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不利态势,傅作义从11月中旬开始调整部署,缩短战线。第13军于11月12日撤出承德,第101军于22日撤出保定向北平靠拢;第86军于27日撤出山海关、秦皇岛,第87军一部于29日撤出滦县,向塘沽、唐山地区集中。这样,傅作义集团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共50余万人,就在东起唐山,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狭长地带,形成了一条兼顾东西撤逃的“一字长蛇阵”。其具体部署是:
以1个兵团部(第11兵团)、1个军(第105军)共8个师(旅),防守张家口及柴沟堡、宣化、怀来地区。
以2个兵团部(第4、第9兵团)、6个军(第13、第16、第31、第35、第101、第104军)共18个师,防守北平及南口、密云、通县、涿县地区;
以1个兵团部(第17兵团)、5个军(第62、第86、第87、第92、第94军)共16个师,防守天津及廊坊、塘沽、唐山地区。
傅作义的战略意图与兵力部署表明,他并未放弃西逃绥远、或南撤江南的打算。正如中央军委、毛泽东分析的那样,华北国民党军已成“惊弓之鸟”,随时都有可能做战略总撤退。
三、傅作义集团瓦解简况
卫立煌集团在东北的覆灭,刘峙集团于徐海地区陷入重围,使华北的傅作义集团顿形孤立,已成惊弓之鸟。蒋介石为安定人心,在1948年11月1日南京的作战会上说:“东北战事虽告失利,但共匪主力尚难遽予华北局势以直接威胁。且傅总司令作战精神与战略之运用均极勇敢周备,统帅部并已适时加强战略之部署,故整个战局必可无虞。”
这时,蒋傅均错误地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尚需休整数月,才能入关作战,遂又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于1948年11月初的南京军事会议上,确定了“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兵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并赋予傅作义华北地区党政军全权,让其“放手做去”。依据这个方针,傅作义调整部署,将其所辖4个兵团14个军近60万人,收缩在以平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千余里铁路线上,随时准备南逃或西窜。
为了加速围歼傅作义集团,东北野战军主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休整半个多月后,即于11月下旬分路秘密入关,快速赶赴平津地区,以期切断傅作义的海上退路;华北野战军一部也于11月底对张家口实施包围,以便把傅作义的嫡系主力吸引到西线。
张家口是北平通往绥、包的必经孔道,傅作义派嫡系孙兰峰兵团防守。张家口被围后,傅深恐有失,急令驻丰台的第35军两个师和驻怀来的104军1个师增援张家口,令怀来的105军1个师增援宣化。嗣因华北野战军出现于深鹿地区,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亦克密云,北平暴露,平张线有被切断之危险,又急令第35军星夜撤回北平;并令第104军和第16军由怀来、康庄向西接应;令第13军由怀柔、顺义撤至通县;第101军主力弃涿县、良乡撤至宛平、丰台;第92、94、62军由津沽地区增防北平。这样,傅作义原定的作战部署全被打乱。
12月6日,第35军突出张家口向东撤退,旋于8日被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包围于新保安地区。接着,第16军、第104军主力也在康庄、白羊城地区被歼。与此同时,唐山、汉沽、军粮城、杨村、廊坊等地亦被东北野战军相继攻占,津、塘、平津之间的联系被截断,至12月21日,傅作义集团只能株守平、津、塘、新、张5个孤立据点。
12月22日,新保安遭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强攻,第35军16万人被全歼,军长郭景云“自戕”。23日,孙兰峰率105军等部5万余人由张家口出逃,于次日被解放军歼灭于张家口以北地区,仅孙兰峰率少数骑兵逃往绥远。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5个纵队对天津发起总攻,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所部13万人据险顽抗,经29小时激战,悉数就歼,陈长捷被俘。17日,第17兵团司令官侯镜如率塘沽守军3万余人从海路南逃。
津、塘、张、新失守后,北平20多万国民党军完全陷入绝境。在此情况下,傅作义将军在中共地下党的耐心工作和北平开明人士的敦促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站到人民一边来,接受中共方面的和平条件。1月19日,草签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21日,傅作义召集华北“剿总”及军长以上人员会议,宣布所部接受和平改编。同日,将双方达成的《协议》诸点交国民党中央社向全国发表。
蒋介石对傅作义与中共接洽谈判,早有察觉,曾派徐永昌、郑介民、蒋纬国等人轮流赴平劝傅率部南逃,均遭傅拒绝。及至北平和平解放大局已定,蒋介石才电傅作义,表示对傅的决定“无可奈何”,但请求他协助用飞机运走李文、石觉兵团少校以上军官和必要武器。傅为排除和平改编障碍,经中共方面同意,允许李文、石觉等少数中央军将领逃离北平。
1月22日起,北平守军按协议逐批开出城外,接受改编。31日,解放军进驻北平城,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历时2月有余的平津战役亦告结束。此役,傅作义部50个师52万余人或被歼灭,或接受和平改编。国民党军事当局称:“华北半壁从兹失守,诚可惜也。”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次规模巨大的主力决战,国民党丧失了3个主要的战略军事集团,连同1948年7月以来进行的济南、郑州、开封等战役,共损失精锐兵力达230余万人。国民党统治的根基已从根本上动摇,其全面崩溃的时期已经到来。
四、傅作义部队接受和平改编
1949年1月25日起,蒋军和傅的部队陆续开出城外,由程子华率人民解放军41、42两个军入城,接收城防。双方推出叶剑英、陶铸、戎子和、徐冰、郭宗汾、焦实斋、周北峰7人,在城内组成“北平联合办事处”,在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领导下,根据双方达成的具体改编方案,处理有关改编事宜。方案要点如下:
第一,傅作义总部及所属之兵团与军建制均撤消,以师为单位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独立师。
第二,待编部队之各级政工人员愿意留解放军者,先集中受训。
第三,人员处理即:
(1)愿留解放军工作者,适当分配工作,其本人与家属按人民解放军规定同等待遇。
(2)愿学习者按工作职位与程度分班,本人与家属按人民解放军规定同等待遇。
(3)愿回家者按:
①回家均按原职发给三个月饷;
②由北平到上海之车船票(包括家属)均由平津前线司令部发给;
③如家在解放区,回家后可分得应得的一份土地,如本人系地主家庭,则按土地法大纲处理,只要今后遵守政府法令既往不咎;
④参于北平和平解放,人人有功,回家后如愿到解放军工作,我们欢迎。
至此,傅在北平城内的1个总部、两个兵团部、8个军部和25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另外特种部队(包括1个坦克团、1个工兵团、1个通讯团,还有铁甲列车1总队又1个大队),总人数约20万人,根据上述改编原则,于2月26日改编完毕。
平津战役中共施用和战两手,解决了蒋军52万多人,夺取天津、北平两大城市。标志着中共在政治和军事上均已成熟到炉火纯青,全国性的胜利即将来临了。同时也证明当一个政权腐败到不可救药时,很多人包括统治阶级当权者会抛弃它,站到革命人民一边。傅作义将军就是代表人物,他的行动影响减少千千万万人们的无谓牺牲。傅将军的功勋将永载中华史册。
五、蒋介石“引退”
就在傅作义接受北平和平解放协议的当天晚上,蒋介石获悉后来电,大意是:相处多年,彼此深知,你现迫于形势,自有主张,无可奈何,我今只要求一件事,于1月17日派飞机到北平运走第13军少校以上军官和必要的武器,约需一周,望念多年之契好,予以协助。
傅作义给蒋介石回电:遵照办理。同时,他把蒋介石的意图迅速告诉了人民解放军,要求城外解放军在蒋介石飞机飞来时,以祈年殿为目标,炮击天坛临时机场,阻止其着陆。如此四五天,终于粉碎了蒋介石企图用飞机运走他的嫡系部队军官及其装备的梦想。
1949年1月22日,《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正式履行实施,北平宣布和平解放。
无巧不成书。就在这天,南京也传出了一条特大新闻:总统蒋公于昨天的中常会上宣布“引退”。蒋介石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宣布引退,隐居溪口,这实乃被逼无奈之举,形势使然。
自1948年下半年以来,国共两党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决战,人民解放军在北起松花江、南抵长江的广大土地上,前后经过142天的连续作战,消灭国民党军队173个师,共154万多人。
三大战役的胜利,给了蒋介石反动统治以毁灭性的打击,其军队主力已被消灭,作战部队仅剩下100多万人,并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的广大地区和漫长战线上,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的资本基本上输完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得到解放,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从根本上瓦解了,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指日可待。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决战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南,解放全中国是势在必行的。
国民党军为阻止我军渡江南进,到1949年4月初为止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其中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的地段上;华中军政长官公署白崇禧部40个师约25万人,布防于湖口至宜昌间近千公里的地段上。另以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共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南京、镇江、上海等地,以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汉口、九江,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以南京、上海、武汉为基地,支援陆军作战。同时,美英等帝国主义国家的舰艇也停泊于上海,有可能对我军渡江作战进行武装干涉。
依据向长江以南进军的既定方针,中央军委于2月3日至3月20日先后决定:以第2、第3野战军的7个兵团24个军及地方部队共100万人,准备于4月间发起渡江作战,歼灭汤恩伯集团,夺取国民党政治、经济中心——京沪杭地区,为尔后向华东南、中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条件,并随时准备粉碎帝国主义可能的武装干涉;为了做好渡江准备,开辟渡江道路,可提早攻占敌长江北岸据点。以第4野战军第12兵团部率第40、第43军约10余万人组成先遣兵团迅速南下,攻取信阳,威胁武汉,会同中原军区部队钳制白崇禧集团,策应第2、第3野战军渡江作战。为了加强渡江作战的统一领导,2月11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5同志在淮海战役期间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华东局和总前委均直属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