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阊区志
2402900000163

第163章 杂记(3)

位于苏州阊门外渡僧桥堍的沐泰山堂药铺,创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创始人沐尚玉。至嘉庆时,已成为苏城著名老店,但因亏欠,改为集股经营。同治年间,沐氏除沐芝轩一人在药铺为伙,拥有半股股权外,其余沐氏族人均已将原有股权转让卖绝与外姓。但沐氏族人沐吴氏、沐乾坤等人为讹诈钱财,自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十六年(1890)多次滋事取闹,并向吴县、元和县、苏州府和宁波府鄞县兴讼诬告。泰山堂药铺股东因有原议据为证,卒获胜诉。然每次诉讼花费甚多,据当时药铺股东张镜记录的光绪十二年一次诉讼支出如下:

光绪十二年(沐乾坤来店滋扰,张镜控告于官,结果沐乾坤败诉,押令回籍宁波)七月二十三日开销讼费:归四项卷,洋十二元;开现班十名,每名一千四百,钱十四千;四班挂号,钱三百;承发挂号,钱五百;送钱值堂科,钱一千;共钱二十一千九,合洋二十元。代书补词,钱八百四十;状式,钱一百二十内件,钱四千九百;呈县小件,钱一百五十;值堂二爷,洋一元;值堂书,洋二元;抬书,洋二元;行杖、小使用,洋二元;饮歇饭钱油火一应,洋三元;本图(阊四图)地方,洋八元’差头姚钰连伙计,洋十二元;给盘川,洋五元;又前借钱永顺手,五百;沈福,洋一元又下人连同茶酒饭钱,一千一百十六;酬佘春帆,洋十六元,又给下人,钱四百;许梅亭,洋十元;又伙计,洋二元;又给下人,钱六百。以上共用洋九十六元,钱二千六百十六。八月初一,又找付差头姚钰洋四元。

3.阊门商埠之开发

甲午战争,清廷战败,签订马关条约,被迫“许日本于国内租地通商”,苏州为四处通商口岸之一。消息传来,引起江苏省及苏州民众的愤慨。经两江总督张之洞、苏州陆润庠、通州张謇等密商,制定对策为:在对日开放前先发制人,尽先建造纺织厂和抢占市场;在苏州、通州筹建苏纶、大生纺织厂,同时趁“日租界”勘界期间,抢先划定“阊门外、胥门外、盘门外三地,各设商埠”,并设洋务局,提前开发。

为了应付日本领事,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三日,于清嘉坊宾兴局内设立了勘地公所,以郡绅候选郎中吴大根、户部郎中张履谦、内阁中书潘祖谦、商会代表尤先甲等主其事。故意拖延,直至二十五年六月才结朿。“日租界”拖了三年半之久才开始启动。

“阊门外商埠”据说得到家住苏州天库前的洋务派头面人物盛宣怀的支持。商埠规划面积据推算约为2000亩,为“日租界”的3倍多;地跨吴县、元和县两境,包括上塘街、下塘街和南濠街等闹市区,比“日租界”所处的盘门外城河南岸尽是荒村、农田,商业基础的优劣有天壤之别。对外交通方面,水路可凭借传统的万人码头经大运河、吴淞江而达沪杭,陆路则控京杭驿道经苏州的门户,与“日租界”的地处偏僻不可同日而语。

商埠的开发由洋务局出面。第一项工程是拓宽义泽巷,使吊桥西堍、渡僧桥南堍明初已成闹市的十字街口,和向南数百步的东濒万人码头的姚家弄之间,有一条可通马车(当时新兴的交通工具)的马路。由于中间铺以覆盖在阴沟上的石板,集散于阊门各码头的船民便呼之为“石板路”,久之,简称为“石路”。之后,“石路”又扩展为整个“阊门外商埠”的泛称,延续至今。

姚家弄长300米左右,据说原来是南濠街商行职员居住区和仓库集中地。其西头和新开拓的石路相接后,便成了商埠和码头之间的通道。随着戴生昌轮船局的开设,弄内竟一下子开了公泰义等7家旅社,密集度当时为苏州之最。

光绪末年,英商筹建沪宁铁路时,传说日本人曾买通英商,拟绕苏州城南经“日租界”而后至石路(设站三乐湾),以促进“日租界”之兴旺。经苏州各界强烈反对,铁路终于从城北过境,日本人的打算落空。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六,上海至苏州段铁路开始营业后,便开筑了从火车站经石路到青汤地的大马路。于是振兴电气公司、铁路饭店、福安春仙舞台、一品香西菜馆和马车业等应时而起,石路便进人繁荣时期。

日本人为赶上石路,提出在南城河上架桥,取捷径人城。终因“租界章程”无此一条而遭拒。所以“日租界”始终无法赶上石路之繁华。

4.小玄妙观

“小玄妙观”地处阊门外南濠街,南新桥以北,姚家弄以南。最初是一片荒场,俗称小荒场。后名南新园,俗呼小玄妙观。

“小玄妙观”以戏院为主。有三四家小戏院,上演的剧种有江淮戏(淮剧)、绍兴文戏(越剧)、绍兴大班(绍剧)、滩簧(苏剧、沪剧、锡剧等)之类。戏院的设备很简陋,长条凳,不满座。戏班大都是到处流浪的草台班,演员或是卖给戏班子老板的苦命孩子,或是因人老珠黄不值钱从较大戏班沦落下来的二三流角色。还有几个搭布篷的游艺场所,范围较小,演出的大抵是杂技说唱,也有滩簧。

吃的方面只有一家小吃店,营业尚佳。一些廉价的小吃摊,如糖粥、鸡鸭血汤也不多。此外,也有卖拳头、卖膏药、拆字问卜、代写书信。还有价钱便宜的剃头担,很简陋,就一张供理发者坐的凳子,一个洗脸盆架,盆架有一根约一人高的木条,上挂毛巾之类,有的还有面镜子。没人管,也没人收税,但必须孝敬地头上的白相人。

到“小玄妙观”去玩的大抵是工资微薄的工人,还有所谓贩夫走卒即当时的下层体力劳动者,以及棚户区的外乡移民、近郊农民。

桑田沧海,如今已找不到“小玄妙观”的遗迹了。

5.虎丘灯船

明清时期,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间,虎丘至石湖常有灯船泊行。《吴郡岁华纪丽》中有关于虎丘灯船的记载:灯船上结棚架,楣枋榛檐,有口有口,垂索藻井,杂缀琉璃羊角珠灯,联络百馀,宙咤而出。每良辰令节,豪民富贾竞买乘之,至虎丘山浜,各占柳阴深处,赌酒徵歌。腻客逍遥,名姝谈笑,雾穀冰纨,争妍竞艳。八窗洞启,往复疾摇,篙橹便捷,谓之水辔头。日晡时,集野芳浜中,行则鱼贯,泊则雁排,酒炙纷陈,管弦杂奏。迫暮施烛,焜煌照彻,月波相激。或驾小舟,绝无灯火,往来其间。匿树林深处,透而望之,如近斗牛而观列宿,每至通夕而罢。

6.明角灯失传始末

明角灯是一种以羊角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既可照明,又能起到装饰作用的灯具。如过去演出京剧“唐明皇游月宫”、“珠痧痣”、“宝莲灯”时,就要用明角灯作为道具。过去的庵、观、寺、院在佛像面前都要点一盏明角琉璃灯(又名长明灯)。苏州有些富绅大户,在大厅、轿厅、花厅、楼厅里都要挂上一堂明角宫灯。以前,苏州有几家石库门字号,如王济美酒店、高益寿药店、雷允上药店都曾采用明角灯作为照明工具。还有出庙会、迎亲、出丧也都要用上几盏明角宫灯、明角烛灯、明角台灯。

明角灯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前后要经过锯料、镑料、打料、剪缝、钳灯、刮灯六道流水作业的工序。学会每一道工序需要三五年时间,所以,即使是很聪明的学徒,也不可能掌握全部工序,能学会三四道工序就不容易了。生产明角灯,先将羊角放人缸中,用清水浸泡10天左右,然后锯开、镑光,再按工序要求逐道进行生产。羊角在浸泡过程中会产生臭气,还会生出许多蛆虫,因此明角灯行业与骨牌业、硝皮作坊一样,都被称之为“臭行业”。青年人很少愿意学这门手艺,就是老师傅也不愿让自己的子女从事这个行业。“后继无人”是导致明角灯工艺品失传的主要原因。

清道光年间,明角灯的生产工场在阊门内泰伯庙、下塘街一带。全国唯苏州和扬州两地生产明角灯,开始两地工友不满百人,大多是来自南京、镇江、扬州乡间的农民。苏州的明角灯同业公所(琉璃公所)原在刘家浜,咸丰十年战火中被烧毁。民国四年王永保继承祖业,在桃花桥弄40号开设“王复兴永记明角灯工场”,雇工七八人,恢复明角灯的生产。不久,工场租赁的房屋被房东出卖给“城北半济粥厂”。十年,工场迁至阊门西街16号,并在西街24号设分工场,两处共佣工20人左右。王永保还出资在黄鹂坊桥弄(遗址在景德路373号)重建“琉璃公所”,大殿正中供奉祖师“燃灯老祖”及“协天大帝”(关公),殿南供奉历代明角灯老师傅的“代图轴子”,殿北供奉“狐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二月初十、五月十三、九月十三是明角灯老师傅上公所敬祖的节日。届时,他们都要到公所焚香拜祖,晚上到西中市俞长春酱园酒会。七月三十日则是追悼已故老师傅的盂兰盆会,请高僧拜忏诵经,夜间放焰口。这是明角灯行业的复兴时期。

“王复兴永记工场”生产的明角灯,销售灯店在苏州有宋仙洲巷、临顿路、养育巷的俭胜昌灯店,山塘街、阊门下塘的张同兴灯店,东中市的沈永兴灯店、彭正祥灯店,专诸巷的顾德兴灯店;在上海有四牌楼的钱原兴灯店、紫俭兴灯店、郭荣兴灯店等。这些灯店不但出售新灯,还修理旧灯和出租宫灯、台灯。每逢“黄道吉日”,婚丧喜庆人家都要到灯店租灯装场面。灯店一般都雇用一个会修灯的师傅。修理师傅用做明角灯剩下的边角料,染成红、黄、绿各种颜色,扎成荷花灯、金鱼灯、麒麟送子灯出售。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各家灯店销售彩灯的旺季。

“王复兴永记工场”业主王永保于1947年病逝,当时工场虽有十四五名师傅,但因“群龙无首”,便自动停产歇业,返乡务农去了。从此苏州结朿了明角灯生产,这一民间手工艺也就失传了。

7.珠兰花市

珠兰一名鱼子兰,蓓蕾如珠,花成穗,香甚浓。四月内,节边断二寸,插之即活,以鱼腥水浇之则茂。花戴之髻,香闻甚远。生于闽广,叶能断肠。吴中茶叶铺撮取其子,号为撇梗,以为配茶之用。山塘花市于六月间称衡论值,售广利蕃。

8.久源钱庄抢劫案始末

久源钱庄开设于阊门内西中市泰伯庙桥西。民国十四年(1925)久源钱庄遭到两名强徒白昼抢劫,抢走大量银元后从对面舒巷逃走,成为当时苏州的特大新闻。

案发后,吴县商会以及全市银钱业,一致要求苏州警察局李钰林局长及时破案。在社会舆论和银钱业的压力下,李不惜以重金买探,侦查逃犯。最后,在苏北将两名匪徒缉拿归案。从此,李钰林局长在苏州的声望大为提高。在处决两罪犯前,李向久源钱庄提出,该两犯罪大恶极,判处极刑,斩首后把首级挂在久源钱庄门前,示众3天。经理杨达泉感到为难,于是愿意补偿李局长的缉捕费用,作为免把首级挂在门前示众的交换条件。处决两名盗犯时,李特地请苏州著名刽子手“豆腐阿毛”行刑,可是“豆腐阿毛”已年逾花甲,歇业已久,但不敢拒绝。处决那天,适逢倾盆大雨,两犯绳捆索绑,经西中市久源钱庄门前稍停片刻,便出阊门,经大马路、芦家巷到马路一区刑场,由“豆腐阿毛”行刑斩首。

三、政事拾遗

!清初苏州屠城始末

清军人关后,扫平江南,对敢于抵抗的明代军民,破城后往往大规模残酷屠城,见之史载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其惨烈程度令人发指。苏州也有段屠城史却鲜为人知,在清代顾禄的《桐桥倚棹录》中有所披露。

顺治二年(1645),清军破扬州,渡长江,平定江南,即传檄各地早早归顺。当安抚使黄家m到苏州时,却被明代监军杨文骢所杀。于是清廷震怒,派遣都督李延龄和总兵土国宝二人率兵“露刃南下”。杨文骢闻讯,自知不敌,连夜遁去。老百姓在大门上写上“顺民”二字,表示归顺。但剃发令一下,福山副总兵鲁之筠首先倡拒,乡兵四起。太湖边有条好汉,绰号叫“赤脚张三”,也带了一批义兵揭竿而起,遥相配合,一时城内局势大乱。土国宝闻之大怒,“必欲屠城”。而李延龄“不欲加兵”,他预先探知苏州城西北人口稠密,东南稀少,于是心生一计提出与土国宝以“拈阄”分兵屠城,但暗地里使了手脚,使人在二阄上都写上“东南”。土国宝拈得“东南”后,即从盘门人城,不管男女老幼,格杀不论,一直屠杀到城中饮马桥,忽见关帝横刀跨马立于桥上,以为神灵震怒,“始跪而止”。原来这关老爷却是隔夜被几个醉汉从庙里抬到桥上的。而李延龄当时在城西北“封刃不举”,后来听说土国宝已经罢兵,也就乐得顺水推舟了。侥幸活下来的苏州人非常感激他,后来在山塘街白公桥西侧为他塑像立祠建坊。李延龄官至“平治江南刑部左侍郎”,因此这祠堂名为李侍郎祠。祠内有匾额书“再活吴民”,门前立石坊镌“德崇宇宙”。

2.太平军占领苏州前夕阊门一带被焚为焦土史实

苏州阊门内外至枫桥、山塘地区,从明朝以来,南北商贸汇集于此,市面日趋繁荣,楼堂馆所相接,河中帆樯画舫如梭。但在清咸丰十年四月初四(1860年5月22日)却遭到一场席卷金阊连日不灭的大火,商市、民房悉数焚毁,百姓流离失所。晚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记道(山塘、中市、南北塘濠……处处燃烧,竟延烧三昼夜,此后山塘诸地不复前盛况矣。”然引发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近百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以往一些笔记及口传,均归罪于“长毛”(太平军)所为。但当时苏州贡生潘钟瑞在劫难中给在外省为官的族兄潘小雅的一封家信中,却披露了制造这场大火的真凶是被太平军击溃的清军败兵。

潘氏信中首先叙述了当时苏南的局势,“贼众(太平军)取东坝,连破要隘,金陵大营(南京孝陵卫的清江南大营)被冲破,兵勇溃散殆尽,天心人事决裂于此,已觉汹汹,大局不可支矣!”据史料!860年初,太平天国为了巩固天京,突破清军包围,决定夺取长江下游南岸富庶之地。由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英王陈玉成兵分两路进军苏南,在击破江南大营后,一举得句容、丹阳,四月又取常州、无锡。忠王经溧水出东坝,进皖南,占广德,人浙江破杭州,五月初锋芒直逼苏州。清苏州驻军有二三万,但见太平军连克苏南重镇,形势孤立险恶,只得放弃城外防线,退守城中,“府衙官吏惶惶不可终日,了无长策,或避或逃”。城外商贾住户预料兵甲相争迫在眉睫,“苏人震悚,谋徙谋行,觅船觅车,去者纷纷,仓皇竟出者亦复十之五”。接着潘氏写出了阊门一带被焚经过(初三日(月21日)有自称大名镇总兵马德昭者,统兵到苏,若将保卫。初四夜,阊门外民房四处放火。虽有广东匪徒、六合溃勇附会其间,而马镇之所为,殊不可解。”“初八日,城西火熄,马镇潜逃,阊门一带遍成焦土。”一言将这场大火的罪魁祸首暴露得一清二楚。据《清史揽要》,马德昭系浙江清军,受该省巡抚王有龄所遣,从长兴北上阻击太平军南下,在金坛被英王击溃,溃逃亡命之际,沿途乌合了一帮兵痞土匪,仍以清兵招摇撞骗。5月20日夜突然出现在苏州城外,趁乱盘踞阊门山塘一带黄金地区,“若将保卫”是假,越夜就干起打家劫舍的盗匪勾当,并放火掩盖其抢劫行迹。残酷无情的四天浓烟烈火,将这一地区的店肆民宅毁为焦木断壁。江苏巡抚徐有壬对马德昭的纵火抢劫,非但不加制止,反而坐城观火,无动于衷,这等助纣为虐的举动,无疑是这场大灾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