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发展与列德涅夫
24013000000013

第13章 个性的结构(2)

他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有过一定的变化。下面这些说法看来是他在最初下的定义中的提法:“个性特征是由以心理状态为背景的心理过程构成的在活动过程中,个性特征根据活动提出的要求,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并形成复杂的结构。气质(先天特征系统)、倾向性(需求、利益和理想系统)、能力(智力、意志和情绪特征的总体)、性格(关系和行为方式的综合)都属于这种复杂的结构”[72,第41页]。

在以后的一些着作中,科瓦廖夫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得稍微确切了一些。他从人的心理气质的个体特征中抽象出四种基本成分或“组”。同其他作者一样,他提出的第一种成分是“个性的倾向性,或称人与现实的关系”[125,第59页]。同时他还强调,“倾向性包括各种各样的特性、相互作用的需求和利益、理想的和实际的定势系统”[125,第59页]。第二组成分是个性的可能性,它包括“保证活动成功的那个能力系统”[125,第60页]。“个性结构的第三组成分是性格,或称人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风格。第四组成分凌驾于所有其他各组之上,它是通常用‘我’字表示的控制系统。‘我’实现着自我调节”[125]。除了上述这四种成分外,实际上还可以分出第五种成分,虽然它并不属于基本成分:“如果从心理结构中排除心理过程和状态,那么这种心理结构将是不完整的”[125,第61页]。

这样А.Г.科瓦廖夫划出了个性结构的五种成分:倾向性、个性的可能性、性格、控制系统(“我”)、心理过程和状态。

还必须指出,А.Г.科瓦廖夫所区分出来的个性结构的成分,由他自己在许多作品中,其中包括几次再版的专题学术着作《个性心理学》中,作了详细的分析。

А.Г.科瓦廖夫的论说有许多优点:相当全面地反映了个性的最重要的方面,划分出了控制“组”和其他许多品质。然而,在他的论说中,还有两点,看来尚需要澄清。

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在个性结构中没有揭示出象知识、技能和技巧这样一些个性经验中的极重要的方面。毫无疑问,这就使科瓦廖夫的论说显得不够完整了。

第二点是,一些成分不能互相并列的问题。例如,在其他论说中,个性的性格和能力完全有根据地被看作是同一个结构“组”(个性的类型特性“组”)中的要素,而在А.Г.科瓦廖夫的论说中,则把性格和能力看作与心理过程和状态这一特殊的结构“组”相并列的成分。А.Г.科瓦廖夫本人的观点也证实了这个意见的合理性。他在三年前出版的一本着作中,关于这个问题直接写了以下一段话:

“心理科学中积累了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大量实际材料,并根据列宁主义反映论观点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这些材料作了解释。但是,到目前为止在研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的根本缺点尚未得到克服,这个缺点就是心理过程的研究脱离个性特征,把个性特征当作好象与心理过程无关、在心理过程之外形成的某种东西来研究”[73,第23页]。

如果按照上面提出的两点意见,对А.Г.科瓦廖夫的论说构成的个性结构模式作些修改,即把以前被遗漏的个性经验的成分纳入模式,并根据其他成分的相互关系对它们重新进行分组,那么再来看一看这将是怎样的一个模式,这倒是很有意思的事。显然,总的情况将是这样的:

(1)个性经验(知识、技能和技巧、倾向性等);(2)心理机制和过程(感觉运动过程、记忆过程、思维过程等);(3)个性的概括的类型特性(性格、气质、能力)。

这样的结构模式比А.Г.科瓦廖夫提出的模式要完整得多。模式中还避免了上面指出的一些成分不可以互相并列的缺点。

К.К.普拉托诺夫提出的个性心理结构成分К.К.普拉托诺夫在许多着作中都分析了个性结构问题等]。他的《心理学的体系》一书对此问题分析得大概是最为全面了[138]。

К.К.普拉托诺夫分析了各种观点以后,最后写道:“显然,苏联心理学界对个性结构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但人们正在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138,第125页]。接着还写道:“我们认为,个性的动态机能心理结构具有四个分结构,它们的划分取决于如下的标准;(1)是否有必要把个性的全部要素(特点)包括进来,是否已把它们全部包括进来了;(2)事实已证明其正确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学概念的分类,是否已被普遍接受;(3)个性的个别特征以及把这些特征联合起来的分结构的社会制约性与生物制约性的梯度,是否成反比例;(4)按层次、等级联系起来的每个分结构的构成模式的特点”

[138,第125页]。

根据这些标准,К.К.普拉托诺夫划分出四个分结构:个性的倾向性、经验、反映形式、受生物作用制约的分结构[138,第128页]。

“第一个分结构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关系和道德特点。归入该分结构的个性要素(特点),不具有直接的先天素质,它反映以各自方式折射的阶级的社会意识。这个分结构是通过教育形成的。

换句话说,这个分结构是由个性特征构成的定势。

倾向性作为一个整体,本身又包括以等级联系起来的几个形式。

这首先就是爱好,它是倾向性的最简单的生物形式”。К.К.普拉托诺夫接着又指出了倾向性的以下成分:“可以成为意向的愿望、兴趣、世界观、信念等。他还强调指出,必须区分倾向性的水平、广度、强度、稳定度和效能”[137,第125-127页]。

“个性的第二个分结构包括通过学习,通过个人经验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但该分结构已明显地受生物作用制约的个性特性的影响。有时候这个分结构被称为个体的文化或个体的知识修养通过这个分结构个性在它的个体发展中就具体化了,也正是通过这个分结构,个性的个体发展积累了人类的历史经验。”

“第三个分结构包括作为反映形式的个别心理过程或心理机能的个体特征。在这个分结构中,受生物作用制约的特征所产生的影响表现得更加清楚。这个分结构是在与其他分结构互相作用中,通过练习形成的”[138,第127-128页]。

按К.К.普拉托诺夫的意见,“第四个分结构包括气质特性(个性的类型特性)、个性的性别和年龄特征和它的病理学变化,即所谓的有机变化。该分结构所包括的必要的特点,是通过训练形成的(或确切一点说是改造而成的)。与人所受的其他影响相比较,它们更加多得多地受大脑的生理、甚至形态特征的制约”[138,第128页]。

К.К.普拉托诺夫强调指出,他所划分出的四个分结构囊括了目前已知的个性的全部特征或特点,每个分结构又可细分为组成它的成分或者分结构。这四个分结构“是大量互相交错的成分,但它们只是局部地交错”[138,第129页]。

这样,在К.К.普拉托诺夫提出的个性结构中,划分出了以下四个成分:

(1)受社会制约,并通过教育而形成的倾向性(兴趣、意向、理想、世界观、信念);(2)决定个人的知识修养水平的通过教学形成的个性经验(知识、技巧、技能和习惯);(3)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各个心理过程的稳定特点(注意力、知觉、思维、记忆、情绪、意志和意识运动)[140,第126页]。

(4)通过训练形成的、表现在气质、年龄和性别特征中的受生物作用制约的特性。[139,第126页]。

К.К.普拉托诺夫提出的这四种成分的个性结构,遭到了人们、包括Н.Д.列维托夫在内,以各种不同观点进行的批评。列维托夫认为,“在这种结构中,不仅没有提性格,也没有提能力”[90,第17页]。

为了回答这种批评,К.К.普拉托诺夫考察了个性的一般品质问题,并得出结论说:“不应把能力和性格看作是与四个基本分结构并列的个性分结构,而应该看作是个性的一般品质,这样看问题更正确些。作为个性特征的各种能力和性格特点,是作为个性的两个一般品质包含在总的能力和性格之中的”[138,第135-136页]。

因此,К.К.普拉托诺夫承认,能力和性格都是个性的特征,但同时他却不把它们纳入个性的一般结构中。

在谈论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时,必须首先指出,他研究出的个性模式是比较完整的。看来,在个性结构的这个模式中,即使不象作者认为的那样,确实包含了全部心理构成物,但至少也包含了许多已知的心理构成物,应该把这一点看作是普拉托诺夫论说的主要长处。

但是,我们认为,这个论说也仍具有一定的缺点,如不对此概念加以更明确的说明就难以采用。

这个论说的一个最主要的缺点是,它无根据地扩大了我们所考察的这个模式所依据的一条标准即对个性的一般结构的影响程度,这就导致了Н.Д.列维托夫对这个论说提出正确的批评。为了搞清这个缺点的实质,我们再次回头谈一谈К.К.普拉托诺夫对批评的回答。他在答复中,实际上承认了象性格和能力这些个性的一般特征(品质)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但他同时仍确信,它们与其他分结构(倾向性、经验等)不是并列的。也许这两者都是正确的,但是从中决不应该得出结论,认为上面提到的个性特征不应包括在个性的一般结构之中。恰恰相反,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对结构这一概念的解释,它们就应该都包括进个性的一般结构中。根据心理学界广泛采纳并反映在教科书中的观点,这两种特性都属于作为一个整体的个性的类型特性。因此,完全有理由把性格和能力作为组成成分归入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的第四个分结构中,顺便说一句,К.К.普拉托诺夫本人也把个性的类型特征归入第四个分结构。究竟为什么这一论说的作者拒绝这样地解决问题呢?看来我们在这里要搞清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中第一个缺点的本质。作者认为,划分出来的分结构应该符合上面提出的标准。根据第三条标准:个性的各个特征以及把这些特征联合起来的分结构的社会制约性与生物制约性的梯度成反比关系,应按这种反比关系划分分结构。换言之,就是把一种因素的影响绝对化,并把这种被绝对化了的因素在其中表现得最充分的个性一般结构的那个“剖面”看作一般结构。

实际上,尽管似乎在个性的所有特征中都可以观察到上面指出的因素,但它仅仅是主要因素之一,而不是唯一的因素,不可能预先决定个性的整个结构,制约个性结构的所有“平面”和它的所有的“组”的划分。

显然,由于К.К.普拉托诺夫把这条标准绝对化了,他就把第四个分结构简化为仅受生物制约的个性特征,把归入该分结构的类型特性仅限于气质,而与该类其他特性相比,气质更适合于安排在受生物学制约的特征一栏里。由于К.К.普拉托诺夫力图把本质上是多面的个性特征、心理结构物和机制系统排成一行,所以他就不得不把个性结构的两个极重要的成分排除于个性的一般结构之外,使它们独立于结构之外。我们认为,这就是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的第一个缺点。

第二个缺点是,在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中,倾向性没有包括在个性经验的成分中。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什么是个性经验?我们不打算深入到问题的细微差别中,我们仅仅指出,经验是后天形成(构成)的一种心理构成物。К.К.普拉托诺夫强调,属于个性经验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而倾向性则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可是,教育和教学一样,都是形成后天构成物的过程。这证明了其他作者(例如,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们认为个性倾向性属于个性经验。

此外,把个性经验仅仅限于知识、技能、技巧和习惯,这样做未必是正确的。后面将要指出,还必须在另一个“平面”上考察个性经验,要在这个“平面”上划分出一些知识、技能、技巧和习惯的重要的总体,如人的认识品质、交际品质、审美品质和其他品质。这就是对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提出的第二点意见。

如果克服这一论说中的上述缺点,则个性结构模式将包括以下的分结构:个性经验、各种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作为一个整体的个性的类型特征。把这个结构与在А.Г.科瓦廖夫论说的基础上加以确切说明而构成的结构相比,就能看出它们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换言之,如果克服两种不同的个性结构论说的矛盾和片面性,就会获得实际上相同的结果。

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提出的个性结构成分除了象А.Г.科瓦廖夫和К.К.普拉托诺夫那样,对个性这一概念作了广义的解释外,在文献中还能遇到狭义的解释,这一点上文已经指出。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在《儿童心理的系统研究之实验》一书中所阐发的个性结构论说[130],正是采用这种狭义解释的方法。后一种状况大大地限制了在我们这项研究中应用这一论说的可能性。但是,为了全面地介绍情况,分析这种观点仍然是有意义的,更何况这种观点在某些方面也对К.К.普拉托诺夫的论说作了很好的补充。

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是从批评心理分析中的片面看法来开始阐述自己的论说的。她认为,这种片面方法在研究心理的各个方面时,对它们的作为整体的各个部分的机能缺乏应有的注意。她提出对心理现实进行分析时应采用全面的看法。她的整个着作的特点,至少说是这一着作的总的基调,她对个性及其结构问题的观点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对心理学研究的客体和对象的表达方式决定的,我们在本书的第二章将专门论述这个问题。

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写道:“我们认为,考虑到了人的多方面的和完整的实际生活方式,把人作为个性进行研究,是完整的心理研究的目标”[130,第11页]。接着她说明,心理学在以前几个发展阶段上,研究了心理现实的几个方面,如意识、行为和个人-个性的东西。但同时又把上述局部看法绝对化了。Н.И.涅波姆尼亚夏娃得出结论说:“在给心理学对象下定义时所存在的困难,以及所下定义的局部性和片面性,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由于对人的活动、意识、个性三个方面的研究互相脱节并把其中的某一个方面绝对化所造成的。

然而所研究的每一个方面都不能单独地、脱离其他两个方面而构成心理学的对象”[130,第17页]。作者认为,心理学对象是处于上述三个方面相交于其上的平面上的。说明了这个思想。

在心理学的完整对象范围内区分出三个“整体投影”,每个投影都与原来的完整对象相适应:

①与个人-个性的东西相适应--价值;②与活动相适应--活动的一般结构;③与意识相适应--意识内容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