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虽然应以赞赏为主,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一直在赏识声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所以适当运用惩罚来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惩罚必须有“度”,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
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从热炉规则中看惩罚法则
热炉规则(Hotstoverule)是教育心理学家根据条件反射原理总结出的一套被频繁引用的规则。“热炉规则”是由于触摸热炉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而被命名。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屋子中间生着炙热旺盛的火炉,如果围坐的人们只顾烤火而不小心翼翼,手脚就很有可能触碰并被烫伤。
首先,当你突然触摸到热炉时,你得到的是即时的反应。你在瞬间感受到灼痛,使大脑毫无疑问地在原因与结果之间形成联系。
其次,你在触碰中被给予充分警告,使你很清楚一旦接触热炉会发生什么问题。
第三,其结果具有共同性。每一次接触热炉,都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你被烫伤。
最后,其结果不针对某个具体人。无论你是谁,无论地位高低,只要接触热炉,都会被烫伤。
热炉规则形象地阐述了违法规则之后产生的后果:
炉子火红,不用手摸也很清楚是热烫的——警告原则。
每当你碰到热炉,绝对会被灼伤——必然原则。
只要碰到炉子,立即就被灼伤——即时原则。
不管谁碰到炉子,肯定会被烫伤——公平原则。
尽管在家庭教育中应以赞赏为主,不提倡使用惩罚法,但一直在赏识声中长大的孩子会很脆弱,因此适当运用惩罚来教育孩子,可以帮助孩子的成长。但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拙劣和负面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不规范的。
惩罚需要有“度”,最好是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发挥恰到好处的作用。前提是,一定要让孩子认识到做错的事情,心甘情愿接受处罚,以此警戒下次不会做错。另外,惩罚方法也要合理,比如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可以惩罚他几天不能看电视或上网,但决不能不允许孩子吃饭,或者罚站数小时,而是使用善意的惩罚方式。
一个关于惩罚的实验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狗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先把实验组的狗放进一个无法逃脱的笼子里,里面还装有电击装置。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能够引起狗的痛,却不会伤害狗的身体。最后实验者发现,这只狗在一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发觉还是没有办法逃脱,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了。
随后,把这只狗放进另一个笼子,这个笼子由两部分组成,中间用隔板隔开,隔板的高度狗能轻易跳过去。隔板的一端有电击,另一端没有电击。当把经过前边实验的狗放进这个笼子时,实验者发现它们除了在头一分钟充满惊慌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接受电击,如此容易逃脱的环境,它却连试也不去试一下。
接下来把对照中的狗,即那些没有经过前面第一个程序实验的狗直接放进后一个笼子里,发现它们全部能逃脱电击之苦,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一边。
塞里格曼又重新设计了两个实验进行研究:
让狗在接受“无法摆脱的电击”实验之前,先学会如何逃脱电击。方法是先把它们放到可以逃避电击的那个笼子里,当它们接受电击时,只需轻轻一跳,就可以免受电击的痛苦。等到狗学会能轻易地从笼子一边跳到另一边时,再让它们做几次练习。再按照前面介绍的实验程序,对它们进行处理,结果发现它们不容易放弃。
改用那些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狗做实验,进行同样的处理,发现它们也不容易陷入绝望之中。
很多学者用其他动物对此进行反复试验,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实验中的狗在面对接二连三惩罚的时候,它们很快就放弃了挣扎,放弃了求生的希望,陷入沮丧和绝望之中。
同样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那些长期被家长以各种方式惩罚的孩子,当他发现无论如何努力,无论他做什么,都不能获得成功时,他会感觉到挫败感,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很容易倒塌,失去了斗志,最终会放弃一切努力,并陷入绝望的状态。
有一个女孩,她的童年很不幸,经常遭受父母残暴的殴打。有一次,她半夜不小心尿床,父亲就用尿湿的床单包住她的头,并且把她的头塞进马桶。父亲的行为严重伤害了她幼小的心灵,这种强烈、充满敌意、过分且出人意外的处罚,甚至严重影响了她对自我的看法。
合理的管教并不意味着就是惩罚。这将引起孩子的愤怒与怨恨,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从而导致更大的冲突。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灵,以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不是身体上的殴打和惩罚。
惩罚法则的应用
为了避免应用惩罚给孩子带来逆反和报复心理,在应用惩罚法则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父母要对孩子经常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事先要告知孩子违反规则后果的严重性,以劝诫和警告孩子不要触犯规则,否则会受到惩罚。
例如去购物的时候,商场的东西琳琅满目,孩子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常常会应接不暇,只要自己看到好的东西就想买。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和孩子约定好规则:没有特殊情况,每次去商场最多只能选择买一样或几样东西(根据实际情况约定),否则不会买任何东西。刚开始孩子可能不会适应,总会缠着父母买东西,这时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一定按约定规则行事。受过一次惩罚后(什么东西也不给孩子买),孩子便很自觉地执行原来的约定规则了。
——一旦孩子触犯了制定好的规则,一定会受到惩处,言出必行,决不含糊。
例如家长和孩子约定:自己事情自己做,包括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如果房间不整洁就一星期内不准看电视。这样,如果孩子房间乱了,在提醒了也不收拾的情况下便执行规则,以后孩子就会逐渐改掉坏习惯。
——批评要及时。在孩子的错误行为发生后应该立即进行惩罚,绝不能拖延时间,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不良品德、不良行为、不良学习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父母看到孩子有不良行为发生,却不及时制止和批评,等到孩子的不良行为发展成坏习惯时,才觉得问题严重了,这时才着急去批评孩子,其效果可想而知。
比如孩子在商场喜欢好几种商品,他想全部买下,虽然很清楚只能买限定的一种或几种,却始终软磨硬缠着让家长买。这时,家长要马上启动惩罚规则——哪个东西都不买。立即执行的的惩罚会使孩子意识到违反规则的严重性。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轻易触犯规则。
——规则在家庭成员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人而异。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只要违反规则都要受到惩处。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首先要自己遵守,这才能体现平等的原则,这样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
例如家长和孩子约定好,每天要在11点之前休息睡觉。除特殊情况例外,家长就要自觉执行。如果家长违反了规则,因为想看精彩的电视剧,或者想看一部好电影而耽误了时间,作为父母的一方就要监督另一方执行规则,这样孩子也才能自觉遵守规则。
对于惩罚法则的以上几个方面,不能只顾其一而抛弃其他,只有全面兼顾,才能发挥惩罚法则的真正教育效用。
做赏罚分明的家长
有一天,一个被爷爷奶奶娇纵惯了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去逛百货公司。
当他们走到游乐区时,孩子一看到有旋转木马,便立刻一跃而上。游戏结束时,这孩子却像脚底粘了胶水一样,任凭家长怎样说,死活不肯下来。
正当父母和服务人员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位游客对另外一位游客说;“你不是儿童心理学的博士吗?现在全看你的啦!”
这位博士在众人的怂恿与期待下,走到孩子旁边,附耳向他说了些悄悄话,孩子二话不说乖乖地下了木马。
大伙儿在钦佩之余,不禁充满了疑问,于是纷纷向博士请教:你到底对那孩子说了些什么?怎么这么有效?”
“也没什么,我只是小声地对他说:‘如果你还不下来,我就狠狠打你一顿屁股,你想试试吗?’”博士平心静气地说。
众人一片愕然。
培养健康的味觉需要在平时尝各种味道,一味吃蜜的孩子对于蜜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来一点其他的味道的才能对他的味觉起作用。同样,培养孩子从一开始就不能一味顺着他,应软硬兼施,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斯特娜夫人在对女儿进行品德教育时,借助公正、美丽的“仙女”娃娃来奖励或惩罚女儿。假如女儿做了好事,第二天早起,“仙女”就会在她枕头旁边放上的好吃的点心。如果她做了坏事,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假如女儿晚上睡觉时把衣服折叠好,“仙女”就常常将这些衣服换成新的;如果女儿把玩具随便乱扔,“仙女”就会把玩具藏起来,让她几天之内不能用这一玩具做游戏。
有一次,女儿在草坪上玩一个漂亮的娃娃,回来时,把它扔在了那里。等到她找到娃娃的时候,发现它已经被狗咬破了。因此,她哭叫着把受损的娃娃拿到妈妈面前。妈妈说着抱起小娃娃,轻轻地抚摸着它的“伤痕”,同情地说道:唉,它真可怜。”但是,却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
妈妈对女儿说:“你把这么漂亮的娃娃扔在草坪上是不对的,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狮子和老虎吃掉的话,我会多么伤心啊!”
一天,女儿想到同学家里去玩,母亲很快答应了,并规定她一定在12点之前回来,因为这天母亲要带女儿看电影。可是,女儿却迟到了10分钟才到家。
当女儿回到家里时,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她看了一下表。女儿知道是自己迟到了,低着头向妈妈道歉:我错了。”
吃完饭,她就赶紧换衣服。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说:今天太晚了,看不成电影了。”女儿哭了,吵闹着让妈妈带她去,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只是说了一句“真遗憾”。
斯特娜夫人还注意给女儿讲述伟大人物的故事,从而对孩子灌输进取勇敢的精神。有一次,新来的女佣把女儿花费了一周时间做的法语练习不小心丢掉了。当时她感到很灰心,就对妈妈说:我不会再做第二遍了。”妈妈马上给她讲述了一个故事:卡莱尔完成法国革命史的原稿差不多花费几年功夫,谁知却被不知情的女佣当引火纸烧掉了。她却没有责备女佣人,而是重新鼓足勇气再写,终于完成了那部巨著。
接着妈妈又给女儿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奥德邦先生花费20年心血制成的鸟类图被老鼠咬碎了。可他并没有消沉,又重新绘制。
听了这几个故事,女儿不再感到灰心了,而是又重新开始补做法语练习。
教育孩子也应该赏罚分明,孩子做得好,可以适当奖励一下,做得差,就要受到适当的“惩罚”,而且要教育孩子不能因为困难而灰心丧气,要勇于进取。
孩子的反抗心理往往源自过分惩罚
菲利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玻璃首饰盒,心里感到十分难过。他不知该怎么办。菲利是个诚实的孩子,即使妈妈并没有看见首饰盒是自己打碎的,但他还是准备等妈妈下班回来后告诉妈妈,并请求她的原谅。
妈妈终于下班了,可当她看见心爱的首饰盒变成了碎片时,忍不住开始责骂起菲利来。最初,菲利感觉妈妈应该责怪他,谁叫自己那么不小心。菲利愧疚地听着妈妈的批评,并决定省下两个月的零用钱,为妈妈买一个同样漂亮的首饰盒。
分钟过去了,妈妈仍然在骂他,菲利有点按捺不住了。他想,用一个月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个类似的首饰盒就可以了,何必要买那么好的。
又过了10分钟,妈妈还没有骂完,菲利决定零花钱还是留给自己用,首饰盒碎了就碎了。
妈妈终于停了下来,等待菲利的忏悔。可菲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忏悔,反倒说道:骂够了吧!什么破首饰盒,我早就想把它摔了!”然后吹着口哨,毫不愧疚地走出了家门。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就是说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都会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成人常会出现超限反应,同样在孩子中也很常见,例如孩子犯错误了,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这些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甚至会出现反抗心理。
伯尼是父母和旁人眼里的“问题少年”。他不喜欢学习,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生活中对什么都不在乎、无所谓,不喜欢和其他人交流,平时朋友也很少。
生活上有什么问题,伯尼从不跟父母说,在家里,她和父母很少交流,几乎不存在亲子沟通。爸爸妈妈曾多次送他到各种培训班,并为他请家教,可他的成绩却毫无起色。
无奈之下,母亲带伯尼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教育心理专家与伯尼沟通后才发现,导致他行为异常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内心充满了逆反,他对自己的母亲甚至表现出了一种近乎仇恨的反感。伯尼说,自己从小到大几乎没听过妈妈的表扬,一旦做错了事后,妈妈从来不想着帮助自己怎么去纠正错误,而是从不顾及场合地对他一味批评,一次、两次以至N次,让他感觉自己生活的没有价值。
原来是父母教育上出现的错误,导致了伯尼缺乏生活热情,没有奋斗目标,因而在学习上没有兴趣,人生观极端消极,对父母也产生了严重的反抗情绪。
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对孩子的教育中出现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有意识地逃避批评或者逃避可能导致被批评的环境。父母总是认为:打是亲,骂是爱。殊不知,在他们的打骂下,孩子只会和父母走得越远。
例如说,父母经常批评孩子不敢下水游泳,到后来会让孩子产生惧怕游泳的心理,严重的连走近河边或池塘边也会惧怕;父母如果总是批评孩子的作文不好,很容易让孩子有一种放弃写好的想法,严重者还会放弃其他科目的学习。
一位父亲说:“我叫7岁的儿子接住我投过去的垒球,但是他害怕球弹起来打着他,就往后退或是往旁边躲。我很生气,就说他像个女孩子。他哭着跑了。后来有好几个星期他都不肯和我一起玩投球游戏。过了一段时间,在我的请求下我们又一起来到院子里,这次我没有刺伤他、批评他,他接得好我就夸奖他,他很快就学会接球了。”
孩子很容易把批评视为一种惩罚,通常是以害怕、愤怒、怨恨、哭闹作为受到批评时的反应,消极的批评容易导致消极情绪反应的习惯模式,这样的反应模式,无疑是消极的情绪反应,妨碍了任何积极的反应行为。
父母不必对孩子的错误总是批评。孩子身心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比较差,难免会犯一些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以为不管多大的孩子干了错事都是非常糟糕的,甚至不惜用谩骂体罚来纠错,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使孩子受到重大的心理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