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55

第55章 “和为贵”,诚信做人的准绳(7)

“不妄没于势利,不诱惑于事态,心有长城,能挡狂澜万丈。”面对当今社会上的权力、金钱和美色等形形色色的诱惑,我们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地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腐拒蚀的堤坝,做到心不动、眼不迷、嘴不馋、手不伸,任何诱惑都会被我们战胜。

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到外地打工,孤身一人,耐不住寂寞。曾经有一红颜知己追随左右,后发现他是骗财骗色之徒。可这个男人纵然可以敌过商场上的千军万马,却敌不过深夜的孤枕难眠。每次聊天,他都要慨叹,他害怕了,所以没办法心动了,可他还是想。

心理的麻木却没有办法让生理同样麻木,他说对相濡以沫的妻子那种已经是手脚般的亲情,很难再有最初时的激情。他的情况现在较普遍,一些人在事业上很有成就,感情上也非常的“多姿多彩”。有所不同的是,有些人能战胜自己,有些人却把自己的所有都赌了进去,不珍惜与亲人的感情。

其实心动很简单,每个人,每一天,每一秒,都必须心动,心不动,也就完蛋了。当然,更深层意义上的心动,是一种情感神经末梢的触动,重感情的人往往波动比较大,受伤的机会也比较大,受伤后基本上很难复原,犹如心死了人也就死了,这种症状没有药物可以治疗。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耐得住寂寞,而有的人耐不住呢?其实都与各自的自控力有关。

还有一个好友,他“功成名就”,一些朋友不时为他张罗物色女朋友,可是他始终没有心动过,不是那些人不好,只是他认为猎色、猎财都会有代价的,甚至得不偿失。一些人跌倒在不义之财和石榴裙下,再也没有爬起来。

现实并不允许我们太多的心动。把握自己,不让心动,因为刹那毕竟不能代表永远,把感情象商品的价格一样算计,如此处世,贩卖自己而已。

心不动,就要遵守办事的规则。一个瑞士人到海外旅行,回来时将一颗宝石藏在鞋里企图不通过纳税入境,结果被不发地海关查出遭到扣留。与瑞士人同行的犹太人看到这种情况时,奇怪地问道:“不何不依法纳税,堂堂正正地入境?”如果照国际惯例,像宝石之类装饰品的输出费,一般最多不超过8%,如果照章缴纳“输入费”,堂堂正正地进入国境,若想在国内再把宝石出卖时,只要设法提价8%就行了。因此说,犹太人的依法纳税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按规矩办事,心就不会乱动,给自己制造麻烦。

心不动,就要顺应客观规律办事。顺应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就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违逆了客观规律,天时、地利、人和将全失,所以就会见财起义,结果伸手必被捉。

心不动,就要公正办事。范仲淹当宰相时曾经办理过这样一件事:他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官员,到各地去检查看看那里的官员是否称职,不称职的就在名册上画一个圈,结果有不少官员的名字被圈起来了。他的手下知道范仲淹要把画了圈的都免去官职,就劝他说:“你勾掉一个人的名字是件容易的事,可你知道,这一笔下去,他的一家人都要哭了。”范仲淹说:“一家哭,总比千家万户哭要好。”

一个人办事能公正,他的心自然没有私欲;一个人办事能正,他的心自然不存偏见;一个人办事能明,他的心自然没有隐情;一个人办事能大,他的心自然深涵广博。

3.在失意时不要怨天尤人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富而无骄”,有地位、有财富,成功了不骄傲。本来这个修养很难,并不是很容易,但是比较起来还是容易。古今中外有些人因为地位高了,风度蛮好;风度好是外形的,外形过得去,看不出骄傲来,已经了不起,但是内心到底还有一点觉得自己了不起。

有许多人想不骄傲,很难做到。富贵了,地位高了会骄傲;有钱会骄傲;学问高了也会骄傲。所以要修养到“无骄”,实在不容易。不过在比较上,富而无骄和贫而无怨,两者之间,还是无骄容易一点。

“贫而无怨”的贫并不一定是经济环境的穷;不得志也是贫;没有知识的人看到有知识的人,就觉得有知识的人富有;“才”也是财产,有很多人是知识的贫穷。庄子就曾经提到,眼睛看不见的瞎子,耳朵听不见的聋子,只是外在生理的;知识上的瞎子,知识上的聋子,就不可救药。所以贫并不一定指没有钱,各种贫乏都包括在内。人贫了就会有怨,所谓怨天尤人,就牢骚多,人穷气大,所以教人做到“安贫乐道”。这是中国文化中,一个知识分子的基本大原则。但是真正的贫而能安,太不容易。

从前有个秀才,正在家里用功读书,突然听见外面有敲门声,他出来一看,原来是个白胡子老者。

老者对秀才说:“听说你人品高尚风雅,所以特地来与你交个朋友。”秀才一听很高兴,就把老者让进屋内,两个人论古道今起来。老者学问非常好,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秀才不由得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前辈真是才高八斗,我平常不能理解的道理,您都分析得头头是道。”

老者微微一笑,说:“其实我不是人类,而是一个狐仙。”说完,老者就变成了一只白狐,接着说:“我住在后山的山洞里,久闻秀才的才气过人,才变成人形来交个朋友。”说完,又变回了老者。

秀才说:“您既然是个狐仙,就一定懂得法术,替我变些钱财行吗?”

狐仙不禁有些不悦,说:“这恐怕不太好吧。”

秀才连连请求:“您看我这么穷,何不帮我这个忙,变一下小法术呢?”

狐仙说:“好吧,但是你得给我十几个铜钱做母钱,才能变呢。”

秀才立即答应了,拿出一些零钱,交给了狐仙。狐仙拿着铜钱念起咒语,然后将铜钱往空中一抛,大喊一声:“变!”只见从天空中下起了铜钱雨,一会就把屋子填满了。老者让铜钱雨停下后,说:“我们的法缘已经尽了,告辞。”说罢就离开了秀才家。秀才送走了老者,高兴地转身回家,说:“这下发财了!”可是他一进屋,却发现屋子里什么都没有,刚才的那些铜钱都消失了,只剩下做母钱的那几个铜钱。秀才愤怒极了,就追出门要向老者问个清楚。当他追上老者的时候,就责问道:“你为什么要玩把戏戏弄我,让我空欢喜一场?”

老者说:“我本来和你以文字论交,并不想帮你作贼,要是你想发横财,应该去同贼寇交朋友,我可不会如你的心愿。”说完就消失了。秀才愣在那里,半天回不过神来。

穷当然是不愉快的事情,但是钱应该用劳动去换得。秀才想贪得非分之财,真是辜负了古圣先贤教化人的苦心。

现在有人拿“安贫乐道,知足常乐”这句话,批评中国文化,说中国的不进步,就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这种批评不一定对,“安贫乐道”与“知足常乐”,是个人的修养,而且也少有人真正修养到。我们当然更不能说中国这个民族,因为这两项修养,就不图进取。事实上没这个意思,中国文化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鼓舞人的名言,我们不可只抓到一点,就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贫穷与否取决于外界的比较和自己的所需,人经常会说,“我要有很多很多钱,或者要有很多很多爱,要有个自己爱的并且爱自己的人在身边,我就满足了”类似的话。相对很多人来说,也许这辈子都难以达成一些小小的愿望,终其一生,郁郁而终。

劝慰一个人,总要不免提及到,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不知道世事无常,世道险恶,而是我们懂得珍惜,去享受美好的,去捕捉一个好的心情。孔子把人心看透了,才有这句地道的话。

4.偏见害人,聪明障道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

荀子《性恶》中说:尧向舜问道:“人情怎么样?”舜答道:“人情很不好,又何必问呢?有了妻子,对父母的孝敬就差了,嗜好,欲望达到了,对朋友的信赖就差了,高官厚禄的愿望满足了,对君主的忠诚就差了,这就是人情呀!这就是人情呀!这很不好,又何必问呢?”只有贤良的人才不这样做。你不要显示才华和高尚,他会因此而嫉妒你。你可别太得意,他在最阴暗的角落诅咒你。你也别太神气,他会用肮脏的语言攻击你。嫉妒是没有原因的,他嫉妒你是因为他需要嫉妒你。有时是因为他的才能不如你,有时是因为你的才能居然和他相差无几。

照《宋书》记载,范晔的确犯了谋逆大罪。其主要同伙是一个阴险狡诈、野心勃勃的孔熙先;而所拥立者又是一个专横跋扈、骄狂侈靡的彭城王刘义康;期望推翻的却是一位有着“元嘉治世”善政之誉的宋文帝刘义隆。范晔的倒行受到了严厉惩罚是理所当然;他的死,只能说明由于他的贪心,使他自食其果。

范晔之贪,既贪权位,又贪财、贪色。他贪权位,已“迁左卫将军、太子詹事”仍“意志不满”;时与沈演之并为宋文帝“所知待,每被见多同”,然因盛妒,“演之先至,尝独被引,晔又以此为怨”;谋逆中,“乃略相署置”,幻想当上“中军将军、南徐州刺史”。他贪财,一个“素不为晔所重”的孔熙先,招他“与戏”、“共博”,在赌博中玩弄以输代贿的把戏,“故为不敌,前后输晔财甚多”,便由赌友进而成为“莫逆之好”。他贪色,奔嫡母之丧,仍“携妓妾自随”;又因不能与皇室通婚而默默不乐。那个野心无厌的孔熙先的确阴谋有术。他为了摆脱“不为时所知,久不得调”的境遇,因彭城王有恩于其父的背景,趁彭城王获罪被黜之机,密谋反逆,企图从一个员外散骑侍郎的小官一跃而登上“扶军将军、扬州刺史”的高位。他“欲要朝廷大臣”,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自然找到了这位贪字当头的范公。

按说,彭城王刘义康本不应被范晔所瞩望;相反,那骄横跋扈的皇室贵胄其实正应是范晔的政敌。因为,彭城王擅杀功臣檀道济,被杀者正是范晔当年的顶头上司;他曾亲自惩处范晔,由尚书吏部郎左迁宣城太守,仅因范在刘办丧事时“听挽歌为乐”这种小事。然而,范晔的贪,使自己恩仇不辨,善恶不分,认贼作父。可见,一个贪字,把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士搅得何等昏昧!

正因为不少人有贪欲之心,所以一些人在处世上就设下诱饵,达到目的,某公司长期承包一些单位的工程,公司老总利用人们贪欲之心,对这些单位的重要人物常施以小恩小惠,这位董事长的交际方式的不同之处是:不仅奉承公司要人,对年轻的职员也殷勤款待。

谁都知道,这位董事长并非无的放矢。事前,他总是想方设法将对方公司内各员工的学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和业绩,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和了解,认为这个人大有可为,以后会成为该公司的要员时,不管他有多年轻,都尽心款待,这位董事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日后获得更多的利益做准备。他明白,十个欠他人情债的人当中有九个会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现在做的亏本生意,日后会利滚利地收回。

所以,当自己所看中的某位年轻职员晋升为处长时,他会立即跑去庆祝,赠送礼物。年轻的处长,自然倍加感动,无形之中产生了感恩图报的意识。董事长却说:“我们企业公司有今日,完全是靠您的抬举,因此,我向您表示谢意,也是应该的。”

这样,当有朝一日这些职员晋升至科长、处长等要职时,还记着这位董事长的恩惠。后来,这位总裁涉嫌行贿,被捕后,一下子牵出了一大帮人。

5.引导合理正当的欲望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于》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

“养心莫善于寡欲”是孟子提出的养心原则与方法,它对于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是很有意义上。

孟子认为,养心的方法没有比尽量减少物质欲望更好的了。在那些平素物质欲望少的人中,虽然也有失去善良本心的,但为数却是不多的,而在那物质欲望多的人中,保存善良本心的却为数不多。众所周知,孟子是以倡导“性善论”而著称于世的,在他看来,人生来即具有恻隐、羞恶、辞让与是非等四个“善端”,如果让此四端“扩而充之”,就可以发展为仁、义、礼、智的善性。可见,他所说的“养心”,是要人们保存已有的善良本心,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则是要讲究心理卫生,促进与保持心理健康。

怎样才能在到养心的目的呢?按孟子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寡欲”。我国古代所说的“欲”,就是欲求、欲望,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需要”。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们对一定的生活和发展条件的需求性与占有性的倾向辊人们全部心理活动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或动力。适当的,合理的需要是应当予以满足的,但过多的,不合理的需要却必须加以节制。因为前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后者则对身心健康有害。从这个意义来看,孟子所倡导的“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原则是积极的,可取的。

欲显然是指人的感性欲望,与道德情感并无关系;不仅如此,如果欲望过多,就会妨碍道德人心之发展。欲也是人心,情也是人心,但有所不同,欲是受外物之“引”而有的,这就会出现冲突。“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这里所说的“存”与“不存”者,就是指道德感或“良心”而言的。寡欲之人,其道德感虽有不存者,但不多;多欲之人,其道德感虽有存者,但已经很少了。这说明欲望与道德情感有相冲突的一面。“寡欲”并不是不要欲,“寡欲”和“无欲”还有所不同,孟子并不是完全地反对欲望;但“寡”到什么程度,什么限度,他并没有说也很难说清,但总要以不妨碍心之所存即道德情感为限。这又一次说明,儒家对人的欲望持一种很谨慎的态度,但不是一概反对之。所以,应当明确一点,孟子的所谓“寡欲”,只是要节制那些非分之欲,而那些合理之欲还是应当满足的。

洪应明说:“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这是深刻的体会,一个人只要心中刹那间出现一点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就容易把原本刚直的性格变得很懦弱,原本聪明的性格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肠就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洁的人格就会变得很污浊,结果是毁灭了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贤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二字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越他人战胜物欲度过一生。

古今中外的贪官都在受贿之后,变成由行贿者摆布的可怜虫。周宣帝皇后是杨坚的女儿,宣帝使杨坚任上柱国、大司马等重要官职,地位显赫,宇文氏家族的成员对杨坚的猜忌很大,谋害杨坚的阴谋一个一个接踵而来,后来,宣帝本人对杨坚也产生了疑忌之心,他想找个借口把杨坚干掉。

宣帝有四个美姬,她们为了争宠,互相辱骂,经常闹得不可开交。宣帝想出一计。他让四个宠姬打扮得分外妖艳妩媚,站在他的两侧,又派人去召唤杨坚。宣帝对左右武士说:“如果杨坚进来神色有什么变化,你们就立即把他杀掉。”不料杨坚上殿,脸上始终一股正气,目不斜视,宣帝只好让他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