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46

第46章 莫高窟探源

火车从西安出发穿河西走廊,越戈壁滩,换乘汽车,途经八十多个小时的颠簸,到达甘肃敦煌时,太阳已下到阳关的山那边去了。

莫高窟在甘肃敦煌县城东南二十一公里的鸣沙山中。早晨旭日东升,汽车离敦煌而去。由于缺水,路旁高大的白杨林渐矮渐稀,满目尽是沙丘。太阳照在鸣沙山的沙丘之上泛着白光。鸣沙山古称神沙山,从山顶下滑沙砾,鸣声不绝于耳,因有鸣沙之名。据史书记载,天气晴朗之时,山有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有“沙岭晴鸣”之说,为敦煌一景。

汽车一进莫高窟,顿感清凉。窟东有泉汇成清流,林木成荫,无异于沙漠绿洲。窟外有殿宇、盈联、牌坊,并有木构走廊与栈道相连。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举目望去,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一千六百多米。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千余龛。现尚保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洞窟四百九十二个,洞窟最大的高40余米,30米见方,最小的高不盈尺。洞窟内空形状有禅窟与中心柱式、方形佛殿式和覆斗式。洞窟的精美设计与凿打建造的工艺可称为建筑艺术。

莫高窟有彩塑二千四百一十五身。造像均用木头制成模型,再用麻捆扎后用泥巴糊捏而成的泥质彩塑,有单身像和群像。各洞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三身,多则十一身。佛像最大的高34.5米,宽15米,小则10厘米,多以夸张的色彩表现人物性格,神态各异。那么高大,千年不毁,实属泥塑珍品。

窟内壁画大约四万五千平方米,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等题材和装饰图案。最古的地图《五台山图》约40多平方米,再现了五台山的宏伟气势。《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从一花一叶、神、佛,到表现当时当地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构图精细。各窟内金碧辉煌,绚丽夺目。距今一两千年了壁画的色彩不退,还是那么鲜艳,实属奇观。据工作人员说,壁画色彩都是用彩色石头磨成色粉涂刷的。的确,鸣沙山的沙丘中颜色各异的石子彼彼皆是。莫高窟壁画据说按两米高排列,可构成25公里长的画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

藏经洞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站,是开凿在第十六窟甬道壁上的一个小洞,门仅高出地面一米,洞北壁绘枝叶交加的菩提树两棵,东壁树悬净水瓶,侧立比丘尼,双手奉持团扇,下有长方形禅床式低坛,上塑高僧洪坐像,西壁嵌石碑一块,即洪告身敕牒碑,似未完工即被封闭。查洞内所存遗书,最晚纪年是北宋至道年间,不见西夏文卷,十六窟两壁绘宋代菩萨行列,以此推断,可能是十一世纪初西夏人征服敦煌的战争中,莫高窟僧人准备逃难时所封,后未回归,竞因此幽闭达九百年之久。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清除淤沙偶然发现此一满贮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的石室,文物共五万余件。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佉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各种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诗赋、小说、民间文学、地志、户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历史文物。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和三教经典有价值的文献。藏经洞发现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窟内历史文物和艺术品遭严重破坏。大量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被劫一空,仅留下些泥塑空佛和壁画,了解到这些我的心情复杂起来,那是中国人的屈辱历史!

1943年国家设立文物研究所,对洞窟进行了修复、保管和研究工作。解放后改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又对洞窟进行全面维修。此后研究敦煌艺术的人逐渐增多,并形成了敦煌学。

在我即将离莫高窟而去时,呈现在眼前的是早已倾斜的高悬着“莫高窟”三个字的牌坊,用六根漆红圆木支撑。我想那是以防倒塌而支撑着的。诚然,莫高窟是中华民族早期进入人类古代文明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向中亚和欧洲输出的驿站,是东土与西洋佛经交流的中枢,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在某些方面最少要早西方一千年,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人类工业文明兴起后,最早的人类文明却遭到毁灭性的践踏和掠夺,只能说明落后是要挨打的。人类文明单靠几根圆木支撑是不行的。我想一个能创造出辉煌的古代文明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灿烂的现代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