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进宫上班在钟鼓司做事,他对宫廷内乐、歌舞女伎比较熟悉,这个条件使他能够经常服侍在喜好游玩的太子小朱左右。刘瑾得到朱厚照的宠信和重用,和其掌管钟鼓司有直接关系,他是个国家级的音乐大腕,让小音乐迷厚照佩服不已,从那时起他就是太子身边的心腹。相比之下,满朝成千上万的太监却没有刘瑾的条件。
刘瑾虽没有读过书,却颇通古今,在宦官中属于工于心计、善于谋略的人物,后来在与以内阁为首的朝臣争夺对明武宗的控制权的斗争中,刘瑾崭露头角,玩弄权术,排斥朝臣,左右明武宗。
说起爱上音乐,刘瑾是朱厚照的老师和崇拜的歌星,刘瑾知道这朱家江山将来必是太子的,想以后自己跟着他吃香喝辣,得趁早培养感情。小朱除了骑射、行猎、游幸之外,在刘瑾的引导下,喜欢上音乐戏曲。他即位不久,就在皇城中开始增建皇家的“御乐库房”,即乐工和演艺人聚集排练的场所。因为要举行皇帝即位庆典等大型活动,宫内人力缺乏,必须补充乐工。刘瑾上奏要求各省选送年富力强、精通艺术的人到京进行集中培训,从此,所谓“筋斗百戏”在明朝宫廷中盛行起来。后来,又从京城乐户中选出精通乐艺的800户,专门为皇帝演出。朱厚照当皇帝多开心自在啊。
就这样,朱厚照即位后,在皇城内外跟随着贴身宦官微服游荡,骑射驰骋,观剧作乐,完全放弃了顾全大臣为他设计的所谓“日讲”经筵,他已完全被刘瑾所控制。
太监刘瑾用五年时间积累起比国家岁入甚至国库存银的数目更大的财富,而以他本人的合法收入推算,积累起这笔财富需要500万年的时间。对此吴思先生说:“这笔巨额财富的存在,表明在财政税收的正规体系之外,另有一套财富流动的潜流网络 资源分配的潜规则体系。”刘瑾看好的就是这条潜规则,这条规则是安全的,权力越大越安全。
吴思的“潜规则”是种发现,而投其所好以达目的“潜规则”已经存在几千年了,并且不少人比吴思研究得更透彻,如刘瑾,如和珅,等等,人才济济。这些人不仅是理论家,而且是实践家。
8.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朱柏庐《治家格言》
明朝李贽最讨厌的一种人是“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当官与发财,是人的正常欲望,孟子说“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缰必载质”。孔子自己也说“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但他又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可是不懂中庸之道的人,对权力财富的执迷,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殊不知,对于不正当手段所得的权力与财富,你看到的山峰,不一定是最高的,因为角度与位置不同,目测会有所误差。人往高处走,常常误导一些人成为目标失控、盲目追求的人。
汉献帝生了一场病,刚刚痊愈,一天在未央宫会见大臣。董卓上朝时,为了提防人家暗算,他在朝服里穿上铁甲。在乘车进宫的大路两旁,派卫兵密密麻麻排成一条夹道。他还叫吕布带着长矛在他身后保卫着。经过这样的安排,他认为万无一失了。他哪儿知道王允和吕布早已商量好了要他的命。
吕布约了几个心腹勇士扮作卫士混在队伍里,专门在宫门口守着。董卓的座车一进宫门,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扎在董卓胸前的铁甲上刺不进去。董卓用胳膊一挡,被戟刺伤了手臂。他忍着疼痛跳下车,叫喊:“吕布在哪儿?”
吕布从车后站出来,说:“奉皇上诏书,讨伐贼臣董卓!”董卓见他的干儿子背叛了他,就骂着说:“狗奴才,你敢……”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吕布已经举起长矛,一下子戳穿了董卓的喉头。兵士们拥上去,把董卓的头砍了下来。
满朝文武大臣见董卓被打,无不欢呼雀跃;长安的百姓受尽了董卓的残酷压迫,听到除了奸贼,成群结队跑到大街上唱着,跳着。许多人还把自己家里的衣服首饰变卖了,换了酒肉带回家大吃一顿,庆祝一番。
可吕布却没有成为人们追逐的偶像,原因何在?原不骁勇善战的吕布,不仅是少有计策,为人还反复无常,他曾认丁原为干爹,后杀了干爹,又认董卓为义父,为了美女貂蝉,中了王允的连环计,再杀义父,这不是不讲义气,缺乏忠诚,唯利是图的草包加脓包吗?
陈寿说:“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这算对他的眼力打了最低分。
赫拉克利特说:“品性是一个人的守护神。”
吕布的为人处世真是让人一说就摇头。他虽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曾一人独斗曹操手下六员大将,可他还是没眼力,先后跟随丁原、董卓作战,并最终杀死了丁原和董卓。成为独立势力后,他与曹操为敌,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最终不敌曹操和刘备的联军,兵败人亡。这个帅哥,被人笑作“三姓家奴”,太让天下美眉们失望了。做人真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瞎跟人跑,吃亏在后。
不过,只要你不是踩着别人肩膀上,然后把他打倒踢翻的缺德之人,在处世上找人引荐提携也无可厚非。大多人都有攀龙附风之心,谁不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跻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了。
有位阿拉伯人名叫艾布杜,本来穷困潦倒,身无分文,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段,广求于天下,不但求来许多名人作朋友,还为自己求来了百万家财。
其实,他致富的法宝说来简单有趣。他的签名簿里贴有许多世界名人的照片,再模仿名人的亲笔字,签写在照片底下,艾布杜便带着这几本签名簿浪迹环宇,登门造访工商巨子和好名的富翁。
“我是因仰慕您而千里迢迢从沙漠阿拉伯前来拜访您的,请您贴一张玉照在这本《世界名人录》上,再请您签上大名,我们会加上简介,等它出版后,我会立即寄赠一册……”
又由于这些人有的是钱,又喜欢摆阔,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无限风光,这样一来,他们就毫不吝惜付给艾布杜一笔为数可观的金钱。
每本签名薄的出版成本不过是一两美元。而富人所给的报酬,却往往超过上千美金。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旅行许多国家,提供给他照片与签名的共有2万多人。给他的酬劳最多的2万美元,最少的也有50美元,总计收入大约500万美元。
9.正面受阻后从反面入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论语》
“异”就是特别的,“端”也就是另外一头。“异端”是走极端偏向的路线,不走中道的。不但不走中道,而且还标新立异,特别从事怪异的思想。关于这一点我们如果用现代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学来研究,也可以说一般的人,大都是喜欢异端的,每个人都有爱好标新立异的天性。
异端邪说不容于正,其蛊惑人心,对它进行批判,使它不能滋生蔓延,自然就不会成为祸害。
然而,对于异端邪说又有一种说法。在古代社会中,从事与统治者思想格格不入的学术研究,往往遭殃。但是历史证明,从事于异端研究的人,恰恰是那些最能独立思考、最有独立见解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好多当时认为是异端邪说的,后来经过检验,恰恰原是合乎科学的精粹之说。伽利略、哥白尼就是最好的例证。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他们终于被昭雪。
在处世上,有些话绝对不允许你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不妨从其反面说起。须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面的反面。
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也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还下决心说:“谁敢再劝阻,一定要杀死他。”
很明显,不论怎样改头换面,只要一说“不”,必是自取其辱。优孟知道了,直入宫门,仰天大哭,倒把庄工弄得异常纳闷,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优孟说:“那马是大王最喜欢的,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请用君王的礼节吧!”庄王越发想知道理由了,优孟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至此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终于将马付于庖厨,烹而食之。
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然而他正话反说,力挽狂澜,所作所言岂更不令人击节吗?
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敌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齐国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怒,命人将这个胆大包天的人绑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来肢解这个人。为了防止别人干预他这次杀人举动,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劝谏者,也定斩不误。”文武百官见国王发了这么大的火,谁还敢上前自讨杀头之冤。曼子见武士们要对那人杀头肢解,急忙上前说:“让我先试第一刀。”众人都觉得十分奇怪:晏相国平时是从不亲手杀的,今天怎么啦?只见晏子左手抓着那个人的头,右手磨着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齐景公问道:“古代贤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从哪里开始下刀吗?”齐景公赶忙离开坐席,一边摇手一边说:“别动手,别动手”把这人放了吧,过错在寡人。”那个人早已吓得半死,等他从惊悸中恢复过来,真不敢相信头还在自己肩上,连忙向晏子磕了三个大响头,死里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齐景公身边,经常通过这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迫使齐景公改变一些荒谬的决定。比如,有一个马夫有一次杀掉了齐景公曾经骑过的老马,原来是那匹马生了病,久治不愈,马夫害怕它也把疾病传染给马群,就把这匹马给宰杀了。齐景公知道后,心疼死了,就斥责那个马夫,一气之下竟亲自操戈要杀死这个马夫。马夫没想到国君为了一匹老病马竟会杀了自己,吓得早已面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见了,就急忙抓住齐景公手中的戈,对景公说:“你这样急着杀死他,使他连自己的罪过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请求为你历数他的罪过,然后再杀也不迟。”齐景公说:“好吧,我就让你处置这个混蛋。”
晏子举着戈走近马夫,对他说:“你为我们的国君养马,却把马给杀掉了,此罪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不得不杀掉养马的人,此罪又当死。你使我们的国君因为马被杀而杀掉了养马人的事,传遍四邻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们的国君爱马不爱人,得一不仁不义之名,此罪又当死。鉴于此,非杀了你不可。”晏子还要再说什么,齐景公连忙说:“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让我落个不仁的恶名,让天下人笑话。”就这样,那个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来。
我们发现:正话反说可以放大荒谬,让人更为明白地见到了荒谬的真面目,从而达到了更好的幼谏效果。
汉武帝刘彻的乳母曾经在宫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后,想依法处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辩的东方朔,请他搭救。东方朔对她说:“这不是唇舌之争,你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你的时候,只是不断地回头注视武帝,但千万不要说一句话,这样做,也许有一线希望。”当传讯这位乳母时,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面前,要向他辞行。当时东方朔正在旁边侍坐。只见乳母面带愁容地不停地看着汉武帝。于是,东方朔就对乳母说:“你也太痴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靠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出东方朔是话中有话,面部顿时露出凄然难堪之色,当即赦免了乳母的罪过。
10.边学边做的处世方法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论语》
多多听,有疑问则保留,谨慎地谈有把握无疑问的问题,就会减少错误;多多看,避开危险,慎重地实行有把握无疑难的事,就能减少悔恨,言论减少了错误,行动减少了悔恨,官职禄位就在其中了。
孔子针对子贡的实际,提出真正的君子是先把自己的想法干出来,然后再说出去。因为人类在交往中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两种,一言一行。有的人言多行少,有的人行多言少;或者只言不行,或者只行不言。任何一种,都不是言行平衡的。既然言行都不可少,那么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等同,先行后言。孔子所赞叹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何言哉”,只管去顺其自然就行了。但我们毕竟是人,讲的就是文明礼仪,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一切,所以就先行然后再言。
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必须加上思考与认识。光有干劲不行,越干四肢越发达而头脑越简单,结果什么也不会得到,没有心灵上的净化和意识上的升华,只是一个庸夫;同样,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必须加上学习和实践。仅仅思索不行,越思索也许头脑越灵活,但却没有实践的检验,很容易造成妄想狂,异想天开,这就危险了。
多见阙殆,这个时候要特别小心处理,不要有过分的行动,这样处世就少后悔。一个人做到讲话很少过错,处世很少后悔,当然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这是孔子的教育态度,实在了不起,学生是来学吃饭的本领,要如何马上找到职业。孔子教了,教他做人的正统道理,也就是求职业的基本条件,我们为人做任何事业,基本条件很要紧,孔子说的这个基本条件已经够了。
他认为,身居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君子求诸己”,努力在言行中减少过失。如此一来,就可以减少失误,减少悔恨,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
当然,孔子的意思并不仅仅是一个怎样为官的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两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进一步阐述,令人回味无穷。
11.境界不同,态度不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懂得了它的人不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不如将它乐在其中的人。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是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了解、喜欢、以之为乐各有程度的区别,对学习所起的促进作用当然有所不同。对于求学的人来讲,则要由了解自觉地上升到喜欢,以之为乐,它是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问与修养,孔子认为有三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知道了人生的道理,仅仅是知道而已,如果不去修习,是没有益处的。但是,毕竟得要通过知识才能进入人生的大道啊。知道了,觉得很好,于是心生好感,努力勤行,一定会有所获得。第三步便是乐之。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从中找到乐趣,那么就会有动力,并且乐此不疲,也就不计得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