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巴金先生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更重要的是艺术的良心。”“我这样想:要是我不把这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一个总结,从彻底解剖自己开始弄清楚当时发生的事情,那么有一天说不定情况一变,我又会中了催眠术无缘无故地变成另一个人,这太可怕了!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抽打我的心……”
5.仕途不是惟一的选择
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孟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感到学习太累了,就向孔子请教说:“我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想停学去当官,行吗?”孔子说:“当官不是容易的事。”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夏很穷,有个人同请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去当官呢?”子夏回答:“诸侯中有瞧不起我的,我不做他的臣子,大夫中有瞧不起我的,我不会跟他第二次相见。”
从这些话中可以反映,当官一直是人们的向往,但是儒家对当官的要求很高,“学而优则仕”,这个“优”指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在官为贵、官为尊、官为师的“官本位”社会,荀子却提出了“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何不是对中庸处世思想的一种完善,人人都去求官,必走向极端。
现代社会,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当官还是许多人的追求与向往。我有个朋友小袁,当了六七年办公室主任,还是“原地踏步”,和他一起出道的,不是被提拔就是升迁了。一天他偶然听到了一个消息:县长的儿媳妇想调到机关来。碰巧本局里正缺一个秘书,局长叫袁主任物色人选。他眼前一亮:何不将县长的儿媳妇调到局里来?事情很快办成了,县长答应给他升官。可过了一个月,突然传来县长因贪污受贿被市检察院查处的消息,这无疑给了袁主任当头一棒:这怎么可能,我的事情还没落实呀!接着,局长在大会上,狠狠批评了袁主任,说他弄虚作假,欺骗组织、欺骗领导,决定撤销他办公室主任的职务,而那个县长儿媳因不胜任办公室工作,调到后勤搞清洁卫生。这下子,小袁痛苦极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棵“大树”却倒了,而且还砸倒了自己……
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了人们惟一的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意识在发达地区有所削弱,更准确地说是不再成为人们的惟一追求;而在中西部地区,这种意识依然浓重。实践证明,凡是“官本位”思想严重的地方,商品意识就比较淡漠,经济发展就比较缓慢。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读书的目的,即最好的前途是当官,那就会缩小自己的人生选项。
并不是说官不能当,但要把握心理平衡点,即当官不是惟一的选择。孙中山先生曾说过“要立志干大事,不要立志当大官”。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在当大官上,那永远也满足不了这个欲望,殊不知“当了宰相望王侯”,一朝失官,很容易失意绝望。例如某地被处分的一群“赌官”,几名副县级干部中,除1名10年没有被提拔的法院院长外,几乎全是人们心目中所谓的“虚职”———政法委书记、政协副主席、副县级调研员、人大副主任。他们升不上更大的官,坐不上更有权的位子,所以而失意,只有打牌了。“官场失意”开始,到“心态失衡”,最后到“赌场消愁”,是什么原因呢?还不是因为心理失衡,如果他们把握了心理平衡点,就不会这样消极了。
有一种误解,似乎只有做大官,才能做大事,其实未必这样。虽然当大官是做大事的重要前提,但不是惟一前提,有的人官当了几十年,连一件像样的大事也没干成,而有些平民百姓,无权无势,却做出了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大事。例如李时珍,一位民医,尝天下草,走万里路,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药典《本草纲目》。鲁迅先生,辞官后不再接受任何官职,却常以天下为己任,为民族解放冲锋陷阵,为睡狮猛醒摇旗呐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成了中国文化巨匠,现代文学的第一高峰。
有些人做官是为了追名逐利,光宗耀祖,出人头地,他们的光阴都用在谋权上,只为自家捞好处。就说你要好好地当个清官吧,但官职毕竟有限,不是你想当就能当得上的,而干大事的机会却很多。如果把志向定在当官上,人生之路将会越走越窄。只要努力认真去干,各行各业都有许多事情可以实现你的人生价值。王永民在汉字输入方面干出了大事,袁隆平在杂交水稻领域干出了大事,陈景润在数学研究方面干出了大事,张艺谋在电影导演这一行干出了大事。
怎样找到心理平衡点呢?请记住《菜根谭》上这句话:“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仕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无论是谁,只要肯“种德施惠”,乐于奉献,便可能做成“大事”,便是“无位的卿相”,且不受年龄地域时间数量的限制,多多益善。
另外,要想到自己适合不适合当官,也就是说当官要具备一定的领导特质,才能在一个群体中产生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否则只会是个焦头烂额的官,尸位素餐的官,平庸无味的官。考量领导的特质的指标至少包括:良好的视野,能占胜自我(心理调整),善于识才、养才、用才、留才,知识面、知识层次,驾驭能力,充沛的精力,良好的德行,创新发展的欲望,果敢,创新意识,成功欲望,事业开拓能力,做事有魄力,具备榜样作用,敏锐的眼光,跳跃的思维,高尚的人格,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等等。
可见要想当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领导,是不容易的。你想要的位子得不到,莫强求;强求可能走上邪路,也可能看到别人升官而心怀不满。心理一失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的。所以与其坚持,不如放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活得快乐一点。
6.由真本事打造高境界
吕与叔尝言:患思虑多,不能驱除。曰:……如虚器入水,水自然入,若以一器实之以水,置之水中,水何能入来?盖中有主则实,实则外患不能入,自然无事。
——程颐《二程集》
人生处世,不外乎无为有为两种方法。王栖云在这方面说得最透彻。他说:“无为的人,奉行的是天道;有为的人,奉行的是人道。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就像挑担子,两头俱在就能保持平衡,一头脱离了就偏了。若是两头都脱落了,担子也就没有了,却回到本来之处。”也可以说这是为人们指点迷津。为人处世也能把担子两头都脱去,连担子也没有了,这是何等的轻松逍遥?又是何等的潇洒自如?像这样的态度去对待万事万物,自然会通达乐观,就是在死生的关键时刻,也没有眉头可皱了。
齐国的相国晏子,将出使楚国。楚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对他左右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很善于言辞的人,现在正动身来我国,我想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左右的人出了个主意。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举行酒宴来招待他。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两个差人捆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是干什么?”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桔树。桔树和桔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桔子甜,桔子酸,为啥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么?”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具有些自讨没趣了。”
一个人能够安天乐命,把守着自己的本分,则无处不逍遥自在;能够以达观的态度看世界,则无往不洒脱自乐。
隋朝哲学家王通,曾上书《太平十二策》,皇上不能取用,于是放弃回家,在家乡河汾开馆授徒,从远方而来的弟子很多。朝中屡次征用他也不去,杨素对王通非常器重,劝他出来做官。王通说:“我有先祖留下的草庐,足以避风雨;薄田足以够吃;读书谈道,足可以自乐。愿你公正无私治理天下,使时代和顺,年成丰收,我也等于受到了赏赐的很多了,确实不想做官。”
元代许衡在临死前,对他的子孙们说:“我一生被虚名所牵累,竟然不能辞去官职,死后不要请求封谥号,不要立碑,只要写上许衡之墓就可以了,让子孙们明白就足够了。”这就是他在临死前悟出的通达的人生观,他如果再进一步告诫子孙,碑也不必立,以示人生得于大地,还于大地,境界就更高了。
宋代一个叫陈亮的学者,与朱熹非常友好,著有《龙川文集》。陈亮的才气超群,在淳熙时曾经上书给皇上,极力言谈当时的事态,皇上很欣赏,准备封他的官职,他却谢绝回乡,并说:“我想为国家打下几百年的基业,难道是想进官加级吗?”他的学问在于为人,而不在于求官职,并不以俸禄来改变自己的操守。
白居易的诗说:“莫嫌地窄林亭小,莫嫌家贫活计微;大有高门空锁巷,主人到老不曾归。”你有真本事,并且为人通达乐观,就会天清地宁,不刻意求人接纳也会被人接纳。
7.确定以什么姿态与人交际
岂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程颐《二程集》
曾国藩说:“做人的道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就会萎靡,太刚就容易折断。刚不是说要残暴严历,只不过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就得强矫。争名逐利,就得谦退。”从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研究中庸思想的透彻。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都在恪守中庸思想,他虽居在功名富贵的最高处,却能全名而归,全身而终。
据前史记载:商容张开口问老子:“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在。”商容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商容说:“知道这个道理吗?”老子说:“不就是刚硬的东西容易败亡,柔弱的东西而能存在的道理吗?”商容说:“唉!天下的事情完全是这样!”
老子后来在《道德经》中的一些话,与儒家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他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一类。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攻入天下最坚强的东西里面去,可以说是无孔不入。普天之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克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胜过水了。弱胜过强,柔胜过刚,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知道,就是没有人去实行。老子认为道的本体是最柔的,所以有无穷的作用。因此,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克制最刚强的东西。过刚必然受折,过于强必然易败。但老子只注意到了过强过刚的矛盾转化规律,但对过柔也会失去作用没有进行阐述。而儒家的中庸思想,却注意到了“两端”,什么事都不能过激,过及,否则都会失败,为人处世莫不如此。
人的一生会出现许多变迁。从学校到单位,从此地到彼地,从旧环境到新环境,每个人都少不了这样的经历。每有这种变迁,你都面临着一个陌生的交际空间,要涉足一个新的交际圈,要重构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段时间就是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如果你处之不当,就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处之得直,你就会很快溶入其中。如何有效地度过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呢?
摆正自己的新位置。每个人在交际中都有相应的位置,这是交际规律的反映,也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交际位置,在交际圈中必然显得唐突、冒失、别脚,也会受到社会群体的责怪、怨愤、抵触、嘲弄、打击。
交际关系复杂多变,交际者难以一眼窥清,不易正确把握。自己在交际圈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如何调适好自身位置,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面对新环境、新朋友,第一步你要好好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确定好以什么面孔、怎样的交际基调进入新的交际角色。
某公司总部从分公司调来三名员工,小章照样我行我素,保持本色,结果在经理眼里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小吴一改往日孤傲性格,待人唯唯诺诺,谦虚恭谨,结果不仅让人看轻他,甚至有人怀疑他的能耐。只有小夏洞察交际环境,不动声色,妙得自然,不断调适自己的交际位置,不仅很快进入了新角色,还很快赢得了人们的尊重。摆正自己新位置,是一个精深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成功的。这其中需要交际悟性,需要良心的心理素养。保持平常心往往在自己位置调适中起着突出的作用。
人与人相处而彼此接受要经历一个磨合期,这是一个双方逐步熟悉,互相适应,彼此认同、悦纳的过程。人与人的差异情形万千,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你作为一个新面孔,在进入陌生的交际领域的时候,一开始就无所顾忌,目空一切,张牙舞爪,是无法与他人磨合的。这似乎是外向性格者、青年人常有的现象,也是应该克服的问题。采取沉稳的交际姿态才是得宜的,更有助于实现你与新环境的磨合。这是一个以静观动的方法,在你自我保留节制中,你会对新的交际环境作个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把握,从而有针对性有实效地实现与新环境的契合和交融。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技巧。
事物不可到极点,到了极点就会走向反面。《易经》中说:“太阳到正中就要西斜,月亮圆了就要缺损。”所以为人处世,最好是刚柔并济,才是全面的方法。如果只能刚却不能柔,只能柔不能刚,只能进不能退,必然受挫。
8.在人之际遇中如何不被命运欺骗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与不顺,而能使之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菜根谭》
孔子说:“用折中的办法而不进行权衡的区别,也只是和抓住片面相同。”权,用来区分重与轻,它是指内心明亮能正确观察辨别事物,因此称为权。学习到了这个程度,就可“一以贯之”,从而也就排除了个人见解的偏颇。
每个人的际遇各有不同,机运好的可施展抱负干一番事业,机运坏的虽有才华却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机运的特别待遇呢?自己的情绪有好有坏,有稳定的情绪,也有浮躁的时候,又如何能要求别人事事都顺从你的意愿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气和来对照观察,也就是设身处地反躬自问来想一想,这也是领悟人生的一个最好的修养途径。
杨布问他哥杨朱说:“有两个人年龄相近,面貌相似,可是他们却一个长寿富贵,美名远扬;一个却短命贫贱,恶名昭彰。为什么?”杨朱告诉他:“生死有命,各有不同,你可以任意而为。你想拼命追求,没有人会阻止你,也没有人会反对你。日出日落,各忙各的,谁知道为什么他会那样?说完了,这都是命啊!”
命,这冥冥之中的力量,谁也无法证明他的存在或不存在,但人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它进行猜测与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