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拾趣
23840300000014

第14章 铜鼓的回响(1)

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和东南亚众多民族珍爱的“部落重器”,被史学界称为“一部无字的民族历史文化百科全书”。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滇东南,铜鼓分布广、数量多、种类全,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

导读:

198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村民熊家发和妻子在山坡挖地的时候,锄头突然碰到了一块金属物体,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清脆而响亮……

铜鼓的回响

铜鼓,壮语称“音东”。它既是乐器,又是礼器,还是法器。1958年以前,文山州境内传世的铜鼓约有4面,到现在,发现的铜鼓已经达到138面。铜鼓在文山州所属8个县均有分布,境内11个民族都有世代传承的铜鼓文化、习俗,许多地方至今仍然保持着使用铜鼓的原始民风民俗。文山铜鼓铸造精美,纹饰繁缛,铜鼓上铸有太阳纹、船纹、水鸟、青蛙纹等,还铸有祭祀、生产、战争、航海等场面。文山的铜鼓,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蜚声世界的铜鼓文化。国家公布的八种铜鼓类型——麻江型、遵义型、石寨山型、万家坝型、冷水冲型、西盟型、北流型、灵山型,在文山都能找到。

汉代铜鼓惊现深山

198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云南省文山州苗族村民熊家发和妻子在山坡挖地的时候,锄头突然碰到了一块金属物体,碰撞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中回荡,清脆而响亮。地下究竟埋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一起回到十年前的那个冬天,一同寻找答案。

熊家发夫妇无意间发现了一块金属物体之后,夫妻二人放下锄头,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渐渐地,一件锅状的器物显露了出来。这件物体碧绿光润,上面布满漂亮的花纹,令熊家发感到十分意外。

他试着用手轻轻敲了敲,器物发出当当的响声。尽管熊家发并不知道自己挖出的到底是什么,但他凭直觉确信这件东西非比寻常。到了第二年的三月街,他专程赶到州府,请文物专家帮助鉴定。

然而,令熊家发没有想到的是,他挖出的器物竟然让文物专家也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是一面极其罕见的古代铜鼓。

云南省文山州博物馆馆员陈明接待了他们。据陈先生介绍,从这面铜鼓的纹饰和造型看,它流行于汉代,而且十分特殊。它上面的船纹造型极其生动,拿桨、乘船的人物造型也相当逼真。此外,上面的鹭鸟纹、三角纹、点线纹都是在其他铜鼓上没有发现过的。

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德荣也介绍说,这面鼓很有特点,它的颜色和一般的鼓不一样,整个鼓颜色碧绿,微微发光,跟一般青铜器的颜色完全不同。

这面在古木镇挖出的铜鼓后来被命名为古木铜鼓,被众多专家视为鼓中极品。

面对精美绝伦的古木鼓,人们不禁心生疑问:古木镇小河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这里既没有古村落遗址,也没有王室墓地,为什么会出土如此珍贵的青铜鼓呢?是怎样的变故使得这件稀世珍宝被它的主人遗忘在这偏僻遥远的地方?这里还有其他的铜鼓吗?

铜鼓家族的成员

在古木鼓被挖掘之前,文山已有许多精美的铜鼓问世,这些鼓大都出土于荒山野岭,与发现古木鼓的情形大致相同,没有任何伴随物。

广南鼓出土于文山州广南县阿章寨,这面铜鼓体形高大,铸造工艺极其精湛,上面刻画着持刀准备杀牛的壮士、头插羽毛的舞蹈者以及众人乘龙舟出行等古人生活的真实画面,酷似一幕幕历史活剧。 现在,广南铜鼓已成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山的开化鼓也是一件绝世精品,此鼓因清代文山称“开化府”而得名,上面的图案纹饰奇特,令铜鼓专家也为之着迷。开化鼓在国际上的通称是“黑格尔Ⅰ型”铜鼓。这类铜鼓在设计上十分朴实。它鼓面很大,属于大型铜鼓。形体上分为三节:上部突出膨大,中部收缩成“杨柳细腰”,下部先收后张,形成一个圆锥体的形状。云南省博物馆研究员黄德荣介绍说,开化鼓保存得很完整,特别是它鼓面上的纹饰——两幢形似于栏的房屋,屋里平置着四面铜鼓,每面铜鼓上方还有一人双手持杵击打鼓面,动作似舂米。另铸有4组共16人在铜鼓前后行舞。这类铜鼓目前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遗憾的是,在20世纪初,开化鼓已流失到国外,被奥地利博物馆收藏,如今很难见到它的真容。

还有一种铜鼓,它看上去厚重朴拙,没有任何纹饰,当与精致玲珑的古木鼓放在一起时,显得颇为奇特,它正是文山最古老的万家坝型铜鼓。这种鼓的鼓身上只有很简单的纹络,这是铜鼓的早期特征。经专家鉴定,万家坝铜鼓非常原始,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鼓。万家坝铜鼓的价值,正在于它久远的历史。

铜鼓的种类如此繁多,那么,是什历史驿站么让先民们制作出这么多花样翻新的铜鼓?又是什么让先民对铜鼓产生了好奇之心呢?这还得从头讲起。

古老青铜文明的“化石”

历史考古研究和上古文化研究都表明:鼓是远古人类有感于自然的声音而创造出来的器物。先民听到天上惊雷的巨响时,产生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崇拜之情,于是他们便模仿雷鸣声而发明了鼓,作为祭祀祈福、与上苍沟通的神秘法器。

但铜鼓作为一种特殊的青铜器,则是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产物。只有冶金技术达到一定水平,铜鼓才有可能应时而生。文山出土的这些铜鼓,纹饰精美,技艺成熟,是青铜时代的精品杰作。这表明,古时候,在文山这个偏远的地方,生产力水平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程度,有过鲜为人知的古老文明,而铜鼓,就是那文明留下的唯一证据。

想要了解古代先民们对铜鼓的热爱,就要深入铜鼓的发现地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从1983年开始,文山在全州范围内展开了铜鼓文物普查,普查队的足迹一直深入到那些最偏远的山寨。文山州博物馆馆员陈明回忆普查情况时说,铜鼓在文山州各县基本都有发现,最多的是广南、邱北和富宁,到现在整个文山州发现的铜鼓已经有138面。

文物工作者经调查得知,山里的农民在耕作时,常常能挖到地下埋藏的铜鼓,他们还惊讶地看到,铜鼓在文山,并未成为失落的文明、尘封的历史。许多少数民族村寨都有珍藏千年的传世铜鼓,使用铜鼓的习俗也一直在民间世代相传。遥远的山乡,古老的习俗,能否让我们回到过去,与那消逝的文明重逢?贵马村戴氏家族的祭鼓仪式就是那些古老民俗中留存下来的活化石——

除夕夜的神秘祭鼓仪式

在文山州的大山深处,一个神秘的仪式正在子夜进行。这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按照家族传统,贵马村戴氏家族的族人要在凌晨子时到村外小河边,挑起新年的第一桶水清洗他们的家族圣物。

这个家族仪式对戴氏族人来说非比寻常,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无论身在何方,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赶回来,穿上自己民族的盛装,围坐在族长的家中,这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情。

清瘦干练的族长带着族人的重托上楼恭请圣物。戴氏家族的圣物是一面铜鼓,平时珍藏在楼上,不容外人接近。他们小心翼翼地把铜鼓抬到庭院,用刚挑来的新年新水仔细清洗,祭鼓仪式即将开始。

神秘的祭鼓仪式在子夜进行。铜鼓清洗完毕,戴氏族人将鼓抬到神桌前,由族长戴联富致祈祷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