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恋爱的人一样,经历了一番轰轰烈烈的爱情以后,她和他终于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和他结婚了以后,她就觉得自己婚后的生活和想象的相去甚远。婚姻不像爱情,往往是多了琐碎和枯燥,少了激情与浪漫。当她不得不每天都面对这样单调而又乏味的生活时,她感觉自己的心在一点点磨平,生活如同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婚后他们彼此还算恩爱,但也经常吵架,常常是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起来了。而且他也不像过去那样处处迁就她让着她了,她觉得男人真是虚伪,一结婚就变了一个人,根本就不像恋爱的时候那样宽容忍让,如今她对他使小性子,丈夫一般是置之不理或沉默,甚至有的时候还和她争执一番,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宠着她了。虽然有许多情感她始终无法释怀,可是毕竟她对这种死气沉沉的婚姻的忍耐是有限的。终于有一天,两人大吵了一架后,她忍无可忍地说出了那两个字:“离婚。”他立即就说:“可以,现在就去。”
那天外面下着雨,他和她各撑一把伞。两个人并排走在路上,都默默不语,都有各自的心事。雨下得挺大,路也很滑,但谁都不肯表示放弃。忽然前面的路边上有个地方停了一辆车,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于是他就走在了前面。过去以后,她又和他走在并排,他忽然拽住她,生气地说:“怎么又走我左边了呢?”与此同时,一辆大卡车与他擦身呼啸而过,他侧过身挡住了她,车虽然没撞到他,可是溅起的泥水却弄脏了他的衣服。她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她感受到了他细微而又平实的爱:一直以来,他始终习惯地走在她的左边,用自己的身体为她挡住汹涌的车流,为她挡住风雨和危险。其实这才是真爱,虽然没有绚丽的光环,却拙朴而厚重。不加任何修饰,于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
她不由得泪流满面,分不清她脸上汹涌而下的是雨水还是泪水。他为她拭去泪水,对她说:“回家吧。”她用力点点头,紧紧地抓住了他的手,她感觉似乎同时也抓住了一份沉甸甸的爱。只因为爱你,才会走在你的左边。
背影
晏屏
埃里克斯是《华尔街日报》的摄影记者,他的妻子茱琳知道,到非洲草原或者亚马孙丛林探险,拍摄能上“探索”频道(美国着名的纪录片频道)的纪录片是埃里克斯最大的愿望。
而作为有三个孩子的主妇,茱琳则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家里,照顾孩子、操持家务,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在他们结婚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时,埃里克斯筹备已久的摄影作品展开幕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照片全是关于背影的——形形色色的背影,或蹲、或站、或劳作、或休息,仿佛一场后现代的行为艺术。照片的主人公都是茱琳,这些是相识12年来埃里克斯拍摄的所有关于茱琳的背影。
他们初识时,茱琳有一头金色的长发,她站在古巴海边的落日余晖里,背影散发着迷人的朝气。
恋爱第二年,埃里克斯因为采访忘记了茱琳的生日,争吵过后,她气冲冲地从咖啡馆离去。刚出门,就因为穿着高跟鞋而闪了腰,就在她出门的瞬间,埃里克斯按下了快门。爱情中的骄傲与肆无忌惮,刻画在一个弯曲的、气急败坏的背影里。
怀第一个孩子时,茱琳剪短了头发,很认真地站在育婴店里挑选衣服。身穿宽大孕妇装的她胖得像个水桶,但那个水桶般的背影却恬静美好。
孩子降生后,茱琳的背影多了一份初为人母的温柔;分娩后,她抱起儿子深情地注视,低头俯身,认真地给孩子喂奶……
孩子上学后,夕阳下,茱琳站在门口等孩子回来,孩子从校车上下来时,她张开双臂,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花园里的茱琳,绾着发髻,穿着碎花衣服,身边有盛开的白色蔷薇,依稀可以看到她前额垂下的一绺头发——这是她修剪花枝的背影。
黄昏,茱琳围着围裙,身边是刚出炉的面包——这是她在厨房里准备晚餐的背影。
有一张背影被埃里克斯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一个下雨的日子,孩子们出门了,茱琳难得清闲,拿着一本书坐在窗口发呆,她用手托着腮,出神地看着窗外。这张背影呈灰色的调子,她的脖子显得特别颀长,有一种雅致的美。
走近这个丈夫的镜头,也走近了一个女人的成长史。妻子在丈夫的背后默默付出,丈夫在妻子的背后默默注视,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着妻子每一个细节的变化,记录着妻子每一个最美的瞬间。直到埃里克斯开个人摄影展,茱琳才知道,这么多年,他给了她一份多么厚重的爱。
茱琳问丈夫:“你为什么要拍我的背影?”埃里克斯说:“开始只是基于一种摄影技巧,觉得拍摄背影非常有美感。结婚后,有一天你在灶台边做晚餐,头发随意绾在脑后,露出光洁修长的脖子,极像某个希腊女神。那天,你在厨房里忙碌了一个多小时。从没想到,你在婚姻生活的琐事里会如此投入,这种安静打动了我。或许正是这种对婚姻生活的淡定,才让一个女孩儿成长为一个女人。”
岁月能把女人的青春带走,却带不走她在凡尘琐事里沉淀下的爱与美。这种爱与美不但能打动丈夫、打动孩子,也足以打动每一个人。
独自爱
莫小米
阿婆103岁了,活得比一个世纪还长。
像生命那样长久的,是她的爱情。我这么一说,你会以为她的爱情很顺遂、很幸福,其实很坎坷。
她16岁就嫁了他。21岁参军,就是着名的红色娘子军。
娘子军的故事,连带着琼岛的热带风光、女战士的英姿,当年被拍成电影、编成芭蕾舞剧,一度深入人心。80多年过去了,在世的娘子军没几个了,她还健在。
男人也是革命队伍里的人,小夫妻感情很好。不料风云突变,男人为躲避抓捕,搭船远走南洋。分离时,她仅26岁。
男人刚去时,也曾写信让她出去团聚。她很贤惠,他留下的孩子要抚养,两家的老人要照顾,怎么丢得下?她当时以为,男人过一阵就会回来吧。
日本人打到海南后,他们彻底断了音讯。后来男人有了新家,5个孩子,一大家子。
这不等于男人忘了发妻。20多年前,恰好邻村有人从南洋回来探亲,男人让人捎回一卷录音带并帮忙找找他的妻子,还说若是她还活着,就让她讲一段话录下来。他80多岁了,人回不来了,想听听她的声音。
都离开50多年了,还能说啥?千言万语,还是无语?
她把其他人统统赶出房间,小辈以为她要讲悄悄话。
大门一关,阿婆就喊着名字开骂:你个没良心的,走了几十年都不回来,你不管我就算了,孩子不要了,娘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骂啊骂啊,把自己骂哭了,声音也嘶哑了。
过了一个月,她收到了回信,是孙女念的,开头就是一句:对不起,我的妻……
她一下释然了,原谅他了。这么多年,他还认我这个妻,她心里很安慰。
书信来往五年后,戛然而止。阿婆心里明白,他这次是真的走了,不会回来了。
心里踏实后,阿婆又独自活了很久、爱了很久。
和你一起心痛
蒋平
此刻,他正躺在外地一家医院里输点滴。
已经三天没跟家里联络了,手机里塞满了问候短信,一条是太太的,另一条是她的。他是在与太太怄气的那段时间认识她的。她青春、靓丽,如一只网络精灵,恰到好处地填补了他精神世界的空白。为此,他深深感谢上苍,给了他婚姻之外的精彩与浪漫。
而现在,他是那样迫切地需要来自两个女人的关心,相对而言,她的更为重要。
太太的第一个念头是来看他,被他阻止了。她也流露出来看他的意思,同样,也被他阻止了。在他看来,这病不过小菜一碟,不出24小时,他就会离开病床,变得生龙活虎充满阳光。
出人意料的是,太太在他阻止后的当晚便赶到了他所在的医院,为他带来了好吃的。尽管此刻的他没一点胃口,他还是心存感激。
她也不断地给他发短信,尽是逗他开心的。当着太太的面,他无法开心起来。但是,他总觉得较之于太太的不远千里,她的短信内容里还缺了点什么。
“开心吗?”她在那头问。“还可以,谢谢你。”他回复。“你还是不开心,算了,我一天的心血全白费了。”她有些生气。“难道,你就不祝我早日康复?”他不明白。“我早已祝过你了,难道你忘了?”她似乎也不明白。
他没忘,当然没忘她的短信。问题是,此刻他多么希望她再一次说出关怀的话。他不需要那些多余的搞笑,而她却不能给他,这很朴实也很现实的一条。
太太端着一碗豆浆进来,很快,他又被一种家的温暖所包围。
太太一直看着他将豆浆喝完,像一位母亲盯着孩子。喝着最后一口,他情不自禁地对着太太发出天真的笑。从结婚以来,他第一次感觉很美好,他感觉太太也是。
两个都是牵挂着他的女人。所不同的是,太太的牵挂,是用自己的心牵着他的心在走,他心疼的时候,疼的是两个人。而她,是用任性的目光扫着他。他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是用自己的心和你一起心痛。而这个人才是你最应珍惜的人。
静默地守候
曾晓文
有一对美国老夫妇是月明餐馆的常客,他们一周大概来三四次,认识在这里做工的每一个人。每次他们进门,总是老头搀着老太太。老太太双手紧紧地搂着老头的左臂,似乎把全身的重量都吊到了他的胳膊上。她的头有些无力地贴着老头的肩膀,艰难地迈着每一步,但她的神情却是平静的。老头一向都是笑微微的。他也已老态龙钟了,又因为挽着不能独立走动的老太太,他的背驼得更深了。两人小心翼翼地挪动着,从餐馆门口到座位短短的一段路,他们要汗淋淋地走上十分钟。
他们在自己的座位上休息了一会儿,老头又搀起老太太,到自助餐餐台前拿食物。老太太用手指一一点着自己喜欢的食物,老头就一一替她夹到盘子里,然后再搀着她慢慢地走回座位。
两人的晚餐就这样无声地开始了。老头总是用餐刀细心地帮老太太把肉切成小块,然后看着她吃下去。老太太在先生的注视下,吃得津津有味,脸上出现了因为受宠爱受怜惜而满足的神情。
后来餐馆里添了龙虾,老头就常常点上一只给老太太吃。橙红鲜亮的龙虾被装在一个乳白的长盘里,再配上碧绿的生菜,使满桌生辉。老太太的脸上立刻出现了孩子般活跃的表情。老头用蟹钳小心地夹碎龙虾壳,然后用叉子把雪白的龙虾肉挑出来递给老太太。两人并没有很多交谈,只是在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流露出一种难以言传的默契。
虽然他们是相貌平常、衣着朴素的人,但是在这间灯光柔和,装饰得颇有几分东方色彩的餐馆里,在傍晚的一段因客人稀少而难得的清静中,在背景音乐丝丝缕缕的笼罩下,他们相对坐在离餐台最近的那张小小的餐桌两边,老头对老太太的无微不至,和老太太对老头无处不在的深深依赖,却在不经意中构成了一幅温馨的图画。
每当这个时刻,我都会注视这幅图画,反复叩问自己,在我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个人,能在我容颜枯萎的时候,给予我这样的注视,这样的关怀?
每当这个时刻,英国诗人叶芝的诗句又会涌到唇边:“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貌,假意和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两位老人吃过了饭,老头总是扶着老太太去洗手间。老太太一个人进了洗手间,只好扶着墙壁慢慢挪动。老头就等在门旁,万一老太太摔倒了,他能听得见她的叫喊。
这时候餐馆里的客人就多了起来,他们吵吵嚷嚷,往来如梭地到餐台前拿食物。许多人都用奇怪的眼光盯一下这个谦恭地站在女洗手间门前的老头。他低着头,看着自己脚前的一小片地面,垂下手,用一只手握着另一只的手腕。男女洗手间的门之间有一个很小的角落,当客人要进洗手间时,老头就退到那个角落去,而且尽量地把自己的身子缩得更小。有时要过半个多小时,老太太才会从洗手间出来,老头就这样几乎姿势不变地耐心地等着,等着。
老头在人声的喧闹中,在肤色各异、胖瘦不一的客人的冲撞中,垂手站立的姿态在我的记忆深处站成了永远。由此我感激生活,因为生活在劳我筋骨的同时,又在许多个瞬间赐予我感动,使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渴望这样一个人,能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每一个我的身体病弱无力我的灵魂无处托付的时刻,无怨地静默地守候着我。
两枚针穿起两个枣
杨锁亮
奶奶生于民国五年,在我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四岁。奶奶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却和爷爷在一起不过15年,俩人真正在一起生活的日子更少。
奶奶嫁给爷爷的时候刚刚十四岁,爷爷十五岁,花朵般的年纪,两个小娃娃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小家日子。爷爷家世代经商,奶奶过门不久他就远赴南京接手祖公留给他的烟坊摊子,奶奶则一个人留在家里遵守孝道。爷爷在他29岁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奶奶,那时的奶奶,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其间的艰辛不敢想象。
我原先总认为爷爷奶奶的结合是一种悲剧,纯粹成了媒妁之言和讲究门当户对的旧俗牺牲品,他们那么小的年纪懂什么爱情,甚至有时候还抱怨奶奶为什么不英勇地冲破封建世俗的理念,像许多知名烈女一样,勇敢地另外找寻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呢?
直到有一次,我和父亲谈起此事,说到动情处,父亲给我讲了一个埋藏心底多年的故事。
当年爷爷要接管南京的生意,蜜月没有度完就离开新婚的媳妇。那时奶奶整日以泪洗面,孤独无助。我们家是个几十号人的大家庭,白天劳累忙碌没时间,到了晚上在一粒豆油灯下,奶奶才偷空想念爷爷。思念久了,奶奶决定给爷爷写信。虽然是大家闺秀,但奶奶仅在自家书房院里待过半年,基本不识字。可按捺不住心底汹涌的思念,她思考了几天,终于用原始的简单物件“写”好了一封信,让信客捎给爷爷。
信客接到那封“信”的时候满脸惊诧和疑虑,这么远的路,就捎这些?奶奶却很平静,就这些,带给他吧,别丢了!
就在“信”发后半个月,爷爷逃回了家。那种“语言”也只有爷爷才能读懂,才能深切理会到奶奶涌自心底的深深思念和真挚的爱。
父亲告诉我,奶奶托付的“信”其实是用两枚缝衣针穿连着两个红枣。
这是奶奶一生唯一的一封信。
奶奶在对爷爷说:真真(针针)想你,早早(枣枣)回家!
美妙的私奔
[美]海云
在南希不大却充满艺术氛围的家里,我暗自揣摩,南希和她逝去的先生鲍勃曾经共同经历的那些岁月,该是多么美妙!
七十多岁的南希仍然睡在鲍勃四十年前亲手制作的木雕大床上,床头柜和木制橱柜都是那个曾任职纽约女装公司执行长的鲍勃的手工制品,卧室和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幅水墨画、炭笔画和油画,每一幅都是鲍勃的杰作。后花园里,一个个石雕也都是鲍勃亲手所刻。这个如今只在墙上的照片中微笑的男人四年前因病去世了,可是他瘦小的遗孀却每天生活在他留下的这一切组成的小世界里,继续着她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