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41

第41章 “优位”思考,精确选择(16)

荀子说,一个人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不可能通达事理,没有忘我修炼的行为,不可能有显赫的成果。元顺帝天顺年间,有一名进士叫陈音,倾心经术,不问世事,终于学有所成。他专心致志的故事,仍流传至今。一天,陈音整理书籍,发现一张宴贴,就如期赴宴。到朋友家。久坐不走,朋友问他有什么样事,陈音说,前来赴宴。那朋友莫明其妙,又不便详问,只得备酒款待。事后,那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请过他。还有一次,陈音朝罢归来,途中说要拜访一同僚。侍从没有听清,仍牵马回家,陈音以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厅,环顾四周,陈音说:“格局与我家相同。”又看见壁画,顿生疑窦:“我家之画怎样挂到这里?”恰好家童出来,陈音呵斥道:“你怎么在这里?”家童回答:“这本是你的家嘛!”陈音这才恍然大悟。

但是你太执着某一件事,就变成了嗜好。只要有嗜好,就会被人利用;反过来,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的,往往从他的嗜好入手。

郑板桥一次看事走眼,恰恰不是他装糊涂的时候。郑板桥名气大,脾气也大。这样的“二大”者一向很多。

扬州有一个盐商叫王德仁,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是位有名的款爷。拜金主义者的心态多半是我有钱什么做都能办得到。王老板以为他不会买不到郑画家的一幅画。可是他失望了,他拿回来的画竟没有老郑的题款。“你玩大腕,做名人秀,看我怎样来收拾你!”王老板耿耿于怀。

郑板桥食肉主义者,尤其爱吃狗肉,要是在现在,他一定受动物保护组织的谴责,养宠物的国民抵制他的画,他到西方国家做访问学者不把吃狗肉的嗜好改过来,是可能被遣送回国的。当时,谁想得到郑板桥的画,最好的办法是把他请回家吃狗肉。有狗肉招待,他就乐哈哈,全不知别人在利用他,想得到他的画。

一天,郑板桥出游,来到一处,时已过午,他感到有点锇了。忽然听到悠扬的琴声从远处飘来,他循声寻去,发现前面有一片竹林,竹林中有两三间茅屋。他刚走进茅屋,一股肉香扑鼻而来。茅屋里有一位老者,须眉皆白,道貌岸然,正襟危坐弹琴,旁边一个小童正在用红泥火炉炖狗肉。

人一见到自己心爱之物,没救了。郑板桥不由得垂涎三尺,有损大画家的形象,他对老者说:“老先生也喜欢吃狗肉?”老者回答:“世间百味惟狗肉最佳,看来你也是个知味者。”郑板桥嘿嘿笑道:“我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狗肉更好吃的东西。”老者说:“太好了,我正一人无伴,咱们同享吧,不枉这竹林美景。”于是郑板桥和老者吃起狗肉、喝起酒来。

兴味盎然之际,郑板桥说:“老人家,你这屋子四壁空空,何不挂些字画?”

老者说:“当今画坛,这个主义,那个流派,狗屁不通,包装炒作而已,无非是推销画作,多赚几个钱。听说城内有个郑板桥,人品不俗,书画也好,先生你见到过他吗?要是有他的一张画,老朽这一生也就没白活了。”

郑板桥笑道:“你老信不信,你眼前这人就是郑板桥。”

老者立刻站了起来,一把握住郑板桥的手,说:“我有眼不识泰山。大画家就在面前,得罪了、得罪了……”

接下来郑板桥当做老人的面画了几幅画。老人说:“贱字‘昌义’,请先生题个上款,也不枉今天一面之缘。”

郑板桥一愣,说:“‘昌义’不是盐商王德仁的字吗,先生怎么与他同号?”

老者说:“我取名字时,他还没有生呢,是他与我同字,不是我与他同字,而且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

郑板桥觉得老人说得有理,于是给画都题了上款,然后拿上一块狗肉边啃边走了。第二天,郑板桥想起昨天吃狗肉的事,觉得有点水对劲,于是叫一个仆人去盐商王德仁家去打听情况。仆人回来说,王德仁将郑板桥送的画悬挂中堂,正在发柬请客,准备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呢。

郑板桥听后一拍脑袋,说我真蠢,我怎么眼睁睁地被王德仁设“狗肉计”骗了呢?我双眼能察竹子的脉络,却不能审他人对我的特性嗜好地利用,老郑啊,你是个不中用的家伙!

人想糊涂不一定就糊涂得了,不想糊涂,照样犯糊涂。老郑的一双怪眼是出名的,他能一眼看透人心,别人一吭声他就知道会说什么话,可是自己爱吃狗肉,却也是天下人都知道,这就等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板桥同志喜好的切入点。投其所好,是中国最经典的攻关术之一。

4.不与低级趣味的人混在一起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

前面三点,是人生最快乐的,也是说快乐要建在品行上,一个人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研究学问(礼乐),做人规矩,这是与第一篇《学而》有关的。

第二点“乐道人之善”,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点,也很难做到的。

“乐多贤友”,好朋友多有益处,实在有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交万个朋友。要交贤友,我是主张多友的,不交朋友,不能了解人情世故。但今日社会交朋友第一要钱,要仗义疏财,我们穷小子,颇不容易。

下面讲到有损的乐,第一是喜欢享受,爱好奢侈夸张的骄乐,包括征歌选色,纸醉金迷,玩弄酒肉之乐。“乐佚游”就是喜欢不正当的娱乐,任性放纵,包括打牌、吸麻烟等。“乐宴乐”包括好吃好玩。这都是生活中对自己无益的作乐方法,这是三点有损的欲乐活动,并非康乐活动。

三种有益的快乐,一是用礼乐来节制自己,这样的快乐会永远;二是赞美他人的快乐,自己也一定会得到回报;三是多交贤德的朋友,自己也跟着贤德起来,往后一定会受益无穷。三种有害的快乐,以骄傲为乐,会招致嫉妒与灾祸;以佚游为乐,会误了人生之大事;以宴喝为乐,不仅有害自己的健康,还能够损毁自己的德性。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强调朋友的作用,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5.自得其乐,不影响别人

日月欲明,浮云盖之;河水欲清,沙石秽之;人性欲平,嗜欲害之。

——《淮南子》

人是需要爱好的,但是爱好是有高低雅俗之分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了许许多多爱好,但处处讲究一个“度”,有度才真美,才有真趣。任何事情,一沉湎,就会玩物丧志,就会耗神损思。洪应明说:“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冽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超越羲皇,亦可匹俦嵇阮。”

哀公问孔子:“请问,什么样的人是庸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庸人,口里讲不出美好的语言,思想上不懂得谦虚知足,不懂得选取贤良善美的人作为自己的依靠,用来替自己解脱忧愁。行动时不知道追求的是什么,休息时不知道定准是什么,虽然整天对各种事物东挑西选,但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与物迁徙,随波逐流,不知道何处是自己的归宿,以眼耳口鼻身等五官的享受为主宰,思想也随之变坏,如果是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庸人了。”

荀子在《儒效》中说:人的等类是:思想上没有去掉私心杂念,却希望别人说他公正;行动上没有去掉龌龊卑鄙,却希望别人说他品德善良;愚昧无知,却希望别人说他知识渊博,这不过是一些芸芸众生罢了。思想上抑制私心杂念,然后才能一心为公;行动上抑制放纵的性情,然后才能使品德善良;有智慧而又好问,然后才能多才多艺,能够做到公正、善良又有一定的才干,就可以叫做小儒了。思想上习惯于公正,行动上习惯于善良,智慧能通晓各类事务的基本原则,这样,就可以叫做大儒了。

爱好上是否放纵,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品质。爱好的目的是自得其乐,陶冶情操,可有人却做不到一点,例如打麻将,别人不愿参加,他却缠着要人“玩几局”,甚至以送人赌资为诱饵,把朋友拉到赌博场上,这就不是自得其乐了。孟子说,别人理解我,我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今世说》里记叙了一则故事说毛稚黄总是生病,连朋友邻里都为他发愁,他自己却大不以为然,说是“病的味道极好,实在很难向那些浮躁的人说清楚。”人生需要一点自得其乐。自得其乐不失为一种应付沉重而充满艰辛的现实人生的变通方式,不失为一种调剂人生的润滑剂,它能使我们于多烦恼、多忧愁的人生中保有一份必不可少的乐观。

因经济条件不同,人们很难生活在同一个层次上,追求与爱好也有所不同,例如打高尔夫球,这是有钱人的运动,低收入者就玩不起。但有的人往往以自己的经济能力来挑选玩的方式,这会为那些囊中羞涩的朋友接受不好,不接受也不好。一些人玩是假,摆阔是真,这就无法得到“真趣”,所以古人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个中庸的办法,“居常嗜好,艳寂相宜”。

《菜根谭》说:“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这是对有钱人的忠告,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而且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以至他凡事都要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念淡薄的人,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待别人就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生活的爱好,既不过分讲究气派太奢侈豪华,也不能过分吝啬刻薄。

6.劳逸结合,动中求静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人的心灵知觉有明暗之分。光明时处事没有差错,黑暗时就有闪失和谬误。因此说到人道,大凡人伦日常生活,都是人道的实际事情。这是《中庸》上说的“根据本性的规则处事就叫道”,“依从天道来修养自身”。

在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少向往“闲云野鹤,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是身子被名缰利锁绊住了,不能根据人的本性的规则过上轻松的生活。

一个成功人士说,我现在几乎没有一个节假日,半夜两点回家是最正常的时间。早上睡到七八点或八九点钟,爬起来又去上班。有一段,我咳嗽不止,几个月都不好,咳到说不成话,一天半夜咳出一口热乎乎的东西,后来一看,是血。人家说的那句话我特别相信:现在我是拿命换钱,将来我是拿钱换命。

一位女经理人向我叙述了她的一天:早上6点钟随闹钟响起身刷牙洗脸,同时把丈夫、孩子叫起床,然后赶做早饭。7点钟,丈夫送孩子上学,自己化好妆便去赶公交车。从南湖小区的家赶到鼓楼附近的公司,中途转车两次,折腾了近50分钟才能到达。在办公室刚坐定,客户的电话便不停打进来,接电话,回电话,处理文稿和订单,直到公司送来盒饭,才知道已是中午。草草吃完,感到眼睛发胀,脖子酸痛,房子里的空气又让人不舒服,刚想躺在沙发上睡一会,一看手表,公司的例会又要马上开始。原计划这一天下班前顺便买菜给儿子烧点好吃的,但这时老总突然打来电话,说南通来了客户,要安排陪吃晚饭,只好打电话说不回家吃晚饭了。晚上吃饭、喝酒,再谈谈业务,快11点钟,才身心疲惫地赶到家。儿子已睡着了,轻轻吻吻孩子红红的小脸,不禁心怀歉疚。看到家中有点凌乱,又赶紧收拾一下,快1点钟才上床休息。再过5个小时又将是新的一天……

“累,有时感到真的很累!”她深有感触地说。

感觉累的不止她一个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不注意调节和防治,很容易出现“过劳死”。

2005年4月12日~1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中央电视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218人中,每天工作不足8小时的人占34.4%,而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的人占65.6%。其中,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人已经超过20%。

洪应明说:“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不然未有不因境而迁,随事而靡者。”

即使在很忙的时候,也要设法抽出一点空闲时间,让身心舒展一下,必须在无事时把要做的事先做一调整,养成这种习惯,就有了调剂身心的工夫。要想在喧嚣的环境中保持冷静的头脑,就必须在心情平静时事先有个主见。不然一旦遇到事情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随事盲目而行,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

孔子做过便国的司寇,周游列国虽很辛苦,但打交道的都是国君一流人物,后来专门教书,也极受尊重,学生把他比作日月。但孔子自己,并不自以为了不得,说:有十户人家的小村镇,就有像我孔丘这样的人,只是他们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又说:有人说我是圣人和仁者,孔丘岂敢当,我不过是一个为人不厌、诲人不倦的教书匠。正因为这样,他和学生在一起,也开点玩笑。有一次,刚到了他学生子游做县长的武城,就听到一片弹琴唱诗之声,孔子微微一笑,说,哈,宰鸡,用得着牛刀吗?言下之意,似是治理这个小地方,用不着进行礼乐教育。子游当时正接待老师,说:您以前不是讲过,做官的受了教育,就有了仁爱之心;老百姓受了教育,就比较容易领导吗?孔子说:是啊,我刚才只是同你们开开玩笑呢!

孔子爱开玩笑,也是一种奔波中求静的方法,人能在劳顿中保持一点幽默,学会求静,不失君子风范。

7.不要因爱好受制于人

欧阳公曰:“物尝聚于所好。“岂不信哉!缘是知一有偏嗜,必有浸淫而不自己者。天下事往往如斯,亦可以深长思也。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儒家所谓“内外之道”,一方面,“中”是内在的,指人内心的某种主观状态,也即含而未发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中”又是外在的,也即表现于外部行为上的“中节”、合于礼。二者又是相统一的:内心之“中”正是行为“中节”的前提,而行为的中于节,则是内心之“中”的外化,对象化。同时这个“中”也把天道与人道贯通了:因为它一方面是内在于人心中的,另一方面却又是受之于天,是天所赋予的“命”,其实也就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的和必然的要求。

明弘治十八年,明孝宗病死,皇太了朱厚照即位。东宫内侍刘瑾心里说:“我的升官的机会到了。”正如他所言,他后来权焰炽天,除在皇帝面前外,他的头比谁都昂得高,尽管他是太监的出身,是个生理残疾人。

刘瑾怎么知道厚照一上台他就能升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