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53

第53章 “和为贵”,诚信做人的准绳(5)

《韩非子》中说:“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尽,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鳞则几矣!”

龙在温驯的时候,人可以骑在它的背上,如果你摸它咽喉下直径一尺左右逆生的鳞,它必定会吃掉你。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攻击,如果以对方有错为借口盛气凌人地叱责对方,使对方感到无地自容,那么你就应当小心了,因为对方总有一天会报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应该叱责对方时,也要为其留一点退路。

与人争辩时也一样,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令人高兴,但也未必非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才行。因为只要略想就可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很愚蠢的,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得不到对方的认可,而且终生摩擦时,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后在顾及对方颜面的前提下,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对方留有余地。这一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记住。

《战国策》上有言:“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与人亲密交往时,需诚意待人,但纵使与人矛盾升级无法调解而断绝往来,也不可口出恶言,说对方的不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无论持何种理由,即使与人中断来往,也不会口出恶言、诽谤对方。

5.委婉地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

不迁怒者,求诸己;不贰过者,见不善之端而止之也。

——王安石《礼乐论》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说过:“忘其小丧而志其大得。”苏东坡做到了这一点,他几次遭到迫害,但他始终以宽广的胸怀,豪放的性情对待这一切,忍受不平,机智地与那些官场小人进行斗争。

苏东坡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为人正直,敢于批评时政的弊病,因而使人侧止,不喜欢他的人总想找他的岔子整治他。有一次御史台的官僚们拿苏东坡的诗作根据,断章取义,无根据地分析,硬说他讽刺朝廷,诬蔑皇上,把他从湖州刺史任上抓来,下在大牢里,几乎杀头。

经他的弟弟子由和许多好友大力营救,才保住了性命,贬到黄州受管治。迫害并没有到此结束,以后他继续受到多次打击,新账旧账一起算,越算越多,被贬谪去的地方也越来越远。最后竟贬到荒僻遥远的海南岛。

苏东坡常常以嬉笑诙谐的形式,来曲折地发泄心中的不平之气。有一次,大家欢迎他讲故事,他当场编了一个新奇故事,说得大家前仰后合。他说: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两个峨冠博带的人找我,说海龙王请我去吃饭。我也确实很久没吃过饱饭了,听说请吃饭,心中很高兴,便冲涛踏浪,跟着他俩到了龙王的水晶宫。水晶宫里琼楼玉宇,百宝纷呈。龙王带一大群臣僚,还有妃嫔出来迎接我。他们说了许多称赞我的话。满桌山珍海味,身边一个美人专给我斟酒。那美人身材窈窕,肤色白嫩,双目太液池里的秋波,一闪一闪地瞅着我,身上散发着香气,使我神魂颠倒。正在这时,龙王让我为今日之幸会题诗。我当即提笔挥就,盛赞龙王功德和水晶宫里的豪华,并颂扬君臣的才学与嫔妃们的艳美。龙王高兴极了,夸奖我的文笔,赏赐了我大量的珍宝。正在我得意的时候,忽然一个丞相模样的大臣,低声告诉龙王,说我写的诗里有讥讽大王的语气。龙王一听大怒,吩咐虾兵蟹将把我赶了出来。我一看这位相公,原来是王八变的。唉!我苏东坡处处受王相公的算计呀!

苏东坡就是这样,在诙谐的谈笑中,曲折不露地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平怨气,容忍艰难的遭遇,坚定自己的信心,什么样的环境也淹没不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苏东坡性格直爽,才思敏捷。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心里有什么话,我非说出来不可,正像饭里有只苍蝇,非吐出来不可一样。”正因为这样,他经常在从人面前,现编故事现说出来,以发泄心中的抑愤不平之气。

乌台诗案中,他被朝廷从湖州太守任上逮捕,押到汴京的大牢里,备受狱吏们的摧残凌辱。

出狱后,曾到山东任登州知州,不久调回汴京任礼部员外郎。有一天,他偶然遇见了当年迫害他的狱吏。狱吏惭愧不安,当年那股横暴之气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苏东坡看着他诚惶诚恐的窘态,又好像吃了一只苍蝇,非吐出不可,于是,当场给大家编了一个故事:

一条毒蛇咬死了人,阎罗王判处它赔命。它苦苦哀求阎罗王:“我有罪,也有功,请将功折罪,恕我一条命吧!”阎罗王说:“你有啥功劳?”毒蛇说:“我肚里有蛇黄,可以治病,已经治好几个人的病了。”阎罗王一查,确有其事,便赦免了它,过了不久,一头牛因为用角抵死了人,也被捉来,要判死刑。牛申辩说:“我有牛黄,包治百病,请允许我也将功折罪。”阎罗王照例也赦了它的死罪。正在这时,几个小鬼捆了一个长相凶恶的人送来,说此人作恶多端,蓄意杀人,请阎罗王处置。阎罗王说:“杀人偿命,法理不容,押下去斩首!”

那人不服气,大喊道:“我也有黄,我也有黄呀!请让我也将功折罪呀!”阎王大怒:“你不是人吗?你难道也有什么蛇黄、牛黄可以治病吗?”犯人结结巴巴,没啥可说,最后,哭丧着脸承认:“我肚里没有别的黄,只是有些恐慌、惊慌……”

狱吏被苏东坡这一奚落,更觉无地自容,只好悄悄地逃离了现场。

大凡物,不平则鸣,这不是不能忍不平,相反是谋求消除不平的办法之一。“鸣”也要有分寸,要鸣的是不平,这就有一个向谁“鸣”的问题,对于那些自以为他是天下最为公正的人去谈这个问题,他会置之不理;对于明白事理的人去讲,他才能帮助你消除不平。

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上一点曲折,也不可能不被人误解,天下之大,哪能什么利益、好处都被你占了去?遇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要豁达大度,不要以一事一时的不顺利为念,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事论事,知道任何事情都不会一成不变。

不被理解的时候就觉得委屈,得不到好处就怨天尤人,失意时就抱怨命运的不公平,这样什么事情也做不好的。

6.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

——《意林》

朱熹对《中庸》分析认为:“能随时以处中也”、“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则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意思是说,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平衡。

一个乐于助人的青年遇到了困难,想起自己平时帮助过许多朋友,他于是去向他们求助。然而对于他的困难,朋友们全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骂道:“全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家伙!”

“助人是好事,但你却把好事做成了坏事。”卡耐基告诉他。

“为什么这样说呢?”青年大惑不解。

卡耐基接着说:“首先,你开始就缺乏识人之明,那些没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帮助的,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助,这是你的眼浊;其次,你手浊,假如你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至于让他们觉得你对他们的帮助天经地义,事情也许不会发展到这步田地,可你没有这样做;第三,你心浊,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时时觉得自己在行善,觉得自己在物质和道德上都优越于他人,你应该只想着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不要觉得你帮助了别人。”

为人处世有一颗平衡心理,就会容人。实际上在人与人之间相处,也未尝不需要一种宽恕精神。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纠纷,难免会闹各种不愉快。既然已经成事实了,再劝也劝不转了,就不必再唠叨不休、追究不止了。评判事物,得失应面向未来,而不是抓住人家的辫子不放,否则失去了批评的本意,就会挑起和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的人就是缺乏这种“既往不咎”的宽恕精神,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不依不饶,最后的结果是人际关系的紧张,自身心理状态的失衡。我们要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在工作中要能够善待别人,特别善待别人的错误。要求人们在坚持自己正确立场的前提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求同存异,宽容忍耐,做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就是说,对已经做了的事不再过分指责,过去多年的事不再算老账,这样就能“宽以得众”,保持对社会的和谐,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

对别人要宽恕,对自己也要宽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经常会做错事,说错话,如果总沉湎在追悔之中,会带来许多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个人的发展。神经症患者很重要的一个人格特点是“追求完美”,对自己的不足、过错不能宽恕、原谅,常常生活在懊悔、怀疑和担心之中。允许自己犯错误,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完美无缺,宽恕自己曾有的不足和缺点,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树立的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有个学者,男女老少都非常尊敬他,不管谁遇到困难,他们都来找他,请他帮忙或求他提出一些忠告。

每次他都笑眯眯地说:“我能提些什么忠告呢?”

这天,又有一位年轻人来求他提忠告。他说有个朋友做错了事,他真诚地提出了批评,可是忠言逆耳,朋友不仅听不进,反而开始冷淡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者拿来两块窄窄的木条,两撮钉子,一撮螺钉,一撮直钉,另外,还拿来一个榔头,一把钳子,一个改锥。他先用锤子往木条上钉直钉,但是木条很硬,他费了很大劲,也钉不进去,倒是把钉子砸弯了,不得不再换一根。一会儿功夫,好几根钉子都被他砸弯了。最后,他用钳子夹住钉子,用榔头使劲砸,钉子总算弯弯扭扭地进到木条里面去了。但他也前功尽弃了,因为那根木条也裂成了两半。

学者又拿起螺钉、改锥和锤子,他把钉子往木板上轻轻一砸,然后拿起改锥拧了起来,没费多大力气,螺钉钻进木条里,天衣无缝。他指着两块木板对年轻人笑道:“忠言不必逆耳,良药不必苦口,人们津津乐道的逆耳忠言、苦口良药,其实都是笨人的笨办法。那么硬碰硬有什么好处呢?说的人生气,听的人上火,最后伤了和气,好心变成了冷漠,友谊变成了仇恨。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只有一条经验,那就是绝对不直接向任何人提忠告。当需要被指出别的错误的时候,我会像螺丝钉一样婉转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

7.忘记别人的过错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菜根谭》

心里老是记着自己的功劳,就会滋生骄狂,不时时反思自己的过错,就会铸成大错。魏信陵君(名无忌)杀了晋鄙(魏国带兵官),击破秦军,解除邯郸被围困的危机,救了赵国,赵王亲自出郊外迎接。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有些事无法得知,但有些事不可不知,有些事不能忘,但有些事不能不忘。’信陵君说:“怎么说呢?”唐雎说:“有人恨我,我无法得知,但我恨人,却不可不知,别人有恩于我,不能忘记,但有恩于人,就不能不忘。先生杀了晋鄙解除邯郸受困的危机,救了赵国,这是大恩,希望你能忘记对赵国的恩惠。心里老是记着对别人的恩德,势必带来恩大仇大;对别人的怨恨不能及时化解,只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

孟尝君被逐之后,又恢复相位,重回齐国。谭拾子到边境去迎接,对孟尝君说:“您会不会埋怨齐国的士大夫放逐您,而想杀人呢?”孟尝君说:“会。”谭拾子说:“有件事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个道理是必然的,您知道吗?”孟尝君说:“不知道。”谭拾子说:“死,是一定会发生的事;而追求富贵,摒弃贫贱则是必然的道理。拿市场来比方吧!早上的时候,市场人潮汹涌,到了晚上,市场就空荡了;这并不是市场喜欢早上而憎恨晚上啊!为了求生存所以就争着去,为了避免危亡所以就逃离,这是同样的道理啊!希望您不要心怀怨恨。”孟尝君听了,就削去一份记有五百个他所怨恨的人名单,不再表示要报复了。

一提取魏征,人们都知道那是个著名的谏臣,同时又佩服李世民的容人量。当初,太子李建成听说一个姓魏名征的年轻人有才华,就把他找来,给了他一个管理图书的小官当。魏征是个闲不着的人,满脑子里经天纬地之念,一天,他对来拿书看的李建成说:“刘黑闼不堪一击,您带兵去攻打,一定能成,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小李听信了魏征的建议,立即出兵,结果取得了圆满成功。

李唐政权把握了天下大势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有人劝李世民把魏征杀了,李世民知道魏征是李建成的心腹,可他非等闲人物,决定诏见他。

李世民打量了一眼魏征,然后责问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

魏征没有巧言机辩,而是据理回答,他说:“人生在世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管仲不是还射中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簿。李世民即位当上皇帝不久,就提拔魏征为谏议大夫。从此魏征拿着脑袋考验李世民的忍耐性,逮什么说什么,不把李世民弄烦不闭嘴。可李世民偏偏正眼瞧他,你说我听,认为说得有理就采纳。魏征跟对了人,他也知道自己跟对了人。李世民识对了人,他也知道自己识对了人。于是两个人最后心照不宣,谁也离不开谁了。

以上事例都说明,我虽然帮助或救助过别人,不要常常挂在嘴上或记在心里,但是假如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别人曾经对我有恩应常记于心不可以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不可不忘掉。

8.把反对自己的人留在身边

惟宽可以怀远人,惟廉可以服殊俗。

——苏辙《胡田知诚州邢浩知钦州》

荀子说,有涵养的人,在心志宽广时,就敬重天道,遵循常规;在心志狭窄时,就敬畏礼法,自守节操。智虑所及,就精明通达事理,触类旁通;有智慧闭塞时,就老实诚恳地遵守礼法。当被重用时,就恭敬处事,不轻举妄动;不被重用时,就肃敬庄重。心情愉快时,就和颜悦色地办事;心情忧虑时,就静待而守理。地位显赫时,就用文雅的话语阐明事理;处境贫困时,就用含蓄简单的话语阐明事理。没有涵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他心志宽广时,就傲慢粗暴;他心志狭窄失意之时,就奸邪倾轧。智虑所及,就掠夺欺诈;在智慧闭塞时,就陷害他人,胡作非为。被重用时,就逢迎巴结,傲慢不逊;不被重用时,就怨天尤人,阴谋激动。心情愉快时,就轻浮飘忽;心情忧虑时,就垂头丧气,胆小怕事。地位显达,就骄傲偏激、不可一世;处境穷困时,就自暴自弃,颓唐没落。

1860年大选结束后,一天有位叫做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斯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入你的内阁。”林肯问:“为什么?”巴恩回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巴恩说:“不知道了。你为什么要这样问。”林肯笑道:“因为我要把他们全都收入我的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