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三百年前铁画的诞生一样,这又是一次大画家和小铁匠的合作。铁画之所以能在它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呈现出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就是因为它所蕴涵的浓郁艺术品质,每一幅精湛的铁画作品都渗透着精湛的铁工技艺和画家的优雅意境。这种刚中带柔,将平面和浮雕融合得浑然一体,写意与工笔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正是三百多年来铁匠艺人和画家互相磨合、通力合作形成的一种特殊艺术境界。在铁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迎客松》也不例外,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传统铁工技艺相结合的巅峰之作。
火铸“迎客松”
这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会战,一次铁与火的较量。储炎庆根据他的八个弟子的技术特点,为八个人作了详细的分工。
吴智祥,是当年那八个弟子中最年轻的一个,在打制铁画《迎客松》之前,他打制的大件铁器已经显示出相当精湛的手艺。但是,制作如此宏大的铁画,他还是平生第一次。
张得才,靠着一手打制铁钎子的绝活,在当时的芜湖已经小有名气。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根松针,几乎每一根都出自他的锤下。虽然已是身怀绝技,但是第一次打巨幅铁画,张得才也曾坦言他当时有一点畏难,毕竟,这幅作品将来是要摆放在人民大会堂的。铁画锻打的过程很有讲究,哪个地方要打重,哪个地方要打轻、打粗、打细,都有严格的规定。锻打出来的每一个部件都要跟画稿相比对,画稿要求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而这些都是靠熟练工的过硬功夫来掌握的。
于是,在合肥市模型厂的一间厂房里,八个炉子生起了火红的炉火,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开始了。
当第一炉火点燃时,储炎庆师徒要面对的第一道关口是拉风箱。拉风箱是控制火候的,而火候控制得好坏则是打铁成败的关键。
拉风箱的程序尤其重要。风箱非常沉重,当把风箱的拉杆拉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在感觉到拉杆全部拉到位的关键时刻,用极快的速度迅速把拉杆再送回风箱去。如果把拉杆拉出来后稍微停顿一下,那么炉内的火苗就会倒下来。打铁就是靠那接近顶点的热度、火候完成的,如果说这火候需要100%,那么哪怕不小心停顿了一下拉杆,让火候只达到90%,铁与铁之间就无法连接到一起了。
八个风箱到了这八个人的手里分别奏出了八种旋律,每一个来回就好似画家在运笔做画。不同的是,画家在运笔中把韵律渗透在画卷上,而他们却把这拉风箱的节奏印刻在了铁画上。
在这场空前绝后的大会战中,八口炉灶,火焰缭绕,八座锻台,众锤齐发。厂房内一派火气蒸腾的壮观景象。师徒们每天光是裤头就要换三条,流的汗、付出的辛苦自不待言,人从地上站起来,身后就是一滩水,擦汗的毛巾也从白色变成了黑色。
八个人面对的都是重重难关,而这只是挑战的开始。当他们很快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之后,紧接着面临的就是锻打技术上的挑战。这幅《迎客松》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对他们锻打技术的一次考验。要把手中这百炼钢化成精细的绕指柔,并不只是一件体力活。这八条汉子要面对的,是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手艺。
杨光辉是当年参加打制迎客松的储炎庆的八个弟子之一,今年已经74岁高龄。在那场大会战之前,他只是铁匠铺子里一个打制铁锅的小铁匠,不过师傅储炎庆深知他的技术和技能特点,大胆起用他参与这一浩大工程。杨光辉对当年打树干的情景记忆犹新,因为树干是由一圈圈的铁环一环套一环地接起来的,这些铁圈在炉内接起来相当困难。如果遇到树冠、树干上面的树枝非常多,需要在一个火炉内打造时,那么在炉内接火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所有拥有一个节点的枝干全部要集中起来在炉子里煅烧,有时枝干过多还需要两个火炉一起开工。煅烧之后就是反复的锤打,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枝条,众多枝条累积起来后,就要焊接在一起了。这么多同一树节生长出来的枝条要想连在一起,有时会需要好几个人共同作业,两个火炉并肩作战,把这些枝枝杈杈聚在一起摆好位置,层层叠叠地锤打起来,才能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树节,工程浩大而无比繁琐。
而且,杨光辉还负责打造了铁画中最细小的部分——胡须。不论是松鼠的胡子还是老鼠的胡子都比头发丝还要细,不仅要细致入微地锻造出来,还要在焊接的时候费一番工夫,这更是考验铁画匠硬功夫的时刻。当然,最终杨光辉与他的师兄弟完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今天,我们看到《迎客松》上面那密密匝匝、千头万绪的松针,每一根都是在成百上千锤之下成型的。“百炼成钢”这句成语中的“炼”指的就是锻打,它是百炼成钢的关键性程序。每锻打一次,熟铁中的非金属杂质就去掉一些,铁的强度和韧性就会发生变化,当其中的杂质含量达到一定的比例,铁就成了钢。
全长4.5米、宽2.5米的巨幅《迎客松》,正是由二百多公斤熟铁锤炼出来的精品。 一幅重达200公斤的铁画,是由成千上万个锻接点连接而成,每一个锻接点都是采用的难度最高的飞火锻接技术,每一个锻接点对创作者们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为了打造精品,储炎庆和他的弟子们曾经面临一次又一次艰难的挑战。当所有的零件都打好之后,储炎庆意识到,最关键最困难的紧要关头到了。
当所有的零件全部打好,就要把它们连接起来成为完整的作品,铁匠们称这最后一步为“接火”。这也是整幅铁打丹青的“关键一笔”。
厂房里的八个炉灶起码要起用三个,一个用来连接大的树枝,一个用来连接小树枝,最后还需要有一个炉灶连接树干。这三个炉灶集中在一起接火,不是用电焊机把抬到一起的各部件接头烧牢就算完工,而要用炉灶喷出来的火花烧铸才行。烧铸放出来的一次火花坚持不到一分钟就会落下去,这时大家就会将两部分枝干抬到一起拼命敲打,就这样乒乒乓乓地放出十几次火花,最后才能接牢一个部位,而众人身上的衣服也都被火花燎得直冒火苗。
但是,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失误。
接火的时候,不容许铁匠的眼睛有一丝一毫的眨动,因为眼睛要盯牢炉火,既要保证火候掌握非常准确,又要保证各人敲打的频率和次数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接火。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光辉却出现了疏忽,将树皮烧化了,结果树皮上就出现了一个洞。这下,储炎庆师傅又气又急,简直要抡着锤子向杨光辉头上打下去了。
几个月来的辛苦和努力在这一刻功亏一篑,合肥模型厂里的人们在经历了短暂的沉默和失落之后又重新甩开了大锤……两个月之后,这最后的一锤终于在电光火影中成功地落下。
1960年,一幅完美绝伦的惊世之作《迎客松》终于竖立在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内,树干和树枝苍虬如龙,锤迹凹凸起伏,两万支松针磊落层叠,远山和巨石虚灵飞白,云烟空阔。整个画面谋篇布局虚实相映,刚柔并济,传神而巧妙地运用钢铁这种特殊材料,营造出了独特的质感。
“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从此,这幅铁打的《迎客松》就屹立在人民大会堂中,历经风云变幻依旧保持着坚韧挺拔的姿态,敞开胸怀迎接八方来客。登堂入室的迎客松,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美好象征。
行走视点
神山铸剑遗址位于芜湖市东北郊,与神山、火炉山、马鞍山连绵一体,山势逶迤,充满历史古韵。相传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在此设炉造剑,经三年铸成雌雄二剑。至今山上仍存“淬剑池”、“砥剑石”、“铁门槛”等古遗址。神山以其特有的古韵和秀色,以“赤铸青峰”之名列入 “芜湖十景”。芜湖市内没有直达景区的公交车,想一览干将铸剑遗址风采的游人可乘坐当地出租车或包车前往。
说到芜湖,它可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米市(芜湖、长沙、无锡、九江)之一,稻米、棉花、油料、丹皮、刀鱼、鲥鱼、螃蟹是芜湖的代表性特产。它还被誉为“瓜子城”,著名的“傻子”瓜子就产于这里。另外,还有创制于清代的芜湖铁画,因神似国画而备受国内外旅游者青睐。
芜湖中山路步行街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和上海南京路步行街齐名,是全国三大步行街之一,全长960米,与镜湖风景区、鸠鹚广场融为一体,具有旅游、休闲、购物、餐饮等多种功能。
芜湖小吃闻名已久,凤凰美食街更是让芜湖小吃美名远播海外。全长666米的凤凰美食街由一条废弃的铁路改造而成,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芜湖菜,还能吃到全国知名的其他菜系,如巴将军的火锅、毛家菜馆和洞庭人家的湘菜、绿柳居的素菜、巴道鱼、杭邦菜等。芜湖本地的一些传统老字号也在美食街上落了户,“耿福兴”、“四季春”、“马义兴”、“同庆楼”……虾子面、酥烧饼、鱼丝饼、小笼汤包、牛肉锅贴这些小吃成了备受欢迎的美味佳肴。
凤凰美食街上的美食要品尝,隐藏在各条弄巷里的小吃也不能错过。北门的三姐妹牛肉面、劳动路上的老鸭汤、国货路的凉粉、解放路旱桥的大肉面、双桐巷口的炒鱿鱼、新芜路的炒面皮、东门街的斩鸭子……都是让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的美味佳肴。
芜湖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不仅秋高气爽,而且正值菊花盛放时节,朵朵竞相争艳的菊花绽放于芜湖的大街小巷,为这一片青山绿水装点上了更娇艳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