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聪明孩子的8堂口才课
24525800000019

第19章 良好的礼仪,是拉近关系的名片(2)

第四种就是设身处地地听。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深层的情感交流。

第五种叫做创造性地听。一个沟通的场合,诉说者把他的想法传递给信息接受者,一般需要借助3种手段,第一个是词汇,完成7%的任务;第二个是声音,完成38%的任务;第三个则是借助面部表情和动作,完成55%的任务。

可以看到,如果孩子能做到第5种,那么他就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倾听者。对照一下,看看你的孩子是哪种境界,然后再进行倾听的培养。

一般来说,父母可以通过这些方法,以此来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

1让孩子重复一遍大人说过的话。

如果在你说话时,孩子并没有发表意见,那么,等你说完话后,就可以让孩子重复一遍你说过的话,这样,你马上就能弄清楚孩子到底有没有听见你所说的那些话了。如果你的孩子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比如,他不会关收音机,那么当你让他重复你的要求的时候,他就能趁这个机会告诉你他不会做。

2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

要想得到别人尊敬,首先就要尊敬别人。同样,想让孩子倾听别人的谈话,那么父母就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当孩子告诉父母一些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把报纸放下,专心听孩子讲话。如果父母以身作则,做一个好听众,那么孩子就会跟父母学着做。

3在游戏中让孩子顺从。

对于孩子,绝大多数都非常喜欢故事。鉴于这个特点,父母可以装扮成故事书里的人物。孩子一旦成为故事中的人物,反而能更加认真倾听父母的讲话了。

4夸奖孩子是个好听众。

五六岁的孩子总是希望自己不受约束,但他们也想使父母高兴。如果孩子听到父母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的时候,他会非常高兴,他感觉自己既没有受到约束又使父母高兴了。

5请求老师的帮助。

对于孩子而言,很多时候都要和老师生活在一起,所以,父母可以联系其他小朋友的家长,请求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倾听训练,这样的效果是最直接的。

周老师是个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她在家长会上听到了家长的意见后,特地组织了一个小活动,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倾听能力。

周老师组织的活动是这样的:在每天晨间谈话时,她会留有10分钟时间让大家来“说新闻”。所以,她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天天要完成的任务——晚上6点看东方电视台的《媒体大搜索》,第二天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趣的新闻片段说给大家听。

同时,周老师还告诉孩子们,《媒体大搜索》会聚了天南地北最有趣的新闻,使人们知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可以让自己学到很多知识。

这个新奇的活动,令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他们都会认真看节目,为了第二天的说新闻作准备。

在这短短的10分钟“新闻播报”里,周老师时时都会提醒孩子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要尊重主持人,安静倾听新闻,并每天设置一个“最佳新闻奖”,让文明的小观众来当小评委,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几个星期下来,周老师发现效果非常明显的,光荣榜上的小花一点点增多,“倾听”和“评价”的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地锻炼孩子倾听的技巧,相信孩子通过这些训练,再到别人家做客时,就不再会那么“多嘴多舌”,并在恰当的时间说出自己的看法。相信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是非常会受到欢迎的。

待客的礼仪

生活中,有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打扰来访的客人,一般都会把孩子打发到一边,让他们自己去玩。这样做也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安静,但这一不经意的举动却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社交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懂如何待人接物的礼节,同时更不能在待人接物时体会沟通的乐趣。

所以,父母应从小时候起,抓住一切时机,教给孩子待客的礼仪,让孩子当回小主人去接待朋友的光临,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对礼仪的重视与能说会道的能力。

一个周日的下午,小丽家迎来了爸爸的老朋友曾叔叔。小丽将曾叔叔迎进客厅,天真地说:“爸爸妈妈出去买菜,一会儿就回来,叔叔您先坐。”

曾叔叔应声坐在沙发上。落座后,小丽问:“曾叔叔,您是喝冷饮还是喝热茶?”叔叔说:“别麻烦了,等你爸爸妈妈回来再说吧!”小丽却说:“不,让你这样干等着,爸妈见了,一定会批评我的!”曾叔叔一看,盛情难却,也就不客气地说:“叔叔这几天胃不太好,泡杯热茶吧!”说完便站了起来,想“自力更生”,唯恐开水烫了小丽。小丽忙阻拦曾叔叔说:“您是客人,我是主人,我应该给您沏茶!”说完不到两分钟,一杯清香的龙井茶就放在了客人的面前。之后,她坐在曾叔叔旁边聊起天来,俨然一个“成熟”的小主人。那颗可爱的童心,那份火一般的热情,那份恰到好处的待客风采,深深地打动了曾叔叔的心。

小丽的父母常常教导她,凡是来咱家的人都是客,都要热情接待,不要“冷客”,更不要“逐客”,其中包括你不喜欢的人,甚至“伤害”过咱家的人,也同样应当以礼相待。

小丽的父亲对别人说:“我们从咿呀学语就教育她要‘欢迎来客’,不准哭,不准发脾气,渐渐长大后,除去应当让她回避的事情外,她都和我们一起‘待客’。”

小丽的这种落落大方,相信每一个做父母的人都会羡慕。其实,“教孩子待客”的确不是什么教育的大问题,然而它却折射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孩子而言,接待来访客人不但能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更可以让孩子在待客中学会怎样做一个懂礼貌、讲礼节的小主人。所以,父母要抓住机会,使孩子在待客时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掌握待客的基本礼仪,自觉地执行礼仪规范。当孩子学会待客礼仪时,就很容易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并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孩子以“人来疯”的方式引起客人对自己的注意,并喜欢向客人讲述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当然也有的孩子则对客人态度冷漠,表示不欢迎,或者躲在一旁,客人跟他讲话,表现拘谨、胆小,态度不自然。怎样教孩子接待客人呢?怎样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与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第一,父母可事先告诉孩子家里要来些什么客人,什么时间来,来多少人,也可以让他主动打电话邀请同伴到家里来做客。另外,在客人未到之前,把房间收拾整洁。要热情接待,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第二,父母热情接待客人是为孩子作出榜样,除了身教以外,还得口头指点该怎么做。例如,当客人出现时,提醒孩子热情招呼,请客人坐,拿糖果请客人吃。特别要招待小客人,如给小客人拿饮料、点心、玩具、图书或陪小客人玩,或请小客人参观自己的卧室,参观自己的“游戏角”、“自然角”等。

第三,吃饭时,如客人来访,应主动邀其一起用餐,并告诉孩子主动询问客人有哪些需要。如果客人申明吃过,就让孩子先安排客人就座,倒杯茶水后再接着吃饭。

第四,客人临走前,让孩子陪同相送,并礼貌地邀请客人下次再来。

当然,在教孩子接待客人时,也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行事,切忌强求孩子干他不愿干的事,如硬要胆小怯弱孩子招呼客人,结果会使孩子更加怯弱胆小,对客人更加冷漠。对“人来疯”的孩子切忌在客人面前训斥或打骂,应设法让他暂时离开,待其冷静后再让他和大家在一起。

客人走后,及时对孩子的表现作评价,肯定好的表现,指出不够的地方和改进的办法,使孩子逐步提高待客的能力。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着名的画家,在对待孩子待客的问题上,他就非常下工夫。丰子恺有个儿子叫丰陈宝,小时候特别怕生人,在客人面前显得不太礼貌。有一次,丰子恺先生到上海为开明书店赶一项编辑工作,把十三四岁的小陈宝也带了去,想让小陈宝帮着抄抄写写。这个时候,单位里来了一个小陈宝不认识的客人,这位客人同丰子恺先生谈了好长时间,小陈宝一直没有与客人去打招呼。

客人是大人,当然不会和孩子一般见识。当这位先生与丰子恺先生谈完后,就过来与小陈宝打招呼、告别。这下小陈宝可愣住了,他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

客人渐渐走远,丰子恺先生看着还在发愣的小陈宝说:“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别,你怎么可以不理睬人家呢?”

这件事,给丰子恺先生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从此以后,丰子恺先生就一直非常注重小陈宝的礼貌教育。他告诉小陈宝,客人来了,应该为客人端茶、盛饭,而且一定要用双手捧上,这样表示恭敬。他还风趣地打比方说:“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饭,就好像皇上对臣子赏赐,更像是对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给孩子喝水、吃饭,这是非常不恭敬的。”

这样的教育还有很多,比如,丰子恺先生还说:“客人送你什么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躬身双手去接。躬身表示谢意,双手表示敬意。”这些话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陈宝的心中,后来,小陈宝果然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言谈举止都颇具大家之秀。

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实在是因小失大。所以,不论是彬彬有礼,还是侃侃而谈,其前提都是要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的礼仪,懂得如何去待人接物,懂得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流,才能使他的口才得到真正的锻炼。

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

孩子愿意开口说话是好事,但如果不看对象、不分场合地乱说,即使口齿再伶俐,也算不上口才好。想让孩子拥有好口才,不但要让孩子愿意说话,而且要说得好,说得让人高兴,这样才是有好口才的表现。

作为家长,要提醒孩子,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想说服人就要看对象。在这方面,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很多切身的体会和经验。

孔子带着他的几名学生出外讲学、游览,一路上十分辛苦。

这一天,孔子一行人来到一个村庄,他们在一片树荫下休息,正准备吃点干粮、喝点水,不料,孔子的马挣脱了缰绳,跑到庄稼地里去吃了人家的麦苗。一个农夫上前抓住马嚼子,将马扣下了。

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一贯能言善辩。他凭着不凡的口才,自告奋勇地上前去企图说服那个农夫,争取和解。可是,他说话文绉绉,满口之乎者也,天上地下,将大道理讲了一串又一串,尽管费尽口舌,可农夫就是不听。

有一位刚刚跟随孔子不久的新学生,论学识、才干远不如子贡。当他看到子贡与农夫僵持不下的情境时,便对孔子说:“老师,请让我去试试看。”

于是,他走到农夫面前,笑着对农夫说:“你并不是在遥远的东海种田,我们也不是在遥远的西海耕地,我们彼此靠得很近,相隔不远,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吃你的庄稼呢?再说了,说不定哪天你的马也会吃掉我的庄稼呢,你说是不是我们该彼此谅解才是。”

农夫听了这番话,觉得很在理,责怪的意思也消除了,于是将马还给了孔子。

旁边几个农夫也互相议论说:“像这样说话才算有口才,哪像刚才那个人,说话不中听。”

由此可以看出,说话必须看对象、看场合;否则,再能言善辩,别人不买你的账也是白搭。

要做到说话看对象,首先要了解交谈的对象。孩子对家人、亲朋好友很熟悉,说话时自然会注意到个人的不同特点,但是与初次相识的人交谈就需要一些技巧。有些信息能够从他人的神情、精神状态上直接获得,有些信息则必须通过言谈话语去了解。因此,与陌生人见面,让孩子不要急于表达,而要先倾听对方的话语。如果对方彬彬有礼,就应该让孩子和气、谦逊、文雅;如果对方说话很直,不拐弯抹角,就应该让孩子直接、坦诚,想到什么就说出来;如果对方情绪低落,不爱说也不想听,就应该让孩子少说几句,或者干脆不说。总之,只有让孩子多了解对方,才能说出合适、有礼貌的话。

比如,当全家人去医院看望病号之前,父母就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对病人进行问候,如“好好休息吧,您很快就会康复的”等一些善意的祝福的话,或直接询问病人的详细病状和调治方法,都不能算真正的安慰。

那么,怎样才能给病人很好的安慰呢?下面是两个初中孩子在探望生病的同学时所说的话。

班里一个同学因为淋了雨,得了重感冒,卧床不起,两个关系较好的同学来看他。

一个同学说:“我太羡慕你了,我也想生点病,好让我也能安静地躺在床上睡几天,天天上课多累啊!”

另一个同学说:“感冒没有什么,相信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通常情况下,病人的精神状态比普通人要差,他们心情忧郁,多愁善感,性格多疑,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所以,探望病人时如果父母和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很容易说出让双方尴尬的话。反之,如果你和孩子语言得体,则可“一句话说得病人笑”。

医院只是一个例子,还有更多的环境,都需要让孩子明白,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这样就可以很好地防止孩子口无遮拦。很多时候,私下里说句轻浮的话对别人没有什么影响,有时候还会拉近双方的距离,但是在比较严肃的场合说出轻浮的话,或在公共场合说隐私,这些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媛媛的妈妈非常注意培养她的口才,她也没有辜负妈妈的苦心,一张小嘴特别能说会道。但是有一天早上,她的一句话却给妈妈带来了不小的尴尬。

早上,妈妈带着她去上学。公交车就快到站了,这时,妈妈带着媛媛往车后门走,其实车上的人也不多,但媛媛突然说了句:“妈妈,你踩我脚了”。

这句话也没什么,但关键的是稍一停顿后,媛媛的另一句话“你是不是以为踩别人的脚啦”。话音刚落,全车的人都笑了,妈妈的脸也红成了一片。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所以,父母不要只看到生活中孩子能说会道,因为孩子很有可能说话不分场合、口无遮拦,使双方陷入尴尬,让别人觉得别扭,甚至让别人错误地理解了话意,造成矛盾。

所以,不论什么时候,都要让孩子记住,说话要注意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有时候目的相同,但是因为表达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得体的说话,看对象、分场合说话,孩子才能真正拥有好口才,并对将来的人际交往会有很大的帮助。

教孩子怎样打电话

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电话的使用非常普遍。电话走进了千家万户,沟通着人们的情感,联络着彼此的关系,同时,电话也是透视一个家庭是否具有良好礼仪的窗口,通过观察、聆听孩子打电话时的语言,就能看出他是否是个有礼仪的人。

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又生活在城市的“石头森林”里,很少懂得如何与人沟通。久而久之他在与人交往中,会逐渐变得冷漠、自私。当这样的孩子打电话时,说话自然不会好听,更加谈不上什么口才。口才不佳是小,但是因此令对方感到反感,这才是真正得不偿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