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穷养富养不如用爱养
24043500000013

第13章 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小皇帝”(1)

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心愿,我们经常把那些独生子称作“小皇帝”,在这里,我要声明:其实真正的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在古代,皇帝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全方位的,他们要经过品德、智力、体能等全面综合锻炼,然后通过考核,才能成为真正的皇帝!

1.像皇帝一样修身治家

父母都想让男孩成为皇帝那样了不起的人物,但家长常常只着眼给孩子皇帝般的待遇,而忽略了教育。不要只看到皇帝的骄奢富贵,成功的皇帝要修身学习,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

男孩通常顽劣调皮,若是家长能好好引导,将来为人处事都会很出色。一个顽劣的男孩想成为出色的男人最重要的是注重他们的自身修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历代的皇帝从小学习四书五经,让顽皮少年懂礼仪明事理,提高他们的品行修养,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品行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才智和品德是终生享有谁也无法偷走的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从容不迫。

清朝的皇帝吸取前代教训,十分注重对皇子们的教育,“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至上”。清朝入关以后,对皇子的教育更加重视。他们从六岁起开始读书,由皇帝亲定学识渊博的翰林、大学士担任老师,学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诗赋、满蒙汉三种文字及弓箭骑射。每天学习从不间断。顺治和康熙皇帝从小就勤于攻读汉文书籍。康熙八岁登基时,学的是明代宫廷遗留的经书、诗文;乾隆11岁就已经开始在上书房读书了。康熙虽然出生在帝王之家,但是他小时候经受了很多磨难,8岁死了父亲,10岁又死了母亲。康熙的母亲生病时,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他日夜啼哭,不思饮食。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只好由他的祖母抚养他,康熙不仅要学习还要与鳌拜等人周旋。事实上康熙皇帝没有在父母身边享受到一天的欢乐,虽然是一国之君,但童年充满挫折。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要幸福得多,生下来就有长辈父母的疼爱,被一家人照顾得体贴入微,所有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只要读书好成绩好,其他的都不用孩子操心,忽视了孩子品德和处事能力的培养。

玄烨和祖母的侍女苏麻喇姑是好朋友。一次苏麻正指挥宫女们整理太后的花盆,玄烨来了,小皇子看到大家劳动,也蹲下来一起干活。苏麻和宫女们看见慌忙把他扶起来,说:“三阿哥,您怎么能干这个。”玄烨说:“没事,我喜欢干,你们放心。”说完就端起一盆菊花往外走,大家阻拦不住,只能任由他一起干活。玄烨一不小心,花盆掉到地上摔碎了。

声音惊动了正在休息的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太后出来问苏麻:“出了什么事?”苏麻跪在地上不敢说话。老太后见状,知道一定有问题,就厉声责问。这时玄烨站出来大声说:“这事与大家无关,是我非要搬花盆,不小心打碎了。”

大家看玄烨勇敢承认错误,承担责任,都暗暗称赞。

老太后看见孙子诚实,敢作敢当,就转怒为喜,然后玄烨又说:“请祖母惩罚我,让她们起来吧。”老太后恩准后,问玄烨:“我要怎么惩罚你呢?”玄烨想了下说:“虽然花盆碎了,但花还有,就让我养这枝花吧。”大家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大家都笑了,敬佩小皇子有如此的仁爱之心。玄烨在老师、祖母的教诲下,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不仅学习优异,而且品德高尚,懂得同情体恤他人,又有一颗仁慈的心,童年的磨难使他历练出了顽强的意志。

对于现在的男孩子,要让他们像这些皇子一样德才兼备。父母应放手让孩子经受风雨的洗礼,即便闯祸受挫,父母也不要随意责打,应该顺势引导,让孩子敢于承担责任,反省自己。古人提倡“一日三省”,就是要好好规范自己的言行。

历朝都很重视皇子伦理道德、文化知识和身体素质的培养,一个品德高尚的皇子才有资格成为储君,将来才能治理天下,惠恩百姓。作为皇子并不是享受荣华富贵,相反他们要刻苦学习先人圣训,经受各种磨炼,培养宽德仁慈、温良诚实、敢于担当等品德,这样他们才能治理好国家。

汉朝时出现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勤俭孝顺,仁德宽厚,后来废除了残酷的肉刑。他们具有这些品质很大部分得益于早年的教育。汉文帝刘恒可以说是皇权时代第一位谦卑仁慈的皇帝。他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他们的封地偏远贫瘠,母亲和他生活艰苦而且经常受到匈奴的侵扰,母亲常教导他要勤俭宽厚。刘恒吃不了这苦,经常唉声叹气自怨自艾,为了让孩子坚强,聪明的薄姬运用“赏识教育法”来教育儿子,对刘恒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因此,刘恒慢慢恢复自信,修身养性,走上了自强的道路。平时母亲为他做出榜样,簿姬为人谦和不张扬,言行得体,刘恒也继承了她的品德。

有一次薄太后病了,一病就是三年。汉文帝三年如一日,朝夕侍奉母亲,和衣睡在母亲身边,每次喂药先自己尝尝,看温度是否合适,然后喂给母亲。他将这份孝心和仁爱之心扩展到天下,对待百姓也慈悲爱护。他在位时没有兴建皇宫,把省下来的钱照顾孤儿和老人,拥有一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慈之心,极尽克俭,严于自律,得到百姓和后世人的称赞。

薄太后的教导和童年那段艰苦的生活,培养了刘恒良好的品格。

父母都想让男孩成为皇帝那样了不起的人物,但家长常常只着眼给孩子皇帝般的待遇,而忽略的教育。不要只看到皇帝的骄奢富贵,成功的皇帝要修身学习,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完美的人格。想要像那些圣主明君一样成就大事,就从小用功学习,经受磨炼。

2.像皇帝一样胸怀天下

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需要博大的胸怀和气魄。这是精神意志的能量来源,催人奋进。

好男儿志在四方,好男儿胸怀天下。心怀天下,志存高远,才能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天下,有世界和历史的眼光,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心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男孩子有宽阔的心胸,不与人斤斤计较,才有风度。男孩子理想远大,就会勤奋敢于拼搏,将来会有成就。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备受宠爱,娇生惯养让他们变得骄横、斤斤计较,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规划,茫然地面对未来的人生。因此,身为父母,应该培养孩子从小要有一个气吞天下的皇帝胸怀,成就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心怀天下,开创了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很多“第一”。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下令修建长城、都江堰,工程之伟大几千年过去还能保留到现在,这些都是秦王嬴政魄力非凡的见证。他纳谏以大局为重,广听博取。

秦王嬴政的童年充满挫折和曲折,父亲作为赵国的人质,曾和母亲为躲避赵国的追杀而隐匿乡野,后又被赵国作为座上宾而送回秦国。童年的磨砺及丰富的见闻,激发了嬴政的斗志和抱负。

嬴政被接回秦国后进入秦王宫的太院学习,他以前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要从基础的诗、书、礼、乐、射、御和剑法学起。九岁的嬴政,已经不记得以前学过的那些诗书了,但他对骑马射箭非常精通,也很迷恋。一次老师让他们抄写诗经的一篇文章,然后说出文章的含义,嬴政不会写字,看别人都写完了,自己很着急,想让他人替自己抄写。

老师看见嬴政的举动,训斥他说:“皇室王孙,竟有这样的举动,真是愧对自己的身份地位。”周围的王子公孙也对他指指点点,暗暗嘲笑他,每次嬴政一说话,就引起大家的哄笑。他听到老师的批评和别人的嘲笑,十分羞愧,想着,骑马射箭我都会,背一篇文章我也行,我一定要背牢,认真抄写。嬴政很有决心,别人都走了,他就一个人留下来抄写文章。他的兄弟成蛟过来说:“兄长,休息会吧!”

嬴政说:“既然老师说了,我还是抄完再休息吧!”成蛟看他写得很认真,就问:“兄长,你理解其中的含义吗?”嬴政不懂就是不懂,很爽快地说:“一会给我讲解一下吧。”

嬴政把文章拿给成蛟: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成蛟读完,对嬴政说:“这是歌颂商汤征伐的文章。内容说,商汤挥动战旗,手执战斧,十分威武,天下有谁能阻挡我,夏桀昏庸无能,任用三个奸佞小人祸害百姓,百姓不再拥护他们了。天下渴望统一,建立新政权,商汤一定能打败豕韦,讨伐顾国,一起铲除昆吾,消灭夏桀。”

成蛟说完,嬴政听呆了,天下竟有如此气势恢宏的文章。嬴政感叹道:“文章中竟然也有雄心壮志啊!”第一次知道有这样关于战争的文章,让嬴政激动不已。他意识到,不止骑马射箭能平天下,书中也有战争和社稷。

站在门外的老师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走进来称赞道:“对文章理解得很好啊。”嬴政急忙回答:“老师,我抄写了一遍,成蛟又讲了一遍,我觉得这篇文章好极了,请老师再给我讲解一遍,行吗?”老师奇怪地说:“你刚才不是不喜欢读书吗?怎么现在又想读书了?”嬴政果断回答:“我觉得商汤英勇果敢,一举消灭了夏桀,统一全国,值得后人学习。”

老师问他:“你认为商汤打败夏桀凭的是什么?”嬴政说:

“凭借勇猛的士气和尖锐的刀斧。”老师又说:“有了刀斧和士气,就能打败夏桀吗?”嬴政想了想,没说话。成蛟说:

“还需要智慧和谋略,我记得书上说过,商汤用计谋征伐夏桀。”老师对两个孩子很满意,点点头:“你们不要只学一种知识,或太傅的教导,掌握更多的本领和能力才会强大,以后才能有出息。”

嬴政通过努力得到了大家的尊重,学习也不断进步,曾经嘲笑他的人也对他改变看法,认为他志向高远,必成大器。

从此嬴政不仅用心学习骑射,而且开始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知识,这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嬴政童年,从阶下囚到王子,身份变化悬殊,经过历练的小小少年被激起了壮志雄心,从小就有并吞八荒之心的气魄。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需要嬴政这样的胸怀和气魄,这是精神意志的能量来源,催人奋进。

贤明之君心怀天下,勇于行开创之举。要让孩子仿效他们,有志向、有魄力、有智慧,能为他人不敢为之事,成为杰出的人。

康熙皇帝十几岁开始学习西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精通西学的皇帝。当时耶稣教会教士汤若望和杨光先在历法问题上发生争论,于是朝廷开会讨论,但文武百官和皇帝都听不懂他们的辩论,因为大家都不懂天文和数学。康熙就想,我身为皇帝但不懂数学和历法,我怎么判断呢?后来他决心学好天文学和数学,然后学习其他西方科学。

世界是开放的,交融的,孩子更要放眼寰球,拥有世界的眼光。但是,现在的独生子养尊处优,应试教育和优越的环境让他们忽略了对自身的审视和考虑,更养成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父母要创造机会发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树立自己健康的偶像,我们就会听到孩子说“我要成为某某人,像他一样,做某某事”。

胸怀天下不仅要心怀宽容大量,更要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虚心接受指导。唐太宗曾评价隋文帝说:“他虽然勤勉,但他任何事都自己决断,群臣了解他的习惯,虽然有意见也不敢说,所以隋朝灭亡了,做皇帝要听取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可以治理好国家。”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接受异于己者的观点和理念,汲取他人的优秀之处,才能更快地成长。

3.像皇帝一样饱读诗书

书籍是登山的拐杖,书籍是航海的巨轮,书籍是治愚的良药……读书能丰富精神世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四段人生教育理念,皆离不开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

书籍是知识的源泉,读书让人长智慧明事理。读书可以以史为鉴,学习先人的思想和训导。因此,历朝历代的皇帝从小开始阅读四书五经,学习为人处世和治国安邦的道理。英明的皇帝都把书籍看成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读书能静心,安抚躁动的情绪,读书能开阔孩子的胸心和眼界,懂得把握自己的人生。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不是物质富有而是做精神上的富人,要像皇帝一样饱读诗书。

孩子四岁到十四岁,知识未开,涉世未深,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保证他们的阅读时间,并持之以恒。其中,父母的角色很重要,需要父母抽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督促孩子,培养孩子静定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莽撞的行为,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让他们体会读书的快乐。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特别重视读书,除了处理政务和躬身祭祀之外,读书是皇帝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清朝的皇帝,皇子们从小背四书五经,研学汉人经典和儒家文化。

雍正皇帝曾说:“读书养气”,即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这是皇帝自觉读书以提高自己能力修养的一种感悟。

清史上记载,康熙皇帝玄烨四岁入上书房读书,待十七八岁时,早晚坚持读书,没有一天休息,即使累到咳血,仍孜孜不倦。读完四书,又开始研习《尚书》、《诗经》等着作,他还学会做诗赋文,创作了很多佳作,光诗作就有一千多首流传下来。

一次老师让他背诵《论语》中的一篇文章,玄烨读了几遍就会背了,他很得意就跑出去玩了,老师看见,叫住他说:“你背会了,但你理解文章的意思吗?”玄烨看了看老师说:“反正你会讲,我听不就可以了吗?”老师解释道:

“读书是为了理解其中的含义,不能满足于会读会背,而且文章的理解因人而异,多读几遍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所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玄烨懵懵懂懂地看着老师问:“那么要读多少遍呢?”

老师回答:“没有规定,只要多读,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的。”

玄烨听了老师的教诲后,回去拿起书本继续读书。果然,读了几遍后,他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读,再读,直到读了120遍,背了120遍。等老师讲解文章意思时,他已经将内容烂熟于心了,并能和老师相互探讨。老师满意地望着玄烨,高兴地说:“三阿哥,真是了不起啊!”

少年康熙不仅读中国书,学国学,而且还读外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