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让孩子学会承担与负责
我们都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面临审判,一个都不能少。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圣经》从始至终讲的一个道理。
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责任存在,但是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被视为一种负担、一个大麻烦。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都有很强的责任心并勇于承担。从小拥有责任心并勇于承担的孩子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士的潜质。有人做过一个调查,一个成功领导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果显示有90%多的人选择了要敢于承担责任。如果孩子不敢承担责任,面对麻烦就逃避,将来怎么能肩负重任呢?
我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报道,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1周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母亲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孩子的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人从出生那刻起就肩负着生命的责任,成长、付出,然后收获,生存并且承担。所以,孩子要学会承担责任,首先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做不到这点更说不上为家庭为社会负责任。怨天尤人和逃避责任不能解决问题,一个不会承担的孩子很难长大。
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妈妈说:“哦,是吗?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他收拾好后就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得也不够。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出去的时候可能会凉一点。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妈妈不说话了。
过了几天,儿子从夏令营回来了。妈妈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夏令营过得开心吗?”儿子说:“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得够呛。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地走,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是吗?这可以说是一个教训呀,如果以后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当孩子做出错误的决定时,家长不妨让他自己体验,学着承担自己的过失。威尔逊没有带够衣服,这次尝到了挨冻的滋味,引起自己的悔恨,下次就知道怎样做了。让孩子了解自己做错了是要承担后果的,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孩子才能成长。当我看到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我会觉得这个孩子比同龄人更理性更成熟,将来能成功地自立于社会。具备责任心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能在社会上施展他们的才华。另外,健全的人格离不开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承担责任就是在解决问题,人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确立自我。
英国温莎自治区温莎男子学校的技术设计教师盖德·帕瑞经常在教学中尝试“任务分配法”,通过这样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进行实际的技术设计工作之前,帕瑞通常先选一些学生,然后给这些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
盖德·帕瑞认为,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来分配任务。
比如,在技术示范活动结束后,盖德·帕瑞请一些“精力充沛”的学生负责把上课用的剪刀、钻子之类的东西完好无缺地放到学校的储藏室里。这些学生通常是班上比较调皮、需要积极引导的学生,盖德·帕瑞会非常关心他们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令他惊讶的是,那些被选中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下课之前,很负责任地督促其他学生把用完的工具放回原来的地方。
盖德·帕瑞认为自己的“任务分配法”非常有效。这个简单的方法节省了在教室里四处寻找、检查仪器的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每个人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体会到承担责任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感和热情,孩子在实践中都找到了自我价值。
当然,父母在家中可以给孩子安排家务,让他们学会承担责任。比如一个父亲培养儿子责任心的方法:他和儿子事先约定,吃完午饭后,儿子收拾桌子他洗碗,但有个条件,如果儿子收拾得不好就要接着洗碗。儿子小心地收拾着,桌子比平常干净很多,儿子满以为顺利过关了,可是父亲检查仍发现一滴油渍,于是他平静的说:“对不起,自己看一看,这一次的碗又该你刷了。
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有时候麻烦是孩子自己造成的,让孩子承担后果,不要让孩子怨天尤人和迁怒别人,承担后果解决问题才是重点。
《圣经》中说,我们都要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面临审判,一个都不能少。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圣经从始至终讲的一个道理。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就必须离开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孩子也是一样,小的时候有父母代替他们承担,将来长大后不承担责任就会受到社会的、友谊的、事业的、家庭的还有内心的审判。
所以不希望让孩子长大后悔恨,从现在起就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6.关键时刻的一句“禁令”胜过百句“表扬”
对孩子的禁令要掌握方法,巧妙地实施处罚。
父母惩罚教育孩子,前提是尊重,惩罚的目的是要他们知道这样做是错的。
有的时候孩子做错了,家长会给他们解释,用“晓以大义”的方式沟通。比如孩子该睡觉了,要花很长时间解释,因为明天要上学早起,否则上课会困的,上课犯困就影响学习,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所作为。结果花了半个小时孩子还没睡,孩子又开始跟家长讨价还价,家长也累了,这时倒不如用果断的方式告诉他必须睡觉,规定就是这样。
有些时候,禁令和处罚的方法胜过表扬和解释,所以父母在该表扬时要表扬,该禁止的时候一定要禁止。
对孩子下达禁令是要孩子知道这是不该做的事情,没有商量,家长犹豫地讨价还价,会给孩子再犯错的机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孩子不能做的事情,父母必须严格制止,态度要明确、坚决,不能模棱两可。比如孩子打人,父母要立刻制止,不要用商量的口气;夏天规定每天吃一个冰激凌,不要因为有客人来了或孩子吵闹就妥协改变。如果孩子非要这样做,让他们讲出自己的道理,这也是培养孩子学会据理力争的能力。
着名教育家卡尔维特在教导他年幼的儿子时称赞和处罚并用,称赞中带有教导而且不过分,批评的时候讲究方法而且及时,让小卡尔在父亲的批评中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
在小卡尔3岁时,有一次家中来了好多客人,卡尔维特和客人海阔天空地谈论着。这时,卡尔家中养的一条小狗跑了进来。卡尔像其他孩子那样,一把拽住小狗的尾巴,把它拉到自己身边。卡尔先生看到后,立刻伸手揪住了小卡尔的头发,他当时脸色吓人并且拽住小卡尔的头发不放。
卡尔吃了一惊,把拽着狗尾巴的手放开了。小卡尔放手的同时,卡尔先生也把手放开了。
于是他问儿子:“卡尔,你喜欢被人拽着头发吗?”
卡尔红着脸说:“不喜欢。”
“如果是这样,那么对狗也不应当这样。”说完,卡尔先生就让他到外面去了。
卡尔维特认为,对于孩子这种不合教育要求的做法一定要严厉指正。他之所以这样教育儿子,是为了让他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由于严格的管教和指导,终于使小卡尔成了一个心地善良、富于感情的人。他不仅对同胞怀有深情,就是对鸟兽之类也富于怜悯心,最终成为一个能够得到别人尊敬和喜欢的人。
卡尔维特看到小卡尔伤害小狗,立刻制止了他,让小卡尔切身体会到错误行为带来的痛苦,所以小卡尔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是立即禁止和教导有方的成果。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有这种做法,比如看到毛茸茸的小鸡就用脚踩,在白墙上用粉笔乱画,随便揪花等。有的家长认为,类似这种行为只是小毛病,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怪,于是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视而不见;有的家长认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会与孩子慢慢地讲道理,但是几乎没有效果,下次孩子依然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当孩子第一次犯错就要坚决制止,没有商量,让孩子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就是要对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有明显的界定,做错了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最好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切身体会。
对孩子的禁令要掌握方法,巧妙地实施处罚。父母惩罚教育孩子,前提是尊重,惩罚的目的是要他们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后不能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惩罚并不意味打骂孩子,特别是有很多人在场的时候,那样的惩罚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我希望父母的教育是充满阳光的。
有些时候向孩子讲抽象的原则,他不会理解,父母可以直接告诉他不可以,然后说出可能导致的后果。父母在下达禁令的时候,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和态度,更不要进行打骂。当对孩子施加过激的言行时,会给他们脆弱的心灵造成永久创伤。在一些情况下,如果父母下达禁令没有用,最好能想出好办法。
儿童精神治疗专家索桃丽,在德国一家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治疗医院当了十几年院长,她在儿童心理、精神的治疗上可谓是权威的代表。当然,索桃丽在对儿童的教育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方法。
索桃丽是一位知性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位智慧的祖母。
有一次,她和女儿带着5岁的外孙女到西班牙度假。在一家商店里,外孙女非要买滑板,但妈妈说:“你已经有两个了,不能再买。”小女孩一下就躺在地上尖叫起来:“我就要,现在就要!”索桃丽说:“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心理专家,我感到十分羞愧,我就走出去了。”在外面站了一会儿,索桃丽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就进去对外孙女说:“我知道你很伤心,很生气,有的时候生活就是这么让人沮丧。不过我有个好主意,你愿意试试吗?”小女孩觉得外婆理解她,又想尽力帮自己,就停止了尖叫。索桃丽说:“你想要滑板,可我和你妈妈都不愿意给你买。我们可以到别的商店看看,有没有商店愿意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小女孩高高兴兴拉着外婆的手来到另一家商店,外婆把她介绍给售货员,问是否能满足孩子。售货员说“不,我们没有。”两人走了四家商店都碰了钉子,到了第五家,小女孩说:“我不买滑板了,我还是玩家里的那个吧。”
我们惩罚孩子,对他们发出禁令,目的是教导孩子,让他们改正错误。有的孩子并不适合对他们直接说“不”,尝试用类似索桃丽女士的“自然惩罚法”会更有效。
用自然惩罚法,让孩子承担自己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给孩子心理惩罚,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自觉改正错误。
惩罚、批评与赞扬一样,同等重要,就像人生病的时候不仅需要休养,更需要吃药来扶正祛邪。皇帝治理国家知道要恩威并重,奖罚分明,教导孩子也是这样。惩罚他们是为了防止他们走向社会时犯错误,小时候小错误不改,长大后就会出大问题,到那个时候等待孩子的也许就是法律的惩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