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14

第14章 个性的结构(3)

这三个心理构成物是“人的实际经验的最重要的方面”[130,第19页],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个性的心理结构。心理学的完整对象中又包括原来的心理研究的局部对象的个别部分,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它们并不只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活动属于社会学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它是社会学、逻辑学、活动理论研究的对象);个性(脱离意识和活动范畴的个性)也是社会学方面的一种抽象;意识则属于哲学和认识论的范畴,等等”[130,第17页]。采用新的术语(“价值”等)是因为新划分的一些心理构成物,仅仅是以前的,不完整的心理研究对象的一些部分,并且又局限于它们的相交部分。

必须指出,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与К.К.普拉托诺夫不同,她把作为个性一个方面的价值包括到个性经验之内.她以令人信服的理由肯定了这一结论,并充分地论证了它,因此以后是可以采用这个结论的。我们在后面就会看到,这个论说对静态结构论说作了重要补充,开始从静态模式转向动态模式。但是总的来说,考虑到以下一些情况,我们不可能把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提出的个性结构论说,作为我们在这部着作中采用的基础论说。

(1)首先,与上面分析过的两种论说相比,涅波姆尼亚夏娃的论说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我们这部着作中使用这一论说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例如,人们批评了К.К.普拉托诺夫所提出的个性结构模式没有包含性格、能力这样一些个性方面。而在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的论说中,不仅明显地不包含个性的这些方面,而且也不包含个性的其他类型特性以及所有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意识运动等。在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的图式中似乎标出了个性的“纯经验”,而一般心理等级中的人的心理的“较低的一层”,却被排在心理学的完整对象和个性结构之外,这毫无疑问会使对个性和对心理的认识极端贫乏。不管多么奇怪,涅波姆尼亚夏娃这样做都是为了使心理学对象完整化,而恰恰正因为此,心理学对象才不完整了。心理机制是个性经验的基础之一,它与意识、活动不可分割,在某种意义上是意识和活动的基础,这一点对任何人都不再是秘密。

在意识和活动的心理机制之外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意识和活动。同时我们再次强调,这里谈的不是构成生理学对象之一的生理机制,而谈的仅仅是心理机制--即心理学中常常称之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机制。

把可以表示个性是一个整体的那些特性,如气质、性格、能力,撇在个性结构模式之外,这样做也同样未必是合理的。

我们不打算分析这种模式中所出现的上述片面性的全部原因,我们只指出其中的一个原因,即在刚一接触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的论说时就会注意到的那个原因,看来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在谈论过去的经验时,完全有根据地批评了把心理现实的个别方面绝对化,把它们抬高到心理学的总的对象的地位这样一种倾向。但是很奇怪,她在这样做的时候也犯了同样的绝对化错误。

任何实际的研究,与相应科学的一般对象相比,总是局部的,因为不把整体分解成个别的结构成分和方面,就不可能对它进行研究。

研究对象的局部性并不是它本身不合理,而只是在它绝对化并使它与整个体系关系不协调的情况下,才是不合理的。

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一书中,对个性经验成分的研究是从它们的交互作用及其与整体的关系方面进行的。这样的研究是完全合理的。但是,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就是心理现实的上述三个方面的交叉--是否就是心理学的总的对象呢?要肯定这一点还没有足够的根据。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着把局部心理研究对象绝对化的倾向。至少,这个模式有一定的片面性是确定无疑的,因为个性结构的许多成分很明显地没有纳入上面那张图中。

这里应该特别强调下面这一点:在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领导下所编写的上述这部集体着作,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着作。虽然这个个性结构模型存在着片面性,但我们并不怀疑这部着作的优点和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现在谈的是另一个问题。作者对他们所研究的对象的态度是合适的。这项工作是迫切需要的和有益的。但是由此并不能得出结论说,书中提出的个性结构模式拥有机能上的完整性,光凭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在书中所写的那样,说个性这一概念越出了心理学对象的范围,就不能得出这种结论。

(2)上述个性结构模式的片面性,不只是表现在主要成分的构成上,而且还表现在成分本身之中:每个成分只反映个性的现实经验的相应范围的那个部分。该模式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片面性的本质并不反映在表面上,不象上面那种情况那样明显,所以需要加以说明。我们举一个被称为“意识内容组织”的成分为例来说明我们的思想。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根据心理学对象的一般论说,认为这种组织成分的特点是双重性的--它位于活动与个人-个性交叉的范围之内[130,第40页]。相应地,意识只分解为两个方面:在抽象的分解中似乎可以划分出意识方面的两个平面。外部世界的客体,‘从’其参与的这种或那种活动(或者客体通过这种活动棱镜对个体折射出来)的‘观点’出发,反映在一个平面中。我们把意识方面的这些构成物称为‘对象-摹写’。作为‘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客体是抽象地、单方面地表现出来的,它们只是能通过一定的活动被推荐给主体的。

至于对客体和现实现象的完整的、但同时又是受个性制约的‘视觉’,则是另一种情况。我们把意识的这些构成物称之为‘客体-映象’[130,第41页]。问题的这种提法对于具体的、局部的心理学研究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它不足以构成完整的个性结构模式,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意识的所有其他方面都被撇在所研究的个性的那个方面之外,绝非仅仅取决于活动和价值的个性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内容方面,如果它尚未被舍弃的话,那么至少也已退居第二位,即它仅仅是透过映象而显露出来。个性结构的其他两个成分的情形也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研究中,不能把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提出的个性结构的论说用作唯一的基本论说的主要原因。

然而,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的论说仍具有重大意义,它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同样有重要意义。在绪论中已指出,只有把个性置于动态中,即置于活动状态和发展状态--才能提出完整的个性模式。而在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的论说中,恰恰显示了从个性的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的过渡。的确,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的实验》一书中,是把个性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放在活动和发展中来研究的。遗憾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太少,因此不可能填补从个性的动态模式通向普通教育内容的许多主要成分的逻辑链条中的所有环节。

М.С.卡甘提出的个性结构成分从个性结构的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过渡这一点来看,以及从个性经验结构这一点来看,М.С.卡甘在《人类的活动》[60]一书中所阐述的论说是具有一定的意义的。

М.С.卡甘强调指出:“个性--这是人的‘社会面貌’,是个体在个体发生过程中社会化的结果。所以‘个性’这个概念在‘社会’这个概念中找到了自己的辩证对偶”[第256页]。从这个观点出发,他尖锐地批评了Я.谢帕尼斯基和К.К.普拉托诺夫提出的多面个性模式。М.С.卡甘在书中写道:“我们认为,这样构成的个性结构模式,在理论上没有确凿的根据。而在这个把‘只受社会制约的’品质、纯心理品质和‘受生物作用制约的’品质相提并列的论说中也不可能有什么确凿理论根据。”[第257页]。М.С.卡甘把К.К.普拉托诺夫的基本观点与Г.基勃什和М.福尔维尔格的观点相比较,认为后两位作者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是在同一个水平上,即“在人与现实关系的不同的平面上”[第258页]划分个性结构成分的。但是,这种看法不足以构成个性的一般结构的论说。作者把此观点加以发挥,得出结论说;“个性从人类活动的物种构造中获得自己的结构,所以其特点表现为有五种潜能”[第260页]。这五种潜能是:

(1)个性的认识潜能,它取决于信息的范围和质量,即取决于个人对外部世界(自然的和社会的)的认识,也取决于自我认识。

(2)价值潜能,它取决于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价值定向系统。

(3)创造性潜能,它取决于技能和技巧及行动的能力。

(4)交际潜能,它取决于个人交际能力的程度与形式。

(5)艺术潜能,它取决于个人对艺术的要求和如何满足这些要求[第260-262页]。

个性“潜能”的这几个方面是根据作者提出的活动类型系统划分的,这个活动类型系统包括下面这些成分:改造活动、认识活动、价值-定向活动、交往活动和艺术活动。

М.С.卡甘还强调:“因此,个性并非取决于自己的性格、气质和体质等,而取决于:

个人知道些什么;个人看重什么和如何评价他所看重的东西;个人创造什么和如何创造;个人与谁交往和如何交往;个人对艺术有哪些要求以及如何满足这些要求”[第262页]。

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这一论说,因为这样做需要对该书的全部主要论点作全面研究。我们只打算谈一谈作者所提出的个性结构模式的某些特点,而且也只强调我们为之而谈及这一论说的那些主要之点。

首先我们要指出作者所提出的结构中与作者本人的基本观点相矛盾的地方。在我们所援引的着作的第22页上正确地强调指出,进行系统分析首先要求有静态系统结构成分的观念,其次要求有动态系统(活动和发展)的观念。但当谈到个性结构时,М.С.卡甘却抛弃了分析对象的这个静态剖面的相当一部分成分,只保留了个性经验这一种成分,即实现各种类型活动的经验。我们认为,这样舍弃掉一系列结构成分,如同对К.К.普拉托诺夫和Я.谢帕尼斯基的论说所提出的许多批评一样,是缺乏足够根据的。由此而产生了一种论点,认为个性不取决于性格、气质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特别是由于对社会化概念作了狭隘的解释。实际上М.С.卡甘并没有把在个体发生中所获得的心理机制的特征和个性的概括类型特征的特征纳入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之中。

因此,我们虽然不能把М.С.卡甘提出的个性结构,看作是我们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但还是应该重视它,因为它对个性经验成分方面的一般状况作了重要补充。М.С.卡甘证明了按传统的划分方法,把个性结构限于它的静态剖面中的成分是不合理的,这说明了可以通过分析个性的动态来划分个性结构的概括成分,这一点之所以重要,特别在于这样就显示了个性理论和教育理论的结合,因为道德、审美、劳动和其他教育成分是个性结构的主要概括成分。

结论对各种论说的分析证明,到目前为止有关人的科学已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材料,能够广泛地描述个性及其结构。然而,如不对这些论说作更加明确的说明,那么我们所分析过的任何一个论说,即使在成分组成上是最全面的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也不能作为进一步研究普通教育内容体系的基础。这是因为每一种论说都存在着某种片面性和某些矛盾。

上面的分析同样证明,只要克服了А.Г.科瓦廖夫和К.К.普拉托诺夫这两种论说中所固有的本质上不同的缺点,就能产生根本上相同的个性结构模式,而这种模式与它们的原始模式相比,是更全面的,矛盾较少的。

这样的个性结构模式包括三组成分:1)个性经验,2)心理机制,3)个性的类型特性。

这个很重要的结论开拓了进一步进行研究的可能性。确实,如果之后的分析能证实这种模式是合理的,那就是在建立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结构论说的道路上扫除了一个严重的障碍。

但是,这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个性结构模式。上面已经指出过,问题在于这三组成分似乎说明了个性结构的静态模式(静态“剖面”)。

动态中(活动和发展中)的个性结构的完整观念把静态模式转化为动态模式。故而在研究成分模式的同时还必须研究上述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许多着作中,其中包括А.Н.列昂节夫、Л、Я、加里培林、Н.Ф.塔雷津娜、В.В.达维多夫和其他许多作者的着作中,都有所反映。我们的研究必须按这样的方向进行,以便从个性结构模式转而研究普通中等教育内容的主要成分。

(三)对个性结构的三个基本剖面的论述

经过对某些典型的个性结构论说的评述,我们看到,其中每种论说各自都有着某种片面性。在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缺点,同样也存在于近来发表的其他论说之中(所以在前面一节中没有涉及这些缺点)。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有必要在我们分析过的论说的基础上综合出某种概括性的个性结构的论说,这种论说能保留原始论说所固有的优点,而又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我们之所以这样来规定我们的任务,是因为在个性理论领域中进行非常专业化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将超出我们的研究工作对象的范围。就其性质而言,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教育学方面的,它只能依据心理学和其他一些科学的概括性资料。上面分析的论说互相补充,所以自然就能在心理学所积累的资料范围内,重建一个我们所探索的模式,其完整程度足以保证对该模式作出全面的评述。这一点将在后面谈到,这个情况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来完成拟计中的“重建工作”,第43页上的图表就说明了这种分析。这张表的前面三栏中列出了由А.Г.科瓦廖夫、К.К.普拉托诺夫和М.С.卡甘划分出的个性结构成分①。第四栏中展示出由原始论说的作者们所划分出来的心理现实的总和部分。

个性结构成分的比较图按А.Г.科瓦廖夫提出的论说按К.К.普拉托诺夫提出的论说按М.С.卡甘提出的论说在概括模式中倾向性倾向性知识技巧技能习惯价值潜能认识潜能创造性潜能交往潜能艺术潜能倾向性认识品质劳动品质交往审美品质体质状况知识技能和技巧第二组成分第一组成分个性经验心理过程心理状态:

控制系统(“自我”

性格气质能力系统心理过程的个体特征个性的类型特性信息的收集〈1〉信息的加工和传递信息的收集〈2〉控制活动和自我完善的机制知觉思维和言语记忆意识运动对无意识系统的控制成“自我”

性格气质素质和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发生特征心理机制个性的类型特性对各种成分进行的比较表明,它们分别属于个性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构成个性的相对独立的“平面”:个性经验、心理机制和个性的类型特征。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分析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