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声
相声是形式短小精悍、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为广大职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最常见的曲艺艺术形式。相声诞生在清代末年,是从口技演变而成的,曾在讽喻朝政、抨击时弊、传播知识以及开展文娱活动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最初,人们把口技叫“像生”,由演员在布帐子里面暗场表演。后来才改成与观众面对面的明场表演。《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里提到薛宝钗对薛蟠说:“你不用做这些像生子……”,说明乾隆时代就有了口技表演了。清代把明场表演的回技改称“像声”,一般由演员边学口技边说笑话。以后就正式改称“相声”了。
相声的种类
相声可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大类。
1.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顾名思义是由一个演员单独表演的声。它以“说”为主,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在叙述情节的来龙去脉时,多采用反问式的手法。代替观众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给以解答。单口相声一定要有精练的词句、幽默的情节,切忌语言拖拉、平铺直叙。
2.对口相声
对口相声是相声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由甲乙两个演员对说,甲为“逗哏”,乙为“捧哏”,两者紧密而巧妙地配合表演,在一句扣一句的幽默对话中,抖出了“包袱”,收到了艺术效果。
3.群口相声
群口相声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演员表演的相声。它除了对口相声所有的“逗哏”和“捧哏”外,又增加了一名或多名角色--“泥缝儿”。三者之间可以各自分担一定的责任。当然,三者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对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的表演更加细腻,结构更加严谨,气氛更加热烈。
相声的结构
一段相声和一篇文章一样,要求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语言精炼,讲究起承转合,叙述、说理、争辩也要求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一篇完整的相声作品,由开头到结尾,要求步骤分明,节节上升,推向高潮,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相声本身有一些习惯用语:一段完整的相声段子叫“一块活”,一段相声的开场白、前言叫“垫话儿”(铺垫的闲话的意思)。从“垫话儿”转入正文叫“人活”。正文也叫“正活”。一段相声的结尾叫“攒底”。“一块活”的结构分开头的“垫话儿”、中间的“正活”和结尾的“攒底”三个部分。过去曾有把“垫话”后的开头叫“瓢把儿”的说法,实际上“瓢把儿”有没有都可以。
“垫话儿”有长有短,有的能发展成独立小段,有的能衍成一段相声。它的安排和运用必须由远到近、由被到此,以有助于联系作品的主题。传统相声的“垫话儿”有的像一顶帽子,放在哪段相声段子前头都可以。新相声的“垫话儿”
已成为“正活儿”的必要组成部分。
“正活儿”是表达主题最突出的部
分。在“正活儿”的每一个小段落里,都要求组织好“包袱”,用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充分表达作品的思想意义。
观众由此受到的艺术感染也会一次比一次深刻。
“攒底”指相声的结尾,也要设计一个“包袱”。因为相声的表演规律是直线上升的,事物发展到顶点,艺术效果也就达到了,“正活儿”也就接近结束了。“底”要攒在矛盾处于高潮的地方,也就是喜剧效果最强烈的地方。要做到总结全局,前后呼应,设计一个又脆又响的“包袱”,但决不能节外生枝、脱离主题。
相声的语言
相声是通过说、学、逗、唱而抖响“包袱”、引人发笑的一种语言表演艺术。相声语言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幽默、诙谐。
变化多姿,使观众听后放声大笑,心旷神牵
一般来说,相声的语言有五种特色:
1.明快犀快
要求模拟人物的语言要干净利落、鲜明犀利;抨击错误论点,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2.生动形象
指不论写人还是叙事,语言都必须具体、生动、形象,使观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觉非常亲切。
3.通俗易懂
相声的语言是从群众的口语加工提炼而成的,它既不是着得懂听不懂的书面语言,也不是充满浓郁市民气息的老北京土话,而是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普通话。
4.丰富多彩
相声语言的丰富多彩表现在多用方言上。传统相声中经常使用“例口”--即用山东话、山西话、上海话等等的方言来模拟人物的音容笑貌。后来又增加了广州话、南洋华侨话、日语、英语等,在语言上日益丰富多彩。如相声《宁波话》表演时说“沙发”是简谱里的“54”,“棉纱线”
是“357”,连在一起如练简谱,听来欢快动人。相声语言的丰富多彩,还表现在经常采用演出的学唱节目上。如从过去的学唱京、评、豫、越、戏曲、评弹、鼓曲、快书,直到今大学唱的各种通俗歌曲以及吉它弹唱。
5.悦耳动听
传统相声中如《菜单子》中的报菜名、《地理图》中的报地名、《大保镖》中的背练武趟子等等,表演时达到了语言流畅、声韵悠扬的效果。此外,相声中经常有各种形式的歌曲、曲艺参与其间,为相声的语言增添了音乐性。
相声的包袱
相声的“包袱”即调动人们发笑的各种艺术手段。
编写、表演相声“包袱”时,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基础,同时也要了解组织“包袱”需要应用的一些手法,构思时才会得心应手。
“包袱”必须用精炼的语言真实地反映生活。要风趣而不庸俗,诙谐而不油滑,达到新颖自然、格调清新的效果。在组织产包袱”时,既要善于借鉴传统技巧,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推陈出新。
二、小品
小品是曲艺的一种派生,或者说是曲艺的升华,在现实社会中深受广大职工的喜爱。其幽默、调笑的语言,声泪俱下的神态,其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收场效果往往使人回味无穷。为使这一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经久不衰,在实际的表现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有故事件、曲折性和有教育意义的题材;
2.对现实题材进行有力度的艺术加工,使其带有合
理的夸张性;
3.语言追求短小精悍,富有幽默感,弱化“贫嘴”;4.注重语言与神态、动作的有机结合。
5.舞台环境简洁,但又紧扣主题;
6.寓意一定要深刻,力求有回味和联想;
7.结局做到戛然而止,却又始料不及;
8.演出人员的着装倾向于脸谱化:
9.演出人员的排演着眼于精益求精,要不断否定
自己、完善自己。
三、评书
评书概述
说书讲史这种曲艺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汉代就有了说书艺人。各地对评书的称谓不一:华北一带称评书,东北一带称评词,江浙闽一带称评话。以说中、长篇的较多,统称说大书的,全国总共有十四种。解放后各地整理的优秀传统书目有《兴唐传》、《岳飞传》、《杨家将》
等。新创作改编的长篇评书有《赤胆忠心》、《平原枪声》等。
评书的结构
评书在结构方面应注意三点:
1.结构要周密严谨,在选择事件上要有清晰的来龙去脉,情节不要芜杂,要有头有尾,巧妙穿插,使人听得明白。
2.情节上既跌宕起伏又前后连贯。要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不要一味追求离奇,使人们感到刻意创作的痕迹。
3.在矛盾设置上要波澜起伏、
曲折动人、紧凑生动。
评书的笔法
1.明笔叙述
这是指说书人给听众讲故事的口气。叙述故事发生的年代、内容、人物的行动、情节的变化。
2.暗笔
指为避免拖沓絮叨,将与本段故事关系不大的情节一笔带过,略而不提。
3.伏笔
指在前面先埋伏一根线,后面再详述。
4.惊人笔
是写情节比较紧张,用来增加听众欣赏兴趣的手法。
5.倒插笔
正在叙述主要故事时,临时又倒叙一段另外相关的
事。
6.补笔故事中引出一件事,马上交待
清来龙去脉,补叙清楚,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做好铺垫。
7.掩笔
也称“扣子”,“听书听扣儿”就是制造悬念的意思。评书中常使用“扣”里套“扣子”的掩笔,通称“连环扣”。
8.评论
是以说书人的口气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或者古书今说进行解释。
9.赞赋
传统评书中前人留下的固定成套的词句,有赞(人物、兵器、疆场、脸谱等)、赋、诗词等连串的套话。其特点是:散文少、韵文多,因此千人一面,有些呆板,比较粗糙。
10.包袱
即说书当中要从内容出发,穿插笑料,抖响“包袱”。
四、评弹
评弹概述
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合在一起的简称。它用苏州话说唱,流行在江苏南部和浙江东北部及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传统节目大都是才子佳人、儿女柔情的故事。如《珍珠塔》、《玉蜻蜓》、《三笔》和《白蛇传》等。近年来比较优秀的新曲目有《真情假意》、《九龙口》、《小丹桂之死》等。
评弹的艺术手段
评弹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表。它运用各种表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描摹、刻划故事发生的背景及人物的内心世界。
它的“白”有六种,分叙事和代言两部分:官白:是书中人物、角色的道白。
私白:借说书人之口说出角色的内心独白。
咕白:是角色的独白和旁白。
衬白:是在官白、唱词表白不足时,加以解释说明的手段。
托白:是用来强调语气、突出内容的手段。
表白:是说书人以第三者身份叙述故事情节、地点,介绍人物身份的手段。
评弹的另一种艺术手段是唱词,基本是七字句。演唱的曲调产生过各种流派,俗称“人调”。当前比较流行的有旋律婉转、韵味浓厚的“蒋调”和哀怨伤感、委婉动听的“丽调”。
五、数来宝
数来宝概述
数来宝又称对口快板,由两个人来表演。数来宝的语言特点如下:
1.大众化,通俗易懂。数来宝的语言要精练、流畅、俏皮,有感染力。
它的基本句式是“三、三、七”。
例如:
甲:打竹板,走上台,
对着大家唱起来。
乙:叫同志,快坐好,
我给大家数来宝。
甲:新人新事特别多,我不知应
该从哪说。
乙:先表表军属李大妈,她助人为乐人人夸。
以上是一段“数来宝”的开头。通过这八个句子可
以看出数来宝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两个演员各唱两回,相互对答。语言纯朴而风趣,又富于很强的节奏感。
2.花辙。数来宝与快板及快板书有所不同,快板、快板书对辙韵的要求是一个段子用一道辙,又称“一辙到底”,而数来宝则要求用“花辙”。所谓“花辙”,就是一个段子要变换两道辙以上。数来宝是个典型的使用“花辙”的曲艺形式。它是每两句变换辙,一个段子要变换几十次甚至一百多次辙。上面例子中的八句词就变换了四次辙,前两句三字尾是“走上台”、“唱起来”所用的是“怀来”辙;而下两句是“坐好”、“数来宝”,所用的是“遥条”辙;后四句也分别变换了“梭坡”和“发花”辙。同时,数来宝还有个特殊要求,就是每两句的尾字必须要同辙同声。如。前两句的尾字:“台”和“来”都是四声的第二声;下两句的尾宇“好”和“宝”都是四声的第三声;后四句分别是用了四声中的第一声。对数来宝的辙韵特殊性必须时时注意,否则唱起来词不上口,听起来声不入耳。
数来宝的编写
数来宝的一般写法是用叙事体,很少有集中刻划人物及贯串一个情节的。但实际上数来宝也可以写贯串情节,并能集中刻划人物。如:对口快板“攀高峰”,就是贯串一个攀上珠穆朗玛峰的情节,集中刻划了以老政委为首的几个登山英雄的形象。
数来宝的开头有“正开”和“俏开”两种,如:数来宝《学雷锋》:
甲:毛主席号召象春风,
全国人民学雷锋。
乙:学雷锋,唱雷锋。
伟大的战士红色的兵。
他苦水里生,甜水里长,
一颗红心向着党。
这段数来宝的开头就“正开”。所谓正开,就是开头就点出主题,然后再叙述雷锋的先进事迹。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若开头不马上点出主题,那种数来宝的开头就是“俏开”。
数来宝结尾一般要求要“爆”。所谓“爆”,就要有力,有气势,戛然而止。
数来宝的伴奏数来宝的伴奏工具,过去
有使用“萨拉几”或牛胯骨的,现在基本上都用“七块瓦”,即大板和节子。数来宝的伴奏要掌握基本点和开场点。
基本点的打法:
‖:嘀咯哒|嘀咯哒:‖
板的握法是用左手食指挑住小板(节子)的第四片与第五片之间。中指、无名指、小拇指附在第五片板(底板)上,拇指附在前四片板上,五片板形成与地面垂直角度,这就是小板的基本握法。
然后,无名指用力向前推动底板,使之与前面四块板碰击出现一个声音,即是“嘀”。前四块板因底板的碰击也向前运动,这时拇指由上突然向下拦击四块板,使底板相碰出现一个声音即是“哒”。四块板因被拦击而向回运动,又与第五块板(底板)相碰出现了一个声音即是“哒”。这样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基本点:
嘀咯哒|…………
如果按一小节两拍计算,那么“嘀咯”占一拍,“哒”占一拍。
掌握了基本点后,再练习开场板。
所谓开场板,就是两个演员在开始演唱前,为了承前启后,把听众或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个节目上来而打的一套开场点。
上述开场板是大板和节子配合打出的混合联奏。其中“节”字表示是“节子”
的声音,而“呱”字则表示大板与节子同时出来的声音。因大板的声音突出,所以用“呱”字来表示。
大板的打法是用右手拇指和另外四指握住底板的中段。食指尖和拇指尖分别放在大板连接绳的下边;然后,将前板扬起与底板平行,再将手掌贴紧底板的板心,只有“虎口”处开放,其他各处均封闭,使之形成一个小共鸣箱。这时前板从上落下碰击底板,则发出了“叭”的声音。
六、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概述
山东快书是由一个人表演、用山东方言演唱的一种曲艺形式。山东快书的语言特点是山东快书语言诙谐流利、合辙押韵、刚柔兼备,演唱时必须掌握山东方言。山东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之间有个基本规律,即普通话的一声字它变二声,普通话的二声字它变四声,普通话的三声字它变一声,普通话的四声字它变三声。如普通话: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
山东快书的编写
要求题材要有故
事性,要有人物,有情节。辙韵上要求“一辙到底”。由于山东快书是用山东方言演唱,故在“平仄声”上
不要求“平平仄平仄平
……”的格式。由于普通话的平声字(阳平),用山东方言则变成“仄声”字(去声)。而普通话的“仄声”字(上声),用山东方言则变成了“平声”字(阴平),因此,编写山东快书时,就要特别注意山东方言“平仄声”的特殊使用。
山东快书的开头,一般要求开门见山,出人物、出事件要快。切忌开头写的景物很多,人物出来得很晚。这样既不利于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不会有好的舞台效果。最好开头四句或八旬就要引出人物、点出事件,这样,才能吸引住观众。例如:说一位科长本姓何,生来肥头大耳脂肪多,三年前自由恋爱结了婚,他的媳妇名叫王月娥。
这是山东快书《两样心肠》的开头,前四句就把事件中两位主要人物介绍出来了。
山东快书的伴奏
山东快书用鸳鸯板伴奏,它由两片半圆形的铜板制成。鸳鸯板的握法是两权平行,相隔食指。下边一块又称为底板。两板的弧形边向外,直地向手心。一般左手持板为正手板,右手持板为反手板。
将底板夹在左手食指、小拇指与中指、无名指之间,食指、小指在上,中指、无名指在下。然后,将下板的中心放在食指上,使上板成平衡状况,并拇指指肚轻轻按住上板,便上板以食指为杠杆,上下晃动。这时使上板下端碰击底板出一声“嘀”,而上半部则碰击底板的上端出一声“咯”,上板的下端再回来用力碰击底板出一声“当”,便打出山东快书的基本点:
‖:嘀咯当:‖
这个基本点也就是演唱山东快书时每个句子之间的小间奏。
在基本点的基础上,前边用上板儿的下端与底板儿碰击,“垫”上一个“当”的声音,然后再打基本点,就形成了单点的打法:
‖:当嘀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