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2429800000028

第28章 “优位”思考,精确选择(3)

李先生是某地区人事局调配科一位相当有人缘的骨干,在他刚到人事局的那段日子里,几乎在同事中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因为他正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满意得不得了。因此每天都使劲吹嘘他在工作中的成绩,说每天有多少人找他请求帮忙,许多记不清名字的人硬是给他送了礼等等,得意得不得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分享他的“成就”,而且还极不高兴,有意无意地跟他疏远。

李先生不明白那些同事为什么冷落自己,他并没有得罪他们呀!后来,经当了多年领导的老父亲一语点破,他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从此他很少谈自己而多听同事说话,因为他们也有很多事情要吹嘘,夸耀自己的成就远比听别人吹嘘更令他们兴奋。李先生与同事闲聊的时候,总是先请对方滔滔不绝地把他们的欢乐炫耀出来,与其分享,而只是在对方问他的时候,才谦虚地说一下自己的成就。这一来,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好,无论上司、同事还是下属,无不乐意与他交往。当他从科长升副局长时,没有一个人说闲话。

“良贾深藏宝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这句古话的意思是: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所以对于需要展示自己时,一定有露一手,让别人记住你,对你刮目相看,但是必要时“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将自己的优势让人一览无余,这才是恰到好处的处世策略。

不要试图证明自己高明。

你高明不高明,不能故意做给别人看,实际上人们心明眼亮,会看出谁高明,你不在意自己的高明而见人就“孔雀开屏”似的显摆自己,到最后,你的羽毛会被人扯光。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假如你确实比对方高明,别人是看得到的,但你不必试图证明你的高明。比方说,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或者做了一件你认为错误的事,这时,你告诉他正确的应该是什么,无形中将对方摆在学生的地位,而自居为老师。除非你真的是他的老师,否则他必然不服气。即使你真的是他的老师,他同样会在心里存有异议。早在3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说:“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帮助他自己学会这件事情。”

无论是在言语还是在行为方面向人暴露自己的优越心理,都是令人反感的,所以智者会尽量保持甘居人下的谦逊姿态,结果他们反而受到大家的景仰,被人们举得高高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更高明的策略吗?

9.如何让自己的心尽快静下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向杯子里加水,如果心急,就会动作过大,一下子把水加得过多而溢出来,而不急不徐,就会手动眼到,该停止的时候立即停止,水就不会溢出来。所以说做任何事用心是第一。

刘邦为夺关中,心急如焚,想强行攻取咸阳的东南大门——兰阳与关中之间的一个交通要隘。张良内心却非常宁静,他经过调查,认为秦兵势强,如果妄动,不仅会消耗自己的实力,而且还会拖延入关时间。于是向刘邦提出智取之策:一方面虚张声势,在跷关四周山上多张旗号,以迷惑守关秦军,扰乱敌心;另一方面针对守关秦将喜好小利的特点,派郦食其携重金贿赂守关将领。果然,烧关守将见刘邦军兵声势浩大,甚是惶惧;同时又贪恋钱财,终于倒戈。刘邦引兵过关,向西挺进,兵叩咸阳。

诸葛亮善于率兵打仗跟他有一颗宁静的心有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他为人处世的指南。现在许多人一提到“淡泊”,就误以为是冷淡,是无为,其实,淡泊主要是指对于物质生活应俭朴平淡,而不必过于奢华浓烈,因为人的精神品性只有在平淡朴素中才能体现出来。

冷淡是精神空虚,缺乏做人的激情,淡泊不仅不冷淡,而且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追求,只是这种追求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而注重的是精神享受,所以在功利者眼里,淡泊就有点无为了。这是一种误解。

至于“非宁静无以致远”,道理说得也深刻。人生的志向有远有近,人生的境界有高有低。做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终日在尺寸天地里翻筋斗,难以有大的作为。人之所以会目光短浅,最大的原因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够安于宁静,忍受寂寞,自然就成不了什么大事。

追求宁静,是现代人的普遍追求和愿望,也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态度。生活节奏太快,负担太重、太累、要休养生息,就得有张有弛,有动有静。但现在科技越发达、都市越繁华、污染越严重,宁静就越发珍贵了。

事实上,繁华的都市中很难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园了,“闹”中取“静”就是一种“硬”功夫。陈毅元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时,公务繁忙,但他很会“闹中取静”,用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来培养和锻炼他的“静”功。在他大量的诗词之中有一首小诗《一闲》,诗中写道:“志士嗟日忙”,道出了诗人独异其趣的人生格调!

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冯友兰生前手书李翱一古诗,颇具淡泊高远之意。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也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望月披云笑一声。”古今知识分子追求宁静、安静之外读书做学问,并非隐退。“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能是相对而言,中国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北宋哲学家邵雍在《何处是仙气》一诗中写下“静处乾坤大”的诗句,说的是只要心境宁静,就会感到世界旷达广大,心境宁静思虑才能在高远的时空中翱翔,人们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气魄来看待世事人生。

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心智的潜能。一个人,只有在宁静的时候,才能安排好自我之心,安排好自我人生,安排好自我境界,安排好自我天地。

10.小心身边的“独裁者”

必得之事,不足赖也;必诺之言,不足信也。小谨者不大立,訾食者不肥体。有无弃之言者,必参于天地也。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故曰: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管子》

田丰是个很有才华但却不善于中庸处世的人,他的上司袁绍也是个不懂中庸之道而刚愎自用的人。这两个一左一右的人遇到,结果演了一场悲剧,一个涫渡惨败,一个死于囚牢。

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便欲与曹操争霸,田丰建议先通王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然后稳打稳扎,逐步取胜,袁绍恃其强盛,执意兴师,但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却以幼子生病为由,不听田丰的趁虚袭许之计,坐失良机,田丰只得跌地长叹。曹操击败刘备,回到官渡,袁绍反而要在此时攻曹,田丰坚决劝阻,竟被囚禁狱中。能料成败,能知生死,田丰的眼力是一流的。可是,就像好女不嫁二夫一样,忠臣不伴二主,他敌不过观念的力量,这种才华是种浪费,一种落寞。

田丰原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紹起兵讨伐董卓,邀请他出任别驾,他答应了,立下匡救王室的志向。他不断为袁绍出谋划策,消灭了公孙瓒,平定了河北,虎踞四州。这时他劝袁绍早日把许都拿下,把当朝的老总接到身边来,这样就据有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想打谁都名正言顺了。袁绍看不清形势,没采纳田丰的建议。

建安四年,袁绍与曹操争霸。田丰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不听他的话,执意南征。曹操东击刘备时,田丰告诉袁老板这是奇袭许都的好机会,袁绍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此计。田丰继续劝说,袁老板听得心烦,竟把他给关了起来。结果错失良机。

官渡之战,田丰提出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袁绍根本听不进。发兵的当天,田丰写纸条托人捎给袁元帅说:“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恐有不利。”袁绍听到这话,感到不祥,骂道:“田丰扰我军心,等我战胜了曹操回来,一定斩了他!”田丰在这笨蛋领导手下干活,不仅才华得不到施展,并且生命常常受到威胁。

袁绍回是回来了,可他是败归,残兵败将哭的哭,叫的叫,有的说:“要是听了田丰的话,我军怎么会受到这样的重创呢?”袁绍这时候也开始后悔起来,说:“我不听田丰的话,导致兵败将亡。”可是,后悔罢,他却不好意思见到田丰。这时候有个叫逢纪的坏家伙,看出了袁绍的心思,他说:“田丰不是个东西,他在狱中一听到我军败了,拍掌大笑,说:‘果不出我所料,老袁无能!’”袁绍大怒:“妈的,一个小人物,竟敢取笑我,杀死他!”立刻派人去杀田丰。

田丰在狱中,一日,看守兴冲冲地过来对他说:“祝贺你呀。”田丰问:“何事可贺?”看守说:“袁将军大败而归,你将要被放出来了,并且还会受到提拔。”一听这话,田丰叹息了一声,说:“我活不成了。”看守说:“大家都在为你感到高兴,你怎么?”田丰说:“老袁子妒忌心强,如果他打赢了,会释放我;现在战败了,他会处死我的。”话音刚落,已传令取田丰的人头。田丰用看守的剑自刎了。看守大惊,这田先生怎么料事如神?

塞涅卡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11.树立对生活的满足感

目见毫毛而不自见其睫。

——《史记》

有一则故事说,一个穷人与妻子,六个孩子,还有儿媳、女婿,共同生活在一间小木屋里,局促的居住条件让他感到活不下去了,便去找智者求救。他说,我们全家这么多人只有一间小木屋,整天争吵不休,我的精神快崩溃了,我的家简直是地狱,再这样下去,我就要死了。

智者告诉他,你按我说的去做,情况会变得好一些。穷人听了这话,当然是喜出望外。智者听说穷人家还有一头奶牛、一只山羊和一群鸡,便说,我有让你解除困境的办法了,你回家去,把这些家畜、家禽带到屋里,与它们一起生活。穷人一听大为震惊,但他是事先答应要按智者说的去做的,只好依计而行。

过了一天,穷人满脸痛苦地找到智者说,智者,你给我出的是什么主意?事情比以前更糟,现在我家成了十足的地狱,我真的活不下去了,你得帮帮我。智者平静地说,好吧,你回去把那些鸡赶出屋子就好了。过了一天,穷人又来了,他仍然痛苦地诉说,那只山羊撕碎了我屋子里的一切东西,它让我的生活如同噩梦。智者温和地说,回去把山羊牵出屋就好了。过了几天,穷人又来了,他还是那样痛苦万分的样子,他说,那头奶牛把屋子搞成了牛棚,请你想想,人怎么可以与牲畜同处一室呢?

是啊,赶快回家,把牛牵出屋去!智者回答。

过了半天,穷人又来见智者,他笑逐颜开地说,谢谢你,你又把甜蜜的生活给了我。现在所有的动物都出去了,屋子显得那么安静,那么宽敞,那么干净,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开心啊!

一个人生活得幸福与否,从来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形下,幸福与否是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的比较后的体会。人心要是不知足,永远都得不到幸福。这个故事虽然与现在的价值观有冲突,但是当你被欲望折磨,为现实而痛苦时,守住已有的,基莫不是最大的幸福。为什么要待双目失眠才感到光明的重要,为什么走进了牢房中才知道自由的珍贵,生命的无价?

12.不让性格弱点被对方利用

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吕坤

对待傲气十足的人,如果他面子看的很重而讲究分寸,你不妨从正面恭维入手,让他飘飘然,因为虚荣而顺从你的意图。这种类型的人只要你说他长很高,他便会跳起来展示自己。

诸葛亮了解关羽的性格,知道他是个很气盛的人,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关羽提出要与马超比武。为了避免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我听说关将军想与马超比武。依我看来,马超虽然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怎么能与你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再说将军担当镇守荆州的征途,如果你离开了造成损失,罪过有多大啊!关羽看了信以后,笑着说“还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将书信给宾客们传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

东吴吕蒙也把关羽的性格摸透了,他做了大都督,立马着手夺回荆州,但他明白,强攻硬取是拿不下荆州的,得用计谋。他探知关羽亲自带兵攻打樊城去了,机会到了,他表面上主动同关羽搞好关系,暗中用计蒙蔽关羽,他诈称有病,让东吴名不见经传的孺子陆逊代替了自己的职位。小陆一上任,便以友好的言辞写了一封信,并备了厚礼,遣使拜见了关羽。

关羽听说吕蒙下台新升了一个小青年,警惕性减去了一半,还嘲笑孙权说:“老孙见识短浅,怎么用孺子为将呢?”他丝毫没有把陆逊放在眼里,认为小陆不会奈何荆州,反而把荆州守兵抽出攻打樊城。关羽身边也有眼力好的人,如司马王甫,他认为东吴必有谋,苦劝关羽不要轻易撤走荆州守兵。

关羽说:“东吴小陆根本不会对我荆州怎么样。”他却没有想到吕蒙为什么早不病晚不病,单在自己攻打樊城的时候病呢?是真的生病吗?孙权为什么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替吕蒙呢?为什么小陆一上任就给我致书送礼呢?

关羽对东吴近日一系列的行动与迹象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以为东吴胆怯,于是放心大胆地撤走了荆州守兵。

当荆州已经失守时,他还不相信,他听说后怒不可遏地制止道:“此乃敌方讹言,以乱我军心!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都督之职,小伙子还不知道荆州在什么地方哩,凭他小子来夺我荆州,简直是笑话。”

不久探马来报,荆州真的被东吴占去,关羽大惊失色,回不了荆州,不得已投荆州属地公安,岂知公安也被吕蒙夺取了。形势到了这种地步,伤了自尊的关先生,感到被天下人耻笑,所以决定去夺回荆州,又是个错误地军事行动,结果被吴、魏联军拦截追杀,使他进退无路,这时候才承认自己的眼力退化,对王甫深深地叹道:“王老师,我后悔没有听你的话,唉……”

丢失了荆州的关羽,穷途末路,来到麦城这一弹丸之地,可无法抗御东吴、曹魏大军来袭,况且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到最后落了个败走麦城的结局。

而吕蒙凭着这一“代表作”,后来到哪里都吃香。

一个人能不能行中庸,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关羽是名人大腕,混到这个份上不容易,他要名节,他不愿“只领风骚三五年”,所以在他的性格成分里,多了一种自恋的“圣人情结”。他浮躁起来,眼里容不下一粒砂子。这被他的对手摸透了,用敬拜名人的办法迷惑他,启用他瞧不起的无名小辈与之较量。他看高了自己,结果飘在云,云深不知入了。天外有天,楼外楼,这样的道理怎么不懂呢?

盛气就会凌人,心满就不求上进,露才就流于肤浅。这三条都是人们处世的大敌。所以只要是处世成功的人,都是极力做到虚怀若谷,谦恭自守。地位越高的人,尤其要做到这一点。

13.如何避免诽谤和妒忌

自许太高,而措意太广。太高则无用,太广则无功。是故贤人君子布于天下而事不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

《易经》提出“月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这说明天地间万事万物都会由盛而衰,在极盛时已经露出衰败凋谢的预兆。所以人在平安无事时,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