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必读的508篇经典管理故事
24552300000028

第28章 制度篇(3)

周围各国知道了这种情况,便不断侵犯齐国的边境并占领领土,齐威王也不曾加以理会。可是9年后,齐威王却忽然召见即墨的大夫说:“自从你担任即墨的大夫以来,几乎每天都可以接到诽谤你的报告,可是我派人调查即墨的情况,却发现田野不断开拓,人民生活富足,衙门事务也处理得有条不紊,使我国的东方边境,没有任何危险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尽心治理即墨,从未贿赂我身旁大臣的原因!”

于是,齐威王赐给他一万户的封地作为奖励。

接着,他又召见了阿地大夫。“自从你担任阿地的大夫以来,天天都有称赞你的话传入我的耳朵中。可是当我派人去调查阿地的实际情况时发现,不但田园荒芜,人民贫穷得无法为生,且在鄄被赵国攻打时,你并未派兵去救援,就连卫攻占薛陵的时候,你也毫不知情。虽然我不断听到对你的赞扬,但这正表明了你在贿赂我身旁的亲信。”

齐威王在严厉地指责后,将阿地大夫及身边接受贿赂的亲信一一处罚。

在采取这些赏罚措施之后,齐国开始派军队对9年来侵犯齐国领土的诸国进行报复。西攻赵、卫,并在浊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大破魏军,包围了魏惠王。惠王震惊,只好以归还观(位于现今山西省境内)为条件请和。赵国也将所侵占的北边长城归还。如此一来,齐国的众官员更加信服齐威王,个个恪尽职守,齐国因此逐渐强盛起来。诸侯各国了解到这一情形之后,20多年不敢侵犯齐国。

“信赏必罚”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金字塔的建造者

金字塔的建造者不是奴隶,而应该是一批欢快的自由人!第一个作出这种预言的,是瑞士钟表匠塔·布克,1560年他在埃及的金字塔游历时,作出了这个预言。

2003年,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宣布:通过对吉萨附近600处墓葬的发掘考证,金字塔是由当地具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建造的,而非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记载的,由30万奴隶所建造。

在400多年前,一个钟表匠为什么一眼就看出,金字塔是自由人建造的呢?自埃及考古工作者证实了布克的判断后,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便对这位钟表匠产生了兴趣,他想知道这个人到底是凭什么作出那种预言的。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他开始搜集布克的有关资料。最后,他发现布克是从钟表的制造经验中预知那个结果的。

布克原是法国的一名天主教信徒。1536年,因反对罗马教廷的刻板教规被捕入狱。由于他是一位钟表大师,入狱后,布克被安排制作钟表。在那个失去自由的地方,他发现无论狱方采取什么高压手段,都不能使他们制作出日误差低于1/10秒的钟表。可是,入狱前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那时,他们在自己的作坊里,都能使钟表的日误差低于1/100秒。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布克把它归结为制造环境的影响。后来,他们越狱逃往日内瓦,才发现真正影响钟表准确度的不是环境,而是制作钟表时的心情。

对金字塔的建设者,他之所以能得出自由人的结论,就是基于他对钟表制作的这种认识。埃及国家博物馆馆长多玛斯在塔·布克的史料中发现了这么两段话:

一个钟表匠在不满和愤懑中,要想圆满地完成制作钟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对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块钟表所需要的254个零件,更是比登天还难。

金字塔这么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各个环节被衔接得那么天衣无缝,建造者必定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真难想象,一群有懈怠行为和对抗思想的人,能让金字塔的巨石之间连一片刀片都插不进去。

塔·布克是第一批因反宗教统治而流亡瑞士的钟表匠,他是瑞士钟表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据说,瑞士到目前仍保持着塔·布克的制表理念:不与那些工作采取强制性、有克扣工人工资行为的国外企业联营。他们认为:那样的企业永远造不出瑞士表。

制度是一个公司存在的基石,但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督的地方,永远不会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公平理论

有个农场主的葡萄熟透了,如果今天不把葡萄全部摘完,葡萄就会烂掉,而他自己又不可能在一天内把葡萄全部摘完。于是他就在市场上找了一群人,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在今天帮我把葡萄全部摘完,我就给你们每人一枚金币。”这群人听后非常高兴,就跟这个农场主来到葡萄园里摘葡萄。

快到中午的时候,农场主发现葡萄还剩很多,而这些人不可能在一天内把葡萄全部摘完。于是他又到市场上找了一群人,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在今天帮我把葡萄全部摘完,我就给你们每人一枚金币。”这群人听后也非常高兴地跟这个农场主来到葡萄园里摘葡萄。

当到下午2点钟左右的时候,这个农场主发现虽然这些人都在非常卖力地摘葡萄,但他们还是不可能在一天内把葡萄全部摘完。于是他又到市场上找了一群人,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在今天帮我把葡萄全部摘完,我就给你们每人一枚金币。”这群人听后也非常高兴地跟这个农场主来到葡萄园里摘葡萄。

当日落西山的时候,葡萄终于全部摘完了。农场主对他的管家说:“你叫他们来,分给他们工资,从最后雇来那批人的开始,直到最前面的。”

管家先把最后一批人叫过来,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枚金币,这群人非常高兴地走了。他又把第二次招来的人叫过来,给他们每人也发了一枚金币,这群人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也走了。这时,那些第一批的人来了,但他们也只领到了一枚金币,这些人不高兴了。他们对农场主抱怨说:“那些最后雇来的人,不过工作了几个时辰,而你竟把他们与我们这整天受苦受累的同等看待,这公平吗?”

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取决于其绝对值,而是取决于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之后的相对值。即每个人都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比率作比较,如果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否则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

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公平就是平均主义。公平理论则以人们的投入多少与其所获结果相当为基础。也就是说,这种假设采用的是“贡献率”,这与按劳分配的原则是一致的。而平均主义使多劳者不能多得,工资、奖金拉不开档次,有重大贡献者得不到重奖,掩盖了不公平因素。只要领导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公平理论的重要意义,杜绝不正之风,坚持实事求是、一心为公的原则,就一定能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支持,把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针对不公平产生的原因,领导者要应用公平理论做好说服工作。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受其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也受相对报酬的影响。公平理论所揭示的这种社会心理,是应该引起领导者重视的。领导者要采用历史的和社会的比较方法,对员工提出的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使员工们感到满意,从而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没有回家的猴子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思谋着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气就可以捡到大便宜的窍门。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啊!”

于是,他买了一群猴子,把它们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哪个猴子毛手毛脚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伤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没多久,便把猴子整治得服服帖帖,说一不二了。这时,他才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

猴子们挺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从此他的日子过得宽宽松松,逍遥自在。

这个不劳而获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不管采下多少果子,每只猴子只发给一个。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吃饱肚子呢?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声,因为它们都知道被皮鞭抽打的滋味不好受。

这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空空的,但受过训练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它们饿极了,主人又不在面前,有一个胆大点儿的,便吃起果子来,其他的猴子看见了,都一直咽口水。后来,实在耐不住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

一个野生老猴子看见它们这般模样,不禁大笑起来:“猴儿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治得没点儿猴性了,吃吧,吃吧。”

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

“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呗。”

它们边吃边议论:“敢情在这山上采果子的权利,不单是只有主人才有呀!”

“我原来还以为是主人养活咱们呢,现在才弄明白是咱们养活他呀!”

“山是大自然的山,谁都可以上山来,果是野生的果,谁都可以摘。他懒得劳动,鞭打咱们给他干活,咱们何必受他那样折磨呢?”

“可不是吗?我们是自找苦吃!”

猴子们长时间挨饿,吃饱后一个个东倒西歪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了,篓子里还没有装满呢。

一个小猴子说:“今天回去,保准得吃皮鞭,哼!就是吃皮鞭,我也不给他干活了,我要和他讲理!”

另一个小猴子说:“主人从来不讲理,咱们要不给他干活,他会把咱们再卖掉!”

大伙抓耳挠腮,扑闪着眼睛,一时不晓得该怎样是好。

还是老一点的猴子精灵,它说:“干吗要回去呢?这大山没有头,森林没有边,到哪里没有我们吃的果子?生活的路子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离开这里!”

那个野生的老猴儿又插话了:“这就对了,走,一块走哇!”

大伙儿一个个扔掉手里的篓子,欢跳着,嬉笑着,钻进那无边无际的山林里去了。

那个主人到了晚上,左等右等不见猴子们回来,到山上一看,除了横躺竖倒的篓子以外,一个猴儿也不见了。他气坏了,但仍旧好吃懒做。后来,他最终饿死在自己的床上。

现代管理的特征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核心,事事尊重人的需求,处处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中心。

膨胀的公司

犹太人卡尔·迪罗先生经营着一家五金公司,由于业务拓展的需要,公司招聘了一批新员工。

在新员工培训大会上,他给这些新员工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家公司淘汰了一批落后的设备,董事长说:“这些设备不能扔,找个地方放起来。”于是,专门为这批设备修建了一间仓库。董事长说:“防火防盗不是小事,找个看门人。”于是,找了个看门人看管仓库。

董事长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怎么办?”

于是又派了两个人过去,成立了计划部,一个负责下达任务,一个负责制订计划。

董事长说:“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

于是又派了两个人过去,成立了监督部,一个负责绩效考核,一个负责写总结报告。

董事长说:“不能搞平均主义,收入应拉开差距。”

于是又派了两个人过去,成立了财务部,一个负责计算工时,一个负责发放工资。

董事长说:“管理没有层次,出了岔子谁负责?”

于是又派了四个人过去,成立了管理部,一个负责计划部工作,一个负责监督部工作,一个负责财务部工作,一个总经理,一个管理部总经理,共同对董事长负责。

董事长说:“去年仓库的管理成本为35万,这个数字太大了,你们一周内必须想出解决办法。”

于是,一周之后,看门人被解雇了……

企业的组织机构越来越膨胀、制度越来越烦琐、文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差。很多管理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反而还陶醉在复杂的事务中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成功”而“努力奋斗”。有些人虽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是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因此,保持事务的简单化是对付复杂和烦琐的最有效的方式,这几乎是所有犹太商人都认可并遵行的准则。

问题的关键

凯迪公司是一家中型企业,主要业务是为企业设计和制作商品目录手册。耿文强是凯迪公司负责业务经营的主管,他经常听到设计人员抱怨自己受采购部约束太多,从而无法实现艺术上的创新。

于是耿文强决定再设个市场部,专门负责分析市场需求和挖掘市场潜力,并向采购部提出了建议。市场部成立后,耿文强又听到了很多不同意见,采购部和设计人员强烈反映说,新成立的市场部不仅多余,而且干涉了他们的工作。而市场部的人员则认为,采购员和设计员墨守成规,缺乏远见。耿文强虽然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并先后调换了有关人员,但效果仍不理想。

他不明白: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明眼人一看就不难发现,到底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呢?就是企业机构设置不合理。

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制度,是企业组织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一个环节。组织机构制度设计搞不好,组织效率难以提高,各部门之间还会产生矛盾。

罚款三百元

1989年初,山东三联公司下属的商场为了提高服务质量,特制定了一条制度,并把它作为告示贴在商场墙壁的醒目处:“顾客花钱消费,谁也不愿受气,尊敬的顾客,哪位营业员顶撞了您,请您到商场值班主任处投诉,本商场不仅向您赔礼道歉,还将向您赔偿300元。”

一开始,谁也没把这份告示放在心上,认为这只不过是为了招揽顾客说说而已。直到有一天,一名精明的女士在购买洗衣机时,一连拆包到第5台,才觉中意,接下来又要验看功能。

接待她的服务员早就不耐烦了,但碍于制度没说什么。等到顾客反复扭按键时,终于发火了,以“保护商品不受损害”为名与顾客争执起来。顾客告到值班主任那里,营业员又紧跟过来为自己申辩。

商场经理闻知此事,毫不犹豫地让财务付给顾客300元钱,并一再向顾客道歉。为了教育职工和管理人员,商场经理决定赔偿顾客的300元中,其中150元由自己、柜台组长和值班主任出,另一半罚了当事的营业员。

这件事在消费者中传了开来,《齐鲁晚报》发表了题为《顶撞顾客罚款三百》的文章,使“三联”美名远扬,商场由此步入了货畅人旺的佳境。

顾客是公司的上帝,只有认认真真地为顾客服务,才能在消费者中树起良好的口碑。表面上看,商场损失了三百元钱,但实际上,商场得到的却是无价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