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东欧]三大教学方法原理原则与教学论著选读
24005200000041

第41章 暗示教学法的途径

按上述三原则组织暗示,得有一定条件,把这些条件引入课堂的途径也是三条。它们的性质不同,但同样是不可分割的。这三条途径是:

1.心理的途径利用这条途径,要求教师切实认识无意识的、和外围的知觉的重要性,切实认识这些知觉对于交流效果的关系重大,这就需要教师受过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这样,教师才会善于利用大量的情绪刺激和外围知觉,才会善于创造适宜于有效发挥暗示的协调气氛,即适宜于把暗示引向激发人的潜力的气氛。

2.教育的途径这条途径,主要就在向学生介绍容量很大的课文。暗示教学法的课文,一课容纳的教材量之大是出乎常规想象之外的。介绍好这样的课文,对于破除“知识只能一点一滴地接受”这个自幼形成的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之效。

但是,要收到这样的功效,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愉快的背景,和在总的上下文里克服消化抽象概念的困难。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这大量教材的趋向。他一旦明白这趋向,对于正在学的教材就会有个综合的观概,就会更好的理解这教材。这是提高他的动机的因素,这因素在愉快的课堂气氛里还会增高。具体的例子,可看《暗示法:英语教学实例》。在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

教师从不让学生注意个别的单词或词组,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完整的句子,使学生在已知的背景下抓住整句的含义。正为这样,我们看到教师的力量首先用在创造明确的情景上,句子的意义,在这一定的情景中就会自行显示。在这同时,发音、词汇和语法,都在知觉的第二线。教师只是在适当时机把学生的注意力往那里引注片刻。什么是适当时机,全靠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需要。这需要一露头就满足它,一予满足,迅即使学生回到正在发展的情景中去。

这样,我们还看到《实例》①里的教师在避免重复,别特避免反复的练习,反复练习使人厌倦,因为它向无意识知觉暗示:你的记忆力糟糕。避免单调的重复在于变换情景,把同样的教材纳入不同的情景,《实例》里的教师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让学生即兴地学得概念,他们让游戏、短剧、唱歌等活动接踵而至,推动教学过程高速前进。

但是课堂的气氛平静,无紧张感。

通过快速的节奏、变换的情景避免单调的重复,这样介绍大量教材的教育途径,在对儿童的教学活动中也一样,但是方法有所不同,这在下一篇中再说。

3.艺术的途径艺术是诉诸直觉和感情的,所以这条途径最快捷(参见《暗示学的理论根据和它的原则(下):三、暗示学的原则,3.实现暗示的手段--可接受性的动员》)。在《实例》里的两次音乐会,是运用艺术形式介绍对话课文最集中的例子。音乐会上的乐曲,是经多次实验测出它们对于学生的生理影响而后择定的。

比如在积极音乐会上放的海顿(1732年-1809年,奥地利音乐家)的交响乐--第六十G大调协奏曲和第六十八D降调是古典音乐。它的入选,是因为它深沉而激情的力量直透众感觉。在消极音乐会则选古典时期以前的作品,高雷利(1653年-1713年,意大利音乐家的协奏曲:第四、十、十一等章)。这几个乐章的入选,是因为它们的匀称而庄严暗示秩序稳定,给听众静谧和安宁感。

教师朗读的声调也经过实验的选择。在积极音乐会上是时壮时谐、时轻时重,抑扬顿挫而求沁入听众心田;在消极音乐会上则轻快流利而规整平稳,暗示听众任务的完成而(记忆的)目的已达到。经暗示学研究所验证,教材的记忆任务确在音乐会阶段完成,其它阶段的教学任务在于巩固和运用。

洛柴诺夫很强调声调和节奏的刺激力量,音乐对于人格的感召力。但也指出音乐不是唯一的暗示方式,一曲学过的歌词、一首小诗、一段滑稽剧、一句机智的插话教师应力求为小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不仅用来为课文基本材料的接受、记忆和理解,创造愉快的气氛。它们也必然会促进暗示的心理倾向态度、动机和期待。”①它们既是表达的手段,又是个人创造力的教材,是积极而持久的美育,是课文的综合部分。

这样,艺术的途径就不是仅仅为了娱情的附加途径,它是暗示教学法课堂教学的必由途径,是和另外两条途径同样不可或缺的。这三条途径在运用时的交会融合,以上文参见《实例》已够显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