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68

第68章 “和为贵”,诚信做人的准绳(20)

明太祖朱元璋易服私访,走进一条陋巷,到了内朝臣罗复仁家,只见罗正爬在梯子上刷墙。朱元璋看后很感动,立即赏他一所房子予以表彰。清康熙年间,有个知县靳让上疏提出“察吏安民,实行教养”的建议,以使百姓“家给人足,无一冻馁”。后来康熙调靳让做通州知州,他身穿布衣,骑着一匹瘦马前去上任。在任上,靳让对肆意伤害百姓的人依法严惩。有奸商凭借权贵势力,图谋垄断麦豆买卖,靳让坚决惩处。康熙赞赏靳让“除弊务尽”。当朝廷商议学政人选时,康熙说:“朕亦举一人。”推举靳让升任学政。

表面上做给人看容易,独处的时候不乱方寸、不失自我就很难,所以儒家认为中庸处世最重要的是“慎独”的功夫。

2.不要失去自己的“本真”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中庸》

孔子表扬学生子路说:穿一身破旧的棉袍子,和穿着华贵的裘皮的人站在一起,而丝毫不自惭形秽的,恐怕只有子路一个人吧!与此相反,那些立志很高而又为自己吃穿害羞的人,就不值一谈了。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曹植说:“左顾右盼,谓若无人,岂非君子之志哉!”而左思的诗说得更好:“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不自贱,重之若千钧。”这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人面前,要有礼,但不要自卑、胆怯。要对自己有信心,自己尊重自己,重视自己与别人平等的人格。这样,不仅能不自贱自羞,而且能对人不嫉妒、不巴求,堂堂正正地立于天地人群之间。

据说子路是“卞之野人”,从小在乡间长大。乡人只要不饥不寒,就有不因非份之想弄出种种丑态来的淳朴性格,加上在孔门所受的教育陶养,使他形成了自重自强的人格,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

朱熹说:“君子所具备的性,虽然大行却不添上没有的东西,虽然贫困却不会损伤自己。”所以能得到本性真性,又何必去添增损失呢?朱熹又说:“正因为他的良心发现他的微妙之处,猛然觉醒提示,使自己的良心不糊涂,便是作功夫的本事。本事有了,自然不学而上达。如果不观察良心发现处,渺渺茫茫,终究难有下手的地方。”

这个良心发现的地方,便是人内在的真性情的流露。这个猛然觉醒提示,能唤起而扩充它,便是圣人所说的“尽性”功夫。《中庸》中说:“只有天下的至诚,才能称做性,便能参天地的化育;能参天地的化育,便能参天参地了。”“物我一体”、“与天人一体”的修养方法,都包含在尽其性里面。

发挥本性的真,就能发挥天地万物人我的真;发挥本性的善,就能发挥天地万物人我的善;发挥本性的美,就能发挥天地万物人我的美。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本性的诚实。所以孟子说:“孔夫子如同天地。”只要做到诚实,不仅孔夫子如同天地,人人都能如同天地。

尽其性的真,就是能尽天地万物人我的真;尽其性的善,就是能尽天地万物人我的善;尽其性的美,就是能尽天地万物人我的美。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潜在德能的至诚。所以孟子说:“孔夫子如同天地。”能够这样,不仅孔无子如同天地,只要是人都能如同天地。这都是显示出圣贤豪杰真情的地方。

所谓的至诚,便是圣人潜德的至真之处,至美至善之处。能得到天下的人,本来是这样。再弃去人的欲望私念,就能无动于衷,再扩充它,便可同如天地,再还复于天地,自然与天地共化育,共生存。

在朱子注文中有这种说法:“天地间的万物,与我本同一体。我的心正,天地之心也就正。我的气顺,天地之气也就顺了。所以这个效验至于这样,这是学问的极深功夫。圣人所做的事,开始并不是借助于外物。”这就是培养人的真性根本。真性的培养,不仅能提高人的德行与人格,并且能提高人的至真至美至善的精神境界,与充实人类历史文化的真正价值。

《中庸》说:“天命之所以叫做性,率性之所以叫做道,修德之所以做教。”性是情的主体,情又是性的行动。性不动而藏于内便叫做性,性激发而显露于外便是情,情迷惑于外物而离开了性的真情便是欲。

做人应该“心体莹然,不失本真”,正如洪应明所说:“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3.自我反省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中庸》

当你心中的邪念刚一浮起时,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欲路的可能,你就应该立刻把这种欲念拉回正路上去。只要坏的念头一产生就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就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才是扭转灾祸为幸福、改变死亡为生机的紧要关头,所以绝对不可以轻易放过这个机会。

春秋时,宋昭公众叛亲离,去国出逃,路上他对车夫说:“我知道我这次出逃的原因了。”车夫问:“是什么呢?”昭公说:“以前,不论我穿什么衣服,侍从无人不说我漂亮;不论我有什么言行,朝臣无人不说我圣明。这样,我内外都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场。”从此,昭公改行易操、安义行道。不到两年,美名传回宋国,宋人又将他迎回国,恢复了王位。他死后,谥为“昭”,昭就是明显,即能反省,有自知之明。所以,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反省的习惯、反省的勇气和反省的智慧。一个人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如果他每天都能反省并且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他将是过失最少的人,也可以相信他是天下最完美的人。反省是一面镜子,反省是一剂良药,反省是所有美德中最值得珍视的美德,拥有反省也就意味着拥有完美。

反省、慎独,把自己引向的是一个有尊严有人格且与人和谐相处的人生境界。《菜根谭》说:“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人宁可保持纯洁、天真、朴实的本性而摒除后天的聪明机诈,以便保留一些浩然正气还给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世俗的荣华富贵而甘于过着淡泊、清虚、恬静的生活,以便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天地。

公元前一00年,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下。单于想招降他,苏武不屈服,被关在大地窖中,并断绝粮食的供应。苏武只好吃雪吞旃(使节杖上的编织物),几天下来还活着,匈奴人非常惊奇,认为他是神。

单于于是又将苏武放在北海边上,要他牧养一群公羊,告诉他:“等公羊生小羊,就放你回去。”

苏武靠着使节的仪杖牧羊,时间一久,仪杖的旃旄掉光了。没有人供给他食物,他就挖野鼠洞,把野鼠洞中的草根、野果取来充饥,长年与野鼠分食。

汉昭帝即位后数年,匈奴和汉朝恢复了和亲,汉朝派使者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骗说苏武已经死了。当时常惠想了一个办法,私下告诉一个使者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找到一封系在鸿雁脚上的信,信上说苏武正在某个沼泽中。这个使者依靠常惠的话,责问单于,单于大惊,只好放回了苏武。

苏武流放的过程,就是他慎独的过程,人完全可以像卫律、李陵一样在遥远的匈奴当官享福,但那样做却是违背他的思想和志向的,那就不是苏武而是别人,他苏武要做的就是坚守节操,保持内心的平和,再大的苦没有比失去自我更可怕。有了这一精神支柱,苏武有了活下来的力量。诚可以感天,他最终不失晚节地回到了他的祖国。

4.经常于清静中观照一下自己的心

慎独之功,只向本心呈露时随处体认去。

——刘宗周《蕺山学案》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一个人独立静思省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皓月当空,心旷神怡,精神十分舒畅,感觉体会到了毫无杂念的细微境界。假如这种真心能够常在,然而已经感到真心偏偏难以全消妄念,于是心灵上会感到惭愧不安,在此中感到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这是一个作家的心声,读到此,让我也颇感内心的平静。

现在不少人感到感到生活浮燥,不能自持,不如何应对。洪应明说:“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一个人在宁静平淡的安定环境中,才能发现人生的真正境界;一个人在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中,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真实面目。

诸葛亮在人的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象征,兼备宰相之器与将略之才,关羽、张飞这些赳赳武夫,在他的鹅毛扇挥动下东征西讨,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们一读《隆中对》,即知诸葛亮对当时全国局势的认识多么深刻,对未来历史走向的预见多么准确深远,几句话就勾画了三国鼎立的蓝图,尤其令人叹服。他的智慧为什么这样超群,眼界为什么这样高远呢?

诸葛亮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应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生活简朴、恬淡、寡欲,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冷静,精神专一不杂,才能见识深远。要想学习有成就,心境就必须保持绝对的宁静。要想增长才干,就必须刻苦学习。不学习怎能增长才干,不静又怎么能进行学习呢?轻浮懈怠就不能思虑深远,心境险恶烦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表达了一位盲人对人生中仅有的三天光明的万分珍惜。假如给盲人三天光明,收入眼帘当是葱郁的山林、碧碧的草地、油油的庄稼、可亲的身影……这些,对于一个视力正常的人来说,不过是司空见惯的事:熟视无睹,便漠然置之。有谁能在闲暇之时,特地抽空去林间听一听鸟鸣?有谁能对眼前的景物产生特别的惊喜?

美国著名哲学家梭罗曾说:“我来到森林,因为我想悠闲地生活,只面对现实生活的本质,并发掘生活意义之所在。我不想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才发现我从未享受过生活的乐趣。我要充分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滋养......”

然而,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被太多的物欲驱使着--豪华的房子、尽可能多的金钱、漂亮的女人、体面的男人、出人头地的子女......,随波逐流的追逐使我们精疲力竭,太多的追求使我们失去了心灵的自由。我们没有时间问自己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这些吗,还是孩子气的逞强好胜?简单生活就是静静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弄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渴望的,不再按照别人需要而活着,真正过自己的生活。

实现简单生活需要极大的创造力和决断力,完全投入,完全自觉。如果要买一幢大房子,就要意识到它的利弊关系,有利就有弊,任何选择都会有负面影响。一幢大房子的好处就是舒适,或许令人激动;但为了支付房钱,你得在工作上付出大量时间,还得放弃生活中其他一些东西。几个月或几年之后,你会想,为什么我要为一幢大房子,如此单调、无休止地干活--付款、干活--付款呢?

某种舒适的享受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有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于是找一份有报酬的工作。作为人,我们不能一无所有,我们需要一定程度地对美和美的事物的追求。但我们往往不知适可而止,显得饕餮不足。随之便陷入了债务、劳疾等困境,甚至因此失去了生活的激情。

简单生活是深入的生活,是亲密的生活,即与你生活中的人、物、环境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你过简单、悠闲的生活时,要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深入地了解并深切地爱戴周围的人们。你要完全地表现真实的自我,并创造一种对你来说完全真实的生活。只有当你轻松下来,开始悠闲地、有意识地生活时,你才能发现这种生活的精华。

从复杂到简单,是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转变。一般来说,人进入社会,开始用的是加法来衡量人生,人活着要日积月累地发展,要滚雪球一般地赚钱。自经历了生活的变故之后,发觉人生适宜于减法,例如有个在事故中幸存的人,他想,假如上次我被压死,一切都不复存在;如果上帝要去我的两条腿,人生就会少去很多意义。不要把对自己太苛刻,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地活着。比起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只有健康地活着,才能为世人做点事儿。

人生的减法哲学,能让我们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去沉重,更能减去不该早生的华发。那些身外之物,诸如金钱、地位、权势,本来就是炫目的虚伪,不要也罢!

5.怎样练就强大的自制力

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荀子》

在某些特殊的场合,说话都要谨慎,要像收紧的小口袋那样,将想表达的意思好好地组成合适的语言,且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来,切不可张嘴就说,说过后又不负责任,不认账。要知道这样会给自己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还会损害自己的名声。

所以,对于那种口无遮拦的人,切切要谨慎,管好自己的嘴,否则会误事的。

有位企业人事资源部部长讲过这么一件事:一天,她办公室来了一位应聘的年轻人。表面上看去很内向,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木讷嘴笨。但在十几分钟时间里,竟然抢着别人的话题说了不该他说的话。于是,她果断地判断这是个爱管闲事、口无遮拦又缺乏经验和修养的人。于是对他说:“请到其他单位去试试吧。不过,我想送你一句话:今后无论你在何处高就,都要谨慎开口,不该说的话半句也不说,该说的话一定要认真、诚恳地说好。好吧,你走吧……”真是一位心肠太软的女士,宁可得罪一个人,也要想办法帮助一位青年改正自己的缺点。

试想,如果这位年轻人依然我行我素,还能找到理想的单位吗?还能受到朋友的喜欢吗?人们都说:“人言可畏。”要知道那些可畏的“人言”正是从不知自己为何许人嘴里出来的。

与朋友在一起聊天时,我们经常会为无谓的小事“抬杠”。争辩的结果也许能分出胜负,但绝对不会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相反,还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争辩的程度越厉害,对彼此的精神伤害就越大。

为了一时的痛快或为了面子而争辩,即使你在争辩中获胜,心里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你却会失去对方的感情——他们既使表面上服了你了,内心却会更加厌恶你。所以,这时,看起来是你胜了,其实是你败了。

斯蒂夫·哈德逊是一个专业运动员和商界精英服务的私人教练,他说:“当我对是非问题尚未弄清原因前,我就送人一份礼物——沉默。”他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最了不起的倾听者。他的训练效果有一半得归于他的听的能力,而沉默是这种能力的表现之一。他训练他的客户对沉默表示尊敬。他说:“如果你和一个重要的人在一起,你所要做的仅仅是保持沉默,让他们说话,去思考,让他们打开心扉,把那些一直想说但却常常被别人的高谈阔论吓了回去的东西讲出来。何况一开始你并不明白他们所讲的真正含义,乱插嘴是不讨好的。当我保持沉默的时候,一种纯粹的自我,开始与自己对话,它引导着我,给我以心灵的触动。我静默下来的时候,我可以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透露出几种含义,我从这些含义里进行分析,找到我认为真实的东西。”

今天,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与自由多了,也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空间,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自持和自制便显得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