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教子课
23656600000024

第24章 惩罚法则: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惩罚(2)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可以用一味的批评来解决问题。给予孩子一段时间,让他恢复平静。一旦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为什么总会对我这样?这样,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犯错违规的冲动没有化解,反而被压抑,成为一种心理情结,削弱了孩子的防御能力与生存能力,使孩子的反抗心理高亢起来。

为避免超限效应的出现,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自己被“揪住不放”,他的厌烦心理和逆反心理也会随之消失。

在很多情况下,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考验、或心情沮丧的时候,最需要的是父母指点迷津的人生忠告,而不是重复的批评和啰嗦。但是有一些父母教育孩子,往往语言贫乏,唠唠叨叨,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孩子听得不耐烦,父母还不能解决问题。

重复的批评和啰嗦不但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上的游戏:

请一个人快速重复“老鼠”这个名词十遍,当他刚刚说完第十遍“老鼠”后,这时有人马上提问:“猫怕什么?”要求他立即回答,他几乎100%会回答“老鼠”!这个游戏的规则一要快速重复,二要立即回答。如果双方同时遵守了这两条规则,那么答案肯定是“老鼠”,成功率接近100%。

这个游戏说明,当你在无限度地重复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概念的时候,你的智力在重复的过程中就会不断下降,当你的智力降到低点时,你的判断力也同时下降到了低点,从而造成判断错误。

在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中小学教师让学生把做错的题再重复做十遍,让学生把写错的字重新写一百遍。学生说:“不用到一百,到了三十多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认识这个字了。”

父母教育孩子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总是针对一个问题重复批评,翻来覆去地说,造成孩子的心理由想改正变为了叛逆。

认知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认知心理有它自己的特征,父母的教育不但要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还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批评“不及”固然达不到既定的目标,但“过度”又会产生超限效应,甚至产生反作用。因此,父母应该调整自己不良的教育习惯,不要一味的批评孩子,而要适当鼓励孩子。

在过失事件之后进行良好的沟通

父母不要为孩子出现过失而畏惧退缩,孩子的过失恰好可以为父母提供了一个在其他时间无法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可以明确无误地告诉孩子,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表达自己喜欢或厌恶的态度,甚至是父母的价值观点。

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沟通机会往往在一次过失事件之后出现。

父母和孩子在感情交流之后,孩子通常想要回到父母的怀抱,这时,父母要给他们一个张开、温暖、充满爱的怀抱的欢迎。

你可以向他解释他受到训斥的原因和下次如何避免这种困境,也可以跟他敞开心扉的交谈,你可以真诚地告诉他,你是多么爱他,他对你来说的重要性。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规训形式无法做到的。

凯丽曾经遇到女儿苏菲亚的一次公然反抗,足够可以证明这一点。那时苏菲亚还是一个仅满两岁的跟屁虫。凯丽想生火,她需要到外面车库的后面去找一些木柴。

天正在下雨,所以她让光着脚的苏菲亚在门口等着。苏菲亚很早就学会了说话,她懂得这个命令的意思。但是她突然想要跳着穿过湿湿的天井。凯丽抓住她,把她拉了回来,严厉地重复了一遍那个命令。但是凯丽一转身,苏菲亚又赶快跳了出去。这对一个明白的命令来说是一种明显的反抗行为。然后,在第三次的时候,凯丽就用一根小棍子敲了苏菲亚小巧的腿几下。

在孩子的泪水干了之后,她走到火炉旁的凯丽身边,伸出胳膊说:妈妈,我爱你。”凯丽温柔地用胳膊拥抱住她,哄摇了几分钟。在这个充满爱的时刻,凯丽轻柔地告诉了她服从的重要性。

另一则故事:

全班去进行实地见习,布鲁斯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不小心碰破了一个海狸瓮。如果那是一只无法替代的恐龙腿,情况可能很糟糕。幸运的是,那是一只很容易找到替代品的海狸瓮。

孩子并没有因此而受惩罚,没有任何人打他一巴掌——这是一种惩罚;人们也没见他去校长办公室——也是一种惩罚方式;他没写500遍“我不再碰环海狸瓮了”——这还是惩罚。也没人反对他参加下次的实地见习,这同样也是一种惩罚。相反他的老师很明智地对他说:布鲁斯,你惹了个不小的麻烦,不过我知道你能处理好。”布鲁斯给博物馆的全体人员写了一封道歉信;他赔了一个海狸瓮,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式;他又写了在下次实地见习中要如何有创造性、建设性地调整好自己的举止言行。

布鲁斯没有受到惩罚,却感觉受到了约束,他被指明了自己的过失,被赋予自己掌握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并得以保全了尊严。

对一个未成熟的小孩而言,让孩子为错误承担责任,有时候会显得过于极端,也有些残酷和不通情达理了。最好的方法是配合小孩子的智力和年龄,来拟定合宜的责任范围,由他体验不负责的后果。

精神惩罚是可怕的

父亲在摊位前卖水果,8岁的儿子在旁边帮忙。这时,一位顾客称了4.5斤柑橘,于是父亲让儿子算算4.5斤柑橘,每斤0.9美分,一共需要收多少钱?

近旁的几位顾客马上围拢上来看这场“智力测试”。不曾想到,众目睽睽之下,孩子紧张慌乱,先说“五美元”,又说“四美元”,胡乱猜了几次。那位父亲恼羞成怒,抬手一个耳刮子,还怒气冲冲地骂道:你怎么这么笨,你这辈子算完了!”

孩子顿时哭了起来,又不敢大声哭,样子很痛苦。第二天,这男孩竟然偷偷地喝下毒药便悄然离开了人间。

一个8岁左右的孩子,他的智力还没有充分发展,阅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阅历还很浅薄。完全依靠大人的评断来认识自己,大人生气之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通常都是很偏激的,等到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们很容易忘记自己说过的气话。对于孩子来说,却会把这些话记得很认真,记得刻骨铭心。他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在他人眼中是那样的不堪,心中充满了敬意和沮丧,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那致命的打击,从此便极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态度来选择悲观的生活道路。

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以这种方式惩罚孩子的事例不计其数,尽管父母做这些事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德兹曾经说过: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孩子的心灵比较脆弱,如果因为孩子的一个过错或一次笨拙表现父母就大发雷霆,使孩子产生痛苦沮丧的情感体验,结果,学生很容易精力分散,智力削弱,变得消极迟钝。身为父母,你一定不希望自己无意的发泄,让孩子的成长成为一个悲剧。那么就不要在精神上摧毁一个孩子。

爱撒谎的小凯里

由于家距离学校很近,爸爸妈妈就让凯里自己去上学。但是,好动的凯里讨厌学习,他总是喜欢玩耍。有时候会跑到学校外边:在田野,在小河里与一些孩子玩耍。慢慢的他养成了逃学的坏习惯。为了逃避惩罚,凯里每一次都向妈妈撒谎:今天我上课特别认真。”

一次,姑姑邀请他们去作客。那里靠近海边,凯里还从未见过大海,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准备去海边玩。但是,父母告诫他那里很危险,不要单独到海边去。当然,我不会去的,妈妈。”我们知道,凯里又在撒谎。当妈妈与姑姑说话的时候,他一个人真的溜了出去,来到了海边。

“大海好漂亮啊!”

“你想跟我们一起去划船吗?很好玩的,”一个卷头发小男孩对凯里说道,“但你必须送给我一件礼物。”

“真的吗?我会很愉快的!这个弹力球怎么样?”凯里问小男孩。他已经把爸爸妈妈的告诫抛到了脑后。

“好吧,上来吧!”小男孩同意了。

船很快就离开了岸边。不一会儿,开始起风了,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控制住这条船。突然,一个巨浪掀翻了小船,他们全都掉进了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