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故乡的路
24546600000041

第41章 晚秋

恰逢换届,根据组织部的规定,我将不再继续提名了。我的年岁五十又六而且还挂零,自认为还算达观的我听此消息也震惊不小,明明觉得自己的身体与精力比五十五岁时的我甚至是五十岁时的我,全然没有什么差异,但“五十又六”使我蒙上了一个黯淡的阴影,仿佛日历上撕过了“立秋”一页后,虽然太阳的炎威依然没有退却,夏暑表上的热度依然没有降低,然而只当得余威和残暑了。春夏秋冬,节令残酷,“五十又六”告诉我,这年岁已经进入生命的秋天了,而且还是晚秋!晚秋,意味着落木萧煞;晚秋,蕴藏着寂寞惆怅;晚秋,饱含着秋霜冷雨;当然晚秋也呈现着硕果与成熟。

说真话,我一直不喜欢秋天,只慕春天。我喜欢春天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那种乍暖还寒的时候,心中便充满了一种狂喜。我喜欢春天的柳条抽绿,看嫩柳初染鹅黄,曾经真心地感动。我喜欢春天的柳絮;纤细纤细的绒毛,徒然地沾挂,缠绕着的细丝,枉然地垂下,相互追赶着结队成球,既无法把它拴住,也无法拘束它,只好任凭春风飞向天涯,那么任性,那么自由!我喜欢春天的桃花红,梨花白,红色的花苞裂开了红嘴,慢慢演化为一片红云;梨花弥漫着明亮的烟雾,荡漾着雪色的玉翠。面对着桃花红,梨花白,我会激情满怀,理想志向聚集,躁动不安,总想有一番作为。那些浪漫的理想大多不被实施,或实施后全无效果,但我总不灰心。我喜欢春天的燕子和蛙声。燕子噙来带有花瓣的春泥,使梁上的巢儿还有鲜花的香味;隔着胡同传来隐隐的蛙声听不太真,那是多么宁静的夜呵,窗外落着的春雨使枕上有微微的寒意,我会想起梦中怀念之人!

狂喜也好,感动也罢,激情也好,怀念也罢,都随春悄悄而来,又淡淡而去什么也没有留下,自从我的年龄“入秋”以后,近年来的心境完全转了一个方向,没有了先前的狂喜与焦灼,那些狂喜与焦灼是被秋风秋雨秋色秋光慢慢淡化。完全与秋调解调和而融合。与从前不同,现在的我对春好像有点厌恶,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追逐,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觉得天地间的庸俗、贪婪、无耻与愚痴,不过如此了!尤其是在早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请来一个花蕊对它说:“你也来反复重弹这老调了,我见过你的许多先祖,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作泥尘的,你何苦也来重弹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你也会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蹂躏、摧残、攀折之苦,步你先祖们的后尘而已。”然,花还在开,草还在长,蜂还在飞,蝶还在舞。

其实,送走了五十六个冬夏的人,对花事早已看得有些厌倦,感觉似乎有些麻木,热情也已经基本冷却,决不是童年时,当老师表扬别的同学而不是自己时,心里就感到十分难受。虽说我很难做到:“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也决不会再像初涉人世的少男少女似的为一种美好的幻影诱惑而忘形。天地万物,没有一件逃得出荣枯、盛衰、生灭之理、对于我之生命当属天地万物之一,肯定逃不脱荣枯,生灭之理,生命之树不仅有晚秋,而且还有残冬。既是无法改变的客观,又为何不坦然地适应客观呢?

其实,退职也好,退休也罢;晚秋也好,残冬也罢,对于生命来说都是一个过程,既不要为初春而欣喜若狂,也不要为晚秋而伤感悲愤,它们都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节点,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哀伤,都应该坦然对待,因为时间和季节对于任何人都是顺着日子往下走,不疾不徐,就像登山一样,你不要把目标始终盯在山顶,山顶那是登山者的终点,你在到达终点之前,你所经过的路旁肯定有小溪流水,峰回路转,草长莺飞,花开蝶舞,你不应该放过对每个景点的流连,感受它们的美好。最后到达顶峰时你放眼望去锦绣一片,你才会感到登山有了层次的堆叠,由浅入深的过渡,由低向高的景色变更,如果不关注沿途,只会有登上顶峰的单调和乏味。任何事情,包括生命都有过程,只有那些注重人生每一个环节与过程的人,他的生命才有充实的味道!才叫体验了生命。

晚秋,同样是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一段过程,绝不能虚度!

有一位朋友为了安慰我很形象地说:“我们就像显示器上的‘光标’,而领导则像‘鼠标’,‘鼠标’想把‘光标’定到哪里就定到哪里,‘鼠标’停‘光标’停,‘鼠标’动‘光标’动,你现在退下来,再也没有‘鼠标’指挥你这‘光标’了,想怎么动就怎么动,多好啊。”是的,上班时间有许多数不清的规则与潜在规则约束我们。但退下来也是一片陌生的土壤,灵魂需要一片适合它的土壤,躬耕于其上,人生才能充实且华彩灿烂!只有在自由的星空下,在适合自己灵魂生长的土地上,每个人才能都像一朵小花,绽放出生命应有的风姿和色彩。

人生有明之处必有暗,明多之处暗亦多,欢浓之时愁更重,人生不尽人意之处十之八九。许多体感不亲临是不会有的,例如我们正在历练三十几度炎热的夏日,就不能体感围炉拥衾的冬夜的滋味,在夏天的人对冬天的围炉只是一种空虚的概念,只是晓得将来有这么一天而已,但不能体感围炉的滋味。只有到了围着火炉取暖抱着被子保温的时候,才会有体感。人生也一样,只有年龄告了立秋之后,方能渐渐融入体验而转化为体感。仰仗秋的慈光鉴照,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欢,人生的漫长与短暂!生与死是天地间反复过亿万次的老调,但求此生的平安度送!

生命进入晚秋这个节点,就进入了“顺耳”之年,所谓“顺耳”就是任何话语听来都不那么逆耳,逆耳之言也顺耳,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了。这应该是人生当中最精华的部分,身体尚好没有病态,情绪最佳世事通达,阅历丰富、处事稳妥,我们不应该面对生命的晚秋怀有悲情,更不应该像文人那样莫名其妙地悲秋。我将会为社会积极奉献余热,努力争取达练处世,多在书本中找到心灵的安放,平平安安地过渡到生命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