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最新工会制度与娱乐全书——新编工会文体娱乐全书
24363100000071

第71章 美术(7)

自然植物的纹理、质感,体现生动的自然美和艺术上的形式美,许多纺织品等,均呈现了许多美妙的肌理纹样,如果把它们拓印下来,则能收到奇妙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是手绘方法难以达到的。有的粗犷、有的匀净。借助这些植物与纺织物的肌理,构成美妙装饰画,既简便又有趣。它的制作过程则经过构思、选材、徐色、拓印等工艺。

十、书法

书法的工具

书法的工具主要是人们常说的“文房四宝”:纸、墨、笔、砚。这里不作详细介绍,请参见“国画”部分。

书法的执笔

执笔主要包括指法、笔法和腕法三个方面。

指法,用食指上节压定笔管的右方,与拇指形成相反的力相互配合挟持笔管上部,中指尖钩住笔管的前方,用无名指由内向外顶住笔管,与中指形成前后方向相反的力,固定笔的下部,小指抵住无名指,增加无名指的力量。若把握笔的五个手指按拇、食、中、名、小的顺序比喻为五个弟兄的话,那就是老大向前推,老二向后攘,老三向右拉,老四向左杠,老五力气小抵腰帮老四的忙。

笔法,是指执笔的高低。执笔的死与活与执笔的高低有很大关系,高易活,低易死,但又不能力求活而过高。一般应依字的大小而定,写小字笔头距指高一寸左右,写中楷距指高二寸左右,写大字高三寸左右,字更大还应相应提高。

腕法,可分四种:一是平腕。此腕专指手腕,方法是把手腕平放在桌上书写。二是枕腕。也是指手腕部。方法是以左手掌或一竹片垫在桌上书写。以上二法,都适合书写一寸以内的字。三是提腕。腕仍指手腕,方法是右肘关节部的尖突部撑在桌面上,使手腕提起来书写,这样手腕旋转幅度较大,便于书写较大的字。四是悬腕。腕为广义,实际是指整个右上肢都离开桌面虚悬书写,故又称悬肘、悬臂。此法旋转幅度最大。一般用于书写大字。

书法的运笔

运笔是指如何使笔在纸上活动和运行。运笔的力量不在手指,手指只管执笔,不管运笔。写小楷要用脱力来运笔,写中楷,用财部转动的力来管笔的运笔,写榜书大字,则用全身之力来写,作力点要放在腰部。

运笔的纵向运动有落笔、顿笔、蹲笔、按笔、提笔五种;横向运动为主的笔法一股来说,有过笔、顺笔、逆笔、折笔、转笔、回笔、衄笔、抢笔、留笔等九种;兼向运动为主的笔法一般来说,有挫笔、峻笔、涩笔、驻笔、纵笔、战行、力行等七种。

书法的姿势

书法的姿势一定要正,即头正、身正、手正。下面是坐书、立书、跪书三种书法姿势的要领。

坐书,坐书的桌椅高矮要适中。头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坐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离桌边一般要保持3-5寸的距离。两腿要自然张开,脚要放平,左手按纸(纸亦应放正)。笔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为宜。

立书,站时两脚要踏实,右脚稍跨出,略呈“侗字步。右半身稍前伸,腰稍前倾,左手扶案按纸,或向后展。前人主张把下半身的力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动肩,用肩带动上肢,通过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笔尖,即所谓“力发乎腰,其根在脚”。

跪书,左膝跪地,右膝弯曲支持身体,左手伸直扶地。但此法身体过于屈曲,不易得力。有条件最好备一矮案书写。

书法的种类

篆体,篆体是流行于汉代以前的书体。广义的篆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字资料来看,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文字,大约通行于距今3千几百年前的殷商时期。

现今流传的都是当时刻(或写)于龟甲、兽骨上的遗物,故名之为甲骨文。金文是殷商至战国(即距今3千几百年至距今2千几百年前)使用的文字,因其留传下来的多铸、刻在钟、鼎、彝器等青铜器上,故又称为钟鼎文。大篆亦称籀文,传说是周宣王时太史范所创,被定为当时的正规书体,今存的石鼓文即大篆遗迹。小篆系在大篆基础上删繁变化而成,产生于秦代,故又称秦篆。

隶体,隶体创于秦代,定形并通行于汉代,至今仍被广泛应用。隶书又称八分,这是因其体势左右分开,与“八”字的两笔笔势相似,因而得名。隶体的分类过去常依它所含篆书成分的多少而定,含篆成分最多的为秦隶(秦分),其次为汉隶(汉分),再次为今隶。笔画潦草相连的又称草隶。

隶书古时又称真书,但与现在所说的真书专指正楷含义不同。

楷体,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创始于汉末魏初,至晋渐趋成熟,从此,奠定了方块汉字的标准书体,成为历代学习书法必须遵循的楷模。

楷书按其书写特点的不同,可分为魏碑和唐碑两大类。魏碑多出自南北朝时期无名书家的碑刻;唐碑为唐代书家所书。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最著名的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书体分别被称为欧体、褚体、颜体、柳体,深受人们的推崇和追慕,对后世影响极大。

行书体,创始于汉末,是介于草书和正措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象草书那样变化多端,也不象楷体那样端正。它既取草书的流动活泼之长,又取楷书的结体严谨和整齐之美。正如《艺概》所说:“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其真草兼得其中。其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与楷书相比,行书的行笔速度稍快,点画间出现了相连带的牵丝、楷书中书写成方角的地方,行书中有的则变成弧线和圆角。正因为行书兼有楷、草二种书体之长,因而从其创始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成了应用最广泛的书体。

十一、篆刻

篆刻概述

篆刻,可称为印字,治印,俗称刻印章。它以篆书为主的书法、美术、雕刻于一体,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

秦代以前,君民一律称之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只有皇帝才能称“玺”,臣下只能称“印”。汉代其它的官印除了称“印”外,同时有了“印章”、“印信”等名称。到了唐代,武则天认为“玺”的发言近同“死”,于是就改为“宝”。唐宋之后,在官印和私印中又有了“记”、“朱记”。印章的文字又分朱文、白文。

白文印的印文笔画凹下,如用印泥钤在纸上,效果为红底白字,称为“白文”,俗称“阴文”,朱文印的印文笔画凸起,用印泥钤在纸上,效果为白底红字,称“朱文”,俗称“阳文”。

篆刻的印材

古今印材有金属、象牙、玉……,目前搞篆刻艺术的人都喜欢石料。

1.青田石,产于浙江青田,质地柔脆、细腻,硬度适中,宜于受刀,篆刻艺术中宜出效果。

2.寿山石,产于福建寿山,质地略“粘”,以“瘦黄”石最为名贵。

3.昌化石,产于浙江昌化,其中“鸡血石”最为名贵,质地“干。涩”,并含有砂钉。石料应以质地纯、透,手感柔滑,含砂钉量少(最好不含砂钉)为佳。

篆刻的用具

用刻刀、印泥、笔、纸、砂纸、油石、镜子、毛刷、布。

1.刻刀,有大小中几种不同型号的刻刀,一般为平日双刃。

2.印泥,印泥以厚不粗糙,亮不渗油,色鲜而苍,经久不变者为最佳。

3.笔,写印稿宜用狼毫小楷,如紫毫画笔衣纹、小蟹爪、小红毛。

4.纸,设计印稿用有透明度和吸水性能纸即可,如拷贝纸、竹纸、毛边纸,钤印用纸可用质地薄、匀的宣纸,如“连史”、“棉连宣”等。

5.砂纸,备粒度为80目112号左右,粗、细两种砂纸。用来磨平印面。

6.油石,采用未经油浸泡的。用以磨破刻刀或硬度较高的章面。

7.镜子,用以对照章面上的印稿,寻求“正文”的效果,以便修正印文。

8.毛刷、布,清理印面上的石膏、油污所用。也可用牙刷。

篆刻的执刀方法

有“执笔”式与“握柄”式两

种。执笔式与执毛笔的指法略似,其指法、拇指肚与食指肚相对用力,压住刀杆,中指肚钩住刀杆外侧,三指合一作为主力。无名指紧靠中指,并以指尖顶住刀侧,小指紧贴无名。五指相互辅助,同时发刀。“握柄”式,“握柄”式俗称“握拳”式。执刀的方法与握匕首的刀柄相同。五指合力紧握刀杆,自上而下地锲刻。运刀时要指掌俱实,腕子必须灵活。以上两种执刀方法相比较,前者灵巧,适于楔刻石质柔脆的小型,或朱文铁线篆印,后者拙实,适于锲刻石质坚顽、风格苍莽的巨印。

篆刻的运刀方法古论刀法,名目繁琐,概括起来是以下3种:

1.冲刀法。是篆刻中常用的刀法。横冲运刀式:运刀时刀杆向右、外倾斜,以刀锋的右角插入石中。运刀对以中指的推力自右外,向左内方向不停地冲刻。竖冲运刀式:以中指的勾力自上而下地行进。逆冲运刀式:运刀时刀杆卧于“虎口”处,自下抢上逆行。冲刀法能使线条出现刚、柔、爽利的效果。运刀时也可以无名指端顶住石章的旁侧,以免“失刀”。

2.切刀法。在运刀时,刀杆稍外倾斜,先以刀锋右角楔入石中,随即刀锋左角切下,一起一伏,自上而下或自外向内以腕力和山、臂力行进。使用切刀法能使线条出现苍雄、泼辣的效果。

3.冲、切混合刀法。在运刀时以冲刀为主,行进中混入切刀的因素。使用冲、切混合刀法能集前两种刀法之长,表现出的线条趣味更加丰富。

篆刻的刀法

要领可以总结三个字,即“稳、准、狠”。

稳,胸有成竹,意在刀先,心平气和,行刀稳重,效果方能精良。

准,看准行刀的方位、尺度,一刀到底,一气呵成。中途不徘徊,刻后不轻易修改、做作,任其天然成味。

狠,身心力聚,以“泰山压顶”之势大胆运刀,狠猛锲刻,气韵方能雄壮。

篆刻的击残

“击残”是一种修饰和补救印章效果的一种措施。古印传至今日,经久变化,斑驳残破,反而增加古趣。如果一味追求残破朦胧,以至酿成散漫无度的恶癖,则无法收拾。以下情况可采取“击残”手法。

笔画重叠呆板的。比如,横向笔画重叠,可来自横向,将其中某些笔画断续地击残。

白文印空底较大处,可用刀角戳残一些,以求空间的变化。

印文笔画拥挤处,可将某些线条击残,以求疏散。边框过于工整,印文中个别笔画离边框太近,空间感觉窒闷者,可以用刀背或刀顶将边框或内,或外击残,以求自然生动、古朴。

篆刻的钤印方法

钤印是否得法,直接影响作品的成功与否。具体方法是:先用毛刷清除石屑,然后用棉布将印面揉擦数通,均匀地蘸上不薄不厚的印泥。钤印纸下面所垫的东西不要太厚。一般朱文印下面直接垫玻璃板,或一、二层薄纸。白文下面多垫三层宣纸厚度的纸即可,也可垫一块硬些的胶皮。若钤印纸下面垫的太厚,印泥容易“吃掉”印文的本来面目,朱文印的笔画会由细变粗,白文印的笔画会由粗变细,钤印效果失真。钤印时要沉着,准确。印章钤在纸上后,先用手掌心垂直按下,再微微地将印面四角落实,便可揭印,钤印如无把握,可利用“印规”。

有针印经验者,一次即可成功。

篆刻印章的边款

印章的边款称为“款识”。石章上的边款兴于明清时期篆刻家的作品中,他们在治印时都刻上边款,甚至把边款当成篆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边款的内容,可刻有作者的姓名或雅号,作品的创作日期(如农历的年号)、地点、作品的释文。也可刻上诗、词、句等,也可刻作图案……,内容多种多样。边款的内容与字数不限。边款的拓法一般采用“腊拓”、“墨拓”两种。

十二、摄影

摄影作品的好坏,基本上取决于摄影器材、光线的运用及画面的布局。

摄影器材

把照相用的摄取景物的器材,同曝了光的胶片显出影来。

制作成照片。这些物理反应和化学反应的应用过程中的条件和技术,综合起来称为摄影器材与摄影化学。这里主要介绍摄影器材。

摄影器材包括照相机及其附件、闪光灯、测光表、三角架和感光材料等。

常用的照相机大致分为:折合式相机、直观取景式相机、双镜头反光式相机和单镜头反光式相机等四种类型。

用光技术

拍照依靠的光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自然光;二是人造光,又叫灯光。从用光的方法技巧上来讲,不论自然光或者是人造光,分为:顺光、侧光、这光、顶光、脚光和散射光等。

1.顺光

又叫正面光,是指光线直射到被摄物体的正面,顺着相机拍摄方向的光线。在顺光条件下处理彩色片,会表现出特有的韵味。色块的对比、色调的浓郁,都具有很强的装饰美感。

2.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