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54

第54章 “和为贵”,诚信做人的准绳(6)

不久,林肯真的把蔡斯收进了自己的内阁,蔡斯的确如银行家所说的,是个狂傲的家伙。不过,林肯很器重他,因为他是个大能人。林肯任命他为财政部长,并尽力与他减少磨擦。

蔡斯狂热地追求最高领导权,而且嫉妒心极重。他本想入主白宫,却没有成功,他不得已面接受了财政部长职务,而内心对林肯很忌恨。一天,《纽约时报》主编亨利·雷蒙特来见林肯。当他谈到蔡斯正在狂热地追求总统职位的时候。林肯给他讲了一个小故事:“雷蒙特,你不是在农村长大的吗?那么你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了。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我吆马,他扶犁。这匹马很懒,但有一段时间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差点跟不上了。到了地头,我发现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它身上,于是我就把马蝇打落了。我的的兄弟问我为什么要打掉它。我回答说,我不忍心让这匹马那样被咬。 我的兄弟说:‘哎呀,正是这家伙才使得马跑起来的嘛!’”然后,林肯意味深长地说:“如果现在有一只叫‘总统欲’的马蝇正叮着蔡斯先生,那么只要它能使蔡斯的那个部不停地跑,我就不想去打落它。”

人们在处世中会发现,往往心地仁慈博爱的人,由于胸怀宽阔舒畅,所以能享受丰厚的福禄而且长久,事事都有宽宏大量的气度;反之心胸狭窄的人,由于眼光短浅思维狭隘,以致所得到的利禄是短暂的,落得凡事只顾到眼前而临事紧迫的局面。

9.如何增强自己的实力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 朱衮《观微子》

《中庸》上说,“修养人道要用仁的美德”,“圣人把修养人道当作对人民的教养”。为人处世那些优良正确的准则,就是“建立人的基础是仁和义两种美德”,“处事中正,就是通达的道理”。遇事公正处理,得中切要,成为通达的道理。这就是说,把完全优秀、中正不偏的准则,推广运用到天下各方都正当而没有错误。

首先,立身处世不可太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委屈、脏污都要适应并能容忍得下;与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的人都要习惯以至包容。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助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恰恰与此相反,他们不愿成全人,却会忌妒人。”

人与人有别,各自为一个体;但人与人又不能不彼此相联相通,结成一个整体。不愿道人之善、成人之美,却生就一双鳝鱼眼睛、一副鸡肠小肚,挑剔人,说道人,嫉妒人,压制人,这样的人就像一个锥子,对群体的危害是很大的。而那些不说人之过,不矜己之能,能帮助人,成全人的人,就像一块平整方正的大石头,砌在哪里,都能使整个建筑稳固平实。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孔子为什么以成人之美与否来区分君子和小人了。

在许多寺庙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尊菩萨——弥勒佛。在经典上,他的原名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这尊佛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他袒胸露腹,肚子滚圆凸出,笑口常开,表现了宽容的生活智慧。

传说弥勒佛曾来到中国,化身为布袋和尚契此。契此生得矮胖,肚子奇大,经常用根竹杖挑着一个大布袋,在闹市中频频出现,面带笑容,四处化缘。布袋和尚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人生的达观与宽厚。他圆寂后,人们便根据他的样子来雕塑弥勒的圣像。弥勒佛像透过象征式语言,表达了深奥的弥勒法门:笑容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和愉悦的心情,方耳象征着福气,大肚表示宽厚能容。

晋代丞相王导一天头枕将军周觊的大腿睡觉。王导指着周觊的肚子说:“你肚子里装了什么东西?”周觊说:“我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却容得下像丞相这样的人几百个。”听了这句话,王导并不认为周觊在侮辱他。

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胸怀。”以肚量襟怀比喻人的宽容,歌颂人的气度,中外尽然。

在事业上建功立业、取得成就的,绝非是那些胸襟狭窄、小鸡肚肠、谨小慎微之人,而是那些襟怀坦荡、宽宏大量、豁达大度者。

宋真宗时,有个以度量闻名的宰相王旦。王旦十分爱清洁。有次家人烹调的羹汤中有不干净的东西,王旦也没有指责,只吃饭,不喝汤。家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说,今天只喜欢吃饭,不想喝汤。还有一次饭里有不干净的东西,王旦也只是放下筷子说,今天不想吃饭,叫家人另外准备稀饭。

如果说忍耐多少掺杂了无可奈何的作料,那么宽容则是发自内心的襟怀坦白。人的成熟表现在性情上的温厚平和,岁月的烘烤不知不觉地蒸发了心灵中多余的水份,使虚涵的胸怀不至于动辄滥觞,而外面投来的石子也难以激起太大的水花和波纹。宽容别人也就是宽容自己,不苛求别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在这个过于拥挤的地球上,在情感的润滑剂日见减少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联络需要通过宽容的方便之门。

孙权宽宏大量,重赏慎罚。孙权待鲁肃等人,君臣犹如朋友,上下间同舟共济。吕蒙在江夏驻军时,与太守蔡遗有隙,蔡遗常在孙权面前打小报告,但孙权仍信任吕蒙。有人诋毁凌统不举人才,孙权听后只说了一句话:“且令如统足矣。”有丈夫气魄,具云水胸怀。吕蒙死后,“权哀痛甚,为之降损”。凌统死,权“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凌统的两个儿子无人养活,“权内养于宫,爱待与诸子同,及八九岁,令葛光教之读书”。他对犯了错误的下属,坚持以教育为主,很少治罪,更不妄杀,没有杀过一个大臣和大将,不像曹操,杀了孔融、杨修和荀彧。对流言蜚语、谗言诬告,他从不轻信。孙权为他的下属营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东吴内讧的事自然就少,人心必然会齐,加上有天险可恃,就可以据守江东,与曹、刘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善用人是成功的政治家所共同具有的优长,但像孙权一样宽厚待人、与臣下肝胆相照、爱才又不忌才的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又是少见的,他的用人术对今人仍有启发。

“泰山不拒捧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为人不必过于刻薄,得宽怀得且宽怀,何愁双眉抻不开。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即平,荡即宽,平坦宽荡,心宽体胖,才能寝食无忧。与人交而无怨,是我们在做人中应有的宽容。

宽容,不仅是一种社交的艺术,更是一种做人的度量和人格的伟大。中国人自古以宽容为美德,故有“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说法。

10.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菜根谭》

韩愈说:“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意思是说对别人要求严格,而对自己却要求很松的人,是违反中庸处世之道的,只会路越走越窄,所以,当责备别人的缺点时不可太严厉,要考虑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生活中每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和过失。与朋友、同事相交时,不仅要在他们有了过失时批评并帮助他们,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防患于未然。首先要经常开导对方辨明是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劝导对方不要做伤天害理的事,不要欺骗他人,不要欺负弱者。还要清楚自己开导对方是为了帮助对方明白事理,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和分析有关这些事的害处和后果,让对方能接受。另外,如果发现对方有可能误入歧途和走上邪道的严重后果,让对方迷途知返,当然,语气心地要诚至,能让对方更易接受。相信只要你态度真诚,心怀诚至,每个人都会接受你的劝告和开导的。

人世间有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那就是情感。在中国文化看来,“有情”与“无情”,简直是人与非人的分水岭。一个人如果智商较低,只会说他愚笨;如果失去理智,只会说他疯狂;如果意志单薄,只会说他软弱;如果才华平庸,只会说他低能。所有这些,都不会被说成“不是人”。相反,有时愚笨还用作谦词,以示自己具备“做人”的资格。比如自称愚生、愚兄、愚晚、愚婿等等,是不会被人称作无情的。

人间多少悲剧,多少恐怖,皆因人没有宽容心而发生!不能宽容,实和愚昧同一意义,而且这种愚昧,不是野蛮人和暴徒的愚昧,因为他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认识不清,由隔膜而误会,由误会而发怒。法国谚语说:“能够了解一切事物,须能宽容一切事物。”所以我们如果要做一个文明的人,就要了解人间的事物。

古有明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我们自身的小过失,理当严加戒律,这是关于修身的问题,不可轻忽。但是对于别人的小过失,我们却该予以宽容,切不可加以谴责,而伤了别人的自尊,影响彼此的和气。对于他人的秘密或难言之隐,我们知道了,更当视同自己的秘密守着,千万不可当众揭露甚至四处张扬,所谓“君子扬善不扬恶”就是这个道理。若是将别人的隐私揭露并宣扬,则将使人无地自容,也造成了彼此间的怨隙。这是相当不值得的,而且也损及私德。至于别人与你有过怨隙、过节,更当予以宽恕,不可时时谨记,勤思报复之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当有结束纷争的修养,而不该将它扩大。

人与人之间贵在和谐,如果谴责别人的小过失,揭发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将使我们的心受到挟制,心眼狭小,更造成自己与别人相处时的潜藏危机,为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相反,一个讲宽恕待人之人,心胸开阔、宽恕仁爱,他自身的修养不但臻于完美,也他人之间也是一团和气。没有敌人,灾害自然也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了。

《宋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了宰相吕蒙正的故事。吕蒙正中进士后没几年就当上了参知政事,在当时相当于副宰相之职。有一天早晨上朝,听到有人隔帘指责他资历太浅不能居参政之职,吕蒙正装作没听见。随行的同僚要为他追查说此话的人,吕蒙正却说:“如果我知道这个人的姓名,我还会耿耿于怀,这有什么好处呢?再说,不追究此事,对我也没有什么损失。”正因为有着这般的宽容大度,吕蒙正辅佐太宗巩固了宋初的统治,成为一代名相。

清代郑板桥说,在通往佛殿的小径上,既有鲜花又有毒素,可见佛能包容。又说,兰草有了荆棘的护卫,生长得越发旺盛。这兰草就是君子,荆棘就是小人,君子离不开小人的滋养,他能容纳小人,如此他就成为君子。人生在世,不必一意求取功名,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一生,也就心满意足了;有恩于人,固然是件好事,但也无须耿耿于怀,希望对方报答。做人处世,只要不招致他人怨恨,也算是成功了。

三、和以反中——不可放纵自己的欲望

1.有识有力,胜私制欲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荀子》

有人说“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面藏,只要你能跳过去,不是神仙也寿长”,但是,“酒无不成礼仪,色无路静人稀,财无不成世界,气无反被人欺”所以,什么事都不能一概否定,要适度,不可过度。

《菜根谭》道:“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

的确,战胜私情克制物欲需要一番功夫,有些人说是由于没及时发现私欲的害处而又没坚定的意志去控制,有的人说虽然能看清物欲的害处却又受不了物欲引诱。

自私自利是人类的劣根之一,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种不好行为,可是每个人都难以控制,但自私或物欲太强的人,多半都会遭受别人的排斥,成为自己前途事业的一大障碍,到最后由于自私自利而自毁前程。

历史上因为自私贪权,小的足以害自己生命,大的可以招致亡国之祸。楚烈王无子,春申君(黄歇)因国君无太子而忧虑。李园是春申君的舍人,把妹妹嫁给春申君,后来知道她怀有身孕,李园又诱导妹妹趁机劝春申君说:“楚王很喜欢你,就是兄弟也比不上,你做楚国宰相三十多年了,而大王没儿子。百年之后,大王必定立他的兄弟,到那时各以自己亲戚为贵,你又怎能受宠呢?何况你做宰相太久,处事难免失礼于大王的兄弟,等大王的兄弟即位后,恐怕祸患就会降临在你的身上,怎么能保住相印,及江东的封地呢?现在妾已怀孕,妾和你结婚不久,外人知道的不多,假使你以将来为重,不如把妾献给楚王,楚王必定喜欢妾,再顺理成章生了儿子,那么你的儿子就是将来的楚王,楚王就成了你的了,何必身临不可预测的罪过呢?”春申君听完以上的话,很高兴,于是把李园的妹妹放在外面,然后报告楚烈王,楚烈王果然召入,又非常喜爱,生下了儿子棹,立为太子,李园的妹妹就被封为皇后,李园因此身价高贵阳市,专权用事,想杀春申君灭口。等楚烈王死后,李园就杀死春申君,灭掉春申君全家,立棹为楚幽王。春申君贪权亡身应该给世人留下深刻的教训。

唐朝有个县令,名叫王鲁,自从就任以来暗中贪污受贿。简吏们也跟着效法,索取贿赂,百姓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有一天,王鲁得知上司要来察访民情,肃整束治,不禁担忧起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来。他在批阅公文当中,正好看到本县百姓联名告发他手上的主簿受贿的一叠状子,更是化上加优,神情恍馆。忧虑中,他不由自主地在一张状子上批下“汝虽打草,否已惊蛇”八个红字,从而流露出唯恐主簿被告发而牵连到自己的恐惧之情。

李密庵曾经写了首《半半歌》:“看破浮生如梦,半的受用半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半宽展。半廓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纶,半士半姻增民眷。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裘衣半素半鲜,佳肴半丰关俭。僮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增贤。心神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给天地,留将一半人间。间思后代与桑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半少饶有滋味,半多反嫌纠缠。百年苦乐增相参,会占便宜且半。”

2.“心不动”者是处世高人

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

——《尉缭子》

《中庸》上说:“天所命令给予的是性,根据本性的规定行事是道。”这是说平常所有事情都由性限定,而性又来自于天道。把握自己,才能把握命运。

唐朝时广州法性寺举行的一次讲经会上,两位僧人对着风中一面翻飞的布幡,争论布幡飘动的原因。一个说:如果没有风,幡怎么会动呢?所以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反驳:没有幡动,又怎么知道风在动呢?所以说是幡在动。二人各执一词。六祖慧能听后对他们说:既非风动,也非幡动,是二位的心在动啊!

春秋时,宋国的子罕执掌重权,有人献玉给他,遭其拒绝。献玉者说,这可是罕见的宝贝啊。子罕回答说,你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我若收了你的玉,你我两人岂不都失去了宝?另一则故事是,明代官员曹鼐一次捕获一名女盗,二人独处一室,女盗屡以色相诱之,曹不为所动,书一横幅“曹鼐不可”贴于墙上。在这里,子罕和曹鼐都把自己的名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