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03

第3章 苏联早期课程改革(1)

苏联对课程的理解不同于西方国家,它主要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方面来理解和研究课程问题,因此,苏联的课程改革也主要是从这三方面入手和展开的。十月革命胜利至今已近70周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苏联课程经历了数次大的变动和改革,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苏联早期课程改革主要包括1917-1945年期间的三次改革:一、1917-1929年的课程改革;二、30年代的课程改革;三、卫国战争时期的课程改革。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在废除沙皇旧的课程体系,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苏联自己的社会主义新型课程体系方面;在实现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面;在理论上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学校课程编订原则等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西北师范学院教育系田慧生老师介绍如下:

(一)1917-1929年间的课程改革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在列宁的领导下,立即进行了一系列疾风骤雨式的教育改造,拉开了苏联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的帷幕。

苏联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彻底改造旧的教育体制,努力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教育制度。围绕着这两个中心目的,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令,设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撤销了各类教会学校,决定“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禁止在学校里举行宗教活动,废除一切旧的教育管理制度等。与此同时,筹建新学制的工作开始进行。1918年10月16日,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两个文件,确定了统一的两级学校的新学制:第Ⅰ级为五年,第Ⅱ级为四年,两级综合而成为九年制统一劳动学校(中等普通学校)。新学制的确立为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育改革一开始,课程问题就已受到重视。早在1917年11月1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主席安·瓦·卢那察尔斯基在他的阐明国民教育基本原则与任务的《告居民书》中就明确提出,要“对学校教育、教学内容实行革命变革”。1918年10月公布的《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在教学内容方面进一步指出,要清除形式主义和烦琐主义的残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使学校跟生活联系起来。

并对体育和美育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在1917-1919年间,还没有正式颁布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的最初变化是在1920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计划之后才开始的。

新颁布的苏维埃学校教学计划与革命前文法学校的教学计划相比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不同:(一)反对宗教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新教学计划取消了宗教课,以精心设计的社会历史科学代替了空洞的哲学和法律。社会历史科学(各年级都开设此课,学习的最后两年逐渐增加到每周六课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精读、辩证唯物主义、联共(布)党史和苏联法律常识;(二)重视自然学科。新教学计划中增设了化学、生物、天文与气象等自然学科,数学课周总课时由过去的32小时增加到36小时,物理课由小时增加到15小时;(三)重视现代知识,反对烦琐的古典学科。新教学计划取消了拉丁语以及德语和法语等学科,只开一门现代外国语;(四)增开了体育(16小时),艺术的课时由过去的8小时增加到21小时。

这个教学计划已初具规模,它为以后教学计划的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了一个雏形。但这个计划最根本的缺点在于它不是必须执行的,只是建议性质的,因此它的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20年底,国内战争结束。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苏维埃政府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社会和文化上的一些自由化倾向也反映在教育领域中,国外的各种教育理论与方法不加选择地纷纷被引进。一时间,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以及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实验室制教学法和各种西方的教学法都在苏联学校中得到了彻底实验。与此同时,苏联学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年末召开的第一次关于国民教育的党的会议上,决定把原来的I级学校改为四年,Ⅱ级学校改为三年,原来的八--九年级改为进行各种职业教育的中等技术学校。

这一切必然要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影响。1921年6月,国家学术委员会内成立了“科学教育组”,负责编写和修订中小学教学计划与大纲,由克鲁普斯卡娅领导。新学校的教学计划在国家学术委员会的主持下,于1923年颁布了,这个教学计划即着名的“单元教学大纲”,也称“综合课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每个学年的各科教材,按照生活中所遇到的重要事件(如季节,革命纪念日等)划分为若干“生活的单元”作为教学的“单元”,在“单元”的学习中,又把要教的知识按照人与自然(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劳动、社会(包括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等)三项进行教学。

“单元教学大纲”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学校学科的旧体系,缩小学校与社会的间隔,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人。另外,它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注意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大纲取消了学科界限,抛弃了科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只重视生活经验,忽视理论知识,因而,不能给学生提供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科学知识。并且,由于它总是按照“生活单元”组织教材,按照三项内容进行人为的“综合”,结果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诸多重复。这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零碎而肤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实际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1926年以后,人们已注意到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并对它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在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的同时,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准千差万别。为此,1927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公布了一套学校通用的必修课程,其中包括了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劳动训练、体育和美育等一系列涉及面较广的基础课程,强调要加强知识教育,尽量放弃单元教学。

但是到1929年,课程改革又经过了一次反复。教育人民委员部门公布了“单元设计教学大纲”,要求在中、小学广泛推行“设计教学法”,认为它能给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最完善的形式,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和自寻答案的能力。但实际上,这一教学大纲仍然重复甚至强化了先前“单元教学大纲”的错误。

此时期另一项重要改革是1929年在学校中开设综合技术劳动训练课,学校普遍设置了木工和金工车间,这对以后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课程改革是积极向上的,它废除了沙皇时期繁琐的、古典性质的旧课程,为建立苏联社会主义的新课程体系进行了许多可贵的探索。但是,此期的课程改革几经反复,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许多失误,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那么,造成这些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当时相当部分的教育领导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对马克思列宁关于综合技术教育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理解有片面性;2.教育工作者们建立社会主义课程体系的热情很高,但经验不足,过于偏激,对传统的东西(如学科课程)否定过多;3.新经济政策时期实行的对外开放,助长了社会和文化上盲目崇外的自由化倾向,而这一切又必然地波及到教育领域,造成了人们不加批判地照搬照套国外经验的不正常现象;4.20年代激烈的党内斗争分散了党的注意力,削弱了党对教育的领导,使课程改革一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这些失误为在30年代进一步整顿与改革学校课程提出了课题。

(二)30年代的课程改革

进入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人民提前和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斯大林在这一时期先后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

但是,由于20年代在中小学中普遍推行“单元教学大纲”和“设计教学法”,使学生没有学到系统的、高质量的科学知识,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30年代对教育进行大力整顿与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对课程的改革,即消除“单元教学大纲”的不良影响,制定缜密而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质量,又自然成了这场改革最迫切和最核心的部分。

从1931年起,联共(布)中央陆续作出了一系列有关决议,开始对普通中小学课程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改革。1931年9月5日,联共(布)中央《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否定了过去以大课堂(几个班组共同活动的课堂)、学科综合、分组教学和进步评价法为基础设置的课程,指出了学校课程必须重新作根本的变革。这个决定认为学校没有满足社会主义的新的需要,它不能给学生提供符合需要的、有系统的、广泛的教育。课程应根据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重新编定,并且重新确定了按照严格的日课表进行的分科教学制度。

《决定》明确提出,各种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讲授,应当依据严格规定的、缜密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且按照严格规定的日课表来进行。为此,《决定》要求要立刻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工作,保证各科(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教学大纲要有范围精确的系统知识,并要求于1932年月1日起按照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实施教学。另外,该《决定》还高度强调了综合技术教育在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要迅速而广泛地在学校中实施综合技术教育。并且指出,任何想使学校的综合技术教育脱离有系统地和巩固地掌握各种科学的企图,都是对学校的综合技术教育这一思想的极粗鲁的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