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23775600000035

第35章 演讲辩论口才,赚得最热烈的掌声(2)

对于任何一个演讲者来说,精妙的开场白都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从而赢得他们的好感,也能更加顺利地切入演讲的正题。不然,将很难与听众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演讲的开始是听众听到的第一句话,也是给听众的第一印象。它肩负着静场、镇台的使命,也需要营造出一种可以抓住听众以让他们全神贯注倾听讲话的气氛,所以应该下一番力气来做好你的开场白。假如将一席演讲比喻为一场百米赛跑的话,那么,开场白就相当于起跑,是决定胜负的重要环节。因此,精心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对于演讲者来说特别重要,它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演讲的整个进程和效果。

演讲的开头又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比较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1.直入式

即开门见山,演讲一开始就直截了当地进入演讲正题。或叙述题目,或阐述主题,或讲述缘由,或摆出具体的事实,或提出精彩的问题,或出题要求听众来参与。

2.导入式

即在演讲本题之前可以首先使用一个楔子,以一段与演讲正题相关的话语来调动听众的感情和思想,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心之后再进一步阐述正题。它既可以是一个小小的幽默故事、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一则小笑话、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个比喻、一段格言,还可以作出某种承诺,提出某个问题等,诸如此类的一切能抓住听众注意力的东西。

3.即兴式

即就地取材,临场发挥。具体来说这种方法非常多,你可以从当时的情景、当日的天气开始说起,或是谈自己的感受,又或者可以把前面一位讲话人的话茬儿接过来往下讲。

总之,不论你如何开头,主旨思想应该都是不变的,那就是要抓住听众的心,接着才容易打开局面。千万不要故弄玄虚,或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

演讲的开头还是要切合主题,简明扼要。有了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很快就能够引起听众对你的兴趣和好感。打响第一炮之后,便应把握住有利时机,及时转入正题,乘胜追击,从而取得成功。

演讲者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恰当“煽情”

演讲的目的在于宣传育人,但要想触动别人的思想,必须先挑起他的感情,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通情才能达理”。而对于一个演讲者来说,更应怀着强烈且有爆发力的情感,不但是有话要说,还要不吐不快,非说不可,这样才可能做好演讲。有了激情,思想和语言往往才会“浩荡其沛然矣”。

那么,作为一个演讲者究竟应该怎样表达出自己内心充沛的感情呢?

首先,可以通过语意传情。演讲者想抒发的情感,一定饱含在演讲内容中。一篇演讲从命题到观点,从叙述到议论,乃至其中的直抒胸臆,处处都浸透着演讲者的感情,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的直接,有的间接。

语意传情中最直接的就是直抒胸臆,可任意倾泻激情。很多感情浓烈、激进的演讲到高潮的时候,演讲者一般就会使用比较独立的语句,比如排比、反问、感叹、重叠等语言技巧,直抒胸臆,从而让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像潮水般倾泻而出、痛快淋漓、欲罢不能。

其次,还可以用语音传情。想在演讲中表情达意,必须以意义要素为内容,如果没有充实的内容,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必然会很空洞乏味。而演讲的语言则是以声音作为载体的,没有声音,称不上是演讲;只有声音,假如感情没有任何变化,犹如和尚念经一般,同样不能称之为演讲,由于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根本就无法感动别人。

演讲要感染他人,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讲话的语调流露出真情。坚定、徘徊、兴奋、哀伤、期待、失望、昂扬、颓废等所有复杂的情感,通过语音语调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完全可以表达出来。

我们这里所讲的恰当“煽情”,指讲话时必须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真情流露并不是说就可以无限度地放肆,坦诚也应有度。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一旦你的感情表现出“过分状态”时,别人将会把它和虚伪轻浮联系在一起。心理学家卡洛?塔维斯曾经说过:“不仅需要认识到坦白的必要性,而且还须懂得应在何时坦白,坦白到何种程度。”因此,真情流露并不意味着不加节制,而这正是恰当的含义所在。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上曾经发表过一篇演讲,他的感情充沛,说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效果非常不错。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激动起来以至于忘乎所以,居然当场脱下了一只鞋拿在手中,在演讲台上代替手掌用力拍打,顿时全场一片哗然。

赫鲁晓夫的事例留给人们非常深刻的教训,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演讲的时候如果需要尽情倾诉,便可打开情感的阀门,让感情如潮般倾泻而出。然而,高潮过后,需要立即进行调节,千万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信马由缰。

在演讲中抒发感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感情的支配依靠的却是理智的力量,即这篇演讲的主题。因此,在演讲过程中应时刻牢记正题,把握住自己情感的阀门,并留意控制感情的流量,真正达到演讲的效果。

在演讲中力求与听众产生共鸣

演讲的目的就在于向听众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态度,并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接受,从而达到激励人、鼓舞人的目的。要想让听众接受你的思想,就必须在演讲过程中和听众在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共鸣。

这里所说的共鸣,是依据心理学“情感共鸣”的原则归纳总结出来的说服方法。

这种说服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导入阶段,即进行心理接触的初级阶段;转接阶段,即心理接触的中间阶段;正题阶段,即心理接触的高级阶段;结束阶段。它经常被用于彼此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双方有对立情绪的对象身上。

要想与听众产生共鸣,可以寻找与听众之间的共同点,以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哈罗德?麦克米兰收到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德堡大学的邀请,让他为该校的毕业班学生做一次演讲。演讲开始时,哈罗德做了这样的开场白:

“很荣幸收到贵校的邀请,能来到德堡大学进行演讲,我感到很亲切。虽然我现在身为大英帝国的首相,但我想这恐怕不是被邀请的主要原因。我的母亲出生于印第安纳州,我的父亲是德堡大学的首届毕业生,所以,我与印第安纳州和德堡大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以能够受到这里的传统教育的熏陶而倍感骄傲。”

哈罗德的开场白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与听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使听众产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为演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演讲者与听众之间要想在一开始就产生共鸣往往很难,除了发掘你与听众之间的共同点之外,还应针对听众的特征,分析他们的兴趣所在,设计出符合其口味的演讲风格,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效传输给听众,产生共鸣。

另外,在语言的使用上,能用“我们”的地方就一定不用“你”,能用“你”的地方就一定不用“他”,这样可以有效拉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听众感觉演讲者也是“我们”中的一分子,更容易产生亲切感,你的观点也就更容易让听众接受了。

精妙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如同一篇演讲的开头一样,结尾部分往往也是显示演讲艺术水平的重要环节。结尾在一场演说中是最具战略意义的。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在退席以后,他讲的最后几句话,仍然会回响在听众的耳边,并将被保存为最长久的记忆。所谓“余音绕梁”就是这个意思。

演讲的结尾也需要精心设计。结尾是通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讲好了,能给听众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没有讲好的话,将功亏一篑,还会使人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扫兴。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作出一个成功的结尾呢?一般来讲,演讲的结尾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

1.总结观点结尾

演讲者常常会有一种不正确的想法,他觉得自己讲的内容在脑海中就像水晶一般清楚,于是认定听众也同自己一样明白。事实却并不尽然,因为所有的演讲者对自己的演讲内容肯定已经考虑过很长时间了,但这些观点对于听众来说却是全新的。它们仿佛像许多丢向听众的弹珠,可能有的会落在听众身上,绝大部分则是零乱地掉在地上。听众可能“记住好多事情,但却没有一样能记清楚”。所以,在演讲临近结束时对你的观点进行一下总结非常有必要。

下面这段演说词是美国芝加哥的一名交通经理所做的。他做的总结就非常成功。

“诸位,简单地说,根据我们自己在后院操作这套信号系统以及在东部、西部、北部使用这套机器的经验,它操作起来简单,使用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阻止撞车事件发生,因而还能够节省出大量的财力。此刻我怀着最急切、最坦荡的心情提出建议:马上在我们的南方分公司推广使用这套机器设备。”

究竟是哪些方面促成了他的成功呢?关键就在于即使我们没听到他演说的其他部分,也可以推论出那些内容。这样的总结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你进行演讲的过程中不妨加以借鉴。

2.借用名句结尾

在众多的结尾方式中,最理想的莫过于找来一些合适的短句或诗句作结尾。它能制造出最适合的气氛,也可以体现你独特的风格,从而使他人产生认同。

世界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先生在结束他的演讲时就曾使用过这种方法:“当各位回到自己的国家以后,在你们中间,可能一些人会给我寄一张明信片过来。即使你不给我寄,我也会给你寄去一张的。你们一下便能看出是我寄的,因为上面不贴邮票。但我会写一些东西在上面:春去夏来,秋去冬来,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

这首小诗与他演说的基调很相配。所以,这个结尾对于他的这次演讲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

3.以赞扬结尾

“伟大的宾州应该领先迎接新时代的来临。宾州是钢铁的大生产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铁路公司之母,是美国第三大农业州,是美国的商业中心。她前途无限,她身为领导者,机会光明无比。”

史兹韦伯在纽约宾州协会演讲时就是用上面这几句话来收场的。他的演说使听众们感到快乐、高兴,对前途也充满了信心。这样的结束方式是比较完美的。可是,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演讲者一定要带有非常真挚的感情,不能阿谀奉承,也不应夸夸其谈。假如缺乏诚意,会给人虚伪的感觉,自然无法收到好的效果。

4.结尾激发高潮

激发高潮这种结束方法非常普遍。虽然这种方法不易控制,但处理恰当的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演讲整体呈向上发展的趋势,在结尾处,将句子的分量逐渐加重,就能激发高潮,给听众意犹未尽的感觉。

林肯就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在一次关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演说中,他是这样说的:

“这让我们想到了过去。当哥伦布首次发现这个大陆,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当摩西领导以色列人通过红海,甚至当亚当首次自其造物者手中诞生时,那时和现在是一样的,尼亚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经绝种但其骨头塞满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当年也曾以他们的眼睛凝视着尼亚加拉瀑布,正如我们今天一般。尼亚加拉瀑布与人类的远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类更久远。今天,它仍和一万年以前一样声势浩大。早已死亡,而只有从骨头碎片才能证明它们曾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史无前例的巨象,也曾经看过尼亚加拉瀑布。在这段漫长无比的岁月里,这个瀑布从未静止过一分钟,从未干枯,从未冻上过,从未合眼,从未休息。”

林肯的每一个比喻都要较前一个更加强烈,他拿他的时代分别与哥伦布、基督、摩西、亚当等时代做比较,从而累积了效果,使演讲达到高潮。

因此,精妙的结尾既是结束,又是高潮;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铿锵有力,又余音缭绕;既别开生面,又自然而然。

辩论口才,激情人生

要想成功说服,就要加强辩论力度

辩论,是指参与谈话的双方,就同一个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运用质疑、发问、诘难和反驳等手段来揭露对方的矛盾,占据优势地位,从而确立自己的论断,最后,共同取得正确认识,从而肯定共同的见解。可见,辩论的目的在于说服对方来认同己方的观点。而要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则要求辩论一定要有力度。那么,如何做到有力度地辩论呢?以下两种方法可以借鉴使用。

1.率先定义

所谓“率先定义”,其实就是给论题中的一些关键字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根据事实来展开论点,达到先声夺人、先发制人的效果,从而在辩论过程中占据主动的位置。这在辩论中是惯用的一种策略,尤其在辩题对自己明显不利的情况下适用。

在1986年的亚洲大专辩论会上,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和香港中文大学队进行辩论的题目是:“外来投资能够确保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成长”。

正方是香港中文大学队,反方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队。很明显,从命题来看,正方处于不利地位。因为“确保”是一个值得推敲的词语,如果把“确保”理解为绝对保证,那么,香港中文大学队几乎是无理可辩的。

然而,他们却有高招,香港中文大学队采取了“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的策略,一开场就说明“确保”这个词指的不是百分之百保证。例如在中国内地的客车上,广播员一般会说:“为确保各位旅客的乘车安全,请不要扶靠车门。”这并不代表只要不去扶靠车门,就能百分之百保证乘客的安全。

正方香港中文大学队率先定义了“确保”的含义,从而为自己论点的展开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反方新加坡国立大学队也没有令人信服地论证“确保”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证,所以,正方能够化不利为有利,也就牢牢把握住了辩论场上的主动权,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可以想象,假如没有采取先发制人、率先定义的策略,而是在承认“确保”是指百分之百地保证这样一种含义的情况下与对方辩论,正方取胜的希望将会很渺茫。

“先发制人”重在“先”字,贵在“制”字。当你知道别人将要说出一些对你不利的话或者让你办你不想办的事情时,你就抢先开口,可以截断、可以封住、可以堵上、可以围牢、可以压下、可以劝止,明白告诉对方不要开口,打断他的话题,或者用其他话语岔开,从而牢牢掌握住交际的主动权,就能够达到拒绝别人的目的。

2.有力反驳

所谓反驳,就是辩论中的一方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定对方跟自己不同的理论或看法。对手的言语犀利,自己言辞就要更锋利;假如对方很有气势,那自己就更要有气势。以威来对抗威,用势来应对势,以快来打击快,以强来抗击强。使用这样的办法就要求论辩者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临“威”不惧,神态刚强,从而能在辩论中产生一种震慑、威严、正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