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55

第55章 演讲中独占花魁的资本(2)

1962年,已经八十多岁的麦克阿瑟又回到他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西点军校,面对众多和他年轻时一样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的学员,麦克阿瑟再一次坦露心迹:

“我的生命已接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往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晖一去不返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着眼泪,得到了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

我尽力倾听着,渴望听到吹奏军号起床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我在梦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来复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可是,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耳畔回想着,反复地回想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时,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我向大家告别。麦克阿瑟的这番肺腑之言,让那些年轻的军人们,那些硬汉们为之动容,不能自已。可见,“情”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感情都像李清照的词那样哀婉、缠绵,让人伤感不已。有些时候,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其他的感情也同样会让人感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对其中的雷军长,一位直率、粗犷的高级军官,人们对他的形象应该历历在目。

当部队马上就要开赴前线时,指挥部接到一纸调令:梁三喜连的赵蒙生要调在别处,不得上前线。

这一调令激怒了连长梁三喜,也激怒了雷军长。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雷军长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大发雷霆:“我雷某今天要骂娘!为什么?因为,我的大炮就要万炮轰鸣了,我的装甲车就要隆隆开进了,我的千军万马就要去杀敌了!就要去拼命!就要去流血了!

可是,就在这时候,就有那么一个人,她竟有本事从千里之外把电话打到我的指挥部!此时,我指挥部里的电话,分分秒秒,千金难买!可那个人来电话干啥?她要我为她的儿子开后门,让我关照关照,奶奶娘,一个贱骨头!我雷某不管他是谁,走后门?谁敢把后门走到我这流血的战场上。没二话,我雷某要让她儿子第一个扛上炸药包,去炸碉堡!去炸碉堡!!”……

雷军长的这番话,就像炸药包一样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爆炸。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屹立,一种人性的正义与使命感在人们的心头涌动。谁又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流泪?

像这种快节奏、强烈的咏叹调,让听众如痴如醉,沉浸在激荡的海洋之中,几乎达到忘我的境界,肯定能给人们以巨大的心灵震撼。

由彼引申浅入深出

演讲者如果上来就讲一些空洞乏味的道理,听众必然会生厌,没有了兴趣,演讲者讲得再好,也是枉然。如果,换个角度,先讲一些具体生动的小故事或是借助某一情境再引出主题,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孙中山先生旅居日本时,有一次给当地华侨作演讲,他先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南洋爪哇有许多中国人,这些中国人勤劳能干,再加上聪明和智慧,很多人都成为当地的富翁。

一次,一位百万富翁外出访友,由于他与朋友聊得过久,回家时天已经黑了。当时,当地政府规定:夜间出行必须带有通行证,否则被巡捕房查获,私自外出,轻则罚款,重则坐牢。

这位富翁万般无奈,只好花了一元钱雇了一名日本妓女送自己回家,因为巡捕不会过问日本妓女的客人。”

讲到这里孙中山话题一转,接着说道:

“日本妓女虽然很穷,但是她的国家很强盛,所以她的地位高,行动也就自由。这位中国人虽然是个富翁,有百万家产,但由于他的祖国不强盛,所以他连走路的自由都没有,地位还不如一个日本娼妓。

如果我们的国家灭亡了,不仅我们要到处受气,连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跟着处处受气啊!”

听完这番话,在场的人都默不作声,但大家都明白了“国家贫弱,人民必受欺凌”的道理。

这种通过所见所闻的故事来阐述道理,更具体、形象,比直接讲道理更易令人接受。

一位在医学院里任职的教授,正在给刚入学的新生们讲第一堂课: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到海边散步。

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被困在浅水坑里,挣扎着,想要回到大海的怀抱。

走着走着这个男人发现远方有一条瘦小的身影,不知疲倦地忙碌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弯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然后再用力地扔回大海,一条又一条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男人问道:“孩子,这海滩上有成千上万条小鱼,你一个人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不也抬地回答着,但并没有停止动作。

“既然知道,干嘛还干傻事呢?”男人又问。

小男孩只是默默地捡起小鱼,再把它们扔回大海,并不回答。

男人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这么做,又有谁在乎?”

小男孩边扔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讲完这个故事,教授接着说:

“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了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所有的病人,但是你们可以救一部分人,为他们减轻痛苦。

因为你们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能够而且必须做到的。”

这位教授在演说中,先是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后由此及彼地引申,告诫他的学生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这种演讲技巧构思巧妙,感召力强,还可以创设充满哲理的境界和氛围。有时候,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作为铺垫,创设出紧扣题旨的意境,并由此触景生情,升华主题,也可以使演讲出奇制胜。

有一篇号召环保的演讲,题目是《我们的后代喝什么》,就是运用了这种技巧。演讲开篇,作者先讲了自己在游览长江三峡时所经历的一件小事:几位外国友人游览长江三峡,他们被大自然迷人的景色所折服。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画面:滚滚东流的长江,好似一个巨大的天然垃圾场,果皮、废纸、饭盒都随着长江水一路漂泊。

这几位外国友人不忍心蹂躏大自然,但游轮上又没有垃圾桶,他们便把废弃物用塑料袋包好,下船时交给了乘务员。哪知,刚一转身便被乘务员毫不留情地扔进了长江。

叙述完这个故事,演讲者便“借景生情”:

“水,对我们人类有恩有情,我们决不能做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蠢事!更不能将我们自己酿成的苦酒逼着我们的后代喝下去,更不能做出杀鸡取卵,贻害子孙的傻事。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作者通过外国游客在长江游览的见闻和遭遇,反衬了国人环保意识差。由此抒发感慨,引发议论,情理交融,很好地升华了主题。

语言简洁意思明确

古人写文章讲究言简意赅,“增一字则密,删一字则疏。”其实,做演讲更须如此。海涅曾说过:

“做演讲不能像皇帝出行,前簇后拥着一大队人马。一句浩浩荡荡的句子里,往往只有一点儿意思,仿佛一辆金碧辉煌的宫廷大车,驾上六匹盛装而饰的马,一路行来,好不隆重。”

演讲是靠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来打动听众而不在于你的言辞多么华丽。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做礼拜,适逢一位传教士在搞募捐活动。刚开始,传教士声情并茂地讲叙着非洲的苦难生活,希望大家能够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非洲人。马克·吐温听后,十分感动,决定等教士讲完了捐出五十元。

但过了十分钟,传教士还在絮絮叨叨地讲个没完。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心想:看来,待会儿我只能给他捐二十元了。

又过了十分钟,传教士还没讲完,马克·吐温生气了,对自己说:待会儿我一分钱也不出看他能怎么样。

终于,半个小时后,传教士讲完了。当他拿起钵子挨个向听众们募捐时,忍无可忍的马克·吐温不但一分钱没掏,反而从钵子里拿走了两块钱。由此可见絮絮叨叨的长篇大论只会让人厌烦,使人昏昏欲睡。只有简洁明快,语言流畅,才能使听众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才能使听众对你所讲的产生兴趣,进而受到感染。

曾有一篇只有十个句子的演讲,却产生了轰动效应,而且成为演讲中的经典。这篇讲演便是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烈士公墓落成典礼上的演说》。当时,林肯刚刚就任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随后不久就爆发了内战,即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南方反对废除奴隶制的各州宣布脱离联邦,要求独立。以林肯为首的联邦政府当然不能容忍,战争由此而发。

1863年7月,联邦政府军与叛军在葛底斯堡发生了一场激战,结果政府军取得了胜利。这场胜利意义深远,南方叛军严重受挫,元气大伤。自此之后节节败退,直至最后无条件投降。但在这次战斗中,政府军也损失惨重,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联邦政府在葛底斯堡修建了国家烈士公墓,在公墓落成典礼上,林肯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说:“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前辈在这块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现在我们进行这场伟大的内战,正考验着这个国家,也考验着任何一个奉行这种原则的国家,看它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我们就是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举行集会的。我们举行集会,是为了把这个战场的一块土地奉献给那些为这个国家的生存而壮烈牺牲的人们,作为他们的最后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非常适宜,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们不可能奉献这块土地,我们不可能使之更加神圣。因为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的活着的和牺牲了的勇士们,曾经使它神圣至极,远非我们尽这点微薄的力量所能增损。

我们在这里讲的话,人们将不会怎么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在心里,而勇士们的业绩,人们将永远不忘。

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们,倒是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勇士们曾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的未尽事业。我们倒是应该把自己献给遗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学习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为之竭尽忠诚的事业。我们在这里庄严地表示我们的决心,决不让死者的鲜血白流,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保佑下得到自由和新生,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制度永世长存。”

整个演讲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但是以语句简练而闻名于世。前半段,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和意义,以及举行这集会纪念烈士的必要性。语言如飞瀑直下,紧凑、快捷。

接着,又用了几句话说明了烈士们的功绩远非这种纪念所能达到的。突出了整篇演讲的主题——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应该受到人们无比的敬仰。最后几句话号召活着的人们完成烈士们未尽的事业,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制度永世长存。整篇演讲语言朴实、发人深省,虽然篇幅短小但句句言而有实,言简意赅,成为流芳百世的佳作。要做到语言简洁表意准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需要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一定的概括能力。

所以,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没有耐心去听那些漫无边际的空洞语言。如果你能用一句话表达清楚你的意思,就请你只说一句话吧!

诗词套用雅俗共赏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写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性,那它的生命力就不会长久。同样,对演讲来说,也要提高艺术性,都用大白话进行演讲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能适当地增加一些诗词歌赋为自己的演讲润色,那样更富哲理,表达效果更佳。

著名的演讲家刘吉,有一次受邀给中小学生们做演讲。为了教育学生们“从小立志,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刘吉在演讲中运用了三首诗,颇有趣味。

他先给同学们讲了《明日歌》:

“你们都念过《明日歌》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生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你们也读过《今日诗》;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岁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日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接着刘吉又即兴发挥:

这两首诗都是明朝文嘉所作,他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我也做了一首《昨日诗》送给大家:

“昨日复昨日,昨日过去了。昨日没干好,今日徒烦恼。世人只知悔昨日,不知今日消失了。江水日月流,花落知多少。成事立业前车鉴,莫待昨日悔恨了。”

刘吉在演讲中,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了三首小诗,当然这几首诗是他精心挑选的,通俗易懂,富有哲理,告诫同学们不可浪费时光,虚度年华。

美国著名的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他的著名演讲《梦的演说》中,这样说道:

到了这一天,上帝的所有孩子都能以新的含义高唱:“我的祖国,

可爱的自由之邦,

我为您歌唱。

这是我祖先终老的地方,

这是早期移民自豪的地方,

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座山岗。”

……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轰响,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个大村小庄,每一个州府城镇,我们就能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那时,上帝所有的孩子,黑人和白人,犹太教徒和非犹太教徒,耶稣教徒和天主教徒,将能携手同唱那首古老的黑人之歌:“终于自由了,

终于自由了,

感谢全能的上帝,

我们终于自由了!”

……

诗一样的语言,音乐一样的旋律,情绪激昂,极富感召力。自从马丁·路德·金的这次演说之后,“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一座山岗”便成为激励黑人斗争的座右铭。

在很多场合,名人就意味着“权威效应”、“名人效应”,因此在演讲中引用一些名人的名言警句,也可以有力地证明论题,深化主题。

周恩来在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时,曾做过这样的演讲:“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方向,也是鲁迅先生的立场。

在人民面前,鲁迅先生痛恨的是反动派。对于反动派,是千夫指,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假如是对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牛一样为他们做牛。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头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番话,用鲁迅的名言,给整个演讲的论点一个强有力的论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总之,在演讲中若能适当地增加一些诗歌、词曲、名人名言,可以收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言有进而意无穷的演讲效果。

先褒后贬推波助澜

林肯是一位善于运用此道的高手。

林肯竞选总统时,他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道格拉斯。道格拉斯出身名门,家产颇丰,又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功臣,而林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经历了许多人世的艰辛。

道格拉斯为此十分鄙视林肯,他嘲笑林肯长相丑陋,出身低贱,常常自鸣得意地对其他人说:总统非我莫属,林肯绝不是我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