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建筑的平面组合从宏观层面来看,似乎杂乱无章,千变万化,但从微观角度来剖析,其纷繁芜杂的形态实则是由几种最基本平面形式所构成的。归纳起来,这些基本平面形式包括:“一”字形、“L”曲尺型、“凹”字形和“回”字形(图4.34)。“一”字形是最简单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其基本单元的平面组合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是供奉祖先或起居会亲朋的地方,左右两间多为卧房或灶房;“L”字形平面是“一”字平面的端头再连接了一个异向的“一”字接头,即是在正房的端头再接出耳房若干间,一般为卧房、灶房或储藏等辅助房间之用;而“凹”字平面是在“一”字平面的两端接有耳房而构成的一种形态,形成三合院。三合院一般为三房相连,己有较明确的空间围合,具有较完整的庭院空间;“回”字形的合院建筑平面是四种建筑平面组合形式中最为复杂和完善的,民间称之为“四紧口屋”,又称“四合天井”
或“四水归堂”。巴蜀古镇的四合院是四转角连做,各房俱相连,地盘外形很是方正,类似于一颗印式的型制。较大的宅院则以四合院为模块根据地形拼接拓展,常由几进院落向纵深方向或横向发展。如由多重院落组成的“两进一抱厅”、“四合五天井”等等。在巴蜀地区里,对地形环境的适应要求往往甚于宗法礼制的刻板规限,因此古镇院落的组合形制并不拘于定式,多为不甚守规矩的“对而不称”布局,只要大门与祖堂中轴不犯大忌,左右增减有加,平面略有错动,亦是常见[55]。
从建筑发展的轨迹来看,“一”字形、“L”形和“凹”字形房屋只是过程性的平面组合形式,盖“因财力、人口、地形关系,开头仅为一排三间或一排五间,或带一侧‘厢房’,待人丁增加,财力渐丰之时,再逐渐完善合院式布置,是民居中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的作法。”[58]也就是说,符合宗法礼教的中轴对称的四合院平面形式始终是巴蜀古镇建筑最终追求的理想模式,但具体到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外在因素的限制与作用,标准院落模式即在巴蜀古镇环境产生出不同程度的变形,这个逐步适应、逐步演化的过程,也就是标准模式的地域化过程。
(2)剖面构成与地形适应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囿于低下的技术水平,人们尚无法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而随心所欲地改造山地环境来营建自己的房屋建筑,只能尽可能地专注于建筑自身的空间塑造来适应所在的自然环境。这是一种被动的服从关系,但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处理方法。在传统建筑所在的自然环境中,地形地貌是影响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对于建筑形态的塑造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基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协调,古镇传统建筑常常通过自由灵活的空间变化来适应所在的地形条件。从剖面关系考察,这些适应关系体现于建筑外部与内部的形态构成布置之中,前者是以建筑接地方式的变化来适应地形的变化,主要包括“台、靠、挑、架”等空间处理方式;而后者则通过建筑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调整来适应地形的变化,主要包括错层和掉层两种空间处理方式。
①外部的形态构造处理
台:在坡度较缓、但局部有高低起伏的地形里,古镇建筑结合场地地形特点,或填或挖,以筑台的方式来创造可以布局建筑的用地条件。它的目的在于将坡地平整化,在陡坡区创造出局部的平地小环境。筑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全填方,即在石质或坚硬土质的地方填充碎石或夯土形成台地;二是全挖方,即在松软土质的地方进行挖方处理,平整后形成台地;三是半挖半填,就地平衡挖填方,以形成台地。从建筑与台地的关系看,窄台可建一排房的建筑;两台或多台可建成多排房屋以形成合院,院内地坪有高差形成跌落的院落空间。
靠: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古镇建筑依山而建,垂直向高处发展,形成一种特殊的建筑修建方式——“靠”。“靠”具体是指在坡度陡峭、高低悬殊的崖壁旁建宅,将崖壁作为界面墙体组织到建筑中去,并利用崖体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实现建筑与崖体的结构卯合。根据建筑的入口位置,“靠”的建筑形式又分为“上爬”和“下落”。上爬式住宅通常位于上崖下街地段,建筑依附崖壁空间,逐层上爬,从底层入口;下落式附崖住宅常位于上街下坎地段,在街巷、坪坝的一侧往下的陡坡上建房,从街面逐层往下跌落。
挑:在巴蜀古镇中,建筑的修建多就地取材。由于大量采用木、竹等轻便材料,使得建筑利用材料的抗弯抗剪性以悬挑的方式争取空间成为可能。从“挑”的形式来看,可分单重挑坊和多重挑坊两种类型,其基本目的在于争更多的使用空间,具有“占天不占地”的特点。这种建筑构筑方式在巴蜀地区中普遍运用,尤其在滨水地区,很多住宅常以挑楼或挑阳台悬挑于水面之上,这不仅获得了空间,而且也有利于楼面通风,改善小气候(图4.38(b))。
架:“架”其实是对“挑”的发展和强化,一般是用木或石的撑柱在悬挑的建筑底部形成支撑结构,是巴蜀山地建筑最常见的空间处理形式。“架”可以使建筑具有更大适应性和灵活性,它使得建筑布局基本可以不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建筑可以通过伸缩柱子的长度来适应不同的地形坡度。此外,有些建筑的局部也采取“架”的方式以形成一些特殊空间,如古镇的部分临街建筑,建筑上部挑出,底层以柱架空,可供人通行,形成骑楼;又或建筑的屋檐向外延伸,在檐口以柱支撑,形成巴蜀地区中富有地域特色的檐廊。
②内部的形态构造处理
错层:在中、缓坡度的地形环境中,为避免过大的建房土方量,古镇传统建筑以地形的原始地坪作为楼层标高的参照,在建筑内部形成高差不超过一楼的楼层,以适应倾斜的地表,这就是古镇建筑的错层。错层使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原始地形取得了相同的走向趋势,在室内“消化”地形的不利影响。同时,建筑还可以随坡度大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楼梯形式,做出不同的错层方法,在室内创造出丰富的竖向空间。
掉层:在中、陡坡的地形环境中,根据地形高差,将古镇建筑基底作成阶梯状,使建筑内部地面高差达到一层或一层以上,就形成了所谓的掉层。掉层是错层的进一步发展,它既避免了人们对基地大兴土木,又在建筑内部形成了不同层面的使用空间,满足人们居住、储藏等分层设置的要求。同时,掉层的处理手法让建筑从不同立面所见到的层数和高度都不一样,具有多个立面形态,使得建筑形象变得生动有趣。
4.2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的构成格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Heritage),按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枠之界定,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其具体内容包括五大部分:①口头传说和表述;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2年前后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枟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枠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与此同时还颁布了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审暂行办法枠,这个文件阐明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作为巴蜀非物质文化发源地和富集地,巴蜀古镇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的聚居地之一。基于地域社会文化语境的独特性,与物质遗产相比,巴蜀古镇历史文化非物质遗产同样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4.2.1古镇的口头传说和表述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主要涉及神话、传说、史诗、民间故事等草根文学及语言等多项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的生成与构成总是与具体的地域综合语境密切关联,反映出社会群体丰富想象力,折射出民众的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巴蜀发源于古代的巴、蜀国,当时被宗教神化的王权在营造神权统治的政治环境同时,也奠定了巴蜀早期神话传说的思想基础。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这种神话环境逐渐为中原文化所淡化,但由于受到封闭的自然环境以及复杂的宗教、人文等社会环境影响,使得巴蜀先民仍旧保持和延续了活跃的思维习性,习惯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或融会其他地区的信息,通过一些题材广泛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或人物的贬颂之意,或传递对于生活的各种理解。作为传统聚居地的巴蜀古镇,由于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理所当然地会成为巴蜀口传说和表述的孕育地和富集地,在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保存了大量完整、翔实的口头传说和表述内容。
纵观整个巴蜀地区的古镇,其口头传说及表述的内容构成是相当丰富的,各个古镇都具有特色鲜明的内容。
1)神话传说
从神话、传说的构成分布来看,往往是历史越悠久、文化越独特的古镇就越具有深厚的内容积淀。例如重庆酉阳龚滩古镇是一个少数民族居民构成为主的古镇,其土家族先民在原始渔猎时期对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生活各种神奇现象的解释,反映了土家族对自然界的朴素认识及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体现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61]。土家族神话内容极为丰富,流传至今的神话有开天辟地、人类起源、征服自然等内容;而土家族的传说则比其古老的神话有了更大的发展,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将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等作为创作的题材,大大丰富了土家族民间文学的宝库。
2)民间故事
巴蜀地区汇聚南北移民,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与传说故事在这里融汇,并被当地人加工润色、相互传递、交流扩散,形成了巴蜀历史地区“摆龙门阵”的独特风俗。因此,巴蜀古镇中向来不乏富有激情的民间故事讲述者,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更是比比皆是。重庆九龙坡区走马古镇的“龙门阵”文化渊源久远,民间文化非常发达,素有重庆“民间文学故事之乡”的美称。联合国曾专门组织专家到此进行调查和研究。走马镇上的魏显德、魏显发兄弟被联合国专家誉为“中国的格林兄弟”,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名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的称号。
3)地域方言
巴蜀是一个移民社会,五湖四海的语系在移民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在各个次区域里又衍生出各种地方语言。以重庆巴南丰盛古镇为例,由于处在涪陵、南川、巴南三地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方言俚语虽属西南方言体系,但却有别于巴南俚语方言,有着独立的地域特点,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除了这种相互影响形成的地方俚语外,还有些古镇的地方语言是移民族群所特有使用的语言。例如客家人分布的川中、川西一带的古镇如成都龙泉洛带、资中铁佛古镇、罗泉古镇都曾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不少的客民后裔至今都还保持用客家方言进行对话交流的习惯。
4.2.2古镇的传统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和竞技等具体形式。巴蜀有着传统民间表演艺术的悠久发展历史,早在古巴国时期就有了表现“巫”文化的原始音乐舞蹈形式,秦汉时期又创生了闻名后世的“巴渝舞”,使巴蜀地区的表演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62];后期多次的移民又再次汇集了众多的民间艺人和艺术内容,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巴蜀各地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表演艺术形式。这些表演艺术多取材于巴蜀先民的生产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饱含地域风情、贴近日常生活的艺术特点。古镇作为巴蜀传统聚居地,由于受到浓厚的乡土艺术氛围的熏陶,必然产生一批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其蕴藏的民间表演艺术也特别丰富。
1)音乐
古镇的民间音乐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古镇居民举行各种庆典时所常见的艺术形式。各个古镇由于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其音乐内容和表现形式也稍有差异。酉阳龚滩古镇的土家族、苗族音乐十分富有民族特色,其声乐曲调的高低快慢比较自由,可根据歌词的内容、感情、长短,由唱者自行伸缩。同时,作为音乐表演的民间乐器的种类也比较多且各具特色,多用于婚丧喜庆或祭神祀鬼。打击乐有大鼓、小鼓、小锣、包包锣、大钹、小钹、清磬等;吹管乐有唢呐、长号、牛角、竹笛、木叶等。合江尧坝古镇的唢呐,则是川南独特的民间器乐,因其音色高昂热烈,古朴优美而多用于当地民间男婚女嫁,祭悼送葬,节庆生日等场合,是表达祝福,渲染气氛,排遣忧伤的音乐形式。成都龙泉洛带古镇的连箫亦称霸王鞭,民国时期又叫柳连柳,以其唱词的和声有“柳连柳”等字句而得名。民国时期的连箫多系单人表演,边唱边舞,有人帮腔。新中国成立后,多为集体表演,并有民乐伴奏。连箫以一般8至24人组成,每人手持长约1m、两头嵌有小铜钱的竹竿,在地面与人体多部位碰击,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
2)舞蹈
巴蜀古镇里的舞蹈形式多样,动作夸张,多少与古镇所在地域的原始宗教或少数民族习俗有一定关联。宁厂古镇的舞蹈就是“巫”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割的,古镇中的“跳端公”就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优美的民间舞蹈。龚滩古镇中土家族、苗族群众都能歌善舞,各有其民族特色。土家族的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和铜铃舞,苗族的舞蹈主要有芦苇舞和鼓舞。摆手舞是土家族人民喜爱的、重视的、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在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庆祝喜事、欢度佳节等活动中,都要跳摆手舞。洛带古镇的龙灯舞则是客家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按造型、结构和玩法,分为彩龙、火龙、脱节龙、水龙、小金龙等五类。表演龙灯舞需30至50人,动作主要为横舞“8”字,旧时龙灯舞有各种阵式,主要有“老龙退壳”、“张公掉雨”、“海中捞宝”、“老龙衔水”等。
3)戏曲、曲艺
两者都是巴蜀传统民间说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全国四大地方戏曲之一的川剧(清唱、坐唱)。“过去在巴蜀各地,城乡百姓都爱看川剧,行人为看戏愿走几十里路,愿站几个钟头。文人雅士也喜好川剧,他们整理剧目或创编剧本,如着名的川剧作家黄吉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