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古典音乐一本通
24578400000001

第1章 序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不知是否意识到,你正一步一步地陷入“耳朵”设下的埋伏之中。

说到耳朵,它也许并不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不过,耳朵的这种“不复杂”只是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如果将视线转到人类的精神领域,则情形大为逆转!我们惊讶地发现,以耳朵和眼睛为代表的五官,较之那些为维系生命而不可或缺的五脏六腑之类,显得更为重要!要知道,人类灵魂的七情六欲,概由此而来又由此而出。

不可否认,作为动物,人类也有追求快乐、贪图享受的本性。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改变客观世界得到自身的满足。这种满足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才是精神的。吃喝玩乐固然是一种快乐,但是,即便那些看起来并不快乐的东西,如孤独、苦闷、彷徨、忧愁等,在有思想的人看来,也同样是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上的、具有美学意义的“快乐”,比浅层次感官享受更让人刻骨铭心!

遗憾的是,在物质和精神面前,人们往往更看重前者。诚然,物质所带来的快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肌肤,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属于“现世”的享受。而精神快乐则更像不可捉摸的幻影,是“来世”的虚构,不仅不可学,而且还很难立竿见影出成果。所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叹,就是说从没见过追寻高尚美德的人比喜欢美色的人更多,亦即这个世界上好色之徒远比谦谦君子要多得多。孔子将“色”归于浅层次的物欲享乐,而“德”则属于更高级的精神愉悦,很明显,追求物质的人比追求精神的人要多一些。有趣的是,几乎与孔子同一个时期的柏拉图在地球另一端的古希腊也大发感慨:“(音乐)只使最优秀、最有教养的人快乐,尤其是使那个在品德和修养上最为卓越的人快乐!”在柏拉图看来,能够从音乐中得到快乐的人,不能说凤毛麟角,至少也是群体中最优秀的一员。他们像苦行僧一样,在觐见精神王国的道路上执着前行,苦苦求索。而一旦修得正果,那么由此而生的快乐绝非任何物质所能取代。音乐史上,无数史实都印证了这个道理。譬如,追求“来世”快乐的巴赫比贪图“现世”富贵的亨德尔享有更尊崇的地位,“愈痛苦愈像一个圣徒”的莫扎特拥有更纯净的内心世界,阿炳(不要忘记他曾经是无锡雷尊殿的道士)用音乐这种精神力量化解物质的匮乏……西方许多学者认为,在视觉与听觉两大阵营中,听觉(在此可简单理解为音乐)处于艺术“生物链”的顶端,是艺术门类中的最高级形式。康德说过,“音乐借助于没有概念的感觉说话,因而不会像诗歌那样留下反省回思的余地,然而它以种种不同的方式而且更强烈地——尽管是俄顷之间——激荡人的心灵。”费尔巴哈认为,“音乐高于其他一切艺术,因为唯它无需思想作为媒体,而是作用于情识,是心灵直接与心灵说话。”这与黑格尔所说的“只有绘画和音乐艺术,才适合表现心灵的生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人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当所有语言都丧失作用的时候,唯有音乐才是最后拯救世界的工具!由此可见,音乐之于心灵是多么重要。

“我们沿着一条神秘的道路,漫步走向心灵深处……”但愿德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这句诗能成为我们欣赏音乐的美妙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