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宝拾趣
23840300000012

第12章 铁打丹青(1)

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背后,是一副举世无双的巨幅铁画;一件工艺卓绝的无价之宝,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一幅《迎客松》丹青铁画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一种流传三百年之久的铁画绝技究竟走过了怎样的沧桑历程?

导读:

一棵由两百公斤熟铁打造的松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究竟是谁锻制出了这幅不同寻常的铁打丹青呢?当年的铁画艺人身上又发生过何等不同寻常的故事?

铁打丹青

眼前的这张照片,是周总理生前与访华的国际友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合影。照片的背景是一幅巨大的“迎客松”画作。这幅照片太著名了,以至于这样的场景已经被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么在这幅为中国人所熟知的照片中,迎客松何以能够扮演如此重要的“背景”角色?如今 “迎客松”又身在何处呢?

芜湖铁画

四十多年来,这幅《迎客松》一直屹立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内,几代国家领导人都曾在这幅巨画前与众多国内外宾客合影留念。

当我们走近“迎客松”,才会发现它竟然是一幅铁画。据工作人员介绍说,它是由 200 公斤熟铁,用最原始、最耗时、最耗工的锻钢技术锻造而成的。这幅《迎客松》上面那成千上万个松针都是用铁锤一根根敲出来,又逐个锻接在一起的。这件被珍藏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无价之宝究竟是什么人的作品?又是怎么打制出来的?在铁画的落款处我们没有发现工匠的名字,只看到了“芜湖铁画”四个字。

“铁到芜湖自成钢”,当人们为了追踪铁画“迎客松”的制作之谜来到芜湖时,最先听到的就是这样一句话。

原来,在历史上,芜湖的钢铁锻造业就非常有名,这里曾经是江南一带钢铁铸造、生产和销售的集散地。在当时,炼钢技术是当地工匠们秘而不宣的一种要术。那么,这种所谓的“恒密之术”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芜湖市东部有一座山叫做神山,山上有一个淬剑池,传说几千年前,铸剑名匠干将曾经在这里设炉炼剑。因为久炼不成,干将的妻子莫邪便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炉中,终于炼成了神剑。这个铸剑的故事到底只是个传说还是其中真的有什么绝密的技术呢?如果确有这样的绝技,它会不会就是芜湖工匠秘而不宣的“恒密之术”呢?

不过,今天凭借科技手段,用简单的数据就可以揭开这些古老的秘密。决定铁能不能炼成钢的关键因素在于其中含碳量的多少。现代冶金分析结论是,含碳量在2%以上的为生铁,在0.4%以下的为熟铁,在0.4%和2%之间的为钢。

芜湖史书中记载,明代铁工“善铁,去渣滓,看火候,听声音,直至生璞锤成钢”。这句话其实是在称赞明代的铁匠善于铸造铁器,将铁矿中的渣滓去除,观看铸铁的火候,聆听打铁的声音,直到将生铁锤打成钢。

而这种凭长期的实践经验掌握的脱碳和渗碳技术,其实是炼钢工艺中一种最为复杂的技术。据说,人民大会堂的《迎客松》正是采用这种技术锻打出来的,而今天,在芜湖已经几乎找不到掌握这种炼钢技术的铁匠了。

丹青铁画出世

芜湖北边有一条窄窄的街道,叫做花街。芜湖史书上记载,明中叶到清初,这里铁业兴盛,有大型钢坊16家,中小型钢坊更是数不胜数。现今,花街依旧延续着当年的繁荣,街面上弥漫的,是几百年不变的生活气息。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已经在这巷子里回荡了三个多世纪,据说三百多年前,芜湖铁画就是在这条巷子里诞生的。当时,一个名叫汤鹏的年轻人从江苏溧水漂泊到芜湖,在花街的一个铁匠铺子里当了一名小学徒,并改名为汤天池。

那时,铁匠铺对面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叫肖云从的画家,汤天池从小就对绘画非常感兴趣,于是经常找借口到肖家去看肖云从做画。肖云从是江南新安画派中的丹青高手,当时的他仕途失意,情绪低落,看到一个下九流的铁匠经常出现在自家门前难免显出些厌烦。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生气地对汤天池说:“你一个穿皮裙的铁匠看什么画?回家打铁去吧!”

汤天池羞愧地回到自己的铁匠铺,从此发誓一定要成为一名画家。但是,他没有钱买笔墨,于是他便在干完铁匠活后试着用手里的铁锤,比对着从肖云从家里捡来的画稿打起铁画来。

几个月后,当汤天池拿着亲手打制的一幅铁画山水来肖家求教时,肖云从惊呆了。

他惊喜地发现,新安画派点线相连与块面结合的画风,正好适合打制铁画!这个意外的发现激发了他的极大热情,从此,肖云从便经常和汤天池一起切磋技艺,研究铁画技法。

“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是芜湖市工艺美术厂里珍藏的唯一一幅汤天池的作品。从那一蹴而就的笔势、顿挫交叉的笔画中,可以看出汤天池的锤底工夫。汤、肖结合创造了铁画,将铁画后面附上衬板。从此,这独特的作品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铁打丹青,为芜湖铁画艺术创造了第一次辉煌。肖云从这位新安派画家绘画成就虽然很大,但是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真正的也是最大的成就,却是帮助汤天池完成了铁画事业。他们一起研究打制的铁画,显示出精湛的锻打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品位,铁画也因此作为当地的贡品开始供奉给宫廷。

芜湖铁画的诞生,反过来繁荣和推动了当地的铸造工业,铁工们竞相仿制,铁画铸造在汤、肖两人去世后持续繁荣了一百多年。

但是从今天保存下来的铁画作品上看,其画面内容多为线条单一的山水,打制工艺上也显得略为简单粗糙,在艺术风格和打制技巧方面都与人民大会堂中的《迎客松》有很大差距。我们不禁会产生疑惑,这幅《迎客松》真的是用那三百年前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手段打造出来的,还是使用了某些现代工具,采纳了某些现代工艺技法呢?

新“汤肖组合”

王石岑曾经是安徽省著名的新安派画家。1959年的一天,正在创作的王石岑突然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创作一幅大型国画迎客松。当时,人民大会堂落成在即,每个省为了装饰本省的大厅,都拿出本省最具特点的手工艺绝活,而铁打丹青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黄山松又是享誉海内外的一个独特树种,于是安徽省省委书记赖少奇决定,组织人员打造一幅巨幅铁画《迎客松》。

王石岑接到这个指示以后,便开始了往返于芜湖与黄山之间的旅程。因为王石岑是新安派山水画中的高手,在山水画中,“树”只起到点缀作用,所以他从来就没画过迎客松,更别提是将迎客松作为主要对象来描绘。深感任务艰巨的王石岑在焦急之下,去黄山写生多达几十次,寻找创作灵感。

王石岑的烦恼不仅来自于对绘画题材的陌生,还在于他了解到,在铁画的发展史上,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诞生,都是一位画家和一位能工巧匠通力合作的产物。而此时,谁又能和他一起担当起这个重任呢?

新中国成立之初,铁画手艺在解放前的连年战乱中已经逐渐失传。解放后当芜湖市政府准备恢复铁画工艺时,芜湖城里却已经找不到一家铁画作坊。为了挽救这门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市政府开始动用各种渠道寻找铁画艺人。就在这时,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出现了,他就是储炎庆。当时并没有人知道,这位在供销社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会计会打铁画,更不可思议的是他的手艺竟然是“偷”来的。

当时的铁画艺人都很保守,为了生存,他们从不轻易把手艺绝活传给外人。储炎庆的偷师学艺始自他28岁从老家沈阳来到芜湖帮工,这份工作就是打铁。帮工过程中,储炎庆看到师傅家保存有沈义兴家的铁画,而且师傅每当要制作重要的铁画活件,都会留到夜晚11点钟做,在天亮前停工。之所以只在夜里施展绝活,就是为了防止外人偷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心计的储炎庆便开始装病,因为养病的房间是制作铁画房间上方的一个阁楼,储炎庆在养病的阁楼楼板上偷偷地挖了一个小洞,这样就可以在夜晚直接看到铁打丹青的绝活。日久天长,这门绝技也就被储炎庆学会了。

1959年,储炎庆毛遂自荐肩负起了打制《迎客松》的重任,带着他的八个弟子,扛着八把大锤子走进了省城,开始了那场改变他们命运的大会战。那时,储炎庆虽然掌握了铁画工艺中的诀窍,但是在绘画方面,他还是一个门外汉。

对于铁匠储炎庆和画家王石岑来说,这都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因为王石岑当时并不了解铁画的制作工艺,因此他很难一下子就拿出符合铁画特质并便于实际操作的画稿,而储炎庆虽然熟悉铁画的制作工艺,但是在绘画艺术方面却是刚刚入门。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的磨合就成了作品成败的关键。

从此,为了完成这巨幅铁打丹青,铁匠储炎庆和画家王石岑一起同吃同住了两年。

王石岑不懂铁画,画出来的作品不适合打铁画,储炎庆和弟子们便会一一指出:哪个地方不行,打铁画效果不好;哪里树头枝杈太多,需要删除缩小;哪里要厚,哪里要空……凡此种种,都要经过画匠、铁匠反复讨论,不厌其烦地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