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他能说出什么好听的话?”相信当你听见别人如此议论自己的孩子时,心里一定会感到难过。孩子的言语让别人不喜欢、不懂得待人之道,这该怎么办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让孩子掌握“礼仪”这件武器,那么,在他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势必会引起对方格外的好感,双方的关系自然就会拉近。
不容忽视的礼貌用语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
一个有口才、有教养的人,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是所有口才专家、礼仪专家所共同认知的。所以,口才不是单纯意义的口头表达能力,它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礼仪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一个有礼貌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社会适应性强的孩子;一个能够被环境接纳的孩子,才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我国是礼仪之邦,礼仪底蕴浓厚,对孩子礼仪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彬彬有礼的小淑女或小绅士,所以父母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要学会讲礼节,有礼貌,在待人接物时要有规矩,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与人交谈时用礼貌用语;其次,要给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这样,当他开口说话时,对方才愿意聆听他的语言,从而提高口才能力。
让我们聆听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人的故事》里的这样一则故事:
夏天,父亲和小儿子走在小路上,周围一片寂静,只听到远处什么地方响着啄木鸟的敲击声和小溪的潺潺声。
突然儿子看到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奶奶向他们迎面走来。
“爸爸,老奶奶去哪里?”儿子问。
“既然看到了,我们就去迎迎她或者送送她,”父亲回答。“当碰到她的时候我们就对她说‘您好’。”
“我们为什么要对她说这个词?”儿子很奇怪。“我们根本就不认识她。”
“我们这就去迎接她吧,对她说‘您好’,那时候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他们与这位老奶奶相遇了。
“您好。”儿子说。
“您好。”父亲说。
“您好。”老奶奶说,她开心地笑了。
儿子吃惊地看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太阳照耀得更明媚了。一阵轻风掠过树冠,叶子沙沙地响。鸟儿在灌木丛中歌唱,而在这之前没听到它们的歌声。
小男孩的心里好快活啊。
“为什么会这样?”儿子问。
“因为我们对别人说了‘您好’,她还微笑了。”
可以说,礼貌是人们在频繁的交往中彼此表示尊重与友好的行为规范。而这其中,礼貌用语则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友好关系的敲门砖。
如果说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孩子口才的硬件,那么孩子的礼貌用语就是孩子口才的软件,两者缺一不可。只有硬件没有软件的口才不是真正的好口才。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重视运用礼貌用语,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因此而发生误会和摩擦。而在亲朋好友眼里,不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孩子也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我国古代有一个“以礼问路”的故事,说的是有位从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苏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在三岔路口犹豫不定。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对呀?还有多少路程呀?”老人抬头见问路的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他没有礼貌,老人心里很反感,就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对,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的路程。”那人听了奇怪地问:“哎!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以后,就不再讲礼(里)了!”
这个故事,是对不讲礼貌的人的嘲讽,也说明中华民族具有讲文明礼貌的传统美德,更说明了口才和礼貌用语之间的必然联系。
想要孩子学会礼貌用语,那么,父母要教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就要多运用一些礼貌用语,这往往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达到目的,获得帮助。例如,当见到认识的人时,主动上前打招呼,说一声“你(您)好”,或许可以给别人带来一天的快乐;当遇到困难、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一个“请”字,使你的语言充满了谦逊,会帮助你赢得别人的爱心;当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感恩地说声“谢谢”,听者受用,说者受益,更重要的是自己也学会了“感恩”;做错事或影响到了别人时,真诚而主动的一句“对不起”,好似润滑剂一般,可以减少人们之间的隔阂,甚至能够起到“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作为父母应该准备好礼貌用语,随时教孩子使用,这些礼貌用语会让孩子成为更受欢迎和尊重的人,并对口才的提高具有非常奇妙的效果。
为了让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有人还总结出了一首“长诗”,父母可以让孩子多读多看,掌握一些必要的礼貌用词:
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问人住址说“府上”,
仰慕已久说“久仰”,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
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协助说“费心”,请人解答说“请教”,
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求人方便说“借光”,
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求人指点说“赐教”,
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向人祝贺说“恭喜”,
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看望别人说“拜访”,
请人接受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赞人见解说“高见”,归还物品说“奉还”,
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自己住家说“寒舍”,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谅解说“包涵”,
言行不妥说“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宾客来到说“光临”,等候别人说“恭候”,没能迎接说“失迎”,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这些温文尔雅的辞令,看似简单、平凡,却有非同寻常的魔力,因为这是心与心的交流。如果孩子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那么对方就愿意与他多交流,这样,训练语言能力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另外,父母还可以适当引导孩子站在对方听者的角度,用心体验他人的感受,让孩子明白礼貌用语的使用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行为,这样一来,孩子就愿意去说、去用。慢慢地养成运用礼貌用语的习惯之后,孩子也就变成了能说会道的小淑女或者小绅士。
做客的礼仪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要有属于自己年龄的礼仪。因为,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映射到孩子身上,就是要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可以说,无论是礼仪用语还是礼仪行为,这都应该是一个语言能力优异的孩子所必须掌握的。
在日常生活中,做客是一种最常见的交际方式,是人们联络感情、扩大信息来源、增进友谊的重要手段。如今,父母为了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和事,喜欢带他们去走亲访友参加聚会,家长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在做客与聚会时的礼仪习惯,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并在做客前教给孩子最基本的礼仪,在客人的夸奖声中,孩子就会认识到“礼尚往来”的确是一种乐趣。
双休日妈妈带着笑笑去庄阿姨家做客,笑笑很高兴,让妈妈给自己穿上漂亮的小裙子,一路上都开开心心地拉着妈妈。
刚一进门笑笑在妈妈的引导下才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庄阿姨说:“笑笑,来,阿姨给你包块巧克力吃。”没想到笑笑不领情地说:“我不爱吃巧克力,我爱吃奶糖。”妈妈提醒笑笑:“庄阿姨给你包巧克力吃,你是不是应该说谢谢?怎么能说不爱吃呢?太不懂事了。”庄阿姨见状,连忙说:“算了算了,小孩子没那么多事。”
开饭的时候,笑笑第一个坐到椅子上,迫不及待地伸出筷子把菜夹了个遍,最后挑出最喜欢的菜放在自己面前,旁若无人地吃起来。大家饭没吃完,已经饱腹的她便大声喊道:“我吃饱了,我想回家!”客人们面面相觑,笑笑的妈妈也十分尴尬。
像笑笑这样的孩子,在我们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恐怕并不少见。做客中孩子的这些举动不仅常常使家长陷入尴尬境地,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和身心发展。而一个真正懂礼貌、讲礼节、有风度的孩子,不但令人喜欢,容易被人接纳,而且在许多场合会被别人看好,这等于无形中多了不少口才锻炼的机会。因此,作为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有绅士、淑女风度的人。
如果想让一个孩子做到口才与礼仪兼备,家长就必须帮助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交圈,家长可以按照以下几点,教导您的孩子如何做一个既能说会道又受人欢迎的小客人。
1拜访前的准备。
如果即将拜访的人是父母的朋友,那么在打电话与对方预约时,不妨让孩子在一旁听;如果要拜访的是家长和孩子都熟悉的亲戚或者朋友时,则不妨让孩子自己打电话预约。另外,要让孩子穿戴整洁,着装要朴素、大方,这样去做客才能体现对主人的尊重。
2敲门礼节。
到了朋友家门口,首先让孩子学会敲门或者按门铃,随后让孩子有礼貌地问一声:“×××阿姨(叔叔)在家吗?”待主人招呼进屋后方可进屋。
3如何打招呼。
进屋后,首先让孩子与客人主动打招呼。对于常见的亲人,孩子更应主动地称呼对方;对于不常见的客人,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如何正确称呼。切记,在去朋友家做客前,父母要多带孩子练习如何与客人打招呼,如果一味地催促孩子叫人,势必会造成孩子因为口生而不肯开口称呼对方的尴尬局面。当遇到孩子害羞或者因认生导致的怯场时,父母可以让孩子点点头,微笑一下。
4和主人家的孩子和睦相处。
在拜访亲朋好友之前,首先给孩子打好预防针,教孩子如何与主人家的孩子和睦相处。必须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与人相处的原则——“分享”、“轮流”、“等候”。
“分享”能够帮助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交圈,能够带给孩子一颗充满爱心的健康心灵,告诉孩子好东西是用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不能只顾一个人玩而不理睬其他人;“轮流”与“等候”是磨炼孩子耐心、雕塑孩子个性的两把利剑,比如,一个玩具两个孩子都想玩,为了避免与主人家的孩子发生不愉快,必须让孩子学会等候,不要你争我抢,让他们明白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而转的。这样,他才不会心存嫉妒,对小朋友恶语相加。
5饭桌上的礼仪。
孔子早就有“食不言,寝不语”之说。抢先入座或是先动食物,都是孩子在饭桌上最容易犯的错误。餐桌是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最好时机。例如,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或敲打碗筷;长辈入座后,晚辈才可以入座;吃完后,要向长辈打招呼后才能离开;不要用手抠牙,大一点的孩子要学会使用牙签剔牙等。
与此同时,还要告诉孩子吃饭时,只能取自己面前的菜,而且是看准哪块取哪块,不能用筷子翻拨菜盘里的菜。带汤汁的肉菜更是要小心,避免溅脏自己或别人的衣服。吃完饭后放下碗筷时,应有礼貌地向同桌人说“请大家慢用”之类的礼貌用语。
6教孩子向主人礼貌告别。
离开朋友家时,教孩子主动与主人告别,谢谢主人的热情招待,并且告诉孩子如何邀请朋友到自己家来做客。如果主人站在门口目送时,待孩子走出几步之后,回过身来再次向主人告别,并要向主人说“请回”或者“再见”之类的礼貌用语。
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学会这些做客的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礼节。彬彬有礼的人大家都喜欢,都欢迎,而且对于孩子自身来说也是一件快乐有益的事,因为周围的人都愿意和他交往,也能较易地得到他人的帮助。相反,行为举止缺乏教养的人必将是不受欢迎的人,孩子本身也会很痛苦。因此,要从小让孩子懂得各种礼仪是非常有必要的。
专注细致地听别人说话
去朋友家做客,除了那些必要的礼仪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与主人进行交流。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会变得非常兴奋,滔滔不绝地说着想说的话。诚然,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口才的锻炼非常好,但是父母需要明白,只顾自己说话是件非常不礼貌的事情。如果主人对孩子的滔滔不绝感到厌烦,又不好意思打断,那么势必在未来不会像孩子提问,这样孩子的口才锻炼机会就彻底被打断。
所以,在去别人家拜访时,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学会聆听,这不仅对口才锻炼有好处,更是一个孩子必有的礼仪规范。
在《听的艺术》一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林克莱特是美国一位着名的主持人,有一次,他和一群小家伙们聊天,他问一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干什么?”小朋友抬起头,天真地回答:“我想当飞机驾驶员!”
听到这里,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说:“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都绑好安全带,然后我系上降落伞,先跳下去。”
现场的观众听到孩子这样回答,都笑得东倒西歪,而林克莱特依然注视着孩子。没有想到,小男孩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孩子有话还没有完全说出来。于是,林克莱特接着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小男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会回来的,我还会回来的!”
林克莱特的优异口才,是所有人都共识的。那么,为什么他会有令人羡慕的口才?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到,按捺住“急性子”,尊重对方的想法,聆听小朋友的心声,这是口才发挥的关键。他能够把孩子的话听完,并且在那些笑得东倒西歪的观众面前,仍能保持着倾听者所应有的一份亲切、平和和耐心,因此林克莱特才能听到孩子最纯真、最善良、最清澈的心语。这样,孩子才愿意与他交流。
所以说,倾听的作用非常大,这对口才、对礼仪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如此,国外学者论述说,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是分担痛苦、是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仅仅给倾诉者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想火花。
纵观那些成功的口才专家,在他们的身上,不仅有一连串的奇思妙语,更会保持沉默,去倾听对方诉说,这才是他们受到欢迎、得到爱戴的原因。所以,想让孩子有个好口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倾听。
当然,倾听并非是一言不发。想要让孩子完全掌握倾听的技巧,就要让他明白,倾听的5种境界:
第一种是心不在焉。这是最低程度上的听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认为根本没有倾听。
第二种是虚应故事。别人讲话时,他一个劲儿地说对对对。其实,他没有把心思放在对方的谈话中,这叫虚应故事。
第三种叫专心地听。专心听未必能听懂,因为说话的双方未必有相同的知识背景、思维形式、价值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