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45

第45章 丽江印象

我去云南不是旅游的黄金季节,石林光秃秃的少了些青翠;大理蝴蝶泉边未见一只蝴蝶;香格里拉满坡的衰草早已枯黄,没有了遍地的鲜花;泸沽湖畔摩梭人母系社会的走婚是什么季节我不知道,反正没有见到那奇异而动人的场面;就是昆明世博园的鲜花虽说摆满了八百米的长廊,但品种比较单一……唯一不感遗憾的是:丽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丽江位于云南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端,西枕狮山,北依象山、金虹山,崇山峻岭挡住了西北寒风的侵袭,东南面临数十里的活野良田,和煦的朝阳和东风不受阻挡,雨量充沛,干湿分明,只有温凉之更迭、无寒暑之巨变,春秋相连,长春无夏。

丽江古城大研镇始建于南宋,迄今约有八百年历史,这里居住着纳西、彝、白、傈僳、普米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自治县。据史料记载:纳西先民系古代南迁羌人,汉时聚于大渡河一带的牦牛道,被称为“牦牛夷”,隋唐时又迁至金沙江上游,称“磨些”。“纳西”是解放后统一的族名。丽江古城曾是滇西最著名的商贸中心,是历史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枢纽,古城建筑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瑰宝,集中反映了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当年,徐霞客曾这样记述过丽江古城:“居庐骈集、荣坡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其宫室之丽贵于王者”。整个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大街小巷排列有序,向四方发展,全是土木结构的瓦房,街市的路面用丽江出产的五花石铺砌,雨季不泥,旱季无尘,还有不少的石牌坊,古色古香,体现了灿烂的东巴文化的独特风格。

丽江古城的白天游人如织,多是外地浏览观光的游客,四方街中心的场地上纳西人身着民族服装,自发地手拉着手围成大圆圈,唱着民族歌曲跳起东巴舞,男女老少声音整齐,步伐一致。这种舞蹈,看似简单进三步退两步,但自己上去却很难与他们融为一体,步伐节奏总不怎么协调。古城内不通车,那些供游人骑溜的高头大马也走街串巷,见马拉粪,马的主人连忙扫净带走。街面店铺相连,大多饰物:银器、玉石、天珠、木刻、石刻、手工制品等,还有药材,特别是那些手工刺绣,绣着东巴的象形文字,这是人类保存的最原始的文字。

古城的夜晚,灯火通明,茶坊的茶道演说、小吃街的喧闹、摊主的吆喝与烧烤牦牛肉的香味一起构成了古城的夜色图,漫步在古城喧闹的夜市中,让人联想这茶马古道远古的夜生活:也许那时他们在旷野里点着篝火烤着牦牛肉或全羊跳着东巴舞狂欢;也许那时他们吹着羌笛或葫芦丝在庐棚里送走一个又一个寒夜……这些南迁羌人也许粗野与愚昧并存,豪放与精明同在,他们抗拒着外来的骚扰,拒绝着外来文明,是不是诸葛亮在这里七擒七纵孟获使中原文化对他们有所渗透,才逐步演变到今天的模样。但我想他们每改变一个生活的习惯与细节都有外来文化的渗透,也有他们民族的无奈与遗憾。那时的夜空也许比现在还蓝,那时的大研镇周围的群山一定比今夜更宁静,那时的星星是否和现在一样近,天上那一盘曾照古人的明月一定知道,只是不说。

丽江古城的水分生活用水和生活废水两套系统排放。清澈的玉泉水来自玉龙雪山,一年四季不断,人们把这水分为三岔穿街过巷,流遍千家万户。大街小巷都有露天的沟渠,清一色的五花石砌护,美观漂亮,宽之不足三米,窄者一尺有余,水深盈半米,清澈见底,永远流动。据说丽江的居民有一不成文的规定,早晨七时以前可挑水渠之水食用,七时之后可以洗菜,下午才能洗衣。大小水渠中成群地流动着金鳟鱼、鲤鱼和红鲤鱼,大的约有四五斤,它们清一色的头从上游,逆水不退。城内有建于明清时期的大小石拱桥、石板桥300多座将古城连成整体。生活废水各有排放渠道,从地下管道流走。丽江古城的居民们共同保持着古城的洁净,不向沟渠排污水,不向街面抛洒杂物,不捞沟渠里的鱼,不在墙上张贴标语、书写广告,给人感觉整个古城到处整洁、干净。

西方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中国也有“从小事做起”之说,可见关注细节、看重细节是东西方共同的视角。看一个地方,不仅是看那些灿烂的古代文明,更是那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生活细节,正是那些不动声色的生活细节构成现代文明的精髓,那是一种经过多年积淀,不易觉察却真实存在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