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不如求己:如何做一个会说话办事的人
23899500000054

第54章 演讲中独占花魁的资本(1)

生动开篇切入主题

演讲中该用怎样的格式开篇才能有更好的效果,自然地过渡到主题,不露丝毫雕琢的痕迹,开篇与全文达到和谐统一,浑然天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但从下面几个例子中,你能够得到一些启发。

在青年演讲大赛中一篇题为《强者之歌》的获奖演讲是这样开头的:“我们这些大学生,都像是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坐着的是名牌大学的,站着的是一般院校的,挤在车门口的则是我们这些师专生(该篇演讲的作者是一名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

坐着的自命不凡,沾沾自喜;站在坐椅旁边的,有些愤愤不平,总认为自己应该坐着;挤在车门口的,有人因挤上了车而暗自庆幸,但更多的人则唉声叹气,悲叹怀才不遇,错失良机,挤到了这倒霉的教书匠的角落里。是啊,跟坐着的相比,没有那般舒适与可靠;与站着的相比,也似乎是低了一大截。

朋友,假如生活像一辆车,载着我们这些还算幸运的乘客。那么,张海迪,她的位置又在哪里?生活赐予她的,也是一辆车,但是一辆轮椅车!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辆车上,却书写着光辉与成就。”

……

在这篇演讲中,作者先是打了个比喻,将如今的大学生分了几个档次,对号入座——坐着的、站着的和挤在门口的。生动形象又十分具体。接着作者分析了不同人的不同心态,重点则是那些“挤在门口”的师专生。然后,又引出张海迪与师专生们相比。这样就很容易切入主题——不管你处在什么位置,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努力奋斗,就会有所成就。这样下来,整篇演讲生动形象,一气呵成,能紧扣听众的心弦。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应邀回到西点军校,参加母校为他举行的一个授勋仪式。

西点军校是麦克阿瑟少年时的一个梦想。后来当他考入这所军校,成为其中一员时,这里又是他成功的起点,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让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活力的青春时代。在授勋仪式上,麦克阿瑟即席发表演讲,开头是这样的:“今天早上,当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的人问道‘将军,您上哪去?’我回答他说‘我去西点军校’。”

‘西点军校?’看门人很吃惊,‘那儿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当然去过,而且还很熟……

这个开篇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其中包含了多么复杂的感情。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激发起学员们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麦克阿瑟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遭到重创。中央派陈毅继任新四军军长。这一天,陈毅率领新四军开进浙江的一个小镇休整。

碰巧,当地的抗日组织召开动员大会,组织者非要陈毅讲几句话,激发一下群众的抗日热情。陈毅觉得这也是个宣传革命的好机会,便欣然应允。当司仪介绍完毕,陈毅走上讲台,声音洪亮地说道:“我叫陈毅,耳东陈,毅力的毅。刚才司仪先生称我为将军,实在不敢当,我不是什么将军,当然叫我将军也可以,那说明我是受全国老百姓的委托,去‘将’日本鬼子的‘军’。这一将,直到把他们‘将’死为止……”这个开场白自然风趣,幽默传神,活跃了会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出陈毅作为一代革命家的粗犷、豪放的气概。

1854年7月4日,美国纽约的罗彻斯特市举行国庆节庆祝大会,著名的废奴主义者道格拉斯在会上发表了批判种族主义的演说,他采用的是提问式开篇法:

“公民们!请原谅,让我来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请我到这里发表演说?对于你们的国家独立日,我有什么好处?跟我又有什么关系?难道《独立宣言》载明的政治自由和自由平等原则,也适用于我们吗?因此,是不是请我来把我们的劣等民族送上民族的祭坛,以及为了从你们的独立而导致我们独立的幸福,请我来承认得到裨益并表达衷心感谢呢?”

在一番提问之后,就开始揭露美国还存在着种族歧视的黑暗制度,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科学根据驳倒了白人所谓的“黑人不属于人种的谬论”。演讲的开篇,是架起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第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在开篇的选择上必须多动脑筋。可以运用比喻、借用典故、自我贬抑、即兴发挥等多种形式,力求自然和谐地切入主题,又能抓住听众的兴趣。

开门见山以情动人

有些演讲者一登上讲台,就先自我谦虚,总是以诸如此类的方式开头:“今天没什么准备,再加上我这个人天生就笨,所以实在是没什么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评价:“谁都明白,这其实是谦虚。可是,演说者未免少了一点思考,你说不曾准备,没什么要说的,那为什么要浪费听众们的时间呢?如果没什么可以说,台上那些长篇大论(或三言两句)算不算‘没有说的’呢?抑或是逢场作戏呢?”

叶老的批评实在是尖锐。其实,演说者的那种“自谦”并非一定出自本心,不过是开场客套的陈规。所以说,要想使演讲获得好的效果,就要打破陈规。鲁迅先生1923年12月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的开场白是这样的: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伊卜生是19世纪后半期挪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些是含有社会问题的,人们也称‘社会剧’,其中有一篇便是《娜拉》。

《娜拉》这一作品,在中国译为《傀儡家庭》。主要讲的是,当初娜拉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但后来她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于是,娜拉终于走了……使用这种开门见山式的方法开场,可以使听众了解题目的来历、背景,对演讲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使听众对演讲内容产生兴趣。

有时候开门见山地直抒胸臆还能够渲染气氛,感染听众。

美国前国务卿埃弗雷特一次在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揭墓式上发表演讲时,眺望着远处的群山,辽阔的原野,伫立的人群,肃穆的气氛,大受感染,当即充满深情地说道:

“站在明静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现在还安静憩息的广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脉隐约地耸立在我们前方,弟兄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来打破这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下的这意味无穷的寂静……”

这段直抒胸臆的开场白,描绘了墓地四周肃穆、庄严的景象,又表达了对革命烈士无比的敬仰之情。语言朴实无华而又情深义重,怎能不令听众闻之动容。

1915年,在美国的科罗拉人最痛恨的人就是洛克菲勒。受全球经济危机浪潮的冲击,这里的经济也是一片萧条。工人们发不了薪水,而且工厂又大批裁员,食不果腹的工人们发起了大规模的罢工浪潮。当时,洛克菲勒是这一地区富勒煤铁公司的负责人,工人们斗争的矛头毫无疑问地指向了他。这一罢工持续了长达两年之久,愤怒的工人们因为提高工资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将满腔的怒火全发泄出来。他们砸毁机器,拆掉设备,围攻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因此导致了军队的干预,还发生了多起惨重的流血事件。双方相持不下,谁也不肯让步,但这种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一方面,工人们闹得越凶,老板们越不肯让步,他们都是视财如命的家伙,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置办的厂房和设备被工人们毁坏,怎会不心疼?另一方面,工人们罢工持续的时间越长,老板们损矢越大,机器停止了转动,利润从哪里来?赚不到钱,又拿什么给工人们提高工资?

洛克菲勒觉得必须结束目前的混乱状态,可是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思来想去,他决定应该尽力把罢工者争取到自己这一边。为此他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与工人代表们沟通,然后他决定给全体罢工的工人们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演说。

在工人们愤怒的声讨声中,洛克菲勒走上讲台,表现出极大的诚恳和友好,向工人们说道:

“朋友们,我今天为能在你们面前讲几句话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我已经拜访了你们的家庭,见到了你们的妻室儿女。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在这里相聚的不是局外人,而是朋友!难道不是这样吗?

今天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为能和这个大公司的工人代表、职员和管理人员第一次在这里相聚而感到荣幸。请相信,我为此自豪并会永远记住这一天。

假如我们相聚在两个星期之前,对你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我还是个陌生人,因为那时仅有个别人认识我。在拜访了你们的家庭并已和你们当中的不少人进行交谈后的今天,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是作为朋友在这里相聚的……”

洛克菲勒可能不算是个演说家,但不容否认的是,他的这次演讲极为成功。政治上解决不了的难题,一次演讲便解决了。这也许就是演讲的魅力。

中心突出旗帜鲜明

中心突出,要言不烦。抓住了重心,才能抓住整篇演讲的灵魂。1941年12月7日,是美国的国耻日。因为这一天,日军偷袭珍珠港,给驻扎在那里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以毁灭性的打击。无数美利坚民族的优秀儿女魂葬太平洋。

当美国总统罗斯福得知这一消息,大为震惊。他低估了日本人的胆量,同时他也知道美国别无选择——只有迎接日本人的挑战。

当时的美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初期,美国远离战争,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军火供应商的角色。而这些足以让美国大发一笔战争财。美国人民也已经习惯了欧洲和亚洲的枪声,他们并不想卷入这场人类的大灾难之中。因此,如何说服美国民众,使他们能支持政府,作为政府的强大后盾去打击日本人成了罗斯福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于是,罗斯福在参众两院联合会议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他的这次演讲不断被掌声打断,全文不到一千字,仅用了六分半钟。演讲结束后,国会仅用半个小时就在参众两院分别以八十三票对零票,三百八十八票对一票通过了美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战争状态的联合决议。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著名的演讲:

“副总统先生、议长先生、参众两院各位议员: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日本帝国海军空军部队突然蓄谋的进攻。

合众国当时同该国处于和平状态,而且根据日本的请求,当时仍在同该国政府和该国天皇进行着对话,对于维持太平洋的和平有所期待。实际上,就在日本空军中队已经开始轰炸美国瓦湖岛之后一小时,日本驻合众国大使及其领事还向我们的国务卿提交了对美国近日对日方的致函的正式答复。虽然复函声言继续进行外交谈判已无意义,它并未包含有关战争或武力进攻的威胁或暗示。

应该记录在案的是:由于夏威夷同日本的距离,这次进攻显然是许多天乃至若干星期以前就已蓄谋进行了策划的。在策划的过程之中,日本政府通过虚伪的声言和表示希望维系和平而蓄意对合众国进行了欺骗。

昨天对夏威夷群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很遗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道,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岛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

演讲的前半部分罗斯福重点强调了美军遭到了日本的突然袭击,而且这次袭击是蓄谋已久的,给美国军队造成了重大损失,以此激发民众对日军这种法西斯行为的愤慨。演讲的下半部分更富艺术性:“昨天,日本政府已发动了对马来西亚的进攻。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香港。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关岛。

昨夜,日本军队进攻了菲律宾群岛。

昨夜,日本人进攻了威克岛。

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

一连串短促有力的短句,凸显出日本军队咄咄逼人的气势,使听众不由地产生一种危机感:美国必须制止日本人的这种侵略行为。

接着,罗斯福又讲到:

“因此,日本在整个太平洋区域采取了突然的攻袭。昨天和今天的事实不言而明。合众国的人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十分清楚这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安全和生存的本身。

作为陆海军总司令,我已指示,为了我们的国家采取一切措施。

但是,我们整个国家都将记住这次预谋的入侵。美国人民以自己的正义力量,一定要赢得绝对胜利。

我现在断言,我们不仅要做出最大的努力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还将确保这种形式的背信弃义永远不会再危及我们。我这样说,相信是表达了国会和人民的意志。

敌对行动已经存在,毋庸讳言,我国人民我国领土和我国利益处于严重危险之中。

信赖我们的武装军队——依靠我国人民的坚定决心,我们将取得必然的胜利——上帝助我!

我向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帝国之间已经处于战争状态。”在演讲的最后,罗斯福号召全国人民相信政府,支持他们的军队同日本人斗争到底,同时罗斯福表达了必胜的信念。

在整个演讲过程中,罗斯福始终围绕着日本军队的卑鄙无耻和美国人民的无辜,以此激发美国民众对日本法西斯行为的痛恨。最后再向民众号召同日本人斗争到底,由于前面的铺垫和过渡,自然会得到听众的认可。整篇演讲没有慷慨激烈的言辞,只是用确凿的事实,冷静的分析,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从而使听众做出正确的,有力的决断。

一咏三叹震撼心灵

一咏三叹能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演讲者以情动人,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会让听众置身其中难以自拔。但这种真情实感不能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必须是演讲者本人的真实感受。

美国的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讲家。

“韩战”初期麦克阿瑟率领“联合国家”横扫朝鲜半岛,锐不可挡,甚至放出了“圣诞节前让孩子们回家”的狂言。当他遇上志愿军后却一败涂地,最终颜面扫地地返回了美国。

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美国人民夹道欢迎他们心目中的二战英雄,几乎是万人空巷。看着群情振奋的热烈场面,麦克阿瑟也不禁为之动容,他发表了如下的讲话:

“我就要结束我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了。

当在本世纪开始参加陆军时,我童年时代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开始一步步实现了。自从我进入西点军校并进行虔诚的宣誓以来,世界已经几度天翻地覆,希望和梦想从那以后就已经泯灭了。

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歌中唱道:‘老兵们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慢慢地消逝。’像这首歌中的老兵一样,我现在结束了我的军事生涯,开始消逝。但我可以大声地说:‘我是一名在上帝圣明的指引下尽心尽职的老兵,朋友们,再见了。’”

一段感人至深的心灵独白,让全场的人为之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