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43

第43章 “优位”思考,精确选择(18)

孔子的时代虽然还没有“精神境界”的说法,但事实上孔子已经形成了一套很系统的关于精神境界的思想。孔子对精神境界的分析,采取了两个维度的划分标准。一是按人格境界,把人分为三类:小人,君子,圣人。二是按心理范畴,把以上三类人各自分为三种:智者,勇者,仁者。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智者是就知识和才能而言,勇者是就意志和意向而言,仁者是就情感和情绪而言。这种划分,与现代心理学的“知、情、意”范畴划分一一对应。除小人这个层次外,不论君子还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一个共同之点,就是一以贯之的“仁”。

但三者与“仁”的关系,又有心理层次的不同: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仁;勇者又叫“好之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这是三种高低不同的境界:智者不如勇者(知不如行),勇者不如仁者(意不如情)。这样一来,孔子实际划分了由低到高的九种精神境界:小人之智者(小智),小人之勇者(小勇),小人之仁者(小德);君子之智者(大智),君子之勇者(大勇),君子之仁者(大德);圣人之智者(圣智),圣人之勇者(圣勇),圣人之仁者(圣德)。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人的自我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包括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条件,生存条件,工作条件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易卜生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说:“你要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所以,实现人生价值,更重要的是主观条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当领导,不是想当领导就当得了领导,但只要你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百折不挠,顽强奋斗,并处理好人际关系,一定会在某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

12.怎样培养对生活的兴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

“知者乐”,知者是乐的,人生观、兴趣是多方面的;“仁者寿”,宁静有涵养的人,比较不大容易发脾气,也不容易冲动,看事情冷静,先难而后获,这种人寿命也长一点。这是连起来的意思,而不是说聪明的人一定喜欢水,仁慈的人一定喜欢山。

孔子谈论,往往是仁智对举,而学生们也往往仁智对问,足以说明这仁与智相同也不同,各有妙处,但却都是人生追求的最高标准。孔子认为能够教导人民懂得正义,拥有道德,就是智慧。因为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给他灌输智慧和文明;敬礼鬼神但却加以疏远,就是智慧。因为鬼神之事即使是有,但人们却很难看到或者琢磨得透,讲得越多,就会越陷入不可知论或者神秘主义中去,反而会给现实的生活带来麻烦,就不明智了。可见,孔子认为智慧至少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务实,领导人民的行为达到合情合理;二是远虚,不可思议的事情最好不讲。

仁德的人总是会自己艰苦奋斗,踏踏实实地实践仁义道德,然后便会有所收获,从而得到快乐。可见,仁的标准就是实践道德,为人表率。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而且享受到了幸福的快乐,便是仁。

自己人生之路上真实地走,而且得到了好处就是仁;把这种好处传播给更多的人,使他们也得到快乐,就是智。智慧的人以水为乐,就仿佛《道德经》中说的“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流而不竞,但却无所不能;仁德的人以山为乐,坚定不移,安祥和乐。由此类推,智慧的人好动,思维活跃,快乐无限;仁德的人好静,意志坚定,寿命长久。

人生在世,离不开爱好与追求,有爱好感到生活的充实,有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于右任先生生前曾写过一副“富可敌国,贫无立锥”的对联送给张大千,此联很真实地形容了张大千的中庸碌处世的智慧。

张大千的绘画作品数以千计,卖画所得折合美元达几百万元,1963年在美国展出时,他的一幅通景大荷花,有人出资14万美元收购,创下当时中国画售价的最高纪录。但是,张大千却经常钱不够花,有时甚至极为困窘。他的钱用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一是接济了朋友,二是收购了字画,三是营造了画室。这样,留给自己享用的钱已经很少了。

有一次,张大千从香港去巴黎。临上飞机时,得知一位朋友生活困难,他立即掏出一大把钞票给他,自己只剩下50美元。这点钱在巴黎一天也不够用,但他毅然登机而去。

张大千喜欢用这样一副对联送人:“佳士美名常挂口,平生饥寒不关心。”实际上,这正是他自己的写照。有一位相交50年的朋友贫病交加,过不了“年关”,向他求助。张大千正好收到“润笔”(稿酬),就全部送给了他。眼看离春节只有四天了,他就再绘画卖钱。他常常说:“我不加紧绘画卖钱,那你就没饭吃啊!”因此,朋友们都说他是世界上“最富的穷人,最穷的富人”。

张大千喜欢买画藏画,往往不惜代价。他以高价买下五代董源绘的《江堤晚景》,悬挂在他的画斋“大风堂”里,作为镇堂之宝。堂里挂着20幅文徵明、沈周、石涛、八大山人等所绘的画都是他花大钱买的。有人形容他:“满架皆宝,一身是债。”

13.如何为更多人创造利益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曾子说:“读书的人应该有远大抱负,意志坚决,他的任务重大而路途遥远。把仁做为自己的责任,不很重大吗?到死才算停歇,不是很遥远吗?”

“任重而道远”,这是一句著名的格言。

大丈夫任重而道远,所谓“任重”,就是要把推行仁来作为自己的任务;所谓“道远”,就是推行仁要不遗余力,至死不休。

曾子大力弘扬孔子的思想学说,一生不改其志,确是孔子的好弟子。

我国上古文化,两三千年前的士,有点类似现在的兵役制度,这是上古的政治制度,也是社会制度:每十个青年中,推选一人出来为公家服务的,就是士。所以士是十字下面加一横。被选为士的人,要受政治教育,学习法令规章。士出来做官,执行任务做公务员,就叫出仕。所以古代的士,并不是普普通通一个读书的青年就可以叫士。士的教育都是政府主办,一个士要想知道法律政治,须向官方学习。平民教育是由孔子开始的,不过当时没有这个名称。曾子这里所讲的士,已经不是上古时代的士,而是读书人知识分子的通称。所以他是说一个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风格。

“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有些人有见解,但请他当主管,却搞得一塌糊涂,因为他下不了决断;有人很容易下决心,但眼光不远,见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见解、果断、决心加起来的“弘毅”,而且中间还要有正气,立场公正。他说一个知识分子,要养成弘与毅是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养成这两个基本条件呢?因为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重的责任。

“任重而道远”,这个道是领导,也是指道路。责任担得重,前面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一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对国家社会挑那么重的责任?为什么要为历史、为人生走那么远的路?因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仁”就是他的责任。什么是仁?爱人、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爱天下。儒家的道统精神所在,亲亲、仁民、爱物,由个人的爱发展到爱别人、爱世界、乃至爱物、爱一切东西。西方文化的爱,往往流于狭义;仁则是广义的爱。所以知识分子,以救世救人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是挑得非常重的。那么,这个责任,在人生的路途上,历史的道路上,要挑到什么时候?有没有得退休呢?这是没有退休的时候,一直到死为止。所以这个路途是非常遥远的。当然,要挑起这样重的担子,走这样远的路,就必须要养成伟大的胸襟、恢宏的气魄和真正的决心、果敢的决断、深远的眼光,以及正确的见解等形成的“弘”、“毅”两个条件。

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容易啊,他所承载的是人类文明的全部,而且在自己得到好处之后,把这个文明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好处,从而保证人类的正常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分子不能够不胸怀宽广、意志刚强啊!因为任务重大,道路长远。他的身上肩负着仁义的重任,自觉地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优化着人类的素质,自觉觉他,难道不重大吗?这个担子一直要担到他生命的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能说这条道路不远大吗?这段话,正是曾子对于自身使命的认可与鞭策。

14.人生三个阶段的三种戒律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真正的君子有三种大戒:少年的时候戒色,因为自己的心血还没有稳定,往往见色起心,伤气伤身,所以要戒;中年时候,血气方刚,容易激怒,奋不顾身,所以不要随便斗殴,伤身害人;老年时候,血气已经衰老,力气也已经不够了,所以千万不要贪得无厌。过分贪婪,会害了自己,叫做心有余而力不足。

真正君子三种畏惧,就怕上天的大命,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运气和发展的规律,谁也没有办法的;畏惧王公大臣,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不能够随便对待;畏惧圣人的言论,因为它代表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对为人处世的教导。君子三畏,才能使自己的行为言语不违反规律、触犯制度、破坏教诲,从而使自己成就一个真正的人。

人能够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这当然了不得,是最上的智慧了。当然,这并不是说生下来的孩子就什么都知道,而是说他具有超凡的智慧,脑子好使,一点就通;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这就次了一等;然后遇到了困惑,不学就解决不了,这样的人属于三等。至于那些遇到了困难也不去学习解决,只是得过且过的人,那就是最最差劣的人了。

孔子将人生分三个阶段,对人慎戒的名言。我们加上年龄、经验、心理、生理的体验,就愈知这三句话意义之深刻。少年戒之在色,就是性的问题,男女之间如果过分的贪欲,很多人只到三四十岁,身体就毁坏了。有许多中年、老年人的病,就因为少年时的性行为,没有“戒之在色”,而种下病因。

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的问题也很大,不止是指打架而已,一切闹意气的竞争都是斗。这里说戒之在斗,就是事业的竞争,处处想打击人家,自己能站起来,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

老年人戒之在得,这个问题蛮严重,不到这个年龄不知道。譬如说一个人的个性相当慷慨,自己就要常常警惕,不要老了反而不能做到。曾经看到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一毛钱都舍不得花,事业更舍不得放手。早年慷慨好义,到晚年一变,对钱看得像天一样大。不止钱这一点要“戒之在得”。人生能把这些道理看得开,自己能够体会得到,就蛮舒服,否则到了晚景,自己精神没有安排,是很痛苦的,所以孔子这个人生三戒很值得警惕。

15.怎样不受地位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对于士阶层的要求是严格的,认为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也要奋发向上,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严峻的考验,应该“舍生而取义”,宁可牺牲生命也不可放弃道德原则。他认为通过长期的道德实践,可以培养出一种坚定的无所畏惧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所谓“浩然之气”。这种气“至大至刚”,能够主动扩张,充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历代帝王,不管是叱咤风云的一代英主,还是无德无才的昏愦君主,会由一班文臣武将 佐扶助,都会有自己信任的股肱重臣出谋划策,尽忠竭智。这就是我们所称的社稷之臣。具 备社稷之臣的条件很苛刻也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忠心,是信义,是节志。何谓忠?尽心事主 曰忠;何谓信?死不食言曰信;何谓节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浩然正气在自然界凝结为壮丽的山川形胜,灿烂的日月星辰;在人世间则集中表现为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刚正无私的精神境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以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书写了光辉灿烂的人生画卷。孟子养其浩然之气,李白不事高官权贵,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等。不管是为了修身养性,还是伸张正义,也不管是为了保家卫国,还是为民请命,在他们身上都集中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任何时期都能永远向前的不竭动力。

做人保持浩然正气,就是要有不失节,不折腰的骨气。“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做人没有铮铮铁骨,就会在大事大非面前迷失方向。孔子不饮盗泉之水,朱自清不受嗟来之食,故能满怀清风,挺直脊梁做人;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郑板桥“千凿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故能笑傲人生,立于朗朗乾坤。

首先是“富贵不能淫”。人总有所向往、有所追求,这是精神的特殊需要。此“道”可以是一种理论、学说,也可以是一种高超的技艺,如茶道、花道。它们都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宁静、愉悦和享受。在这种享受中人的精神获得了提升,情操获得了超拔,气质得到了陶冶。乐道精神在孔子的求道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生孜孜追求,发愤忘食求道,而忧道之不可得,一旦得道,乐而忘忧,这种乐道精神,是得道时的美的精神满足。为获得得道的精神满足,颜回宁可放弃富裕的物质生活,而甘于贫贱。后来孟子发挥这种乐道精神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动摇、屈服,而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即不放弃求道、得道之乐。

其次是“贫贱不能移”。《礼记·檀弓下》上有个故事: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给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这就是“贫贱不能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