍然受到人们——尤其是意大利人欢迎的作曲家。也许,我们应该称他为“歌剧作曲家”更准确,因为除了极少数的乐队作品之外,他绝大多数的作品都是为歌剧配乐。即便不太喜欢看歌剧的朋友,也应该听说过诸如《威廉·退尔》、《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歌剧的名字,这些都是罗西尼的不朽之作。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罗西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一部地道的“喜歌剧”。
在欧洲,“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与“唐璜”这两个故事(或者说是两个人物,即“费加罗”与“唐璜”)早已家喻户晓,对此,许多文艺家都有类似作品的演绎。早在三十多年前(1785年),莫扎特就根据十八世纪文艺家博马舍的脚本谱写出绝世佳作《费加罗的婚礼》。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稍有不同。《费加罗的婚礼》讲述西班牙塞维利亚的阿马维瓦伯爵府里,女仆苏姗娜与费加罗结婚,伯爵按古老的传统欲享用初夜权,费加罗联合苏姗娜以及伯爵夫人与伯爵斗志斗勇,终于战胜了伯爵。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则似乎是《费加罗的婚礼》的续集,讲述伯爵与罗西娜相恋,而罗西娜的监护人巴尔托罗医生也在打她的主意,费加罗运用机智与幽默帮助伯爵与罗西娜冲破各种阻扰,终于结成一对。
不能想象,这样一部举世闻名的歌剧是罗西尼二十四岁时的作品,而且只花了两个星期完成。但是1816年在罗马的首演却运气不佳,当男高音迦尔契亚老是调不准吉他的弦时,听众报以一片嘘声。巴尔西上台时,忙乱中摔破了鼻子,演唱过程中鼻血不断。最搞笑的是,第二幕结尾时,一只不知从哪里跑来的大花猫大摇大摆地横穿过舞台,这时观众们再也忍不住了,哄笑着学猫叫。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序曲音乐非歌剧的原配,由另一部歌剧(《奥列里阿诺在帕米拉》)借用过来,但是风格与情绪却极其吻合,天衣无缝,遂一直沿用了下来。这首序曲通体活泼明快,带有谐谑的情绪,令人十分愉快。音乐开头,乐队的全奏十分明亮,接下来小提琴与木管乐器交替出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子后面,首先由双簧管奏出一段旋律,然后小提琴接过来用抒情优雅的味道加以演绎;进入快板后,主题改为舞曲风格,具鲜明的弹跳性,然后速度越来越快,最后在热烈氛围中结束。
听完《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不妨接下来欣赏罗西尼另一部杰出的、也是最后的歌剧《威廉·退尔》。威廉·退尔乃瑞士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此人正直善良,不畏强暴,民间传有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射苹果”的故事,说的是他有一次进城时遭遇官府的故意刁难,要他朝他儿子头上的苹果射箭,只有射中才准进城。他已暗下决心,如果万一失手,便立即射死一旁的总督。好在他箭法能百步穿杨,不差毫厘地将苹果从儿子头顶上射了下来。后来,他又被总督抓捕入狱,在押解途中遭遇风险。他凭着机智与勇敢得以逃脱,并乘机射死了总督,揭竿而起,掀起一场民族解放斗争。
《威廉·退尔》全剧很长,总共需时约五个小时左右,因此不太容易上演。其实,听一听它的序曲,也大致能够感受到整部歌剧的风采——这首由四部分组成的序曲其实就是整部歌剧的浓缩。第一部分“黎明”:我们说过,地处阿尔卑斯山麓的瑞士最吸引人之处乃自然风光与优美的人文环境,此处便是展示其湖光山色美景的著名旋律,由大提琴演奏,宽广而又恬静,将瑞士阿尔卑斯山间的美景描绘得绘声绘色,也为接下来的不和谐“战争”带来反差;第二部分“暴风雨”:
美景之后,暴风雨(这里暗喻统治者的暴虐)接踵而至,开始时是小提琴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紧接着,乐队以排山倒海之势的下行半音阶模仿疾风暴雨,定音鼓和钹模仿雷鸣闪电,但是很快音乐平息,犹如雨过天晴,一切恢复如初;第三部分“幽静”:英国管吹出一段和平宁静的瑞士牧歌,在山林里响彻回荡,尤其是双长笛的二重奏,花音、装饰音令人眼花缭乱,如果用“花香鸟语”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第四部分“终曲”:小号雄壮的号角似是起义者的集结令,乐队在军鼓声的配合下演奏进行曲般的旋律,有如勇士们骑马奔驰,最后以洋溢着胜利的喜悦结束全曲。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音乐会上的《威廉·退尔》序曲一般省略了第一、二、三部分,只演奏第四部分,而我恰恰认为第一部分的大提琴、第三部分的长笛是该序曲音乐中最值得一听的。其实鉴别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看一看节目单(或唱片)标注的长度。《威廉·退尔》序曲全长约十分钟以上,而长度四分钟左右则为节选。
《灰姑娘》的剧本根据法国作家佩罗的童话编撰,罗西尼花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将其写成。这部歌剧的情节是:罗马尼科菲的两个女儿克洛林达和蒂斯贝都生得很丑,而养女安杰林娜(即“灰姑娘”)却很美。王子举办舞会选妻,灰姑娘得到王子的青年教师阿利多罗的暗中相助,被王子相中,并将手镯赠给王子。王子持手镯到灰姑娘家求婚,灰姑娘得以嫁给王子。
与罗西尼惯用的手法一样,《灰姑娘》的序曲音乐也不是原装,而是从另一部反响平平的歌剧《报纸》中借用过来的。这首歌剧序曲音乐由序曲与快板组成,使用奏鸣曲式,运用罗西尼的招牌手法——“渐强奏”,即音乐由起初的很弱音渐渐发展为极强的力度,通过力度的夸张对比营造出谐谑的效果。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这部歌剧罗西尼仅用二十多天就完成了,描述意大利女郎及其恋人林多罗在阿尔及尔的遭遇。阿尔及尔国王穆斯塔法因闻说意大利女郎伊莎贝拉貌若天仙,便动了心思。为了达到目的,他将王后赏给了意大利男仆林多罗,并下令海盗哈利设法掳掠意大利女郎。海盗哈利从海上掳走伊莎贝拉并带到王宫。伊莎贝拉在宫中见到男友林多罗,于是计划逃走。通过精心策划,他们与宫里的所有意大利奴仆一起乘船逃离了阿尔及尔。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的序曲音乐也是罗西尼很优秀的作品。序曲开始于轻柔的拨弦,忽然被一个粗暴蛮横的和弦所打断。接着,双簧管奏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是乐队演示的生机勃勃的第一主题,具有喜歌剧所特有的诙谐轻松气氛。第二主题无忧无虑,仿佛是伊莎贝拉与林多罗的浪漫再现。经过一段渐强的力度,再一次进入高潮而结束全曲。
以喜歌剧的角度,歌剧《软梯》也许最具幽默感。这是千百年来欧洲经常发生的故事:一个传统保守家庭的独生女儿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不许与男生接触。但是,这名独生女偏偏神不知鬼不觉地与一个男子相恋,而且每到夜晚,便放下一架软梯悄悄接男子入闺房,天亮前再将软梯放下……《软梯》的序曲音乐也很有特点,以一个优雅徐缓的引子开始,主题是一个活泼的跳奏,由大跳到高音的疾驰而下,犹如香槟酒的泡沫。这一乐思虽简单却亲切自然,十分吸引人,再加上罗西尼独有的由木管乐器模仿的诙谐的咯咯笑声,令人十分开心。
《塞密拉米德》是一部正歌剧,取材自伏尔泰的悲剧:塞密拉米德乃巴比伦王后,她与情夫合谋杀害了国王尼努斯。情夫欲娶她为妻,目的是要篡位。但是塞密拉米德此时却爱上了英俊少年阿尔萨斯将军,而他实际上是她的儿子,但是他们都不知道。此时,尼努斯国王的墓门打开,国王的幽灵向人们预言阿尔萨斯将继承他的王位。国王的祭司便告知阿尔萨斯其真实身份,并嘱咐他要为父报仇。阿尔萨斯一剑刺向塞密拉米德的情夫,不料却刺中塞密拉米德。情夫被宣判,阿尔萨斯登位。
《塞密拉米德》由于题材的严肃性以及戏剧性太强,演出难度大,现在已很少上演。事实上,这部歌剧自上演以来就没受到多少好评。倒是其序曲音乐至今仍然活跃于音乐厅,被人们所喜爱。序曲的引子很长,四只圆号奏出赞美诗性质的乐句,随后,歌剧中那些好听的段落在这里频频展现,最后是一个罗西尼招牌式的渐强奏,尾部结束得干净利落。
威尔第
如果说罗西尼的歌剧音乐以序曲为重的话,那么,同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的威尔第则以歌剧中的唱段(独唱、重合唱)或旋律更令乐迷们着迷。这些唱段包括“祝酒歌”、“圣洁的阿依达”、 “去吧,思念啊,乘着金色的翅膀”等名作。与罗西尼略有不同,威尔第更注重人声而不是器乐的音响。我们很难在罗西尼的歌剧作品中找到十分著名的唱段,而这样的困惑却不存在于威尔第的作品。威尔第的歌剧立意深刻不俗,将文学性与逻辑性有机结合,同时追求感情的激动与升华,因此能让人在热闹与着迷的同时享受到崇高与哲理。
“去吧,思念呀,乘着金色的翅膀”是歌剧《纳布科》中的著名唱段。这是根据圣经中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的故事而作的歌剧,讲述巴比伦王纳布科征服了耶路撒冷之后,俘虏希伯来人到巴比伦。国王因疯狂而遭拘禁,其大公主在祭司的拥护下自立为摄政,而小公主被判斩首。国王在狱中见小公主被绑赴刑场,遂向耶稣祷告,乞求救助。未几,忽觉清醒过来,便率卫士前去营救。大公主见阴谋败露,畏罪自杀,纳布科王于是恢复统治,并自此笃信耶稣。“去吧,思念呀,乘着金色的翅膀”是第三幕中的第二十曲,属希伯来俘虏的合唱,他们思乡心切,向神祷告盼望早日归乡。这段合唱节奏徐缓,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尤其是中间突然加强的齐唱段落,虽情绪柔弱,但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祝酒歌”是欢庆宴请时经常演唱的歌曲,古典音乐里类似作品时有问世,但均不及威尔第的这首有名。这首“祝酒歌”取自歌剧《茶花女》,而《茶花女》系大作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描写的是十九世纪巴黎名妓维奥莱塔(即茶花女)的爱情故事。英俊青年阿尔弗雷多偶然见到维奥莱塔,一见倾心爱上了她。但是阿尔弗雷德的父亲却坚决反对他们交往,专程找到维奥莱塔,请她离开阿尔弗雷德。维奥莱塔其时已深深爱上阿尔弗雷德,但是为了他的家庭,只得忍痛离开,并与一位男爵交往。阿尔弗雷德知道后,谴责维奥莱塔背叛爱情,却不知这是他父亲一手造成的。后来阿尔弗雷德了解到事情真相,赶来与维奥莱塔道歉,但此时她已病入膏肓,见到阿尔弗雷德很是兴奋,说道:“我已活了,我已恢复了一切。”随即昏倒,香消玉殒。
歌剧《茶花女》中有两段音乐值得一听。
一是“前奏曲”。这段前奏曲与通常歌剧前奏曲的欢快热闹完全不同,揭示出这部歌剧的悲剧性质。开头旋律取自歌剧后段维奥莱塔病重卧榻的吟唱,由小提琴汩汩奏出,闻之断肠。接下来是第二幕维奥莱塔离别时的音乐,也是令人伤感的旋律。真个是歌剧尚未开演,泪水已成行。
二是著名的“祝酒歌”。此曲出现在第一幕,阿尔弗雷德初次与维奥莱塔见面,喝酒助兴,高唱这支“祝酒歌”。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人的祝酒词,是两个人相互祝酒的二重唱(我认为“对唱”更确切),且需他人以合唱的方式应和方有气氛。
《阿依达》系埃及总督伊斯曼·巴夏的委约之作。为纪念苏黎世运河通航,巴夏在开罗建造一座意大利歌剧院,并以四千英镑的礼金聘威尔第为《阿依达》谱曲。曲成后,总督邀请威尔第赴新落成的歌剧院首演,但威尔第害怕乘船,谢绝了总督的美意。随后,《阿依达》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公演,舞台设计成上下两层,以适应剧终时神殿与地穴的场景。《阿依达》的脚本由埃及学者马利耶特创作而成,他根据古代寺院祭坛下发掘出的男女两副骨骸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埃及人拉达梅斯爱恋被俘的女奴阿依达,在与阿依达父亲的军队作战时,阿依达与父亲策划与拉达梅斯一起逃离。在讨论逃离路线时,拉达梅斯无意泄露了军队部署机密,被人窥知,不得不自首,而阿依达与父亲则逃离。拉达梅斯被判活埋,恍惚中只觉阿依达来到身边,两人激情拥抱,唱道:“再见吧,大地!再见吧,忧愁的尘世!让我们迎接光明的来生!”后来他们相拥而死。
据说,这出四幕七场歌剧是目前世上演出次数最多的歌剧,场面绚烂而又富于异国情调,故事曲折动人,音乐旋律华丽优美(以“阿依达进行曲”、男高音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最为著名),不愧为意大利歌剧的杰作。
帕格尼尼
关于帕格尼尼的作品,只须介绍他的《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就足够了,因为这里面涵盖了“小提琴弦上体操”的所有秘密。
我们曾经提到,《二十四首小提琴随想曲》并不是首首都难以演奏。以第十二号为界,前十二首的技术难度远较后十二首要难。也就是说,“小提琴弦上体操”
的全部秘密几乎都在这前十二首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