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谁赶走了优秀员工
23497000000018

第18章 何时能得到信任(2)

优点缺点分开看

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揽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门下的,他都收留下来,供养他们。据说,孟尝君门下最多时养了三千个食客。其中有许多人其实没有什么本领,只是想混口饭吃。孟尝君到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群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做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于是很高兴地把它藏在内库里。

秦昭襄王本来打算请孟尝君当丞相,大臣对他说:“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秦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大臣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到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子。”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其中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就摸黑进了王宫,找到了内库,把狐皮袍子偷了出来。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签发了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得到文书,急忙赶往函谷关。他怕秦王反悔,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鸡叫的时候关上才许放人。大家正在愁眉苦脸盼天亮的时候,忽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起公鸡叫来。一声跟着一声,附近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守关的人听到鸡叫,开了城门,验过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出了关。后来,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但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这个案例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历史典故。通常认为,“鸡鸣狗盗”之技算不得什么本事,一般也无甚大用。鸡鸣狗盗之徒常常被人轻视甚至蔑视,算不得什么人才,在孟尝君的门客中也是位列下座,还被其他门客瞧不起,以其为羞。然而,在本案例中,正是这两位位列下座被人瞧不起的门客,在其他位列上座的门客束手无策、无以应对之时,以其卑微的技能让孟尝君有惊无险地渡过生死难关。

然而,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的老板只相信大才,不信任小才。认为凡人才必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至于鸡鸣狗盗、雕虫小技则因其卑微登不了大雅之堂而被忽略不计。可是,大才毕竟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针对不同人才的素质特点,结合各个工作岗位的特性,适才定位,即人才能力要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做到适才而用,工作岗位的要求与被安排人才的能力要相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和其工作岗位达到最佳匹配,发挥最佳效益,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最佳效果。反之,如果人才和其工作岗位没有匹配适当,尽管人才再优,工作岗位再好,都无法达到最佳效益。

一个人的长处里面同时也包括某些缺点,短处里面同时也含着某些优点。例如,有的人才很有魄力,敢想敢干,但考虑问题往往不够周密,显得不够稳重;有的人才处事稳重,深思熟虑,却往往魄力不足;有的人才原则性强,但工作方法却可能欠灵活,等等。所以,对于人才的短处就只能是规避,而不可不相信他的能力。规避的办法就是人们常讲的扬长避短。扬长与避短之间不是孤立的或平行的,而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

《水浒传》中的梁山泊首领宋江。由于他在组织发挥、协调团结方面有才华,所以做了领袖。但他的智谋却不如军师吴用,勇敢不如武松,水中功夫更是其缺点,就算是首领,也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现代管理学认为,人的素质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即德、识、才、学、体。但人的这五个方面的素质不可能平衡地发展,有其突出者,就必然有其欠缺者。因此,识别人才应全面观察,综合衡量。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武艺超群,但为人反复无常,贪恋钱财美色。他早年投奔丁原,丁原很器重他的武艺,却忽视了他的道德。结果,董卓用小恩小惠,赠马送金,将吕布收买过去。吕布利欲熏心,反手杀害了丁原。同样,王允了解吕布贪恋美色的弱点,将貂蝉许配给他,用反间计挑拨吕布与董卓父子二人的关系。董卓犯了同丁原一样的错误,不识吕布的品德。结果,吕布在美色的逼诱下又亲手杀了器重他的干爹董卓。丁原与董卓在识人方面算是吃了大亏。

所以说,对人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人都有缺点,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员工时就要将其优点和缺点分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不能由于有一些鸡毛蒜皮的毛病,就全盘否定。

李世民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也由是也。知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人,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用人所长,并不是对人的短处视而不见,更不是任其发展,而是应做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有些人的短处,说是缺点并非完全确切,因为它是和某些长处相伴而生的,它是长处的一个侧面。这类短处不能简单地用减去消除,只能暂时避开,而关键还在于怎么用它。用得得当,短亦即长。更何况古今中外善用人短者也不乏其人。

唐朝大臣韩幌一次在家中接待一个前来求职的年轻人,此人在韩大人面前表现得不善言谈,不懂世故,介绍人在旁边非常尴尬,认为他肯定无录用希望,不料韩幌却留下了这个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个年轻人不通人情世故的短处中看到了他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长处,于是任命他为监库。年轻人上任之后,恪尽职守,库亏之事极少发生。

使用人才,不要把着眼点放在全才上,而应当放在扬其所长上,实事求是地取长避短,先看长处,多用长处,使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长处,施展才干。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按照人才的这些不同的长处,量才使用,为各类人才提供最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条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就是“任何人的短处当中肯定蕴藏着可用的长处”,这个道理的诠释。

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山上密密的树林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有些士兵甚至晕倒在路边。

看到这种情况,曹操担心贻误战机,心里非常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梅子已经吃到了嘴里,立刻精神大振,不由得提高了行进速度。

曹操的话之所以能使士兵达到止渴的效果,就是因为士兵们听到曹操的话,回忆起过去见到的梅子的样子和过去吃梅子时的感觉,于是似乎觉得又酸又甜的梅子就在眼前,顿时感到不再口渴了。这就是我们大脑对梅子的回忆而产生的效果。这种认识形式就是表象。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正是这些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是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的统一。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是人的认识由个别的属性和特征上升到完整的形象,由当下的感知达到印象的保留和概括的再现过程,其间反映出认识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向。但是,从人的完整认识过程来看,这些感性认识形式是对事物的表面特征的描述,还不具备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当前,一些企业管理者在选人、用人时不重能力,重学历。相信员工的学历越高,其业务水平就越高,工作能力就越强。这使没有文凭、学历较低的人被“否决”,把很多没有“敲门砖”但有真本领的人挡在了企业大门之外。这不禁使人思索:衡量人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改变选人用人“唯文凭是举”的状况?难道有学历的人一定就是人才吗?博士后一定是能力最强的人吗?

有一家公司开发产品时遇到了技术难题,于是诚聘博士、硕士数名,本科学士若干,并按学历职称高低给予其不同等级的优厚工资,合力解决。出乎意料的是,三个月过后,购置仪器、设备不论,只工资、差旅费即花去近二十万,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公司老板眼见市场商机紧迫,非常着急,于是亲自到研发部视察询问,不想主管博士引经据典告之问题要解决最少还要一年的时间。对此,老板表示非常无奈,急召公司各位经理研究对策,打算终止此项目,寻找其他途径,但又可惜资金、人才流失,踌躇再三后,办公室主任提议广告招标处理。

广告连登三天,没有一个人来应标。到了第四天,有两位毫不起眼的年轻人来应标。这两个年轻人曾经来过公司面试,由于学历、职称不符合公司用人要求,所以没被聘用。当办公室主任见到这两个年轻人时,本打算婉言相拒,没想到,他们表示最多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并且问题没有解决之前,不要任何报酬。产品研发迫在眉睫,办公室主任将两个年轻人带到了研发实验室。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天两人在实验室工作不到三个小时,便给主管博士留下一封信离开了,博士看后表情很复杂,然后提笔写了几句话后,将信交给办公室主任后,也离开了。主任见信上留诗一首,诗曰:“学历非学力,博士非博学。今朝解此题,教你识人才。”主任看完信后,大惊!再看信后又附修改后设计简图一份及博士留言:“绝妙!按其更改,问题得解。己不如人,愧见同仁,此去再造,万勿来访。”经过这件事,这家公司再招人才,决不再只要求学历……

当今社会,人们对高学历越来越看重,本科生比比皆是,研究生越来越多,很多企业在招聘时都以学历挑选人员。然而,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知识分子未必是“能力分子”,选拔人才、提拔人才时更要注重其实践能力。只要能够胜任工作,便是人才。只要你一戴有色眼镜看人,即使是圣人也会出现错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了孔子看人看走眼的两个例子,孔子为此而作自我批评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大意是说,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外貌英俊,风度翩翩,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头头是道。最初,孔子对他印象很好,也挺喜欢他,以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可是后来宰予逐渐暴露了恶习,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学习,却常常躺在床上睡觉。为此,孔子曾说他是“朽木不可雕”。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父母死了以后,当儿子的要服丧三年,这个时间未免太长了吧?”孔子听了很生气,他说:“有德行的君子为父母服丧,吃饭不香,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这是从天子到百姓天下通行的礼仪,你却认为时间太长,不应该,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我和你实在难以讲什么道理。”此人后来官居临淄大夫,参与田常作乱,被灭了九族。此事对孔子打击很大,从此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再偏听偏信了。

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叫子羽,也是鲁国人。因为他的相貌实在长得难看,开始的时候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一定很愚笨,根本不可能成才,所以就不大喜欢他,甚至不愿意好好教他。子羽没办法,只好退学。可是,他没有放弃学业,虽然离开了孔子,但他通过刻苦自学,成了很有名气的学者。子羽的品德也很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所以声誉很高。他在江南游学时,拜他为师的人达300多人,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一般的大企业招聘人才时,都千方百计地吸引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到其企业就职,但是日本的西武集团的堤义明从来不会追随别人的做法,不去争抢大学生。他说:“一般的大企业打的算盘是,每聘用十个大学生,将来有一个成才,就已经心满意足了。这个观点我并不同意,我宁可仔细地挑选恰当的大学生,然后把更多的工作机会留给那些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年轻人。我的打算是,十个大学生就有两个以上的人成才。那么,每接收二十个学历较低的人进企业工作,就希望有一个人将来会出人头地,有所成就。”

企业领导应该能从堤义明的用人方式中受到一些启发。以正确的眼光去发现人才,并真正做到发挥人才的作用,是每个领导都应做到的。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有才能的唯一标准,不要被学历遮住了选拔人才的视野,人才的实践能力才是领导所应注重的。

不能怀疑所有人的能力

一天,上帝到人间巡视,在路边发现了一只冻僵的小老鼠。上帝把小老鼠拣起来带回天堂,轻轻吹了一口仙气,小老鼠渐渐苏醒过来,恢复了健康,从此和上帝生活在一起,白天到外面晒太阳、玩耍;晚上回到屋子里,躺在温暖的羊毛毯子上听上帝讲故事,生活非常愉快。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小老鼠心中始终有一丝恐惧:上帝家里有一只猫,虽然天堂的猫不会伤害自己,但每次见到猫时小老鼠的心都紧张得像要掉出来似的。

有一天,小老鼠对上帝说:“万能的主啊,我和你生活在一起感到非常快乐,但是有一件事我想请求你的帮助。”上帝微笑着说:“那是什么事情啊?说出来吧。”“每当我看到家里的猫时,都感到莫名的恐惧。我想请求您,能不能把我变成一只猫?”上帝答应了小老鼠的请求,把它变成了一只猫。小老鼠变成了猫以后,兴奋异常,以为万事大吉了,可刚一出门就碰到了一条狗,吓得它连滚带爬地回到了屋子里。然后对上帝祈求说:“仁慈的主啊!能不能把我变成一条狗?”上帝笑笑,答应了它的请求。这下变成了狗的小老鼠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家门,但突然有一只老虎经过它的身边,老虎张开大口打了一个哈欠,小老鼠魂飞魄散地跑回家里。它沮丧地对上帝说:“英明的主啊,我最后一个请求,您就把我变成老虎吧!”