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待人的方法,有人说:“对待君子容易,对待小人困难。对待有才能的小更难,对待有功劳的小人就相当难了。”这就只好以宽大浑厚来处置了。对待君子要这样,对待小人更加如此。无论对待任何人,总要为他留有余地,使他存有顾惜。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的人也会早晨做小人,晚上转念成为君子了。
吕坤说:“人到了无所顾惜时,君父之尊,不能使他严肃;锅煮的酷刑,不能使他害怕;千言万语,不能使他明白。到了这个地步,就是圣人也无可奈何了。圣人知道他是这样的,每次就会保留他的面子,体恤他的私情,而不致使他无所顾忌。”
5.与人交往以信相守
尊之信之,以为手足;尊之重之,以为蓍龟。
——苏辙《门下侍郎孙固乞致仕不许不允批答二首》
在美国圣多加诺广场,和平鸽起初是与人亲近的,只要你手捧面包屑站在广场上,这些鸽子就会飞过来,站在你的头上、肩上、臂上,啄你手中的食物,有时你甚至一招手或做出手捧面包屑的样子,它们也会飞过来和你合影,供你抚摸。可是现在不行了,因为在这儿做样子的人太多了,有些赌徒和酒鬼手里没有面包屑,只是做出样子,鸽子一次次地飞起来,一次次地被欺骗,结果,你手里即使捧着面包屑,它们也不飞来了。
可见信用是多么的重要,鸟儿被骗都会如此反应,何况人。16世纪末,为了打破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对印度洋航线的垄断,同时也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荷兰人试图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通往中国和东印度群岛的航线。1596年,荷兰人组织了一次探险航行。在这次航行中,威廉·巴伦支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英雄,北冰洋西面的海洋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但是,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的并不是巴伦支那传奇般的探险经历,而是那些无名水手的诚实与信用。
探险队启程前,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把一些准备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货物装上航船。当探险队抵达北冰洋后,夏季结束,使得探险船被冻结在冰水中,在饥寒交迫的极端的环境下,他们没有丢掉那些货物,当水手们获救上岸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商人的货物晾干。探险队回到故乡后,队员们早已财尽囊空,但临行前商人们所托付的货物却全部归还他们。这些水手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信用使命感和忠诚感,这种道德约束,良心的承诺,就是信用的力量。有了信用,彼此间才能够以诚相待;有了信用,彼此间才能够沟通、合作。
与人交往贵在以道相合,以义相聚,以信相守,以心相应;贵在互相敬重,互相信赖、互相体谅、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而最要禁忌的是,以权利害相交。以势力相交的朋友,势力倾倒就会绝交;以利益相交的朋友,利益没有就会疏散。以富贵、功名的利害相背就会离开。惟有以道义相交,性情相交、肝胆相交、真诚相交,才会深切长久,才不至于被富贵、贫贱、患难与共难、利害所分离。
人与人之间如果不能互相操守大道,互相勉励大义,互相守住忠信,互相以心相应,互相劝导为善,互相规范于过,互相砥砺以清廉,互相鼓励以耻,却只是互相装饰,互相凭借引援,互相以朋党相利用,互相以比周相给与,就是朋友满天下,称誉天下,也是庸俗之辈;就是功成名就,显身扬名,也是奸雄狡诈之徒,也无益于人民,无益于社会。
冯从吾说:“论交往,应当亲近君子而疏远小人;论度量,应当敬重君子而宽容小人;论学术,应当效法君子而感化小人,不能开化的就施以仁德。“方孝儒说:”贵为君子的人,就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能够自现,愚昧不肖的人可以自全,所以天下没有遗弃的怨恨。“
苏伯衡说:“有求于人而不加以亲近,无求于人也不加以疏远,这就是君子的行为。有求于而惟恐不亲近,无求于而惟恐不疏远,这就是小人的行为。”有求于而不更加恭敬,无求于人而不更加骄傲,这是君子的行为。有求于就奴颜媚骨,无求于人就盛气凌人,这是小人的行为。
吕坤说:“见利向前,见害后退,共同有功专美称自己,共同有错就推罪于他人,这是小人的常态,更是大丈夫所感到耻辱的行为。”天玄子说:“见利也不跑向前,遇到祸害也不躲避,这是君子所做的事。有名声就揽给自己,有毁败就归于他人,这是小人所做的事。”他又说:“从善如流,嫉恶如仇的人,是君子;从善好像登天,从恶好像山崩,是小人。”
6.如何掌握“观诚”的方法
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
——《荀子》
《礼记·大学》云:“诚于中,形于外。”“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易传·文言》在论述坤卦“六五”这一中爻的含义时也说:“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都可以与《中庸》所阐发的这种“中庸”之道互相发明。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这种现象很多,例如,有两位战友在战争年代他们同甘共苦,后来一位因犯一般错误离开部队。在“文革”中,他的这段历史被当成严重历史问题,他因此被错误的批斗。为了说清问题,他去找当年的战友为自己的问题作个证明,可是这位当了领导的战友却怕连累自己,拒而不见,说不认识他。这位老兵伤心地掉下了眼泪。很显然这位领导在关键时刻太不够朋友了。这种做法和落井下石有什么区别呢?现实中“只共苦不同甘”的人可谓心黑!
当然,以诚待人,吃亏不计较,看重友谊的还是多数。但是,在利益得失面前,每个人总会亮相的,每个人的心灵会钻出来当众表演,想藏也藏不住。所以,此刻也是识别人心的大好时机。
有的人在一时一事上可以称得上是朋友旧子久了,共事时间长了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他们的为人、他们的人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此长期交往,长期观察,便会达到这样的境界:知人知面也知心。
当某朋友对你,尤其你正处高位时,刻意投其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结交,而不是看中你这个人本身。这类朋友很难在体危难之中施以援手。
与人交往既要知人知面,更要知心。对于观察人来说,不能一概而论,孔子有“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的感叹。要想做到谨慎周详,万无一失,就得做多方面的考察、推究。
富贵了观察他怎样施礼,贫穷时观察他怎样守德,受到宠爱时观察他是否骄傲,感觉不明显时观察了是否害怕。小年人观察他是否恭敬,壮年人观察他的廉洁,老年人观察他的忧虑。又父子之间,观察他们的慈孝;兄弟之间,观察他们的信用与畏惧。审察他的住处,观看他的礼仪;审察他的丧哀,观看他的贞良;审察他的出入,观看他的并友;审察他的交友,观看他的态度。考验他以观察他的信实,提携他观察他的知识;遇到难事,观察他的勇气;麻烦的事观察他怎么做;让他进入利益之中,看他是否贪,以严厉对他,以观察他的不屈服;给他高兴的东西,看他是否轻浮;发怒时看他能不能持重,醉酒以后观察他的失态;放纵他以观察他的常态,指使他远行以观察他有没有二心;近处观察他不倦。探取他的志向,以观察他的情怀;考察他的正反面,以观看他的诚心;遮盖他的微言,以观看他的信守。这些都是人们总结出来的观诚的方法。
要想观察人没有错误,可以因人而用。有的人爱好名声,就以名声利用他;爱好利益的人,可以用利来掌握他;重道的人,可以用道来支配他;重德的人,可以用德来支配他;以清高自任的人,可以用清高来支配他;以仁义自任的人,可以用仁义支配他;有所想的人,可以遂他所想而支配他;有所爱的人,可以因他所爱而支配他。或因他的聪明,或因他的愚笨,或因他的勇敢,或因他的怯懦,或因他的利,或因他的害,或因他贤,或因他的不肖,无所不因,则无所不支配。或左他,或右他,或反他,或激他,或怒他,或诱他,或安他等等,再变通灵活而用,就是掌管人的方法。
7.如何培养坦诚面对错误的勇气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
《中庸》上说:“修养自身,要根据道的规定。”用道来要求自身,常常会发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因此《中庸》又说:“用仁的准则来修治培养道。”这是从修养自身进一步谈及对于人道的修治办法,因此提出仁义礼三种美德作为准则。
《周易》说:“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尚书》说:“改过不吝。”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但只要真诚面对,把错误改过来就行了。
有个朋友对我说:“公司的业务上升得很快,而我就是其中业绩最好的人。骄傲的本性使得我在平时摆出了与众不同的姿态,我看不惯别人的工作生活方式,认为他们的业余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我总是想帮助他们,但是到了实际说出话来的时候,又变成了教训他们。冷眼,与背后的流言渐渐地多起来了,最后,我明显地感觉到连老板也开始对我不满意起来了,不再赏识我。一年多的时间,我走到了悬崖的尽头,不得不离开了。”
你要得到上司的赏识,或者要搞好人际关系,为人坦诚是很重要的。但是,人要是想做事就难免犯错误,除非你什么也不做。在工作中犯错误是常有的事,但造成大问题的时候,许多人的做法往往是以隐瞒的手段来应付,久而久之,上司一旦知情,其局面就难以挽回。如果你能主动向上司报告。就会使你显得更加具有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并具有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要及早地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报告,这样容易想出一个好的办法来控制局势,扭转乾坤。你一定要正确地去对待自己犯下的错误!
波普说:“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躲躲闪闪不是处理过失的好办法,而开门见山说出事情的真相,通常是最好的策略。既然失误已经发生,上司迟早都会知道,隐藏或是将责任推开等,都是过错之后再犯过错。有些人出现差错后的第一个反应是逃避,想方设法兜圈子,不想涉及问题,可是弄巧成拙后反而让自己更下不了台。“纸始终是包不住火的”因此,你没有必要不坦诚,交待了事情经过,反而觉得心里没有压力感和负疚感,这时,你会发现,问题并不见得如你预想的那么糟糕和严重。因而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的失误,是为了找到失误的原因,与上司和同事共同讨论弥补过错的办法。
坦诚,需要一点勇气。你或许会说,原本也并不想错,而错了,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多数人在做事之前,想到的是积极的一面,极少会去想“错”的本身,结果,当事情真的出了错,思想上却无法积极面对。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勇气,明白自己的目的是处理事情,而不能把事情搞大,能这样想的话,就会有勇气。吱吱唔唔的,会让人感到你是在“编故事”。而坦诚地对待问题,效果会更佳。详细说明事发背景,表达得越仔细越好,包括你介入此事的时间、心态和认识角度,以及你当时的计划,以让大家看清真实的一面。千万不要含糊其辞,简单地陈述事发背景。
没有什么不好张口的!也不必担心说出真相来,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开诚布公地说出一切,上司会感到你具有专业道德,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和精神。
你不妨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并积极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如果你是做完了以上步骤,却没有提出方案,上司常常会觉得你的价值也就那么一点。说不定他看问题的角度,与你有很大的分歧。关键是你能否与他产生排解问题的共识,不听他的意见,你又怎能让他顺心,怎能将工作做好呢?
事情做了才会错,不做是绝对没有错的,但在过失中要善于思考,找出其中的教训,并告诉上司,通过说出受到的启示,以让自己的想法和上司的想法保持一致,以减少上司对你的成见。所以把握了心理平衡点,来看错误,会发现它不见得就是坏事。
告诉上司,造成事情的过错是自己的不对,但过错中也有正面的因素,将正面的东西放大出来,让上司真正看清你在这次过错中,也确实带来了一些好处,让他对哪些问题要注意心在有数。
同种错误不犯第二次。上司会给员工犯错误的机会,但是不会容忍下属犯同样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聪明人的可贵之处不是他们不犯错误,而是能在犯了错误之后,接受教训,总结经验,不犯第二次。我们要培养这种素质,犯过一次错之后要敢于说:“这是我第一次犯这个错误,也是最后一次。”接下来的事就是一定要将自己的承诺兑现!
8.士为知己者死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中庸》
善解人意,以诚感人,是衡量领导是否从心理上打动下属的一个重要方面,惟其如此,领导才能深入属下的心灵深处,真真切切地把下属当作人来任用,力戒把下属当作机器人摆置。惟有善解人意,才能用人至深。
作为领导,你到底对自己的下属认识有多深?即使曾在同一单位相处五六年之久,有时也会突然发现竟然不晓得对方的真面目,尤其自己的下属对他的工作有怎样的想法,或者他究竟想做些什么,这些恐怕你都不甚清楚吧!结婚很久的夫妻,有时也难免彼此有所误解,所以,一位领导对他的部属未能有充分的了解,实在不是意外的事。作为领导,应时刻不忘提醒自己对部属“毫无所知”,怀有这种态度,才能不忘处处观察部属的言行举止,才能真正了解他。
一个领导,常为了不能知悉部属而伤透脑筋。“士为知己者死”,充分了解部属,成为他的“知己”,可使部属为公司尽全力。如果领导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是在工作或人际关系上,都可以列入第一流的领导。
三国时,东吴孙策、孙权兄弟用人,有十分高明之处。孙策活捉了太史慈后,亲自为他松绑说:“你是青州的名士,只是跟随的主人不适合你自己,我现在是你的知己,你不必担心在我这里不如意。”张昭担任长史时,北方士大夫来信说了许多赞美张昭的话,孙策听到这些话后,高兴地说:“管仲担任齐国丞相的时候,使齐国完成了霸业;而今张昭这样的贤能之士,我用了他,他建立的功名不也有我的一份吗?”正由于孙策善于用人,与文武百官情投意合,才招揽了许多人才。
孙策死后,孙权继承了东吴王位。孙权对大将军甘宁的粗暴脾气非常恼火,吕蒙劝他说:“难得有甘宁这样善战的大将!”孙权从此以后善待甘宁。刘备进攻吴国时,有人传话给孙权,说诸葛亮家兄诸葛谨暗暗派人前往蜀国,孙权却说:“我和子渝有生死之交,他不会负我,就像我不负他一样。”
孙权任吴王时,从不袒护自己的过失。有一次,他准备派张弥、许晏乘船从东海北上至辽东,去招抚加封公孙渊。张昭竭力劝阻,孙权听不进去。后来,派去的张弥、许晏二人果然被公孙渊杀害。孙权自感惭愧,亲自登门向张昭道歉。过了好久,张昭才由儿子扶着出门相见。孙权请他上车,一同回宫。回宫后,孙权向张昭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孙氏兄弟的用人之道就是:引为知己,以诚相见,以意气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