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成就一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23775600000036

第36章 演讲辩论口才,赚得最热烈的掌声(3)

在一次联合国的会议上,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和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罗慕洛指出维辛斯基所提的建议是“开玩笑”,维辛斯基马上作出很无礼的举动作为回应,他说:“你只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罢了。”维辛斯基话一落音,罗慕洛就站起来,并告诉联合国大会的所有代表说,维辛斯基的形容不错,但他又接着说:“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检点一些,这是矮子的责任。”罗慕洛的话顿时博得了代表们热烈的掌声,这时维辛斯基只好干瞪眼,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例子中,维辛斯基作为苏联代表团团长,虽然他来自一个超级大国,但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对其他国家的外长进行人身攻击却是出乎众人意料的,这完全违背了国际友好交往的基本礼仪和道德,体现出低劣的思想和修养,可以想象肯定会受到与会者的唾弃。再看身为“小国之臣”的罗慕洛,虽然菲律宾小得都比不上苏联的一个州,而且罗慕洛穿上鞋子之后也只有163厘米的身高,但他在面对一个超级大国外交官员的严重失礼时却丝毫不惧怕,为了维护自己以及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他勇敢又机智地使用了一个形象而贴切的比喻,当众还击对手的卑劣行为。虽然他谦逊地称自己为“矮子”,但绝对不是一般的“矮子”,而是能举起“真理之石”向“狂妄巨人的眉心掷去”的人,真理掌握在他手上;虽然他也把对方称作“巨人”,但这却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行为不检点”的“巨人”。

这样一来,“举起真理之石”的“矮子”与“行为不检点”的“巨人”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表现了菲律宾国虽小,但其却不容侮辱的严正立场,既准确又有分寸地批评了苏联代表团团长虽身为大国之使却做出这种有失检点的行为。

舌战的时候,要对准对方提出的命题,有针对性地给予驳斥,击中他的要害,使对方站不住脚,他自然就会败下阵来。

凭借超凡的勇气和领先一步的气势,然后再步步紧逼,言辞犀利,这是针锋相对法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个方法,才能在论辩中体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真正含义。

“就坡骑驴”,使辩论精彩纷呈

“就坡骑驴”是对一种辩论技巧的形象比喻。如果出现对方的观点对你有利的情况时,就不妨先承认他的说法,然后你可以对他的观点添加一些他所缺少而你独有的东西,这样就能一点胜人,一招胜敌,好像就坡骑驴或借梯登高一样。

美国内战之后,在一次竞选中,内战中一位普通的战士约翰?爱伦和内战中的英雄陶克将军共同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如果单从地位和功勋来看,爱伦显然不占优势,但是经过一次竞选演讲,爱伦却最终赢得了胜利,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样舌战的吧:

曾经就任过三次国会议员并且功勋卓著的陶克将军是这样发表竞选演讲的:“各位同胞们,记得就在10年前的昨天晚上,我带兵与敌人在茶座山激战,经过一场浴血奋战之后,我在山上的树林中睡了一个晚上。对于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如果各位没有忘记的话,那么在选举时就请不要忘记那个风餐露宿又屡建战功的人。”陶克将军把自己的战绩列举出来,从而唤起选民们对他的充分信任。果然,他的话激起了选民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紧接着,约翰?爱伦开始了演讲,他说:“同胞们,陶克将军说得一点儿也没错,他的确在那次战斗中立了大功,当时我就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士兵,替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仅仅这些还不算,当他在树林中入睡的时候,我还需要携带武器,站在荒野中,并忍受着寒风冷露保护着他。”

爱伦的话音刚落,就立刻引起了选民更加热烈的掌声。若是论功绩,他当然不能和将军相比,但是他把这些话题巧妙地避开,单针对战后在山上露宿这一点来讲,便能使选民们了解:作为将军虽然很辛苦,但毕竟他还能在丛林中安睡一晚,而士兵还要站岗保卫将军。

因此,爱伦取得了选民的同情。将军固然能够作为民众意志的代表,被选为议员,而像爱伦这样出生入死又无功可论的小战士,同样可以当民众的代言人,正是选民们的这种想法,对爱伦非常有利,从而让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辩论过程中,双方针对某一选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你可以从对方的观点中找出些许漏洞,然后顺着对方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阐释,从而使自己赢得辩论的成功。

辩论时巧比妙论赢得人心

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是一种依据两个对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属性从而推论出它们可能还有其他相同或相似属性的逻辑方法。

根据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具有或然性,但它是依照事物的某些相同之处,而使用已知的事物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因此,它可以起到启发联想和触类旁通的作用。由此,比喻作为一种语言技巧,在辩论的过程中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楚国,于是楚王安排了酒席来招待晏子。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只见两名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便问道:“这名犯人犯了什么罪?他来自哪里?”

武士回答:“他犯了偷盗罪,是个齐国人。”

楚王向晏子说道:“你们齐国人原来都习惯偷盗啊!”

晏子站起来回答他:“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虽然它的叶子形状看起来相同,但是结出的果实味道却大大不一样。齐国的百姓在我们齐国都是安分守己的好国民,但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这可能是由于楚国的环境比较适合培养盗贼吧!”

晏子仅仅使用了一个小小的比喻,就让楚王灰头土脸,自讨没趣。

运用比喻的手法来讽刺对方,能够讽刺得更有力度,可让问题更加尖锐突出,给对手来个措手不及。

此辩术之妙就在于它能把讽刺寓于比喻之中,二者珠联璧合,并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借用比喻,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当你讽刺对方的时候,不仅能有力地证实你自己的观点,还可以使对手更加难以反驳,因为它不但需要反驳你的论点,而且还得想办法来反驳你的比喻。

“辩”不厌诈,辩论中要设“陷阱”

在辩论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应让对方跟随着你的思路走,这样就能夺取辩论的主动权。这时你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你的观点。

日本的安国寺里,有个非常聪明的小和尚名叫一休。一次,足利义满大将军将他最喜爱的一只龙目茶碗暂时寄放在安国寺,可是没想到,一休一不小心把它打碎了。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足利义满又派人来到寺中,要取回他的龙目茶碗。

顿时,大家大惊失色,又不知所措。茶碗已经被一休打碎了,应该拿什么去还给大将军呢?

一休说:“大家不用担心,让我去见大将军吧,我来应付他!”

一休问大将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到最后都会死,是不是?”

足利义满回答道:“是。”

一休又说:“世界上所有有形的物体,到最后也都会破碎消失,对不对?”

足利义满又回答:“是。”

一休接着问:“这种破碎消失,谁也阻止不了是不是呢?”

足利义满还是回答:“是。”

小一休听到足利义满的回答,于是露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接着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破碎了,这是我们无法阻止的,恳请您的原谅。”

因为之前已经接连着回答了几个“是”字,足利义满也知道这件事不宜再严加追究下去了,就这样,一休和安国寺安然地渡过了这个难关。

在辩论的过程中,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陷阱,从而趁对方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时候,诱导他说“是”。对方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地陷入你设的圈套,这时你就能牢牢牵住他的“鼻子”,使对手乖乖就范。这种诱使对方多说“是”的方法被人们称为“苏格拉底式问答法”,它对论辩有着非常特殊的功用。

这种“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要求在辩论开始时千万不能涉及有争议的论点,而应该顺着对方的思路强调彼此之间共同认可的话题,站在对方的立场提出问题,并诱使对方承认你的观点,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同时,必须避免对方说“不”。

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论辩者,仅仅伶牙俐齿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依照矛盾分析的方法为你的思辨指引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

首先通过制造假象以使对方产生错觉,接着再诱其上钩,让对手陷得越深,越能增加你成功的几率。当你让对方身陷其中时,便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他荒谬观点的缘由,这样就可以彻底否定对方。

宋朝年间,在一起谋杀案的调查中,县官对嫌疑犯严加拷问,就是查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经过师爷的一番诱问,终于把案情查了个水落石出。

王文和张武原本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外地合伙经商。有一次,他们俩约好第二天早晨五更时分,张武去王文家里找他,然后二人再一起出发。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张武就收拾好行李出门了,谁知到了天亮时分,张武家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中间还夹杂着王文叫嫂子开门的喊声。

张武的妻子一开门,就只看见王文满头大汗地站在外面,他气喘吁吁地说:“嫂子,你丈夫和我约好的说五更天来找我,怎么到现在天都亮了,他还没有来?”

他的话令张武的妻子吃了一惊:“他不是早已经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