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67

第67章 “和为贵”,诚信做人的准绳(19)

人都有自信心,都有成就感,都抱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做好某项事情的心情和愿望。领导者在量才授职之后,应该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用人不疑,施以信任,可以给人巨大的精神鼓舞和无形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将信任人作为一个管理教育原则,并圆满地取得了实验研究的成果。他曾把一张金额较大的支票交给一个正在改造的青年去直接领取,由于他信任这个青年,从而获得了这个青年的信任,终于完成了领款的任务。当然,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无根据的,而是经过仔细的观察和审慎的选择。由此可见,信任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有些领导在用人时嘀嘀咕咕,将信将疑,顾虑重重,是不符合用人原则的。

信任是领导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相信下属是忠诚的,相信彼此之间是精诚合作的。这对于领导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

信任,不能把这句话仅仅放在口头上,要把它牢记于心,并时时处处做到这一点,这才是一个领导的英明之举。战国时,魏国的国君魏文侯打算发兵征讨中山国。有人向他推荐一个叫乐羊的人,说他文武双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可是有人又说乐羊的儿子乐舒如今正在中山国做大官,怕乐羊不肯下手。后来,魏文侯了解到乐羊曾拒绝了儿子奉中山国君之命发出的邀请,还劝儿子不要跟荒淫无道的中山国君跑,魏文侯于是决定重用乐羊,派他带兵去打中山国。乐羊带兵一直攻到中山国的都城,然后就按兵不动,只围不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还是没有攻打,魏国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可是魏文侯不听他们的,并不断地派人去慰劳乐羊。一个月后,乐羊发动攻势,终于攻下了中山国的都城。魏文侯亲自为乐羊接风洗尘,宴会完了之后,魏文侯送给乐羊一只箱子,让他拿回家再打开。乐羊回家后打开箱子一看,原来里面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国时,大臣们诽谤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听信了别人的话,而沉不住气,中途对乐羊采取行动,那么自己托付的事无法完成,而且双方的关系也再无法维持下去了。信人之术,其精要就在于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下属也不例外。当下属用自己的标准判断某件事的时候,作为领导不要立即怀疑下属判断的对错。毕竟,你也是在用自己的标准评判下属!正确的做法是:当下属的标准和你的标准不一样时,首先要信赖下属。

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期,如果毫无顾忌地表现自己,那是很危险的。因为,你在无形之中,可能将自己的情绪及前途,断送在别人手里了,稍稍不留意,就会被别人扯后腿。

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终究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上的,如果事事猜疑别人,那么,将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友谊,自己也会变成一个不被信任的人。信赖对方,才能赢得对方的敬意。即使偶尔被出卖了,只要你是正直且宽宏大量的,最后的成功会证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小叛逆是发生不了作用的。所以信任别人,正是一个人的成功之钥!

尤其在同一个工作岗位的人际往来,互相信赖、互相联系,是工作顺利的基本条件。因为,缺少了信赖,团队将没有办法同心向共同目标迈进,当然更谈不上所谓“苦干”的敬业表现了。

古圣先贤们有过这样的箴言:“用人莫疑,疑者莫用。”换成现代的话就是:“既然要玩团体游戏,就不要怀疑团体中的成员!否则,就不要组成团体。”

今日的社会,一个人无法办到的事,由几个人分工合作,就能发挥很高的效率。企业组织本来就是小团体与小团体的结合体,假使构成这个结合体的每一分子都彼此猜疑,这个团体必然涣散而不堪一击。

有些人天生猜疑心就很重,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信任你的部属,尊重他的个性、欣赏他的创意。这种尊重与欣赏可以使你工作行事无所不利。不能信赖别人的人,会使生活中充满猜疑,自己做事情不顺利,连带会使受猜疑的人自暴自弃。如果是一个有才华的领导,猜疑心太重还可能使自己壮志未酬而身先死。

信赖部属的标准,并不是怀疑自己的标准,而是对下属的一种宽容和理解。

13.不要戴着墨镜看人

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

——《荀子》

对下属有成见的上司,眼中总有这个下属的某个缺点,心里总装着他曾犯过什么错误,因而左看不顺眼,右看不顺眼。这种领导,甚至比挑剔下属的缺点的领导更让人无法容忍!

这种领导,绝对是失败的。

领导者若对部属存有成见,认为对方“真是一个讨厌的家伙!”那么,对方同样地也会对自己怀有这种敌视态度。

任何人之所以觉得对方不好应付,往往是由于个人先入为主的偏见所造成的。而一旦消除心中所持有的成见,就不难发现对方竟是非常容易相处。

当你发觉部属对自己有所误解,或由于部属本身的偏见而把你视为不好应付的人时,你必须主动与其沟通,设法消除彼此的心理障碍。

在目前的企业中,最可怕的“职业病”莫过于人际关系濒临破裂,以及严重压力下所造成的精神危机。几乎任何一家公司的人事经办人员均一致表示,上班族人士由于人事间纠纷而导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

诚如以上所提及,人际关系发生问题通常是当事人先入为主地觉得对方是“不好应付的人”,或由于对方的气质、性格倾向、平常的习惯等,与自己无法投合,于是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而这种厌恶感一再积累的结果,势必造成双方无法共处的情况,严重时甚至形同水火。如此一来,对整个公司运作上以及气氛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自是毋庸赘言。

其实,既然大家同属一个单位,彼此根本无法避免碰面,惟有双方达成沟通,解开彼此的绳结,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领导者对部属产生成见的原因大致有:总觉得对方有不好应付的地方,包括气质、性格倾向、出身背景、平常的习惯等;由于自己的自卑感遭受刺激,譬如学历、容貌、家世、门第等条件对对方低时;当对方有反抗性的态度时,例如忽视上司、批评上司、或其他显而易见的反抗性态度等。

部属对领导者产生成见的原因大致有:当对方的自卑感被自己所刺激;领导者属于独裁的、施压的、说话恶毒的人;部属认为领导者把自己看待成无能的人,且相当蔑视自己的存在。

事实上,领导者与部属间的成见往往由双方的互动关系所造成。即使自己所辖的单位中存有不好应付的部属,领导者也不可轻易地将其调派他处,而必须研究对策,以便好好地操纵他。

对于不好应付的部属,如果一再加以排斥或忽视,也是一种人才资产的浪费。不可欺负这种类型的部属,即使假借他人亦不容许,因为这种事终究会落人口实。领导者在面对难以应付的部属时,最好在心理上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发生纠纷。

有关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问题,不妨参考相当知名的所谓“刺猬理论”。

刺猬是一种全身披覆着尖针一般、会刺痛人的针毛动物。这种动物通常群体而居,自成一个小团体。天气寒冷时,它们往往直觉得彼此紧靠在一起。但由于彼此的针毛刺痛对方,因而又会离得远远的。然而离得过远却又禁不住寒冷。结果通常是彼此均保持在既不冷、也不痛的适当距离内。

这项理论正可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同刺狷的针毛一样,距离太远便觉不妥,太近则又彼此伤害,因此保持适当的间隔距离,方能相安无事。就领导者与“不好应付”的部属来说,可以把这种理论运用到彼此的关系上,保持互不伤害的适当距离,达到共存共处的目的。

放弃成见,作为领导才能看得见下属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否则,成见会在眼睛上罩上一块黑布,让领导一无所见。

14.别把手下当替罪羊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代号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

——吕本中《官箴》

儒家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可是有些领导却偏偏喜欢玩弄自己手中的权力,而总是推卸自己的责任。

推卸责任的领导,常用的一招就是指责下属,把自己的过失和应负起的责任一股脑儿推到下属身上。这种做法,简直是一种恶习。

指责部属,有时可以提高老板的声望,有时却会丧失老板的威严。为了督促部属达成企业目标,指责是难免的,但也要考虑到正反两面的效果。

有位林先生,不论何事都抢着发表意见,所以很不受同仁的欢迎,大家都想找个机会整整他。一向看不惯他的年轻老板得知后,愿意派给他一个重要任务,再找出他的缺点,当众申斥了一顿。林先生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挨骂,只好委屈地接受了。

这并非是为了过失而责骂林先生,只是老板有意要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权威而已。所以他根本不正视被骂者,眼光只停在众人头上,并有示威之意:“你们看到了吧?林先生被我骂得头都不敢抬了!”起初众人很兴奋地望着这一幕,但渐渐地了解老板的用意后,对他的反感立即产生了。

骂人至此,若能即刻停止,尚有保持责骂的价值。但若得理不让人,而不知终止地一骂再骂,则林先生一旦萌发反抗的念头,火爆场面就无可避免地发生。而且众人目睹此景,也会有某种微妙的改变,使原本对林先生的讨厌化作同情。

指责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更须付出诚心,否则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你指责的只是众多部属中的一个,但却会在众人间引发连锁反应,使众人提高警觉。所以,千万不可为了出风头和推卸责任而找人开刀,这会产生极大的反效果,更降低自己的身份。

对一个负有达成企业目标责任的领导者来说,“部属有失败的权力”是很抽象、很难实行的。领导者有必要指责部属时,一定是部属的工作没有做好,也就是说有了失败的事实不得不纠正。如果所有的失败都不能指责告诫,那就没有机会可以纠正错误了。有些部属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领导者也有人认为:“错都错了,再责备有何用?”这些显然都是不妥的。在“不因失败而指责”这句话中,包含了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说,你平时对部属的指导不够。

失败时是否该责备部属?这必须靠领导的判断力决定。

以下情况下必须为领导者牢记:

不是恶意的动机。同样是失败,但如果动机不是恶意的话,都不应指责。指责的目的是纠正和指导,如果是无心或动机良好就没有必要指责,只须指导工作方法就可以了。反之,基于恶意、懒惰所造成的失败,就须给予处罚。

指导方法的错误。由于上司指导方法有误造成失败,不应指责下属,要先弄清楚责任所在。

尚不知道结果的事情。刚试着做或正在实验中的事情,其结果尚不明确即加以指责,部属可能就没有勇气再尝试了。

由于不能防止或不能抵抗的外在因素而导致失败。这种现象当然不是部属的错,部属也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不能指责。

如果指责只会收到反效果,那么惟有以鼓励代之。同时,领导要负起检讨失败原因的责任。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的恶习终究会让上一级的领导知道,那时你悔之也晚矣!

七、慎独中正——做人不能丧失良知和人性

1.如何练就“慎独”的功夫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

“慎独”,主要是就正直和邪恶的区分而言的。只要有所行动,初始都是由心思和愿望引起的。比如,现象的显现开始于隐藏的愿望,明显的事情开始于内心微弱的意念。心思和愿望产生后,人们肉眼不能看到。《中庸》说“君子的思想之所以超越普通人,就在于人们不能看到的地方。”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当还未与事物接触时,已经有庄严和放肆的区别,事情到来而需要行动时,就产生了正直和邪恶的分别。

态度庄重严肃的人,常常检查、控制自己,放肆妄为的人与此正好相反。正直的人不被私念迷惑,而邪恶的人与此正好相反。即便时时保持庄重、正直,而见解一旦有错误时,还不可以说就是合理的。尽管智力能认识到事情的条理,如果不严肃认真,就会有所忽视和差错。如果不正直,处理事情时就都是虚伪。

关于慎独,《四书训义》说:“及其一念之动也,是天理之所发见也,而人欲亦于此而乘之;是吾性之见端也,而情亦于此而感焉。君子既常存养,以灼见此理于未动之先矣,则念之所发,或善或恶,有自知之审者。故其动也,在幽隐之际,未尝有是非之昭著也,而所趋之途自此而大分,莫见于此矣。其动也,亦起念之微,未尝有得失之大辨也。故君子知此人所不及知、己所独知之际为体道之枢机,而必慎焉,使几微之念必一如其静存所见之性天,而纯一于善焉。其动而省察又如此,盖以天与性昭见于动时,而以此尽道以事天也。”

船山此前多次用“动则人事乘权”,“方动之际,耳目乘权”的说法,而在《四书训义》明确指出,“人欲乘权”是以“天理发见” 为前提的。据船山看来,当人心由静转为动,必是因为一念之动,一念之动的原发之几,是天理发见,也是性的表现;人欲此时要乘天理发见之机而起来,于是情就发生了。在起念之微的时候,君子由于有静养的功夫作为基础,所以即使善恶分别很细微,但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个起念之微的内在变化,是人所不及知,而只有自己所独知,君子必须在此时用慎独的功夫,使得意念在几微之时便能一如静养之善。这个功夫属于“动而省察”,即意念发动而加以省察的功夫。

隋代初年,任西安州刺史的梁毗是一位率性的人,但具有“慎独”的功夫。他管辖区域内,“蛮夷”酋长一度相互攻夺不已,搅得中国西部疆土很不安宁。其时,一些酋长纷纷向梁毗送礼,有的竟把黄金直接放到他的座位椅上。梁毗面对礼品黄金,竟失声恸哭起来,说:“此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他们争相送此重礼,无非为来笼络。以此相灭,等于以此杀我。”他一概拒绝收受,结果却感动了酋长们,他们不再相互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