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哈佛教子课
23656600000025

第25章 惩罚法则: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惩罚(3)

这时候,凯里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想喊“救命!”但已经太晚了,妈妈怎么能够知道他来了海边呢?他的妈妈一定还以为他现在很安全。正在这时,渔民看到了他们,很快就将两个落水的孩子救了上来。有人落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妈妈那里,她来到了凯里的身边,焦急地等待儿子苏醒。凯里醒来后,看到妈妈担心的样子,后悔地说:“对不起,妈妈,我撒了谎,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撒谎了。请你原谅我。”凯里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抱歉。

妈妈原谅了他。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学习上,他都遵守校规,认真学习,也许就是那次落水的经历带给他的变化。

我们需要原谅孩子,这也往往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的最佳时机。孩子记住父母的忠告需要时间,在得到惩罚后才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心灵和物质到底哪个重要

麦克有两个小孩,一个6岁,一个8岁,有一天他正在教8岁的孩子汉特怎样使用瓦斯驱动的割草机,这时他的妻子叫他。当麦克转身回答妻子时,汉特把割草机推到草坪边的花圃上——所到之处,大约两尺宽的一条痕迹已被夷为平地。

麦克看到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令邻居羡慕不已的花圃变成了这个样子,不禁有些失控,他对孩子吼叫起来。这时,他的妻子走到他身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说:麦克,你要清楚,我们不是在养花,而是在养孩子!”为人父母必须明白孰轻孰重,孩子所破坏的物质上的东西,远远没有他的自尊重要。被棒球砸碎的窗户、被孩子不小心碰到的灯及掉在厨房里的碟子都已经破了,被破坏的花也已经死了,然而父母必须记得不要伤害一个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充满活力的感觉变得麻木,再增添更大的损失。

当记者采访著名的科学家葛雷,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时,他认为这都与两岁时他母亲给他的经验有关。

有一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失手把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地上像一片牛奶的海洋一样。

他的母亲到厨房来,并没有对他教训他或者惩罚他,而是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很棒!我几乎没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已经造成了损害,在我们清理它以前,你是否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的确这样做了。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了这样的混乱时,最后你需要把它清理干净,让它物归原处。因此,你想这么做吗?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者是一只拖把中,你选择哪一样工具呢?”他选择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打翻的牛奶。

他的母亲说:“你知道,在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失败了。不如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小男孩在这次试验中明白了,如果他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或者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那一刻他告诉自己不需要畏惧错误,更不要躲避错误。除此之外,他还懂得了,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的。

美国的一幅漫画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儿子穿着一身漂亮的新衣服兴高采烈地玩了半天。回家时,父亲却发现衣服弄脏了,很愤怒的想要揍儿子,并且向他怒吼道:“衣服是花钱买的,你都不知道心疼,今天我非要教训你。”哪知儿子不慌不忙地对父亲讲了一段话后,奇迹出现了。

这位父亲不仅心里非常内疚,而且还抱着儿子忏悔认错。是什么语言有着这般神奇的作用呢?原来这位儿子对父亲说的话是:“爸爸,如果你一定要打我的话,能不能稍微等一会儿,等我把衣服脱光了再打,我发现你心疼的是衣服,而不是儿子我。”

一席话使这位父亲顿悟,悔恨不已。

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这位美国父亲在衣服和儿子面前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那么,我们做父母的究竟是爱其他东西多一些,还是爱孩子多一些呢?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父母的心态。父母经常对孩子抱有赏识态度,就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过失而责备孩子,还会从这些过失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每一个父母应该记住,孩子的心灵比任何物质都重要。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爱和自尊的花朵就会开得比花圃中的任何花都美丽。

永远不要嫌弃孩子

宙斯发布通知:森林中所有的野兽都把自己的孩子带来参加评选,最后把奖品颁发给最漂亮的孩子。猴子自然不想落后,于是带着自己的孩子与其他野兽一起来到宙斯那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位猴子妈妈带着的是一只扁鼻无毛、相貌丑陋的小猴子。当猴子妈妈把小猴子带给其他野兽看时,立刻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可是这位猴子妈妈坚定地说:我不知道宙斯会不会把奖品发给我儿子,但至少有一点我很肯定,在我的眼里,我儿子是最可爱、最漂亮、最活泼的。

这是《伊索寓言》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蕴意印证了一句话:母不嫌子丑”,在其他人看来蠢笨或者丑陋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是聪明可爱的。话虽如此,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这一点。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漂亮、聪明,但十全十美的可能性却很小,很多时候,当孩子有些天生的身体缺陷或智力上的欠缺,再加上淘气不听话,很多父母除了痛心以外,甚至抑不住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厌恶之感。父母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对待孩子,容易给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也给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有一个孩子天生比较倔强、迟钝,而他的弟弟却长得浓眉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来由于课程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读书成绩差,又长得难看,母亲难免产生厌烦的感觉,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真不知我前世造了什么孽,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儿子!”这些话说的时间长了,孩子对自己前途也失去了信心,况且父母都不喜欢他,最后他竟然选择了死亡。父母知道后,十分伤心,后悔莫及!

还有一个孩子,因为高度近视,很多东西他都看不清,只好放在他的鼻子面前才能看清楚。母亲见了又气又恨,脱口就骂:什么东西都要拿到鼻子底下去闻。瞎子!”孩子本身视力不好,自己也感到很痛苦,母亲还要喊他瞎子,心中更是自卑和痛苦,因而常一个人躲在外面痛哭。

父母责怪孩子读书不用功,恨铁不成钢,久而久之也易产生嫌弃之意。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好好读书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年龄太小,并不能深刻明白这些道理,在学校里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而责骂无法产生效果时,父母在伤心之余,也难免有些嫌弃,甚至说出一些过头的气话:人家孩子科科都是满分,只有你考试成绩不及格,把我的脸都丢尽了!”或者“你再不及格,就该挨打了!”虽然说归说,实际上母亲并没有真的这样想,而且自己心里也非常痛苦。但是像这种恶意的威胁,说多了却会刺激孩子的心理。因为大部分小孩子自出生开始都有一种潜在的不安定感,唯恐父母不喜爱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双亲嫌弃他或不喜爱他的感觉,精神上便会产生不安定感。

孩子成绩不理想、做错事情,父母就大发雷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循循善诱的教导孩子,而不是嫌弃孩子。父母对他们更应该细心和耐心,使他们时时感到帮助和鼓励,并且克服和战胜那些缺陷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利与不便。同时,作为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奋斗的勇气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还应该更加细心和热情地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发挥其长处。

每一个父母都心疼自己的孩子,正是由于这种心疼与忧虑使他们对孩子的某些缺陷更加感到怨恨和无奈,因而在孩子不听话时,对上天不公的怨恨就发泄了出来。尽管不是真正的嫌弃自己的孩子,所说的话也不过是一时气话,然而它无意间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

面对自己的孩子,父母总是寄予过高的希望,有时候期望过高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毕竟还是孩子,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没有权力替他决定什么!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孩子来自于你的身体,但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爱,但不能塑造他们的思想。”

当父母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的被父母接纳。父母才能更进一步帮助孩子发掘他自己的特长,挖掘孩子的潜能,不断鼓励和欣赏,从而帮助孩子取得自己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