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武汉这座城为世人所知晓的莫过于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武昌起义”。刘宗祥身边的谋士冯子高就是革命党,以做生意的身份为掩护,实则是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活动。在刘宗祥看来所有的事都是生意,“好在世界上一切都同生意有关,一切都是生意,生意本身就是一切”,包括革命。他用生意人的眼光去看待去分析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包括秀秀的名分问题,对革命和革命党亦然,如他所说“革命了也要做生意”。刘宗祥站在生意人的角度对革命的看法,却让冯子高犹如醍醐灌顶,也不由得让这个革命党人改变了对商人唯利是图的看法。小说结尾部分革命党人与“丫姑爷”张彪的队伍在汉口激战,繁华的汉口火光冲天,刘宗祥退出汉口回到吴家湾柏泉乡,小说又回到原点。
《招魂》在内容上是对《孕城》的延伸,时间却已到了1921-1927年。汉口这座城市属于水陆码头,交通便利,鱼龙混杂,各色人等杂陈,免不了有各种不受管控的力量滋生,比如张腊狗、穆勉之之流的青帮洪门混混,汉口官府拿他们没办法,租界的外国人还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法国洋行在刘宗祥这个买办之外,还要依靠穆勉之这种打手处理一些生意上的事物,张腊狗则是租界里有名的包打听,缺少了这些混迹于市井的“沾上了甩不掉”的人物,汉口会是另外的样子了,所以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也能看到这些泼皮无赖的影子。在汹涌的革命潮流中,张腊狗拿性命当本钱,将自己押宝在革命上,成了义军的军官,开始了他的投机生涯。
《孕城》、《招魂》作为讲述城市历史的小说,也注重揭示了汉口文化的世俗性质,注重对民俗风味的展示,这也是对“汉味”小说的一次具体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圆熟的汉口方言融入小说的叙事,突显出“汉味”的气息。二是着力表现世代习传下来的地域民俗、市民世相,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个性的市民类型群,由此勾画出汉口的历史民俗长卷。小说中涉及到市井中的各种行当,卖麻花卖活物的、撇年子(修脚)、卖水的;写了糟坊、酱园之类的民间作坊;描写了各种吃食如发米粑粑发糕、凉粉凉面,还有洪山菜薹、凉拌藜蒿、素菜包子等等,几乎武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了。尤其是对博杂的民俗知识与民俗掌故,对民俗形态细枝末节,对民居建筑格局,对服饰器物等都有所提及,每到这些地方小说情节便会停下来,专门讲述其历史渊源。
彭建新在叙事结构上没有采用90年代主流的叙事方式,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以人物为中心分章节,对于新出现的人物必花大段的笔墨交代其来龙去脉,这样小说的情节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影响,显得不是特别的紧凑,缺乏核心线索和情节,少见激烈的情节冲突。在运用方言民俗等元素时所占的比重过多,这种安排虽有利于地方文化特色的表现,但却影响到了小说在整体情节上的发展,相应的会对文本的接受造成一定的障碍。
《孕城》是个非常有意蕴的题旨,系列的创作构架具有大气魄、大规模,叙事以武汉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刘歆生创业的故事为原型,由此可以牵连起近代大汉口的各个阶层,是一个值得深入去挖掘的题材。但是在表达上却未能完成这个宏阔构架所应该达到的要求,小说中有名字的人物将近六十个,但真正立起来的人物却不多。在叙事上过于纠结于“玩古赏旧”式的对民俗形态细节的原状描写,从整体来看,这一题材所应有的宏大品格被轻而易举地在叙事中消解掉了。
水与火的城市缠绵
池莉的小说有很鲜明的武汉地域文化表征和风情,写活了江城的小市民,尽管她“从不自认为是汉味作家”,但读者认可池莉小说的“汉味”,这不光是因为她的小说里有武汉熟悉的风物景致,和体现武汉地域色彩的地点,像拥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花楼街、江汉路、吉庆街、阅马场、洞庭里、六渡桥,或是当代城市文化表征物的长江大桥、简易宿舍、轮渡等,而是她的那些散发着武汉市民气息的人物,在作品中一出现,一说话,就自然地流露出一股浓浓的城市味道,有着城市环境和地域文化所赋予的城市子民独特的性格特征。
《水与火的缠绵》应该算是池莉个人的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还有一部是《所以》,而像《来来往往》、《小姐你早》这些后来在出版营销策略下被扩展为长篇小说的作品,一般我还是不把它们纳入研究范畴。
一、成熟与遗憾的成长过程
《水与火的缠绵》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旨,水与火,从来就是相克相悖的存在,却是最具象地概括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特点,汉水和长江在这里交汇,两江簇拥,挽结起了武汉三镇。因水缭绕的缘故,被人称为“江城”。而夏日的酷暑,又使这座城市成为“火炉之城”,正是水与火的交融,使这座城市,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和市民性格。“水与火的缠绵”也形象地概括了小说中主人公曾芒芒恋爱、婚姻所经历的过程,在池莉的笔触下,水潺湲,火蹁跹,极致缠绵之间,是刻入骨髓的斑驳。而这种“水与火的缠绵”也体现在主人公曾芒芒身上,曾芒芒“是水,也是火,她天生就是,只是从前她看不见自己。”两种水火不相容的性格一直纠缠着她,一种是顺从,屈从于命运,另一种是强烈的个性,追求自我,与生活抗争。对水与火,小说中还有一种潜在的暗示,曾芒芒的爷爷是革命干部,而丈夫高勇则是资本家纺织大王高秉承的后代,这两个人或许就像是水与火,他们话不对茬,总在误解对方的意图,约会经常出错。曾芒芒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四个字:文不对题。
小说以主人公曾芒芒的恋爱、婚姻为主线,讲述着城市人在社会和时代的变革中所经临的一切,在城市日常平淡的生活之中,他们的爱情、婚姻和事业的种种际遇。故事从曾芒芒22岁时开始,5月微雨的一个星期天,躲在宿舍里静静读书的曾芒芒,《约翰克里斯多夫》营造了一种缱绻,她不曾想到,自己从一个女孩到成熟女性的“成长”史会从这时开始。“一个人成熟的过程,真是一个遗憾的过程”,小说中的这句喟叹,便是对曾芒芒人生的最好的注解,这不仅如有些评者说的《水与火的缠绵》是一部女人的成长史,而且在我看来也是一部女人的“煎熬”史。
曾芒芒有一种素朴、知性的美,这样的女孩在生活中不是最耀眼,却也显得很特别。她本该拥有一如出场时那般宁静温馨带点小浪漫的幸福,但是,随着父母的意外“来袭”,青春之梦就此破碎,曾芒芒的人生由此真正开始了“煎熬”。在对待子女婚姻的问题上,父母的心愿总是好的,但他们的标准往往折射和代表了一个时代,或是他们自己的价值标准。于是,80年代的曾芒芒,需按照父母世俗的目光物色到他们认为的那种优秀的男青年。她与快乐的锅炉工邝园的青涩初恋,注定还来不及开始,就被她自己按下了停止键。失恋之后北上探望爷爷的曾芒芒,第一次显现了血脉中赤如火焰的一面,她找回了主宰自己命运的勇气,和高勇近乎是“一见钟情”,高勇似乎早就守候在路口,等待着曾芒芒的路过。以她的年龄,以她的经历,以她的心情,以她的认识,她会正好看中高勇,最终促成了一段所谓“门当户对”的婚姻。遗憾的是他们的外在条件看似般配,但缺了顶重要的心与心的相知相许,父母长期的高压政策和自己在情感上的屡次受挫,让她无法去深入细想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只能是将就走到一起。高勇和父母间以“校长”、“混球”相互调侃,曾芒芒在常声远面前可以变得放肆刁蛮,互不相饶。但到了曾芒芒和高勇的二人世界,却变的平淡乏味,就像是两杯温吞水而已,紧紧挨着放置,但各自隔着一层玻璃,透明可见却永远触不到真实的彼此。何况这段婚姻缔结前后,还夹杂了双方父母的怨怼,住房的困境,早孕的惊惶,意外的争吵,分手的风波,磕磕绊绊之下,裂缝早就存在。于是,矛盾从一开始就出现了,然后贯穿始终,曾芒芒不断地经历着抗争、妥协;再抗争,再妥协。婚后的曾芒芒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水一般的温柔,去尽量平复和化解所有的矛盾乃至与高勇之间的误会,凭借单薄的身子和坚强,抵御着残酷的现实的一次次的冲击。这个具有良好的耐力和优雅的女人,说不上伟大,但她至少善良,重病的公公、年幼的儿子,牵系着这段摇摇欲坠的婚姻。在曾芒芒如水的表象下,却血脉相承着爷爷血液中的火焰。正因为这团火,她捱过了婚前的所有矛盾,摆平了婚后家中繁琐杂碎的麻烦,甚至扛住了丈夫的欺骗与背叛的打击。但曾芒芒与高勇的情感危机还是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也就是在这种“水”与“火”的交融中,曾芒芒一步步走向成熟。
曾芒芒天生就是水,在这座烟火气十足的城市,在这座如火炉的城市,在这座浩浩江水环绕的城市,她平凡但却并不卑微哀怨地活着。在“鸡肋”式婚姻的煎熬下,曾芒芒仍固守着自己的内心,怀着善意、怀着希望、怀着爱与被爱的理想。故事没有结局,名存实亡的婚姻还在,1998年洪水漶漫,然后退却,曾芒芒最终决定追求自己十几年之前的理想,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下,她做出了有生以来第一个明确决定,让常声远带她一起去长江捕豚,保护白鳍豚,是常声远终身的理想,这个结尾,让人很欣慰。也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二、细致、丰富的生活还原
武汉被人认为是中国最市民化的城市,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和市民趣味,决定了它特殊的文学表达方式。城市在不经意中给了池莉诸多的创作灵感,也慷慨地赋予她许多相关的想象,人物、故事、环境,还有俯拾皆是的生活中那些无以言表的细枝末节。正因此,这座城市和城市人的生活情态成为她写之不尽的创作之源。她常以写实的方式诠释着武汉,它不一定是深藏在城市造型背后的东西,而是作品中扑面而来的城市的气息,城市的氛围,也常从城市人的日常琐细生活存在的本体形态中显露出来,它们或是亘古不变,或是在外力的冲击下日日消减、生息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