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42

第42章 “海滨”,有如海滨惬意的散步;“羊毛似的云霞”;“骚动”(3)

献给她。多年后,当德沃夏克创作大提琴协奏曲时,约瑟芬娜不幸去世了。悲伤的德沃夏克将约瑟芬娜最喜爱的一首歌曲《不要打扰我》写进了大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以示永远的怀念。其实在约瑟芬娜去世前,他的协奏曲中已经加入《不要打扰我》的旋律,获悉她的离去,他将整个乐章的结构重新进行了调整。

这部作品中倾注的真情实感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共鸣,连大名鼎鼎的勃拉姆斯都叹道:“想不到人类的手能够写出如此的作品!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美国”弦乐四重奏》是他的十五部弦乐四重奏中的第十二号,写于美国,系《“新大陆”交响曲》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这是一部几乎没有任何美国意味的曲子,在我看来,除了美国式的激情与演奏手法,其余全部都是波西米亚式的,尤其是第一乐章的乡土气息以及第二乐章典型的斯拉夫的感伤。演奏好这部曲子不容易,演奏得地道则难上加难。

德沃夏克与勃拉姆斯是好朋友。勃拉姆斯创作了著名的《匈牙利舞曲》,德沃夏克则受其影响写了一套《斯拉夫舞曲》,而且都是同一套路,即先写钢琴四手联弹,然后再据此配器成管弦乐。其实德沃夏克的“模仿”是毫无必要的。勃拉姆斯创作态度极度严谨,轻易不敢动笔写大部头的管弦乐曲,故先写钢琴曲作准备;德沃夏克则不然,他天生旋律感极强,和声与配器技术驾轻就熟,本身又在顶尖级交响乐团(布拉格歌剧院管弦乐团)中干过,完全有能力制作大场面的管弦乐曲。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很少听到钢琴四手联弹的《匈牙利舞曲》或《斯拉夫舞曲》,管弦乐演奏版早已取而代之。

虽然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在小提琴专业领域,它却享有崇高的地位。如果你激情四射,感情丰富敏感,情绪大起大落,那么这部作品很适合你。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该曲目将最老土、最拘谨的传统古典手法(如规整的音阶及琶音、主奏与协奏乐队的平衡)与浪漫主义的花哨新奇串联得天衣无缝。也就是说,欣赏者可以在作品中体验到浪漫主义的热情奔放以及古典主义的忧郁伤感,冰火两重天,岂能不美妙!

格里格

北欧音乐所具有的文学般的描述性,在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对故事情节感兴趣的朋友,会对《培尔·金特》组曲情有独钟。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这部戏剧描写培尔·金特好逸恶劳、品行不端。他抢走了别人的新娘因格丽德,玩弄厌倦后逃到深山躲避,却与山中大王特罗尔王的女儿结婚。中途他曾回家探望垂死的母亲,对青梅竹马的索尔维格一见钟情,两人很快结婚。婚后他又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在摩洛哥,发了财的他混入阿拉伯人中自称先知,与酋长的女儿安妮坦相爱。在回家的路上,他遭遇暴风雨,财产遗失殆尽,但是索尔维格欣然接受了他。此时的培尔·金特不仅身无分文而且病入膏肓。他躺在索尔维格的怀里,在她哼唱的摇篮曲中死去。

格里格为这部戏剧作了配乐,我们今日在音乐厅里听到的《培尔·金特》是这部配乐的精选,即《培尔·金特组曲》。组曲分为两套。第一组曲共四曲:1.“晨曲”,著名旋律,描写培尔·金特清晨坐在沙漠中,看见金光四射的沙粒,恍惚间有如堆积如山的黄金,梦想自己成为世界首富;2.“奥瑟之死”,培尔·金特回家乡探望垂死的母亲,编造故事蒙蔽老母,老母信以为真,无憾地死去;3.“安妮坦的舞蹈”,这是非洲酋长女儿安妮坦跳的舞蹈,有玛祖卡舞曲的味道;4.

“山魔王的殿堂上”,是培尔·金特进山后众妖魔对他跳的舞蹈。第二组曲共四曲:1.“抢新娘”,描写培尔·金特抢走他人新娘的场景;2.“阿拉伯舞”,这是非洲沙漠里一群少女的舞蹈,中间有安妮坦的舞姿;3.“培尔·金特回乡”,培尔·金特因开采金矿而致富,返乡途中在挪威海上遭遇风暴而财富散尽;4.“索尔维格之歌”,这是《培尔·金特组曲》最感人的旋律,望眼欲穿的索尔维格唱道:“冬天不久留,春天要离开,夏天也将过去,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请你回来吧,亲爱的人,亲爱的人。死守着等你回来,我在等你呀!上帝赐福我吧,当你沐浴着阳光。希望你幸福,我在替你祈祷。你在远方时,我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走向天堂,我也会一同前往。”

《霍尔堡组曲》。霍尔堡(1684—1754)是丹麦文学之父、腓特烈五世的宠臣、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有许多戏剧作品问世。这套组曲作于霍尔堡诞辰两百周年之际,为格里格著名的弦乐队作品。

《A小调钢琴协奏曲》。这是格里格唯一的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他跻身于世界优秀音乐家之列的敲门砖之一。作品以挪威民歌清纯的曲调贯穿始终,糅合了肖邦、李斯特的演奏手法与作曲技巧,极具北欧音乐的描述性与画面感,为人们所珍爱。

钢琴《抒情小品》。作为北欧著名的钢琴家,格里格作了许多供钢琴演奏的作品。他崇尚肖邦与李斯特,钢琴作品受其影响也以小品见长。《抒情小品》共有十卷,计六十六曲,均有标题,可帮助听众理解。

马 勒

一个优秀的指挥家不一定是高明的作曲家,但是马勒却能够很好地平衡这个关系。作为作曲家的马勒,只为音乐体系中的最顶端与最底端——交响乐与歌曲——写作,而将中间那些有趣的环节彻底地省略。

音乐界有一个古老的诅咒,即任何作曲家的交响曲作品都不能够超过九部,否则便会被上帝召唤了去。当马勒写作《大地之歌》时,他的《第九交响曲》已经写成。由于忌讳这个百试不爽的诅咒,加之他的身体确实欠佳,明明是一部交响曲却不敢使用“第十”的编号,而取名为《一个男高音与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乐队的交响曲》。虽然马勒自作聪明地玩了一套文字游戏,但是上帝他老人家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没有能够活着见证这部交响曲的首演。

《大地之歌》声乐部分的唱词使用汉斯·贝特格(1876—1946)翻译的中国诗集《中国笛子》,其中有李白的《悲歌吟》(见第一乐章“叹世饮酒歌”)、《采莲曲》(见第四乐章“美女”)、《春日醉起言志》(见第五乐章“春日醉客”

)、孟浩然的《宿来公山房待丁大不至》与王维的《送别》(见第六乐章“告别”)等。其余几个章节选用的诗歌因翻译出入较大而无法断定原作,有说取自钱起、张籍或张继者,莫衷一是,留待有兴趣的读者考证。

马勒另九部交响曲是:

《D大调第一交响曲(泰坦)》。“泰坦”是古希腊神话里天神乌拉纽斯与地神盖娅所生的六男六女,故也称之为“巨人”。这部交响曲最初以交响诗的形式演出,每段均有文字提示。第一部分“青年时代,花卉,果实,荆棘”分为三段:1.

“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板,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2.“采花”,柔板;3.“满帆”,谐谑曲。第二部分“人间喜剧”,分为两段:1.“搁浅”,受童话故事中的插图《猎人的送葬队伍》启发,这幅画描写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的猎人棺椁送往墓地,兔子举着小旗子,后面是一群波西米亚音乐家,还有猫、蟾蜍、乌鸦、牡鹿、狐狸等动物;2.“来自地狱”,表现心理受到重创之人发出的呼喊。其后,马勒对此进行了修改,将“交响诗”变为“交响曲”,使之成为标准的四乐章形式。

《C小调第二交响曲(复活)》。因末乐章使用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而得名,共有五个乐章。第一乐章“葬礼”,是对第一交响曲主角“猎人”

的送葬,同时引发人生的诸多思考;第二乐章“中庸的快板”,马勒解释道:“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完一个你所亲近的人的葬礼,也许在归途中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很久以前的欢乐时光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全都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第三乐章运用了马勒的歌曲《圣安东尼向鱼儿说教》的旋律,说的是圣徒圣安东尼在湖岸边耐心地向鱼儿布道,劝说它们改变贪馋的本性。鱼儿们似乎受到教化,但是在猎物面前它们又露出了贪婪的本性。马勒说:“当你从怀念的梦境中醒来又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忙活、没有意义的操持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里翩翩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得那么远,听不到里面的声音。这时,人生似乎失去了意义,变成了一个可怖的鬼蜮世界。对他,你只能在一声憎恶的大喊之后退避三舍。”第四乐章标题为“原光”,马勒解释道:“传来了单纯的信仰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第五乐章分为三段:第一段标题为“在荒野中呼号的人”,人类末日即将来临;第二段为发展部;第三段是“伟大的呼声”,合唱加入,并以克洛普施托克的圣诗《复活颂》为唱词。

《D小调第三交响曲》,标题为“夏日正午之梦”,共六个乐章。第一乐章“强有力而决然地”,表现夏日里牧神苏醒;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具有优雅的洛可可风格;第三乐章“谐谑曲”,引用马勒本人的歌曲《夏末》:“杜鹃掉进柳树的洞穴死了,夜莺在翠绿的枝头啼啾……”第四乐章“极为缓慢神秘地”,歌词取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醉歌后的轮唱:“啊,人类请注意,深夜说了些什么。我睡着了,从深沉的梦境中醒来。世界比白天所想的更为深沉……”第五乐章“活泼的速度,大胆的表现”,歌词为马勒的《三个天使在唱欢乐的歌》:“三个天使在唱欢乐的歌,在天上,那是快乐而幸福的音响。他们快乐地欢笑,说彼得无罪,主耶稣就坐在餐桌旁,与十二圣徒享用最后的晚餐……”

第六乐章“缓慢、平静而充满感情地”,自由回旋曲式,以对天使的凝视开始,最后以讴歌爱而结束。

《G大调第四交响曲》。马勒解释道:“在前面三个乐章中,笼罩着一种较高境界的沉静肃穆的气氛,这个境界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使人莫名其妙地不寒而栗,甚至毛骨悚然。在最后的乐章中,孩子(他在前世就已经属于这一较高境界)告诉我们它意味着什么。”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共五个乐章: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中间有中提琴独奏马勒的《亡儿悼歌》之“在这个世界上的喜悦之光”;第二乐章“如暴风雨的激烈,并且更加激烈”;第三乐章“谐谑曲”,木管乐器演奏维也纳舞曲,小提琴的旋律具乡土气息;第四乐章别出心裁地用竖琴来为弦乐器伴奏;第五乐章“回旋曲”,铜管或铜管与弦乐的赋格,其复调对位手法非常精彩。

《A小调第六交响曲》原有“悲剧”之标题,后被他亲自删掉。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不太快的有力的快板”,表现出马勒对妻子的爱意;第二乐章“谐谑曲”,其音乐情绪“带着沉重味”;第三乐章“中庸的行板”,田园风格;第四乐章“终曲”,据马勒的妻子解释:“最后乐章描写了他的没落,或者像他说的是英雄的没落。马勒说这个英雄经历了命运的三次打击,每次出现时,我们都听到命运的动机,也就是马勒所称的‘灾难的节奏’。”

《E小调第七交响曲》,因第二、四乐章有“夜曲”的标示,故称为《“夜曲”交响曲》。共五个乐章:第一乐章由序奏与主部构成,圆号奏响“大自然的咆哮”

后进入快板的主部;第二乐章“中庸的快板”有“夜曲”的提示,是一首“漫长黑夜的进行曲”;第三乐章标示为“如影子的”、“如流水,但不急速”;第四乐章“深情的行板”,标题为“夜曲”。

《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因规模庞大,需千人演奏演唱,故称《千人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是马勒作品中最具特色的,而过去的交响曲都不过是它的“序曲”而已。该曲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歌词选用德国美茵茨教区大主教符拉巴鲁斯·毛鲁斯所作的同名拉丁语圣诗;第二部分采用歌德的《浮士德》终场的配乐,是对浮士德与玛格丽特在天界超越了自身的描述,马勒认为是对“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的祈祷的应验。

《D大调第九交响曲》。作此曲时马勒已经有了宿命的哀叹,自知来日不多,因此这部作品有“浩大的死亡之舞”的意味。第一乐章有“啊,我消逝了的青春,我消逝了的爱”的感慨;第二乐章是“缓慢的兰德勒舞曲速度”,象征着“死亡之舞”(兰德勒舞本来相当于圆舞曲,但速度降为“缓慢”之后性质大变);第三乐章马勒有“给在阿波罗的我的兄弟”的题记;第四乐章结尾处有“像死那样结束”的哀叹。

理查·施特劳斯

自从李斯特明确了“交响诗”的概念,这种新颖的文学与音乐联姻的形式便开始迅猛地发展。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早期,理查·施特劳斯成为这一派别的集大成者。

理查·施特劳斯与交响诗着天然的联系。他有着深厚的文学修养,而且作为一个德国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独到的思想与见地;在音乐上,他是瓦格纳主义的追随者和发展者,而瓦格纳的音乐本身便充满着文字与哲学意味。

理查·施特劳斯的每一首交响诗都有一个有趣的文字标题,著名者包括:

《死与净化》。理查·施特劳斯刻画了一个追求崇高理想的艺术家在弥留时的所思所想。毫无疑问,这个艺术家就是他自己。六年后,弥留时他对儿媳说:“死亡就像我在《死与净化》中写的一样。”这部作品共有四个部分,让我们来看看作者为此撰写的一段说明文字:1.在一间摇曳着微弱烛光的小屋子里,一个濒死的病人正躺在床上挣扎。他已经精疲力竭,虚弱得昏睡过去。但是很快他又醒了过来,新一轮的痛苦又一次来袭。在这场生与死的搏斗中到底谁是胜者?四周死一般寂静,病人苍白的脸上浮出微笑,难道他梦见回到了金色的童年?2.好梦不长,死神粗暴地将他摇醒,命令他再一次与自己较量。一边是求生的本能,一边是死亡的召唤,这是一场多么可怕的战斗呀!双方斗得难分胜负,寂静再一次降临;3.疲惫的病人出现谵语,意识混乱。他看见自己童年时天真无邪的样子,成年后为达到目标投入了炽热的激情。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前进的道路充满障碍。当他一步步接近目标时,突然一个声音对他喊道:“站住!”但是他心里在说:“把每一个障碍都当做一个新的起点去攀登。”他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灵魂却离它越来越远。最后,死亡的铁锤敲响了,他死了,被永恒的黑夜蒙上了双眼;4.一个威严的声音响起,将他在尘世的理想——赎罪和净化——带回到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