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这样的:当一个人身处逆境时,他常常相信命运;当一个人身处顺境时,他往往忘记命运;命运就对那些相信命运的人发生效力。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一个人的选择。一个人做了些什么事,他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命运不会欺骗他。
相信自己的人,常常把命运当成一个较量的对手,他需要一个对手来证明自己的力量,相信命运的人,常常把命运当成一个救世的菩萨,他需要一个菩萨怜悯自己的软弱。结果,相信自己的人,他从搏斗中享受到了有限的乐趣。
不相信自己的人,成了命运的奴隶,他从祈求中滋生了无限的哀怜。
相信自己的人,敢想敢干,兢兢业业,奋发图强,大有作为。
相信命运的人,画地自狱,悲天怜人,畏葸不前,毫无作为。
恒心和毅力是抱一守终,就是死心塌地。如果对事业有一种朝秦暮楚的想法,或者是处于时做时辍的状态,这样便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死症。所以孟子说:“一日的曝晒,又以十天的冰冻,没有能生成的事物了。”又说:“挖井九丈,还不见水冒出来,等于是口废井。”
《孟子》中有一则寓言说:“宋国有个人,操心他的禾苗长得不快而拔高它,疲倦地回到家中,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到地里去看,禾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帮助禾苗长高的人,实在是很少的。以为培育没有益处而放弃努力的,就不锄草的人;帮助禾苗长高的,是拔高它的人。这就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伤害了它。”因此说,我们要养成一种事业的恒心,首先要培养自己一种对事业的热爱,然后再培养一种不求速达的心理,稳打稳扎,循序渐进。
想求速成,就难以满足妄想的急切心情,就难以把事业办好,达不到心理上的要求,就容易灰心丧气。灰心丧气就会希望渺茫,就容易辍业或者改行,也就难得有恒心了。
孔子说:“善人,我没有见到,但是曾经见到过有恒心的人,这也够了;把没有当作有,把虚当作盈,这样的人很难有恒心。”孔子又说:“恒心大,没有错处,意志坚定,同时利也就有所来到了。”
9.心怀善意,为人礼貌
绳墨谍陈矣,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矣,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于礼,则不可欺以诈伪。
——《荀子》
《礼记·曲礼上》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比喻:鹦鹉虽然能学人说话,但仍然脱离不了飞禽的种群;猩猩虽然能学人说话,但仍然脱离不了走兽的种群。现在有人如果不明礼仪,他的心不也是禽兽之心吗?只有禽兽不懂得礼仪。所以,父亲、儿子共同使用一只雌鹿也只能是禽兽而已。因此,圣人兴起,教人知礼明礼,并使人们懂得道德仁义。并使他们明白作为一个人和禽兽的惟一区别在“明礼”。明礼便为万物之灵长,不明礼便与禽兽无异。所以,古人、今人都为一个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而艰难地活着。殊不知,全在一个“明礼”上下功夫。明礼者会做人,会做人者明礼;明礼者,为人所崇敬,为人崇敬者明达大礼;明礼者,能为社会树立成功的典范,成功者的思维、言行和事业都在“明礼”之中,不违礼而合于理,合于理而能成于礼。
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又有圣人说:“礼,就是天地的秩序。”礼是德行的外露,是人们作为规范式的法则。大的方面就是天地的秩序,小的方面就是人伦的纲纪,以及事物的分别。简单说来,礼就是人们应事、待人、接物、处世的各种规矩、次序。
礼貌是快乐地做事情的方法。它经常可以替代高贵的情感,不花钱而能赢得一切。卢梭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相待的人们喜悦,怀着善意的人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
孔子说:“礼循环流通而没有偏颇,它抑制罪恶而成全美好。礼是制中的东西,是万事治理的根本。君子有他的事情,必然要有他的治理方法。治理国家没有礼,就好比瞎子摸象,长期像这样能行吗?如同整夜在暗室中寻找事物,没有灯光怎么看得见?如果没有礼,就是举手投足都不知所措,耳目也不知怎么看怎么听,进退揖让就没有限制……生活起居需要有礼,长幼有秩序,就是闺门之内都要有礼,这样就能三代和谐;将礼用于朝廷,所以官位都依秩序而论;将礼用于狞猎,所以农事轻闲;将礼用于军队,所以军事技术、军事力量就有所成功。”
以心意的微妙,说话的措词,容貌声色的表示,一举一动往返之间,都要有礼有节。取舍进退行止用藏的是义礼,当上下左右荣辱生死之时,本末始终先后缓急之际,一旦失去了孔子说的“制中”,这样的行为不是过头,就是不及,都不能恰如其分,合乎常理。
人的行为违背常理,就有盗、就有争、就有夺、就有杀。这样,社会秩序就会混乱,法律纲纪就会败坏。所以孔子说:“礼,就是先王们继承天道,治理人情的东西。”“所以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它只是告诫人们必须知道人的性情,懂得做人的道义,明白利害,明了忧患。能小心翼翼地依礼而行,然后才能成为圣人。什么是人情?人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不学习怎么能做得恰当?什么是义?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友好、弟弟恭敬、丈夫大义、妻子顺从、长辈贤德、晚辈恭顺、君主仁爱、臣下忠诚,具备这十条的,就是义。讲信用修和睦是利;争夺残杀是患。所以圣人修治人的七情,修养十义,讲信用修和睦,就是崇尚辞让。奋力争夺的人,是放弃礼的人,对他还有什么方法来治理呢?人们都要生活,人的大欲就会存在。死亡贫苦,这是人们最讨厌的东西,也会存在。所以说欲望与厌恶是人们心中的大弊端,人藏起了这个心,就不可测度。美丑都在他的心中,就是看不到他的真心。要想专心研究这些道理,舍弃了礼又能怎么样呢!”“治国不依照礼,这就好像种庄稼的人没有农具。恪守礼而不能遵行义,这就好像下了种子却不肯锄草管理。强调礼的实行,实行了却不合乎仁义,这就好像对种子实行了锄草管理,却无法收获。合乎仁义,以安守仁义为快乐,这就好像稻子收获了却不能食用。以安守仁义为快乐,却不能通达与顺应,这就好像食用了粮食身体却没有得到营养。四肢端正,肌肤得到充实,这就是人的正确之处了。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妇和顺,这是家庭的好处。大臣守法,小臣清廉,官职有次序,君臣相互尊重,这是国家的好处。”以上是孔门以礼律己、以礼制世、以礼待人、以礼治国家平天下的精义所在。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人的肖像的镜子。孔子又说:“说到做到,就是礼。”《易经》中也说:“雷在天上,响声极大,君子不是礼的不履行。”礼的本质,是自中而发,自内而生,然后表现在外,而又是从外制、外炼而又归向内正的东西。这样内外双制,使所有的道德行为,通过日常生活变成一种习惯与行为。这种习惯与行为,通过很长时间,逐步成为一种上天赋予的本能行为,不必勉强做作,虽然在生死之际,也能神情自若,视死如归。如果人们都能做到这些,不仅极少贪污堕落、结党营私、偷生怕死之徒不出现,就是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事也少见。孔子又说:“不知礼的人难在社会上立足。”孔子在这里所说的立足,不仅立自己,更要立大家、立所有的人。因此说:明确道理,持守礼义,是做人的大根本。
10.如何避免自己囚禁自己
景不为曲物直,响不为恶身美,是以圣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其类来也,故君子绳绳乎慎其所先。
——《管子》
《管子·宙合》篇所谓“中正者,治之本也”,《白心》篇所谓“和以反中,形性相葆”等等,都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相通之处。
在商品社会里,人的品德和功绩也是无形的财富,要想拥有它,也非易事。《论语》说:“一个受了教育有知识有头脑的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忍的毅力。因为无论是自己有建树,还是以天下为己任,都是一副沉重的担子,挑上这副担子,一直到死才放下,没有宽广的基础和强忍的毅力,是不行的。”
梁启超曾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说,“文学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博大,包含各方面的内容,如心地宽宏,胸襟开阔,如识见广博,学问深厚,如善于团结人,朋友遍天下,等等,千头万绪,千难万难,碰了钉子就缩头,不行。多少事都是因为缺乏半途而废的!孙中山的一生,就是这种强毅不屈的典范。多少次一败涂地,心血付诸东流,但他同样有多少次振作奋进,从头再来,直到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有些人原本能成就大事,建立大业,但往往失败了,其原因在于这些人不被他人接受与支持,他们有主观猜疑之心,有固执己见之心,有自私之心。
内心始终将“我”摆在第一位,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本领,于是滋生自高自大的念头。宋代薛文清说:“人有这样的毛病那样的毛病,就是因为有‘我’。面临一件事时,只想自己富有,只想自己高贵,只想自己平安,只想自己快乐,只想自己健康,别人是否贫贱、苦难、危险、艰辛,不去体贴,漠不关心。这样,和动物有什么分别?克制自己,对人公平一些,对事公正一些,就会到处受欢迎,到处受尊敬。”
人最难消除的是私心。消除私心,在口头上说说容易,实际做起来则难。有谁不对自己怀着私心,不对子女怀着私心,不对父母怀着私心。有私心,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对做事来说,私心是祸害。怎样戒除私心呢?可以从事上去掉,从理上去掉,从心上去掉。天下越是为自己着想的人,越失去自己;越自私的人,越得不到。老子说:“天地能长久地存在。就是因为它们为自然存在而不是为自己存在,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懂‘道’的圣人将自己置于大众之后,反而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和爱戴;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而成全了自己的事业吗?”大公能成就大私,无我能成就大我。做到舍己为人,舍己为天下,才有大我的存在。如果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最后成就的只是小我;如果一切以公正为出发点,以公正为立身、立业、做人、做事的原则,则大有收益。这就是戒除私心。
骄心要戒除。有的人稍微有些才华,稍微有些成就,就容易滋生骄心。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尤其容易产生骄心。领导手操名利、赏罚、升降大“权”,可以使人富贵,可以使人贫贱。这些权力能使领导傲视天下,主观地认为他就是主宰,进而产生奴役别人、师临别人的态度。这是领导者最大的忌讳。奴役别人,只会招来奸诈之徒;师临别人,只会招来犬马之才。
战国初期,魏太子击在路上遇到了大臣田子方。太子击向田子方恭敬地敬礼,但田子方只看了太子一眼,没有还礼。太子以为田子方看不起自己,不高兴地问:“请问是贫贱者可以骄傲,还是富贵者可以骄傲?”田子方笑着说:“当然是贫贱者可以骄傲。富贵者怎么敢骄傲?国君骄傲,会失去民心;大夫骄傲,会引人反感。贫穷的人,可以轻易地离开一个国家。因此,尊贵荣达之人不可有骄傲之心,贫贱的人却可以自尊自傲。”一席话说得太子击心服口服。所以老子说:“自我标榜的人不能显明,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显扬,自以为是的人无法立功业,自高自大的人不能做领导。以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只能称做剩饭赘瘤。正因为这些行为令人厌恶,所以追求道的人不肯去做。”做人做事,不能自我标榜,自以为是。
戒除偏心同样重要。天玄子说:“要戒除偏心,只有用公心对待别人,用正心处理事情,用平心决断理义,用虚心应付万物。”这样,心灵自然虚静灵明,不偏不倚。人心不能出击,不能隐蔽,不能固执,不能执著。出击就会劳累,隐蔽就会晦暗,固执就会呆板,执著就会拘泥。
人不能使心灵变得端正,就是有偏心存在。人不能使心灵变得爽直,就是有邪心存在。好恶之心,人皆有之;知见之心,人皆有之;爱憎之心,人皆有之。一个人存在这些心理,必然会执著,执著就会拘泥。这是产生偏心的根源。
欺心不戒除,处世不会成功。真诚能粉碎欺骗,忠诚能粉碎虚假,真实能粉碎奸诈,呆拙能粉碎智巧。所谓欺心,也就是伪心、假心。一个人怀着虚假之心,就不可能有真诚之心。心不真诚,就会去欺骗。《大学》告诫人们,“不要自欺欺人。自欺欺人的人不仅可耻,而且没有道德。”
人可欺,心不可欺;心可欺,天不可欺。我们每做一件事,别人都会看到,都会听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件坏事,一句谎言,能欺骗一人,不能欺骗十人,不能欺骗百人,更不能欺骗所有的人;能欺骗一时,不能欺骗一生,不能欺骗一世,更不能欺骗千百世。做人肩负重大使命,做事心系事业盛衰,所以上不能欺骗苍天,下不能欺骗大地,内不能欺骗自己,外不能欺骗别人。存心动念之间,举手投足之际,光明磊落,没有什么不可公开的,没有什么不可言说的,这才称得上适当。
妒心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王安石因推行变法而被排挤、打击、诋毁,事后他感慨地说:“诋毁生于嫉妒,嫉妒生于无能。”诋毁与嫉妒,历来是有识之士深恶痛绝的。做人没有嫉妒之心,没有诋毁之心,心境自然豁达大方、光明磊落,与人相处自然融洽。
然而,只要是人,就难免嫉妒之心。但是,嫉妒不会伤害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做人做事应戒除嫉妒心。有功劳而推给别人,这样就没有嫉妒心;有先人后己的德操,这样就没有嫉妒心。以包容天下作为志向,没有半点嫉贤妒能、好大喜功的心念,容纳每个人才、尊重每个人才,何愁工作不能展开?因他人有特长而制裁他,因他人有善举而诋毁他,因他人有贤才而陷害他,因他人有成绩而抑制他,以这样的心态和举止来做事,还有谁心甘情愿地服从指挥呢?
现在许多人被传染上浮躁症,处事常常是得不偿失,所以戒除躁心也是一项人生自我修炼的课程。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躁心来自急躁,来自轻浮,来自竞争。急躁、轻浮、竞争,伤害公理,败坏事业,不能应付纷繁复杂的环境,不能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容易滋生躁心。只有静心才能戒除急躁,只有澄心才能戒除轻浮,只有安心才能戒除竞争。
11.相信每个人都是优秀的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
——《菜根谭》
曾国藩说:“天下之事,有其功必有其效,功未至而求效之遽臻,则妄矣。”一个凭一时感情冲动和兴致去做事的人,等到热头和兴致一过,事情也就跟着停顿下来,这哪里是能坚持长久奋发上进的做法呢?一个从情感出发去领悟真理的人,有时能领悟有时也会被感情所迷惑,所以这种做法也不是一种永久光亮的灵智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