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最新工会制度与娱乐全书——新编工会文体娱乐全书
24363100000072

第72章 美术(8)

指从相机或被摄物体的侧面射到物体或场景的光线。与顺光比较,侧光容易表现形体的凹凸,产生较强的立体感和丰富的层次,是常用的布光方法。侧光在被摄物体的后侧面,形成侧逆光,更能显现用光的美感。

3.逆光

光线来自被摄物体的背后,与相机镜头对着的方向相反。这种用光较之侧光。

有更突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物体与物体之间有清晰的轮廓,阴阳反差加剧。

4.顶光和脚光

这是一个从上、一个从下,两种对立的用光方法。顶光,是从被摄物体上面来的光。一般情况下,顶光只是配合其它主光,起到加强被摄物体的轮廓光和装饰光的效果。脚光。是从被摄物体下面往上照射的光,一般用这种光线来丑化形象或给人一种恐怖感。

5.散射光

这种光线看不出明显的照射方向,是靠被摄物体或场景周围环境反射来的光线。阴天的光线就是此例。在微妙的变化条件下,散射光受其被摄物体周围环境和屏壁远近的影响,不同质地物体吸光程度不同等,还是有一点强弱的变化,选用得当,也会产生优美的柔和感。

构图技术

1.画面的总观

整体感是指艺术作品结构清晰、主题突出、激发感情、耐人寻味的基本要求。摄影时,要自始至终把握整体感的要求,以此来摄取画面。

具体取景时,要依据拍照现场的实际,融合形式感的章法和规律,在随时修改变动中求其完整和创新。刻划主体对象时,还要抓住布局的特点,调整和突出主体本身及其前景、背景等陪体的关系,从线条、影调到色彩的对比变化中求其整体感觉。

2.画面的层次感

层次感主要是运用线条的长短、曲直和疏密,影调块面的大小和深浅以及造型和彩色的透视,通过摄影用光,呈现出主次分明、远中近景物的合理配置而形成的。

3.面面的空白

构图的均衡式中,有时留有大量的空白,它是均匀画面、调整空间、留有回旋余地的重要手段,也是艺术提炼和大胆表现自然的结果。如在密集的线条排列和许多物体组合的拥挤的画面拍摄时,如果配置一部分空白,有密有疏,视觉感受就不那么闷气。

十三、摄像

摄像通过摄像机来拍摄实物影像,是内容及各种构图因素综合变化的决定性过程。这个决定性过程涉及的物质手段包括摄影角度、镜头运动、用光控制等内容。

摄像角度

这里所说的角度,从狭义上理解,指的是摄像机的机位点,也可以理解为摄像者的现场视点。实际上,摄影角度包括三个因素,它们是: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和拍摄方向。在拍摄过程中,这三者被综合运用,不可分割。摄影角度的运用,不是纯技术性手段,其使用控制是以拍摄内容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的。

1.拍摄角度

角度,是指拍摄者在现场采摄画面的立足点。不同的拍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可以这样讲,拍摄角度对构图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内容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可供选择的角度有:

(1)正面角度

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方向。它能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全貌,可以充分展示被摄对象的横向线条,产生对称、均衡、稳重的效果。对于人物来说,产生正常生活的静态感受,显得自然、亲切,并有庄重和肃穆的感觉;如果拍摄建筑物,会产生平静和谐的视觉效果。

正面角度由于是突出横向线条,这些线条与画幅边缘平行,使得画面缺少纵向的透视变化,没有构图的动势方向,因而显不出更多的空间和体积,显得有点呆板。

(2)侧面角度

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正侧方向,与被摄体正侧面成90°角,谓之侧面角度。这个角度主要用来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特征,勾画被摄对象侧面轮廓形状。当拍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动体的运动方向时,用侧面角度可取得最佳效果。

(3)斜侧角度

摄像机处于被摄体的侧面方向谓之斜侧角度。这个角度使画面的横向线条发生斜侧,向画面远处延伸到会合,造成画面的深度感和立体层次感。这种线条结构,使画面有最大的“容量”。由于线条具有变化多端的动势,使画面有活泼生动的气氛。

(4)反拍角度

这是影视摄影角度的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角度,也称“反打”。以拍摄人物为例:前一镜头从正面拍摄,后一镜头从反面或反侧面拍摄往往将后者称为反拍或反打镜头。侧反拍摄人物,几乎是背景,面部看见得较少。这个角度常常使人产生奇妙的感觉。

反拍角度还可以使人看到环境的完整性,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情景,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在一组镜头中还可以起到对比、暗示、强调和渲染的作用。

必须注意的是,反拍角度是超过主要人物活动的中心和“轴线”来拍摄的。使用不当会导致人物关系错乱和方向不清。

(5)平角度

是指摄像机处于人眼相等的高度。平角度镜头因接近人眼的平视,人物或建筑很少变形,产生画面平稳的效果。但因画面中的地平线横贯画面中央,易产生画面分割的感觉。这一分割现象若运用恰当,如拍摄各种倒影,可以收到上下对称的视觉效果。

(6)俯角度

又称“俯拍”,是指摄像机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这个角度的特点是:第一,画内地平线明显升高,甚至落在幅外,有利于交代画内景物的层次、数量及分布情况,可以展现出完整的布局,显得宽广,气势宏伟;第二,画面中竖向线条有向下透视集中的趋势。

用广角镜头拍高大建筑物时,建筑物顶部与地面景色能够成远近景强烈的透视对比,有“配置缩小”的效果。用稍俯的角度拍摄人物时,因线条向下透视的缘故,可以使之略显清秀一些;第三,拍摄环境与人的关系时,可以造成孤单。

渺小、茫然、压抑的心理效应。

(7)仰角度

又称“仰拍”,是指摄像机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这个角度的特点是:第一,摄像机在被摄体的水平线以下,低于被摄对象向上拍摄,画内地平线明显下降,甚至落在幅外。这个角度使主体鲜明突出,将次要的物体、背景降于画面下部,使画面显得洁净,富于写情意味。拍摄人物,可产生崇高伟岸感,还可使近景人物显得略为丰满振奋;拍摄建筑物则产生巍峨、雄伟的气势:第二,画面中竖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趋势,使人产生上升感觉。近距离拍摄,若角度过仰,易产生变形。

2.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变了,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也变化了。这种变化为景别变化。具体内容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运用景别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人们看个究竟。其次,采用不同的景别,还能创造出各种心理效果,特别是两级景别——全景(包括远景)和特写,往往能造成某种突出的心理效果,描述作用反而不是主要功能了。

(1)远景和全景。远景是表现广阔场面的画面,它是从远离被摄体的视点上拍摄,包括极大的景物范围。全景则是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画面,所包括的景物范围比远景要校远景和全景的作用:能够清楚看出人物及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的内容,人物在画面里已不再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这里被强调到突出地位的是人和他周围世界的关系,是环境对人的精神上的影响。

一般来讲,远景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应少于5秒,全景画面的时间长度不应小于7秒。

(2)中景。中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环境气氛不及远景和全景。

中景作用:人物较为突出,能够清楚地展现人物的动作感情。它既能表现一定的环境气氛,又能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能表现外部动作,又能适当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和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中景的时间长度应该给足4秒以上。

(3)近景。近景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画面。这个景别的内容往往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

近景作用:近景画面中人物细小的动作也得到显著的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面部表情都能为观众看清楚,易于产生心理参与、交流作用。近景时间长度不应少于3秒。

(4)特写。特写是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特写还包括一部分近景。特写作用:主要是选择与放大。所谓选择,是将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即“从整体中抽出细节”;所谓放大,是让观众逼近画面对象,窥察细微的表情传达的心灵信息,或是细部特征。

特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人物活动背景中的自然环境或生活环境的细节特写;和人物有关的各种无生命或无知觉的客观物体的特写;人物动作细节特写;人物躯体细节特写:人物面部表情或面部表情细节特写。这些不同内容的特写,其作用都是通过细节去揭示事物的面貌,去发掘事物的本质。

特写的时间长度一般有2秒钟即可。

镜头运动

1.镜头运动的作用

镜头运动在画面结构、内容传达上的作用是:

(1)有助于突破固定的画幅比例,扩展视野,增强画面的动感和空间感,丰富画面的造型形式。

(2)助于描绘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表现事物在时空转换中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增强画面的可信度。

(3)有助于将观众从旁观者的地位,逐渐引入画面,成为身临其境的参与者,从而增加真实感及传播深度。

(4)有助于引起强调联想和对比,从而渲染开朗、压抑、舒畅、紧迫等各种气氛、情绪。

2.镜头运动的形式

(1)摇镜头。指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对拍摄对象进行左右或上下的摇动拍摄。简称“摇摄”或“摇”。作用: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的视觉效果。

若是跟着人物的行动摇摄,可以突出人物行动的意义和目的。

(2)甩镜头。指速度极快的摇摄镜头。又称“闪摇镜头”、“甩镜头”、“甩”。

作用:用在表示内容的突然过渡和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场景所发生的并列情景,还用来代替人物主观线条,表示晕眩效果。

(3)跟镜头。指摄像机跟随运动对象(在移动设备上,或持机步行),连续拍摄某运动过程及周围环境。又称“跟摄”、“跟”。

与“摇摄”相比,“跟摄”的摄像机并不停留在一个固定位置上,它的视点是在不断移动的。

作用: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的位置基本不变,而前景、后景则可能不断变换。它既可以突出运动中的主体,又能交代动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横移镜头。指摄像机沿水平面作各方面移动镜头。

又称“横移”、“移动摄影”,简称“移”。

作用:横移镜头可以把行动着的人物和景物交织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动态和节奏感。

(5)升降镜头。指摄像机作上下运动的拍摄方式。简称“升降”。这是一种从多视点表现场景的方法,它可以作多种形式的升降。

作用:在拍摄过程中,摄像机高度及仰俯角度的变化,会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6)推拉镜头。指摄像机在前后运动中的拍摄方式。摄像机是沿着光轴方向作前后运动的。称“推”、“拉”。推拉镜头的主要效果,采用变焦镜头也可以获得。

推镜头的作用:其画面效果表现为同一对象由远至近或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使观众有视线前移的感觉。特别是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后景、环境的关系。

拉镜头的作用:其画面产生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从一个对象到更多对象的变化,使观众有视点向后移动的感觉。

其视觉特点是:不让观众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而是逐渐扩展视野范围,并可在同一镜头内,渐次了解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造成悬念、对比、联想等效果。

摄像手段综合运用

在实际摄像中,其运动方式都是综合的、多变的。一是要拍好起始画面(称为“起幅”),这是个以静态构图为标准结构的“长镜头”;二是运动中目的要明,切忌“盲动”,节奏若无特殊要求,应该平衡、流畅;三是运动结束画面(称为“落幅”),同样要有静态构图的长镜头。落幅画面系由运动转向固定,应该力求平衡、自然、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